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木命和什么命最相配

  大林木命,即出生在戊辰、己巳年的人,一般来说这些年份出生的人们善良而且富贵,也会很顾家。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关乎到人们的后半生,遇见一个对的人很重要,那么在六十甲子纳音中,拥有大林木命的人的婚配情况如何呢?让我们随今天的八卦命理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大林木命  大林木命也就是出生在戊辰、己巳年的人,这些年份出生的人一般都是很善良的,也很富贵的,也可以是很好的体恤老人,你们自己也会变得是很自信的,早年的时候其实是很坚信的,中年的时候你们也可以是事业有成的,一生当中基本是衣食无忧的,本来就是给人一种很有信仰很耐心的感觉的,相貌也是相当的端庄,一生都是可以有贵人帮助。  大林木命的命运  一般这些年份出生的人都是很有福气的,也很机智聪明的,大林木男命很可能成为了参谋,那么女人则是一生都是很清高很富贵的,可以享受生活的。

  大林木纳音婚配表:  男木女木两相当,两木相比不一样,若是夫妻随心意,必是相克受损伤。  男木女金不相配,半路吵架奔他乡,结合一处不顺昌,子女稀少不妥当。  男木女水同合愿,一世双双如鱼水,男女相合足安康,金银财宝足钱粮。  男木女土不合心,牛马相合不安分,出外交友费口舌,夫妻之间不安心。  男木女火能成双,水火相烧似运旺,儿女双全好风光,夫妻康乐好逍遥。  男金女木合得来,二人合好得钱财,如果成双在一起,男女老少乐开怀。  男水女木多相好,财华五弟自然亲,同床金发相合好,田园牛马满库仓。  男木女木两相当,两木相比不一样,若是夫妻随心意,必是相克受损伤。  男火女木似可成,相互原谅福终生,有了贵子贤孙旺,福禄鸳鸯保安康。  男土女木似不昌,夫妻相克不妥当,金宅不安儿女少,财来财去不安康。

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拓展阅读

「五行相生克」五方天帝与五德始终有什么联系?

引言——天帝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帝信仰!

从殷周时开始,天帝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

而凡间的帝王,则以秉持上天诰命而被尊称为“天子”!

图1-1. 张家界的阿凡达山

天子,受天命,牧人族!

这几乎是封建社会王朝统治的一个共识!

图1-2. 洛阳天帝六马驾雕塑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将四时、五行、与天帝思想相结合,即阐述了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五德终始”学说。

春——木,其日甲乙

《吕氏春秋》指出,春季对应着五行中的木,相应的日干是甲乙,与之相关联的天帝是木德之帝,天官是木官之神。

所谓木德之帝,即在凡间以木德执掌天下的帝王,死后便成为木德之帝。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人符合以上要求,即伏羲氏。伏羲氏成为木德之帝后,改号称太皞。

图2-1. 伏羲氏

所谓木官之神,即“五德终始”学说一帝一官理论中必有的一名人物。

句芒,便是普遍认可中的木官之神,是少皞氏的后裔。

图2-2. 句芒

“五德终始”学说中,自然界中属木的族群是鳞类。

所谓鳞类,即鱼类,古人认为龙是鱼类中的王者。

图2-3. 龙首

图2-4. 皇室龙雕

木与四方对应的音是角。

所谓角,即木也,位于东方。也就是说,角兼有五行中的木及四方中的东方的含义,是木与方位结合后的新名词。

在术数中,木的数是八。

为什么呢?

因为五行先要数五,木在五行中排第三,加起来等于八。(《尚书•洪范》中五行的排序是,水火木金土)

图2-5. 东方青龙

夏——火,其日丙丁

春季之后便是夏季。

夏季对应着五行中的火,相应的日干是丙丁,与之相关联的天帝是火德之帝,天官是火官之神。

所谓火德之帝,即在凡间以火德执掌天下的帝王,死后便成为火德之帝。

在中国古代,同样有这么一个人符合以上要求,即神农。神农,少典之子,姓姜氏,成为火德之帝后,改号称炎帝。

图3-1. 炎帝神农

所谓火官之神,即“五德终始”学说一帝一官理论中必有的火帝“助手”。

祝融,便是普遍认可中的火官之神,是水德之帝颛顼氏的后裔。

图3-2. 祝融杀鲧

“五德终始”学说中,自然界中属火的族群是羽类。

所谓羽类,即鸟类,古人认为凤是鸟类中的王者。

火与四方对应的音是徵。

所谓徵,即火也,位于南方。也就是说,徵兼有五行中的火及四方中的南方的含义,是火与方位结合后的新名词。

图3-3. 凤雕

在术数中,火的数是七。

为什么呢?

仍然是五行先数五,火在五行中排第二,加起来等于八。(仍按水火木金土的排序)

秋——金,其日庚辛

夏季之后便是秋季。

秋季对应着五行中的金,相应的日干是庚辛,与之相关联的天帝是金德之帝,天官是金官之神。金官之神一般简称为金神。

所谓金德之帝,即在凡间以金德执掌天下的帝王,死后便成为金德之帝。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人符合以上要求,即帝喾之子金天氏。金天氏成为金德之帝后,改号称少皞。

图4-1. 帝喾

所谓金神,即“五德终始”学说一帝一官理论中必有的金帝“助手”。

蓐收,便是普遍认可中的金神。很凑巧,他就是金德之帝少皞氏的后裔。

“五德终始”学说中,自然界中属金的族群是毛类。

所谓毛类,即兽类(猫科或犬科动物),古人认为虎是毛类中的王者。

图4-2. 威严的西伯利亚虎

金与四方对应的音是商。

所谓商 ,即金也,位于西方。也就是说,商兼有五行中的金及四方中的西方的含义,是金与方位结合后的新名词。

在术数中,金的数是九。

为什么呢?

仍然是五行先数五,金在五行中排第四,加起来等于九。(仍按水火木金土的排序)

图4-3. 《尚书•洪范》中五行的排序是“水火木金土”

冬——水,其日壬癸

四季中最后一个季节是冬季,冬季对应着五行中的水,相应的日干是壬癸,与之相关联的天帝是水德之帝,天官是水官之神。金官之神一般简称为水神。

所谓水德之帝,即在凡间以水德执掌天下的帝王,死后便成为水德之帝。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人符合以上要求,即黄帝之孙汤氏。汤氏成为水德之帝后,改号称颛顼。

图5-1.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轩辕故里祠的壁画

所谓水神,即“五德终始”学说一帝一官理论中必有的水帝“助手”。

玄冥,便是普遍认可中的水神。很凑巧地,他是金德之帝少皞氏之子。

“五德终始”学说中,自然界中属水的族群是介类。

所谓介类,即龟类,其王者自然也是龟。

图5-2. 水龟

水与四方对应的音是羽。

所谓羽 ,即水也,位于北方。也就是说,羽兼有五行中的水及四方中的北方的含义,是水与方位结合后的新名词。

在术数中,水的数是六。

为什么呢?

仍然是五行先数五,水在五行中排第一,加起来等于六。(仍按水火木金土的排序)

图5-3. 水鸟

战国时期的“五帝”崇拜——“五德终始”的创立者究竟是谁?

其实五帝观念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并且与阴阳五行学说联系紧密!

秦国就曾利用它为自己称雄四方制造舆论。

史记有记载,秦襄公曾祭祀白帝,秦宣公曾祭祀青帝,秦灵公曾祭祀炎帝,秦献公曾祭祀白帝。

图6-1. 白帝城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全国统一趋势。

以上提到的《吕氏春秋》,便是在战国末年吸收了五德终始宗教思想后形成的。

按照《荀子•非十二子篇》的说法,这一学说的创立者是子思及其门徒孟子。

孟子也曾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历史循环论观点作为佐证。但仅凭此还不能判定孟子就是五行学派创立者,因此这种说法有争议。

图6-2. 荀子画像

另一种较权威的说法是,阴阳学说实际上是比孟子年代稍后的邹衍创建并传播到北方诸侯国的。

邹衍是齐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清楚地表示邹衍是齐国稷下学宫的教师。

图6-3. 稷下学宫浮雕

当时齐人称赞他为“谈天衍”!

所谓谈天,是指:

“邹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书言天事,故曰谈天。”(《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

邹衍当时有一个经典观点认为,中国是“赤县神州”,内有九州,中国之外,还有入赤县神州者九大州,周围有大海环绕。

图6-4. 临汾华门九州鼎

此外,他讲“五德”,即《尚书•洪范》中讲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也称为“五行”。

《洪范》虽称五行是来自“天”的传授,“天乃锡洪范九畴”(五行乃九畴之一),但认为五行是世间万物的根本。

邹衍对《洪范》的五行说进行改造,加上天人感应和天道循环论的观点,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名类篇对此有详细记载。)

邹衍说的五德终始,主要是说五行相克的循环过程,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古之朝代兴替以此为无限循环。

图6-5. 四书之《尚书》

这门学说在战国末年北方各国十分受到重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图6-6. 春秋战国时期车马人物浮雕

《吕氏春秋•十二纪》更以当时的天文历法学说与阴阳五行思想相比附,认为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的方位都与阴阳五行有关,即以上所提到的四时、四方、五行对应关系的内容。

这种阴阳五行学说与殷周以来的天帝崇拜是结合在一起的。

即除了一般所说的“天”之外,还认为在天的四方有四帝。四帝原先都是人间的“圣王”,都曾以五行的某一“行”(或称“德”)作为天命所归的标志进行统治,死后则成为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

图6-7. 秦代的浮光掠影

而所谓五帝,即:

东方天帝太皞,属木,主春,因为青木色,故亦称为青帝;南方天帝炎帝,属火,主夏,因火赤色,故曰赤帝;西方天帝少皞,属金,因金白色,故亦称白帝;北方天帝颛顼,属水,主冬,因水黑色,故亦称黑帝。再加上得“土德”的黄帝,刚好五帝。

图6-8. 河南新郑的黄帝壁画

参考文献

[1] 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 第一卷[M].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