天然石柱代表什么生肖

图说鹤鸣湖☞鹤鸣湖景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端庄优雅超乖的小财迷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然石柱代表什么生肖1

鹤鸣湖风景区规划面积10050亩,水域面积3000亩,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南岸建有“梅、兰、竹、菊、桂岛”五个半岛。鹤鸣湖调蓄水源来自黄河,通过赵口总干渠引入汶河内,途经郑州市的中牟县,开封市的开封县、尉氏县,经117公里流入鄢陵境内。

鹤鸣湖整体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建设有水秀剧场、鹤鸣湖广场、长寿山公园、鄢陵国际健康峰会中心、生态停车场及配套基础设施,是集亲水赏花、休闲观光、文化娱乐、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天然氧吧。

鹤鸣湖广场占地130亩,中心广场占地60亩,广场两侧分别立12根白色花岗岩石柱,上面顶置12生肖雕塑造型,12根柱体分别讲述各自生肖的历史延续、文化载体,是举行大型庆典活动的重要场地。

天然石柱代表什么生肖2

猪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还是热情、勇猛、幸运、财富的象征,是农业和丰收的象征。而从原始社会开始,猪就是重庆人生活中的亲密伙伴。12日,记者从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的公众号“八二四研究所”了解到,我市共有284处带“猪”的地名。

19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品种中 地方猪种就占了5个

重庆多样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为物种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各类畜禽历经人们千百年的驯养与培育,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品种。

其中,在重庆市19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品种中,地方猪种就占了5个。分别是荣昌猪、罗盘山猪、合川黑猪、渠溪猪和盆周山地猪。而荣昌猪不但入选了《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更是位居中国四大名猪之一,成为荣昌甚至重庆的一张名片。

2007年1月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丁亥年生肖(猪)邮票,在荣昌举行的首发式。

而在主城区的相国寺、化龙桥等地,都曾出土过汉墓陶猪群。说明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重庆地区家养猪就已有了一定规模。

到明清时期,重庆地区的很多县志上,出现了更多关于“猪”“土猪”等的记载。清乾隆《巴县志》、《江津县志》;道光《石柱厅志》、同治《荣昌县志》;民国《大足县志》、《巫山县志》等,均已把“猪”列为特产。

光绪十年(1884年)的《荣昌县志》,还对白豕(猪)进行了如下记载,“健如刚鬣色如银,乌鬼乌金谩比伦,自是太平多瑞物,糟糠风味亦嘉珍”。

重庆地名中 有284处带“猪”

“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古人用猪代表物质生产,用书代表精神生活。猪成为财富的象征,猪养得好、养得多,家中的运势就越兴旺发达。

也因此,重庆有很多地名都跟猪有关。比如,《重庆府治全图》《渝城图》等清代老地图中,就记载了重庆古城内多处跟猪有关的地名,像母猪巷、猪市街、猪十字等。放眼到整个大重庆,也找到284处带“猪”的地名,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其中最多的竟然是带“野猪”和“母猪”的地名,都各有62处。

为何重庆人对这两个地名情有独钟呢?实际上,“野猪”用作地名,主要反映了重庆山区良好的生态,以及人们对野猪“勇往直前”和“勇敢”这种品质的认可。

经过空间分析发现,全市带“野猪”的地名,几乎全部分布在山地地区,尤其以渝东南、渝东北为最多,而在相对平坦的丘陵平坝地区,特别是荣昌、大足、梁平、垫江等地,均无此类地名。这也与适合野猪生存的地理环境相吻合。

此外,在单纯带“猪”字的地名中,最多的则是“猪圈门”,全市有13个。另外还有猪脑壳包等。

曾经重庆出口的猪鬃 竟占全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1.63%

猪全身都是宝,最出名的除了川菜主材的猪肉,就当属猪鬃了。甚至曾有一段时间,它的风头一度超过猪肉,使重庆猪儿享誉世界。

猪鬃即猪脊背上的长毛,因其富弹性、耐摩擦、抗酸碱等特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成为世界制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造船、军事等领域。商品价值超过了猪的油、肉、肠、火腿等产品。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重庆、四川地区大量繁殖猪,用于生产优质鬃毛。其中荣昌猪所产白鬃品质尤佳,且主要出口欧美。同时,国际市场对猪鬃的巨大需求,也客观上推动了重庆地区养猪业的发展。

1891年重庆开埠后,英商立德乐于南岸龙门浩开设猪鬃工厂,引进技术工人、制定质量标准,对川鬃进行开发专供出口,其所创“鸡牌”猪鬃,很快在纽约、伦敦打开了国际市场。到1921年,重庆有华商猪鬃洗房58家,从业人员达3900余人。1934年,猪鬃的输出价值甚至超越桐油、生丝,跃居川货出口的首位。

抗战开始后,猪鬃更是一跃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国家管制贸易的产品。全国猪鬃货源主要依靠川渝地区,每年由重庆出口猪鬃约2万担,其中1944年的猪鬃出口值,竟然占全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1.63%,贸易额跃居大后方出口商品之首位,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和物资。

上游新闻记者 罗薛梅

天然石柱代表什么生肖3

一、地理位置 神农庙位于距山西高平市区东北17公里处的羊头山南麓。羊头山因有一石似羊头状而得名,与高平、长治、长子三县市为邻。海拔1300米。朱载堉在《羊头山新记》一文中说:“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千里。”羊头山山不甚高,林丰草茂;川不甚深,溪水不断。再加上温润的气候和丰沛的雨量,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息、活动之地。 二、历史沿革与整修纪事 羊头山神农庙(亦称炎帝庙),具体创建年代不详。但从有关文献和碑文记载,羊头山神农庙至迟在宋代就已存在(相传为唐贞观六年(632)所建)。宋天禧二年(1019)张仪凤撰《上党县潜龙山宝云寺》载:“斯地也,……西接尝五谷之神祠,凭分水岭为界道,北靠龙山炎帝之庙貌。”虽未说到神农庙的规模、格局,但已说到羊头山有了神农庙。 元延祐元年(1314)乃赓《后歌碑》云:“神农遗迹在羊山,祠宇重修构此间。”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宋士常撰《创建神农太子祠并子孙殿志》载:“羊头山故有神农氏祠,环山居民岁时奉祀”。从此条记载看,羊头山神农庙由来已久,且有了相当的规模。其后无文再记此处神农庙历史沿革和整修情况(据说最后一次修复为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 2001年至2003年,高平市神农镇人民政府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在原六名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增修了祭祀广场,铺设了道路,修葺了炎帝大殿等。 三、现状与景观 神农庙坐北朝南。一条宽敞的柏油公路直通羊头山神农庙。庙区南端是和谐(原名泫青湖)湖,面积约有500多平方米。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和谐湖的北面是4500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广场中轴线北端是祭祀台,台上有尊炎帝站立石雕像。炎帝像高5.5米,花岗岩质地。炎帝左手托谷穗,右手执耒耜,目光炯炯,神情庄重,巍然挺立,高大雄伟。炎帝塑像两边是各为6根9米高的石柱。石柱上分别刻有12种生肖图案,代表了13亿炎黄子孙。 神农庙坐落在羊头山南麓半山腰,一条约有500米长的石阶道直通庙区。道路两旁是草地花坛。前为500平方米的平台,后为庙院。庙院虽不甚大,但错落有致,分上下两院建筑。下院正中为五间山门,左右为偏门和垛殿。山门高悬“神农庙”金字牌匾。上院为高悬于神农洗药池之上的炎帝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于2001年落成。殿内有炎帝金身塑像,肩披树叶,手执谷穗,容颜和蔼,巍然端坐。院中有神农塔,塔下有泉,泉水由上院直流下院神农洗药池内。大殿东西各有12间展厅。东展厅展出的是数十件在羊头山周围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西展厅为历代碑碣。庙院建筑,均为青瓦红墙,雕梁画栋。神农庙三面环山,躺卧十一片绿洲之中,十分幽静。 庙院后面是羊头山。在半山腰,有北魏时期留下的石窟、石佛塔。在山顶,有用石板新砌的一个“祭坛”。传说这是当年炎帝祭天的地方。在山梁西面,分别有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炎帝高庙等遗址、遗存。 除上面介绍的两处炎帝陵、炎帝庙外,在高平地区现存的炎帝祠、炎帝庙还有两处。 炎帝中庙 位于高平市神农镇下台村(现改名为“中庙村”)。据明万历十二年(1584)碑记载:下台村“古有敕封神农炎帝庙”,至于说是哪朝哪位皇帝所封,因“奉敕建立其来远矣,创兴之始杳不可考”。炎帝中庙经历代扩建、改建,建筑宏伟。现占地1.2万平方米,分下、中、后三院。炎帝中庙原正门在西南角,门上有“炎帝中庙”刻石,为明天启二年(1622)维修时所立。下院南为戏台,东为文昌楼,西为禅房。中院为元代修建的神农太子祠,为无梁结构殿(亦称无梁殿),左右两侧分别为药王殿和蚕姑殿。后院为炎帝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廓,屋顶琉璃脊饰。台基为元代至正四年(1344)遗物,殿身为康熙八年(1664)重修。炎帝大殿东西有配殿,分别供奉关帝和高禖。现存为原基本建筑格局。 炎帝行宫 炎帝行宫位于故关村。原名“黄花馆”。炎帝行宫占地面积不大,建筑也较为普通。在朝东偏开的门首匾额上刻有“炎帝行宫”四个字。行宫古朴典雅,有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建于1米高的石台之上。正殿“西游记”木雕图案和雕花石础,堪称雕刻之精品。东厢有圣贤殿三间,小房一间。院内立有青石焚香台一座,石碑两通,皆为重修碑记。一通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一通立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院内南面是戏楼,东西配殿是楼阁式两重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