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事风生是代表哪个生肖

禺「遇」115,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超百科s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见事风生是代表哪个生肖1

宗遇,◆原為諸侯每年夏、冬朝見天子之稱,亦泛指諸侯以時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典瑞》:“以朝覲宗遇會同于王。”○[鄭玄]注引[鄭司農]曰:“侯氏見于天子,春曰朝,夏曰宗,秋曰覲,冬曰遇。”○[漢][賈誼]《新書‧輔佐》:“典方典容儀,以掌諸侯、遠方之君,譔之班爵、列位、軌伍之約,朝覲、宗遇、會同、享聘、貢職之數。”

重遇,◆特殊的禮遇。○《北齊書‧孝昭帝紀》:“武衛[娥永樂]武力絕倫,又被[文宣]重遇,撫刃思效。”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或重用的恩情。○《元史·刘因传》:“因尚敢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我國家知遇之恩。”○石丛《长安五月天》:“想当初,对太宗深怀知遇之恩,抱定尽忠尽能之志,没曾想,天下初定,伟业未宏,太宗倒志满意足起来,这使他担心。”

知遇,◆1.賞識;優待。○《晉書‧阮裕傳》:“﹝[裕]﹞弱冠辟太宰掾。大將軍[王敦]命為主簿,甚被知遇。”○[唐][韓愈]《答魏博田僕射書》:“謬承知遇,欣荷實深。”○《金瓶梅詞話》第六九回:“誰人不吃鹽米,等三叔來,教他知遇你們。”○[老舍]《四世同堂》三七:“[大赤包]約他幫忙,他不能不感激知遇之恩。”◆2.相交;相識。○[元][秦簡夫]《趙李讓肥》第四摺:“我只道保奏的是當朝[鄧禹],卻原來是[馬武]一力吹噓。但平生我和他有何知遇,多則是天也有安排我處。”○《紅樓夢》第五七回:“那[薛蝌][岫煙]二人,前次途中,曾有一面知遇。”◆3.知心好友。○[宋][蘇軾]《徐州謝鄰郡陳彥升啟》:“勉厲自將,或無忝於知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七回:“既然被他瞞過了,從此成了知遇,那倒不奇。”

運遇(运遇),◆猶言運命境遇。○《文選‧向秀<思舊賦>》:“託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李善]注:“運遇,五行運轉,遇人所遇之吉凶也。”○[唐][苑咸]《為晉公讓中書令表》:“臣智識凡近,藝能瑣薄,徒以遭逢運遇,預奉休明,謬忝宗枝,特承甄拔。”○[劉半農]《歐洲花園》:“吾輩將來運遇,為蹇為吉,容可即此決之。”

遇知,◆受到賞識。○[唐][韓愈]《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子之遇知於[盧公],真所謂知己者也。”○[宋][佛印]《致蘇東坡書》:“嘗讀[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愿]不遇知於主上者,猶能坐茂樹以終日。”

遇戰(遇战),◆謂與敵人遭遇而作戰。○[漢][李陵]《答蘇武書》:“五將失道,[陵]獨遇戰。”

遇緣(遇缘),◆碰巧;機緣湊巧。○[沙汀]《記賀龍》十一:“好得很,我正要找你們三個人談談!真遇緣極了!”

遇艷(遇艳),◆遇見美女。○《花月痕》第八回回目:“[呂仙閣][韓荷生]遇艷,[并州]城[韋癡珠]養痾。”

遇險(遇险),◆遭遇危險。○《易‧蹇》“往蹇來譽”[宋][朱熹]本義:“往遇險,來得譽。”○[清][宗渭]《浦城下水》詩:“舟子下灘常鬥水,估人遇險只呼神。”○[清][張德彝]《隨使法國記‧南海經行記》:“恐夜行遇險,因而停泊。”

遇仙帶(遇仙带),◆衣帶名。古時表示官職等級的一種服飾。○[宋]徐度《卻掃編》卷上:“舊制:執政以上始服毬文帶,佩魚;侍從之臣,止服遇仙帶,世謂之橫金。○[元豐]官制,始詔六曹尚書、翰林學士,並服遇仙帶,佩魚。”

遇喜,◆猶懷孕。○《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你大爺現在出外,你二位大奶奶同時遇喜,不便坐車遠行。”

遇物持平,◆謂對待人和事持公正態度。○[宋][蘇舜欽]《朝奉大夫尚書度支郎王公行狀》:“苟遇物持平,輕重判然於中矣。”

遇物,◆猶言待人接物。○《南史‧袁粲傳》:“[袁濯兒]不逢朕,員外郎未可得也,而敢以寒士遇物。”○[唐][韓愈]《薦樊宗師狀》:“謹潔和敏,持身甚苦,遇物仁恕,有材有識,可任以事。”○[宋][秦觀]《南池》詩:“遇物貴含垢,修身戒明污。”

遇事生風(遇事生风),◆語本《漢書‧趙廣漢傳》:“見事風生,無所迴避。”○[顏師古]注:“風生,言其速疾不可當也。”○[宋][樓鑰]《送周君可宰會稽》詩:“遇事勿生風,三思庶能安。”後以“遇事生風”指好事者一有機會就藉端興風作浪。○《東歐女豪杰》第三回:“我想他們着實和民黨作對,遇事生風,或者知道了老兄到來,便要拿辦,也未可定。”亦作“遇事生端”。○《中國民間故事選‧秧狀元》:“他常常遇事生端,專找岔子。”

遇事生端,◆見“遇事生風”。

遇事風生,◆同“遇事生風”。○宋陈亮《送吴允成运幹序》:“三山吴允成,少以氣自豪,出手取科目,隨輒得之。來尉永康,遇事風生。”○元刘祁《归潜志》卷七:“遇事風生,吏民稱快。”■亦指借事端横生枝节,扩大事态。○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何謂殘暴?恣睢搏擊,遇事風生,鍛鍊刑獄,剖剋聚斂,雖若快意一時,而所傷甚多。”

遇事,◆1.指諸侯間相會的事。○《戰國策‧魏策一》:“三國之相,不信[齊王]之遇,遇事遂敗。”◆2.碰到事情。○[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薦托》:“遇事居功不報,反為招怪。”○[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十二:“以後咱們遇事的時候多啦,這不算什麼!”

遇時(遇时),◆謂碰到良好的時機。○《荀子‧成相》:“[堯]授能,[舜]遇時,尚賢推德天下治。”○[隋][李播]《天文大象賦》:“壯[高祖]之遇時,聚五緯而相從。”○《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房德]因不遇時,說嘴不響,每事只得讓他。”○[許地山]《<女國士>後記》:“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

遇人,◆猶待人。○《鶡冠子‧道端》:“時君遇人有德,君子至門,不言而信,萬民附親。”○《淮南子‧人間訓》:“以詐訛遇人,雖愈利,後無復。”○[宋][曾鞏]《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銘》:“其為人,居家孝友,遇人和易質厚,不為聰明機巧以譁世動俗。”

遇巧,◆猶碰巧。○《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今天幸遇巧,得之無心耳。”○《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兄弟倆﹞在街市上行來走去閒撞,並無遇巧熟人。”

遇難(遇难),◆1.遭遇災難。○《史記‧孔子世家》:“﹝[公良孺]﹞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是雖暴戾,而善事其姑,然則遇難不死有由矣。”○[丁玲]《水》:“到鎮上去,想找鎮長,局長也好,先給我們一些吃的,我們是昨夜晚上遇難的。”◆2.謂因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興平]元年,從[袁術]。○[術]甚奇之,以[堅]部曲還[策]”[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策]徑到[壽春]見[袁術],涕泣而言曰:‘亡父昔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使君會於[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勳業不終。’”[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陳臥子》:“﹝[陳子龍]﹞於[順治]丁亥,筮得《明夷》,五月遂遇難。”○[冰心]《晚晴集‧追念振鐸》:“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你不要難過。○[振鐸同志]的飛機出事,十八號在[喀山]遇難了。”

遇目,◆謂目光接觸到。○[漢][蔡邕]《袁滿來碑》:“百家眾氏,遇目能識;事不再舉,問一及三。”

遇亂(遇乱),◆遭遇戰亂。○[清][張德彝]《隨使法國記‧燹後巴黎記》:“所以未能致信者,實因遇亂阻格,並非爽約逾期。”

遇禮(遇礼),◆指諸侯相見的禮節。○《孔子家語‧相魯》:“以遇禮相見。”○[王肅]注:“會遇之禮,禮之簡略者也。”

遇救,◆得救脫險。○[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富陽王高士》:“子忠信篤敬,自當有鬼神呵護,難而遇救,亦常理耳,何奇之有?”[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十一:“飛機又一次出現了,而且這一次發現了他的信號,這樣,他才遇救。”◆补证条目■得救脱险。○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錢遜叔侍郎,少時泝汴,舟敗溺水,流二十里,遇救得不死。”

遇見(遇见),◆猶碰到。○《北史‧宇文深傳》:“﹝[深]﹞年數歲,便累石為營,折草作旌旗,布置行伍,皆有軍陣之勢,父[永]遇見之,喜曰:‘汝自然知此,後必為名將。’”[宋][葉適]《陳彥群墓志銘》:“質靈氣邁,隨聞而思,遇見能述,自高其材,不樂師授。”○《水滸傳》第十回:“因討錢過來,遇見恩人。”○[老舍]《犧牲》:“湊巧,我在街上遇見了他。”

遇疾,◆猶患病。○《左傳‧昭公四年》:“﹝[穆子]﹞田於[丘蕕],遂遇疾焉。”○《南史‧蔡廓傳》:“尚書令[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至[尋陽],遇疾不堪前。”○[宋][葉適]《鄭仲酉墓志銘》:“而君亦已先遇疾,遂卒官下。”○[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四回:“會[毅]在任遇疾,[郗僧施]勸[毅]上表,乞調[藩]為副帥。”

遇急,◆1.遭到急難。○[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摺:“可不道遇急思親戚,臨危托故人。”◆2.猶應急。○《紅樓夢》第六一回:“姑娘們不要,還不肯做上去呢:預備遇急兒的。”

遇機(遇机),◆碰到機會。○[唐][趙璘]《因話錄‧角》:“[姚峴]有文學而好滑稽,遇機即發。”

遇禍(遇祸),◆遭遇禍患。○[漢][劉向]《九嘆‧遠逝》:“遭傾遇禍,不可救兮。”○[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二十回:“[元景]知已遇禍,入辭老母,整肅衣冠,乘車應召。”

遇會(遇会),◆猶相逢。○[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各因田獵,遇會荒澤,更問宗緒,因而爭長。”○[元][李存]《祝丹陽以古琴見惠且寄以詩次韻答之》:“未如[祝仙]古岩下,往往遇會方瞳翁。”

遇合,◆1.謂相遇而彼此投合。○《呂氏春秋‧遇合》:“凡遇合也時,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史記‧佞幸列傳》:“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清][孫枝蔚]《送梁木天歸里》詩之四:“出仕及少壯,風雲新遇合。”○[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蓋雄於文者,常桀驁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2.猶碰到。○[蕭軍]《五月的礦山》第二章:“前邊兩個人轉過了身子去,加快了腳步,似乎要逃脫出這個不愉快的遇合。”○[李劼人]《天魔舞》第三章:“如其遇合着有關係的,或者氣性大的,他倒不管你老,你窮,你是女的。”

遇害,◆1.遭逢禍患。○《史記‧游俠列傳序》:“昔者[虞][舜]窘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漢][王逸]《九思‧傷時》:“愍貞良兮遇害,將夭折兮碎糜。”◆2.被殺害。○《漢書‧宣帝紀》:“﹝[宣帝]﹞生數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詩:“遇害[陳公]殞,於今[蜀]道憐。”○[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六:“他那時也住在[西安],在[宣俠父]遇害之前的十天左右,他才離開[西安]的。”

遇故,◆碰到舊友。○《禪真逸史》第十四回:“今日相逢,他鄉遇故,也不枉了小人一場跋涉。”

遇敵(遇敌),◆抵當敵軍;對付敵方。○《商君書‧外內》:“以此遇敵,是以百石之弩射飄葉也,何不陷之有哉!”

遇待,◆猶待遇。○《後漢書‧蔡邕傳》:“[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隋書‧陳茂傳》:“[高祖]為[隋國公],引為僚佐,遇待與[李圓通]等。”

遇刺,◆遭到暗殺。○[經盛鴻]《民國暗殺要案‧吉鴻昌遇刺》:“[吉鴻昌]遇刺並遭逮捕的消息,迅速地傳遍了全國。”

遇臣,◆即愚臣。謙稱。遇,通“愚”。○《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遇臣自別龍顏後,匪懈之心中不忘。”

遇變(遇变),◆謂碰到突然發生的事故。○《荀子‧臣道》:“應卒遇變,齊給如響。”○[唐][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遇變出奇,先事獨運,偃息談笑,危疑以平。”

遇便,◆謂遇到方便的機會。如:老兄遇便就請帶個口信,向老同學們問好。

遊遇(游遇),◆游歷,經歷。○[南朝][梁][江淹]《傷友人賦》:“邈疇年之繾綣,窈生平之遊遇。既遊遇兮可尋,乃協好兮契心。”

引遇,◆猶禮遇。○《後漢書‧儒林傳下‧伏恭》:“十五年,行幸[琅邪],引遇如三公儀。”

淫遇,◆見“淫愚”。

意遇,◆猶知遇。○《南齊書‧王玄邈傳》:“[太祖]聞之曰:‘[玄邈]果不負我意遇也。’”○《南史‧王球傳》:“時大將軍[彭城王][義康]專以政事為本,刀筆幹練者多被意遇。”

異遇(异遇),◆特別優待。○[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下》:“雖有高名盛德,不獲異遇。”○《南齊書‧褚淵傳論》:“[中行]、[智伯],未有異遇。”○[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錢文端公]﹞遂以文字邀異遇,高官大年,席寵累代。”

豔遇(艳遇),◆亦作“艷遇”。◆舊謂與美女相會的機遇。○[郭沫若]《羽書集‧“侵略日本”的兩種姿態》:“大意是某生得艷遇,後隔窗窺之,乃一夜叉在畫着一件美人皮。”

宿遇,◆1.平素的交往。○《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皆以法誅,所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慄。”◆2.舊相知,老相識。○[宋][梅堯臣]《和原甫同鄰幾過相國寺凈土院因觀楊惠之塑吳道子畫聽越僧琴閩僧寫宋賈二公真》詩:“深殿留舊跡,鮮逢真賞人。一見如宿遇,舉袂自拂塵。”

信遇,◆信任重用。○《北齊書‧劉貴傳》:“[榮]性猛急,[貴]尤嚴峻,每見任使,多愜[榮]心,遂被信遇,位望日重,加撫軍將軍。”

相遇,◆1.遭遇;相逢。○《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子祿]御[公子城],[莊堇]為右……相遇,[城]還。”○《六韜‧分險》:“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相遇於險阨之中。”○[唐][韓愈]《題李生壁》:“余始得[李生]於[河中],今相遇於[下邳]。”○[魯迅]《書信集‧致姚克》:“如果竟不相遇,我當直接寄到那邊去。”◆2.相合,相待。○[唐][白居易]《讀謝靈運詩》詩:“[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宋][司馬光]《石昌言哀辭》:“自始得見至於永訣,其間迭有進退,窮通相遇如一日。”

無遇(无遇),◆謂沒有得到用世的機會。○[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司馬遷]云:‘[呂望],[東海]上人也,老而無遇,以釣干[周文王]。’”

位遇,◆官位和待遇。○《南史‧殷景仁傳》:“[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踰己,一旦居前,意甚憤憤。”○[明][李東陽]《夏忠靖公傳》:“位遇隆重,禮絕群僚。”

未遇,◆未得到賞識和重用;未發跡。○《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宋]時有個鴻臚少卿,姓[滿],因他做事沒下稍,諱了名字不傳,只叫他[滿少卿];未遇時節,只叫他[滿生]。”

委遇,◆信任;禮遇。○《南齊書‧江謐傳》:“[江謐]寒士,誠當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幹,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隋書‧長孫熾傳》:“尋以本官攝判東宮右庶子,出入兩宮,甚被委遇。加以處事周密,[高祖]每稱美之。”○[宋][范仲淹]《汾州謝上表》:“不以毀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副委遇之本意,酬保全之大恩。”

晚遇,◆晚年顯達。○[唐][李白]《效古》詩之一:“早達勝晚遇,羞比垂釣翁。”○[唐][白居易]《曲江感秋》詩之一:“晚遇何足言,白髮映朱紱。”○[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靜中生動,妙合天機,亦先生晚遇之兆。”

外遇,◆指丈夫或妻子在外面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亦指與丈夫或妻子有不正當男女關係的人。○[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婦故妒悍,以為夫有外遇也;憤不可忍,遽以擔痛擊。”○[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白萍》:“新婦失所懽,不能無外遇。”○[茅盾]《水藻行》:“在他看來,一個等於病廢的男人的老婆有了外遇,和這女人的有沒有良心,完全是兩件事。”◆补证条目■指丈夫或妻子在外面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亦指与丈夫或妻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人。○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金瓶梅》:“尚有名《玉嬌李》者,亦出此名士手,與前書各設報應因果。武大後世化爲淫夫,上烝下報。潘金蓮亦作河間婦,終以極刑。西門慶則一騃憨男子,坐視妻妾外遇,以見輪回不爽。”○又《内监·宦寺宣淫》:“《唐朝年代紀》云,宰相裴光庭娶武三思女爲妻,高力士與之私通。則不但有正室,且有外遇矣。”

推遇,◆隨着遭遇而推移變遷。猶言隨遇而安。○[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瞑目而前,推遇任命,以暗營宅,自然遇吉也。”

隨遇而安(随遇而安),◆謂能安於所處的各種境遇。○《孟子‧盡心下》“若將終身焉”[宋][朱熹]集注:“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六》:“不過能夠隨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亦作“隨寓而安”。○[明][李贄]《與城老書》:“唯我能隨寓而安,無事固其本心,多事亦可度日。”○[明][沈鯨]《雙珠記‧二友推恩》:“孤蹤泛泛水中鳧,料能隨寓而安矣。”◆补证条目■谓能安于所处的各种境遇。○《三侠五义》第六七回:“出家人隨遇而安,並無庵觀寺院,隨方居住。”

隨遇(随遇),◆順應際遇。○[清][陳宗石]《念奴嬌‧將之梁園舟中有感和大兄前韻》詞:“行藏隨遇,試看天上明月。”

視遇(视遇),◆看待。○《漢書‧丙吉傳》:“曾孫病,幾不全者數焉。○[吉]數敕保養乳母加致醫藥,視遇甚有恩惠,以私財物給其衣食。”○[唐][杜甫]《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往者[開元]中,主恩視遇頻。”○[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識遇(识遇),◆賞識知遇。○《三國志‧蜀志‧彭羕傳》:“[先主]亦以為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周書‧蕭世怡傳》:“[隋文帝]輔政,引為丞相府典籤,深被識遇。”

時遇(时遇),◆1.指天子或朝廷的知遇。○《晉書‧王薀傳》:“不應妄自菲薄,以虧時遇。”○《梁書‧劉孝綽傳》:“領軍[臧盾]、太府卿[沈僧杲]等,並被時遇。”◆2.謂時節是。○《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當日時遇元宵。”

十年九不遇,◆謂多年難遇到。如:今年這麼大的雨量,真是十年九不遇。

胜遇,◆古代傳說中的鳥名。○《山海經‧西山經》:“﹝[玉山]﹞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生不遇時,◆犹生不逢时。○汉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吾先得榮後僇者,非智衰矣;先遇明後遭險,君之易移也已矣。生不遇時,復何言哉!”○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夫子抱麒麟而哭,生不遇時。我若生在春秋那時,英雄志登時宣召。”○明沈采《千金记·谒相》:“卑人生不遇時,彼此弗遂,將欲還歸故鄉,老死牖下。”○《隋唐演义》第十回:“他姓魏名徵,字玄成,乃魏州曲城人氏。少年孤貧……自嘆生不遇時,隱居華山,做了道士。”

神遇,◆謂從精神上去感知事物或事理。語出《莊子‧養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陸德明]釋文引[向秀]曰:“暗與理會謂之神遇。”○[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十:“凡用筆日益習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力在手中而不在手中,必須用力而不得用力,應須在意而不得在意,此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言傳也。”

身不遇時(身不遇时),◆謂沒有遇到好的時機。○[明][沈采]《千金記‧宵征》:“官人,身不遇時,且自寧奈。”

賞遇(赏遇),◆賞識和禮遇。○[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吾甚憐愛,倍加開獎,後被賞遇,賜名[敬宣],位至侍中開府。”○《北史‧朱瑞傳》:“[瑞]雖為[尒朱榮]所委,而善處朝廷間。帝亦賞遇之。”○《宋史‧王昭遠傳》:“[太宗]嘗草書紈扇,作古詩賜諸將,意多比諷,其賜[昭遠],尤加賞遇。”

善遇,◆善加禮遇,優遇。○《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史記‧酷吏列傳》:“都素聞其聲,於是善遇,與結驩。”○《資治通鑒‧漢高帝元年》:“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榮遇(荣遇),◆謂榮獲君主知遇而顯身朝廷。○《三國志‧蜀志‧張嶷傳》“因[簡]之資以出[隴]西”[裴松之]注引[晉][陳壽]《益都耆舊傳》:“[嶷]自乞肆力中原,致身敵庭。臨發,辭[後主]曰:‘臣當值聖明,受恩過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隕沒,辜負榮遇。’”[唐][白居易]《答故人》詩:“見我昔榮遇,念我今蹉跎。”○[清][沈初]《<西清筆記>自序》:“感沐聖慈,得親禁近,儒臣榮遇,古無以加。”

任遇,◆1.指地位和待遇。○《晉書‧繆播傳》:“以[播]為給事黃門侍郎。俄轉侍中,徙中書令,任遇日隆,專管詔命。”○《宋書‧范曄傳》:“比年以來,意態轉見,傾動險忌,富貴情深,自謂任遇未高,遂生怨望。”◆2.信任重用。○《資治通鑒‧宋明帝泰始元年》:“[徐爰]便僻善事人,頗涉書傳,自[元嘉]初,入侍左右,豫參顧問:既長於附會,又飾以典文,故為[太祖]所任遇,大明之世,委寄尤重。”○[清][侯方域]《于謙論》:“[謙]之任遇深,而群臣所恃也。”◆3.指際遇。○[唐][柳宗元]《懲咎賦》:“哀吾黨之不淑兮,遭任遇之卒迫。”

親遇(亲遇),◆指皇帝的恩遇。○《宋書‧恩倖傳‧楊運長》:“及即位,親遇甚厚,與[佃夫]、[道隆]、[李道兒]等並執權要。”○《梁書‧沈約傳》:“時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北史‧崔士謙傳》:“雖被親遇,而名位未顯。”

巧遇,◆湊巧遇到。

千載一遇(千载一遇),◆形容機會難得。○《東觀漢記‧耿況傳》:“[耿況][彭寵],俱遭際會,順時乘風,列為藩輔,忠孝之策,千載一遇也。”○《史記‧樂毅列傳》“唯君王之留意焉”[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夏侯玄]曰:“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七論》:“然則榮名功業非為不善也,千載一遇,處智之地難也。”亦作“千載一會”、“千載一逢”。○《後漢書‧竇融傳》:“王者迭興,千載一會。”○[清][馮桂芬]《致姚衡堂書》:“此又千載一逢之機會,於此舉尤宜者也。”

千載奇遇(千载奇遇),◆形容極其難得遇到。○[清][李漁]《憐香伴‧女校》:“我想[班姬]以一女子,奪[太史公]著作之權,真是千載奇遇。”○《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其奈他家有這等一個善教的老子,自有那樣一個肯受教的兒子,也算得個千載奇遇了。”◆补证条目■形容极其难得遇到。○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九:“高宗恭默思道,渴想賢傅未得,説築傅巖,雖有致君澤民之志,不能自達,一旦得於夢寐間,遂相與講學論道,而功被當時,名垂後世,誠千載奇遇。”

千載難遇(千载难遇),◆見“千載難逢”。

器遇,◆器重而厚待。○《周書‧藝術傳‧姚僧垣》:“[僧垣]竄避久之,乃被拘執。○[景]([侯景])將[侯子鑒]素聞其名,深相器遇,因此獲免。”○《南史‧謝述傳》:“﹝[述]﹞及臨[豫州],諷中正以為迎主簿,甚被器遇。”○[明][高啟]《跋呂忠肅與魏太常唱和詩後》:“得碩望之士,器遇以為知己者,固非一人。”

奇遇,◆意外奇特的相逢或遇合。○[宋][柳永]《迎新春》詞:“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然而他卻又想到他的奇遇了。他在一個月前便認識了一個公共汽車上的女售票員。”

冥遇,◆1.謂與神鬼相遇。○[唐][李德裕]《<周秦行紀>論》:“余得[太牢]《周秦行紀》,反覆睹其[太牢]以身與帝王后妃冥遇,欲證其身非人臣相也。”◆2.暗中巧合。○[清][方東樹]《答葉溥求古文書》:“於是委蛇放捨,綿綿不勤,舒遲黯會,時忽冥遇,久之乃益得乎古人之精神,而有以周知其變態。”

路遇,◆途中相遇。○《鍾馗平鬼傳》第一回:“[滑鬼]將路遇[楞睜鬼]被撞的事,說了一遍。”○[廬隱]《月下的回憶》:“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天下午,從[西崗子]路遇。”

良遇,◆1.好的機遇。○[漢][應瑒]《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階。”○[三國][吳][韋昭]《博奕論》:“設程試之科,垂金爵之賞,誠千載之嘉會,百世之良遇也。”○[唐][李咸用]《贈來進士鵬》詩:“若使無良遇,虛言有至公。”◆2.所見美景。○[元][何中]《秋日山行雜興》詩之二:“景晦良遇稀,心異真賞寡。”

禮遇(礼遇),◆以禮相待。○《後漢書‧禮儀志上》:“明日皆詣闕謝恩,以見禮遇,大尊顯故也。”○《三國志‧吳志‧薛瑩傳》:“禮遇兼加,惟渥惟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綺]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一:“﹝[戚同文]﹞好為詩,有《孟諸集》,[楊侍讀][徽之]守[南都],召至郡齋,禮遇益厚,唱和不絕。”

冷遇,◆冷淡的待遇。○[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五:“[巧珠]在小學裏受了這樣的冷遇,會回來躲在媽媽的懷裏哭訴,怎麼對他們講呢?”[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二一:“她是冒着極大的危險,滿腔熱情,滿懷喜悅送來糧食和衣服的。結果卻遭到如此冷遇。”

款遇,◆猶款待。○[唐][梁肅]《祭李祭酒文》:“方期款遇,爰笑爰語;豈意長往,終焉莫睹!”◆补证条目■犹款待。○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八:“武弁類多貪墨,而文法之吏往往繩之太過,其勢不得不曲意迎承,以干薦達,雖厮養陪臺,皆過爲款遇,其所供億,皆出軍士,此科斂之難。”

客遇,◆以賓客相待。○《漢書‧李廣傳》:“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漢書‧李廣傳》:“[李緒]本[漢]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緒]降,而單于客遇[緒],常坐[陵]上。”

境遇,◆境況和遭遇。○《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這大約總由於他心性過高,境遇過順,興會所到,就未免把這輕佻一路,誤認作風雅。”○[清][黃輔辰]《戴經堂日鈔》:“竊某邊徼腐儒耳,囿於方隅,困於境遇,浮沉郎署,幾二十年。”○[魯迅]《華蓋集‧北京通信》:“我們的年齡,境遇,都不相同,思想的歸宿大概總不能一致的罷。”○[郭澄清]《大刀記》第三章:“這血印,是普天之下的窮人苦難境遇的縮影。”

景遇,◆景況和遭遇。如:他過去的景遇一直不好,所以碰到事情容易悲觀,我們應該好好勸勸他。

節遇(节遇),◆偶然的機遇。○《荀子‧正名》:“性傷為之病,節遇謂之命。”○[楊倞]注:“節,時也,當時所遇謂之命。”

接遇,◆猶接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南史‧王懿傳》:“[愉]接遇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唐][劉肅]《大唐新語‧諛佞》:“﹝[姚崇]﹞忿其諛媚……自茲不復接遇。”○[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宋昌藻],考工員外郎[元問]之子。○[天寶]中,為[滏陽]尉。刺史[房琯]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遇之。”

將遇良才,◆将军碰到本领高强的人。比喻两强相遇,旗鼓相当。○《水浒传》第三四回:“兩個就清風山下廝殺,真乃是棋逢敵手難藏倖,將遇良才好用功。”○刘绍棠《鱼菱风景》第三章:“嫁给花轱辘,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锦囊娘子感到称心如意;可是,过去的那几个情人仍旧死皮赖脸,纠缠不休,婚后几个月不得安宁。”

見遇(见遇),◆受恩遇,受厚遇。○[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堂弟[錡]尚[太華公主],是[武惠妃]生,以母,見遇過於諸女,賜第連於宮禁。”○[金][王若虛]《李仲和墓碣銘》:“予愧[仲和]見遇之厚而無以報。”

嘉遇,◆優遇。○《南史‧顏竣傳》:“[竣]字[士遜],[延之]長子也。早有文義,為[宋孝武帝]撫軍主簿,甚被嘉遇。”

寄遇,◆信赖,赏识。○《魏书·崔挺传》:“〔挺〕舉秀才,射策高第,拜中書博士,轉中書侍郎……其被寄遇如此。”

機遇(机遇),◆機會;境遇。○[老舍]《四世同堂》三七:“假若他的術貫中西的醫道使他感到抓住了時代的需要,去作妓女檢查所的秘書就更是天造地設的機遇。”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四章一:“第一營還算機遇不壞,他們駐的村子下面,有一眼小泉子。”○[沙汀]《困獸記》七:“當人置身於某種機遇,縱是談到不幸,也不會悲傷的。”

會遇(会遇),◆1.會見;聚會。○《史記‧孔子世家》:“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陛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南史‧循吏傳‧何遠》:“其所會遇,未嘗以顏色下人。”○[唐][鄭谷]《顏惠詹事即孤侄舅氏謫官黔巫舟中相遇》詩:“[巴山]偶會遇,[江]浦共悲涼。”◆2.遭際,際遇。○[宋][范仲淹]《青州謝上表》:“竊念臣賦才寡薄,抱節孤危,會遇不倫,進擢無狀。”

懷才不遇(怀才不遇),◆謂胸懷才學而不逢其時或不被賞識任用。○[清][王薀章]《碧血花‧吊烈》:“閱世未艱,懷才不遇。一領青衫之淚,未免有情;三生紅豆之思,誰能遣此?”[王西彥]《夜宴》五:“他時常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引[屈原]和[賈誼]為知己,讀《離騷經》和《吊屈原賦》。”

厚遇,◆給以優厚的待遇。○《史記‧高祖本紀》:“[漢王]之出關至[陝],撫關外父老,還,[張耳]來見,[漢王]厚遇之。”○[宋][秦觀]《清和先生傳》:“上曰:‘[清和]先生今乃信其清和矣,益厚遇之。’”[明][唐順之]《條陳薊鎮練兵事宜》:“而將官亦每厚遇之,糧廩之外,時有給賞。”

過遇(过遇),◆超過常例的待遇。○《宋書‧范泰傳》:“臣蒙先朝過遇,陛下殊私,實欲盡心竭誠,少報萬分。”

詭遇(诡遇),◆1.謂違背禮法,驅車橫射禽獸。○《孟子‧滕文公下》:“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趙岐]注:“橫而射之,曰詭遇,非禮之射,則能獲十。”○[朱熹]集注:“詭遇,不正而與禽遇也。”○[漢][劉向]《說苑‧修文》:“不失其馳,不抵禽,不詭遇,逐不出防,此苗獮蒐狩之義也。”○[漢][張衡]《東京賦》:“馭不詭遇,射不翦毛。”◆2.比喻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追求、取得某種東西。○[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釋爭》:“是故[孟之反]以不伐獲聖人之譽,[管叔]以辭賞受嘉重之賜,夫豈詭遇以求之哉,乃純德自然之所合也。”○[唐][白居易]《適意》詩之二:“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景耀月]《古詩》:“詭遇謀人國,隘者或見醜。”

顧遇(顾遇),◆謂被賞識而受到優遇。○《後漢書‧李固傳》:“[固]狂夫下愚,不達大體,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是豈負大丈夫平生之志願哉,豈負明天子非常之顧遇哉!”[宋][范公偁]《過庭錄》:“見其淳厚,頗加顧遇。”

感遇詩(感遇诗),◆對所遇事物抒發感慨的詩。○[唐][陳子昂]有《感遇詩三十八首》。○[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晁以道]詩亦云:‘煩君一日慇懃意,示我十年感遇詩。’”[清][周亮工]《聞馮伯宗下第》詩:“還家強忍登堂淚,隔嶺空傳感遇詩。”

感遇,◆1.感激知遇。○[晉][庾亮]《上疏乞骸骨》:“且先帝謬顧,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輕,遂感遇忘身。”○《舊五代史‧唐書‧明帝紀六》:“[琪],[梁]之故相,私懷感遇,敘[彥威]在[梁]歷任,不欲言偽[梁]故也。”○[明][皇甫汸]《奉答子安兄》詩:“感遇興長謠,來章緬幽契。”◆2.對所遇事物的感慨。○[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歎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3.感應遇合。○[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林塘]知其異人,因問以神仙感遇之事。”

恩遇,◆指天子的知遇。○《後漢書‧賈復傳》:“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唐][高適]《燕歌行》:“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須知我這個是知己之感,不是恩遇之感。”

對遇(对遇),◆相遇;遭逢。○[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凡所對遇,異於常者,則欲賦詩。”

冬遇,◆謂[周]朝天子於冬季會見諸侯。○《周禮‧秋官‧大行人》:“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鄭玄]注:“冬見諸侯,則合其慮之異同。”

待遇,◆1.接待;對待。○《史記‧大宛列傳》:“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與盟而罷兵。”○《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帝嘉其辭義,優詔答勉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是時待遇諸國法峻。”○[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撫養[羌]屬,親入其帳,得人歡心……部落待遇如家人。”○[中杰英]《羅浮山血淚祭》:“這青年人本來是相當魁偉健壯的,長期的營養不良和非人的待遇,讓他只剩下一個清癯的架子。”◆2.優遇;恩遇。○《後漢書‧南匈奴傳》:“諸王大人或前至,所在郡縣為設官邸,賞賜待遇之。”○《北史‧燕子獻傳》:“[神武]舊養[韓長鸞]姑為女,是為[陽翟公主],遂以嫁之,甚被待遇。”○《雲麓漫鈔》卷四引[宋][李儔]《輓張叔夜》詩:“一門蒙待遇,徒有淚沾巾。”◆3.指物質上的報酬或政治上所給予的權利、地位。○[鄧小平]《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二:“退休、離休的幹部,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都要逐個做出妥善安排。”○[李劼人]《天魔舞》第八章:“唉!你們職員的待遇都好,比我們公務員強多了!”◆4.指對待人的情形、態度、方式。○[馮雪峰]《寓言‧槐樹和驢子》:“但你也要曉得,用不平等的待遇對待各種朋友,也是一個有名望的人的羞恥呀。”

大遇,◆猶殊遇。○[漢][孔融]《論盛孝章書》:“[昭王]築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唐][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願君侯惠以大遇,洞開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盼。”

齒遇(齿遇),◆禮遇;平等相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由此[李氏]在世,得方幅齒遇。”○[余嘉錫]箋疏:“此言‘方幅齒遇’,猶言正當禮遇之也。”○《南史‧宋桂陽王休範傳》:“[休範]素凡訥,少知解,不為諸兄齒遇。”

不遇時(不遇时),◆謂生不逢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一時未際,浪跡江湖,今受此窮途之苦,誰人曉得我是不遇時的公卿。”

不遇,◆1.不得志;不被賞識。○《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蔡澤]者,[燕]人也,游學干諸侯小大甚眾,不遇。”○[唐][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贊府》詩:“大聖猶不遇,小儒安足悲。”◆2.沒碰到。○《後漢書‧孔融傳》:“[儉]與[融]兄[褒]有舊,亡抵於[褒],不遇。”○《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可又有一說不遇艱難,不顯好處。”◆补义条目■不幸;运气不好。○《楚辞·七谏·沉江》“然埳坷而留滯”汉王逸注:“埳坷,不遇也。”○晋傅玄《朝时篇怨歌行》:“自傷命不遇,良辰永乖别。”○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七:“後久時,給使見二小兒在陌上共語,曰:‘何以不復見汝?’其一即樹上小兒也,答曰:‘前不遇,爲人所射,病瘡積時。’”参见“不耦”。

不期而遇,◆同“不期而會”。◆《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不期而遇,天使然也。”○[清][李漁]《玉搔頭‧讎玉》:“此情端的天付與,休認做不期而遇。”○[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們都沒向[瑞宣]打招呼,而只微微的一點頭,像大家都犯了同樣的罪,在監獄中不期而遇的那樣。”◆补证条目■同“不期而會”。○南朝梁简文帝《湘宫寺智蒨法师墓铭》:“伊時傾蓋,于彼朱方。不期而遇,襄水之陽。”

標遇(标遇),◆猶標置。○《宋書‧張敷傳》:“中書舍人[秋當]、[周赳]並管要務,以[敷]同省名家,欲詣之……[敷]先設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移我遠客!’[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標遇如此。”

百年不遇,◆形容很少遇見。○《花城》1981年第1期:“[傅家甸]的百姓們全說,若不是這些大鼻子到了[傅家甸],[松花江]萬萬不會來這麼一次百年不遇的武開江。”◆补证条目■形容很少遇见。○金涛《什么是白夜》:“据当地气象部门说,白天出现夜景并不奇怪,但这次持续时间之长却堪称百年不遇。”

百不一遇,◆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極其難得。○[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下》:“言立策成,終無咎悔,若此之事,百不一遇,其知之所見,萬不及一也。”

愛遇(爱遇),◆親近禮遇。○《宋書‧顏竣傳》:“﹝[顏竣]﹞出為[世祖]撫軍主簿,甚被愛遇。”○《北齊書‧斛律羌舉傳》:“[永安]中,從[尒朱兆]入[洛],有戰功,深為[兆]所愛遇。”○[唐][韓愈]《薦士》詩:“廟堂有賢相,愛遇均覆燾。”

见事风生是代表哪个生肖2

近来读吕坤的《呻吟语》,有一段话略有感触:“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十、七十致仕,盖审之矣。人亦有少年退缩不任事,厌厌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动喜事者,皆非常理。若乃以见事风生之少年为任事,以念头灰冷之衰夫为老成,则误矣。”可以说,这段话对生命的感悟是平实而深刻的。

我们的心念和我们的气血是一同生长与消亡的。四十岁前进去心足,四十岁以后则见识定了且遇事斟酌有量,到了六十岁,人心气虚,意志消退,遇事也容易往后退,就算看事看得明白,精力也跟不上了。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是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古人四十入仕,六七十就要退休告老还乡了。也有少年就喜欢退缩像老人的,也有年龄大了还很狂躁好事的,都不是常态,只是个例罢了。

历史上有许多老当益壮的例子。比如,曹操在五十四岁时,依然能够写出《龟虽寿》这样豪迈励志的诗文,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的句子,让后人感慨羡叹。比如,马援在五十五岁时仍南征北战,拜为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并写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壮句。六十二岁时,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次年战死。但这些终归是个例。老年还能立下赫赫战功,意志进去的,都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和英雄。

多数人,到了六十来岁,心念都往后退了。这大概就是国家要规定六十岁退休的原因吧。

不同的年龄段,我们有不同的身体特征,这也决定了我们会相应地有不同的心理以及对应的优势和问题。

豆蔻年华的懵懂与青涩是我们永远也回不去的美好,但是现在的我们,虽已不再年少,却有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成熟与懂事。

对于我们普通的平凡人而言,认清自己所处的年龄段,对岁月的馈赠不卑不亢便非常重要。我们在不同的年龄,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也需要我们有不同的应对。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便是因为对人的生命和气血的特点与人年龄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才会有这样中肯切实的告诫。

如果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奋斗时害怕辛苦不去奋斗,总想着以后再说,那么等你六十岁时,你连想要奋斗的心恐怕都会没有了,一辈子便只能碌碌无为,悔恨终身。

认清年龄的现实,与自己当下的身体状态达成和解,做好我们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并吸取前人的教诲,勇于面对这个年龄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努力避免,大概会是我们活好当下的第一步。

作者:赓瑜

见事风生是代表哪个生肖3

⑥赵广汉好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师古曰:言旧吏家子孙,而其人后出求进,又年少也。好,呼到翻。少,诗照翻。〕【案,世代从事基层工作。永远不能高升的阶层。】专厉【案,一味激励。】强壮【案,在此似乎更应该是理解为强健有力,就是类似王温舒那种非常凶狠的工作作风。】蠭气,〔师古曰:蠭与锋同,言锋锐之气。〕【案,锋利,说明其敏感,力度大。】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师古曰:风生,言其速疾不可当也。回,曲也。〕【案,正是打击豪强一类。】率多果敢【案,当机立断,敢做敢为,果决勇敢】之计,莫为持难,终以此败【案,失败了。赵广汉治理长安被打击,是西汉中期到后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看故事,其实下面的故事跟前面的介绍恰没有关系,广汉之死,分明是政治原因。】。广汉以私怨论杀男子荣畜,〔初,广汉客私酤酒长安市,丞相吏逐去。客疑男子苏贤言之,以语广汉,案贤。贤父上书讼罪,广汉坐贬秩;疑其邑子荣畜教令,以他法论杀畜。荣,姓也;周有荣公,子孙以为氏。〕【案,通鉴的记录和史汉二书往往不一致。此处一个“私怨”就很清楚了。要知道赵广汉的人都是下层官吏而且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广汉的阶层是下层人,他必须维护这个阶层的利益才是。在阶级利益面前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人上书言之,事下丞相、御史按验。〔下,遐稼翻;下同。〕【案,丞相是魏相。赵广汉是和霍光一起拥立汉宣帝的人,霍光死后,还曾经去霍光府上搜查过私卖的酒。貌似和霍光家族掰了。但是,我们知道,魏相是打击霍光集团的外朝的首脑。此处广汉和魏相起了冲突。这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司法问题。这应当有为霍光家族报仇的性质。】

广汉疑丞相夫人杀侍婢,欲以此胁丞相【案,私杀奴婢是不允许的。这是当时的法律。而且能够联系到丞相。】,丞相按之愈急【案,彼此攻击。丞相也可以调查。】。广汉乃将吏卒入丞相府,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师古曰:受其对辞也。〕收奴婢十余人去【案,广汉更激进。】。丞相上书自陈【案,直接跟皇帝说了。这会就不再是论事实了。皇帝考虑到的因素肯定很多啊。】,事下廷尉治,实丞相自以过谴笞傅婢,出至外第乃死,不如广汉言【案,夫人待丞相受过。很斯文的丞相也可以大肆奴婢。这就是儒家派的大人物的私下的嘴脸。史汉二书似乎对名人的私生活都不大看好。】。帝恶之,〔恶,乌路翻。〕下广汉廷尉狱【案,皇帝在这里完全是不顾事情的性质了。就是偏袒丞相了。】。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号,户刀翻。〕"臣生无益县官,愿代赵京兆死,使牧养小民!"〔汉书本传,"臣生"之上有"或言"二字。【章:甲十五行本"臣"上正有"或言"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斋校同。】广汉竟坐要斩。〔要,与腰同。考异曰:本纪:"元康二年,冬,广汉有罪要斩。"百官表:"本始三年,广汉为京兆尹;六年,要斩。元康元年,守京兆尹、彭城太守遗。"按广汉传,司直萧望之劾奏广汉摧辱大臣,望之自司直为平原太守。元康元年,自平原太守为少府。然则广汉死当在元康元年,本纪误也。广汉传又云:"地节三年七月,丞相婢自绞死。"盖婢死已数年,而广汉追发其事也。〕【案,广汉被杀。注意这里的注,名臣萧望之也跟着掺和。我对萧望之这个人非常没有好感。萧望之对汉宣帝说:“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我们看萧望之这里是根本不顾案子本身,只是说赵广汉摧辱大臣。这是偏袒的话啊。他不说丞相得负杀死奴婢的责任。史记没有写这句话,也没有提萧望之。这当然是给萧望之保留颜面。否则他说完这句话,下面居然是百姓追思歌之,那么就将萧望之给放到百姓对立面去了。给儒家丢人啊。】广汉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师古曰:得职,各得其常所也。〕百姓追思歌之【案,人们满意的好干部。这是对宣帝杀死赵广汉的抗议。而萧望之的话其实是对赵广汉案子的定性。是属于政治迫害。毕竟赵广汉是执行公务。】。

⑦是岁,少府宋畴坐议"凤皇下彭城,未至京师,不足美",贬为泗水太傅。〔傅泗水王综。〕【案,凤凰总是往东边飞。不到长安,有意思。少府,是皇家财务大总管。看下文,这是为新干部挪窝呢。】

⑧上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案,几乎就是在广汉案子的同时,或者是稍后,帝国在全面调整地方首长的人事变动。从儒家集团选人了。这是代表地主富豪贵族集团的儒家全面介入地方权力机构。】,以萧望之为平原太守。望之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之不究,〔师古曰:究,竟也。谓周偏于天下。〕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朝无争臣,则不知过,〔朝,直遥翻。争,读曰诤。〕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案,就是不想去当地方官啊。可见此时是非常激烈的在竞争中央政权的人选。新派儒家是牢牢控制中央政权的。】。"上乃征望之入守少府【案,调入少府了,一代儒家大宗师来管钱。不觉着讽刺吗?足见中国的貌似高雅的儒家们是多么的实际,多么的懂得政权的核心在哪里。少府是皇家财政所在。地位极其重要。自然皇帝就非常信任了。所以王夫之也不喜欢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