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新生代表什么生肖

中国3分钟|享天伦 共团圆:中国人的“家”文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重拾新生代表什么生肖1

注意了!在中国网官微后台回复相关关键词:“春节”“红包”“京津冀”…可以看到更多内容!

不久前,中国的一条“四世同堂”短视频在全球收获了几千万的点击量。视频在海内外的走红,源于它背后所体现出的别样的中国“家”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共鸣。

不久前,中国的一条短视频走红网络。视频里,祖孙四代人——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老人,在一声声“妈”的呼唤中依次出场,喜悦和幸福溢出了屏幕。

这条短短十几秒的视频,被中国网友转发到推特上,迅速在全球收获了几千万的点击量,还引来外媒报道。在赞叹视频正能量的同时,外国网友中还有人效仿拍摄了同款“四世同堂”短视频,也有很多人晒出了自己家的全家福。

视频在海内外的走红,源于它背后所体现出的别样的中国“家”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共鸣。

在中国,几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是很常见的事情,传统中国文化里理想的家庭模式就是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

家对于中国人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人们大部分的生产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家庭就成为了人们情感和精神的支柱。后来,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忠、孝等理念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乃至家国情怀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意思是家庭和睦才会生活、事业兴旺。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饮食起居的场所和亲情的联结,它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和更丰富精神世界的寄托。家庭成员们生活在一起,祖辈良好的品行,连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被传承下来。而中国人追求家和社会的和谐、安宁,根本上也与这种“家”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现代的中国社会与过去相比,流动性更强,观念也更加多元、自由,但是“家”依旧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基因。逢年过节,大家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回到“大家庭”里,与亲人们团圆。

中国的农历新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中国人阖家团聚最重要的日子。我们祝愿游子们都能回家过年,也祝全球华人新年快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任凭过年的风俗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植入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不会变,对于中国年的信仰不会变。每家每户对团聚的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对2019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不会变。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王传涛

如今,“逆向过年”不仅是年轻人的期待,更是不少老人的主动选项,无疑凸显的就是我们春节习俗文化的变迁。而这种变迁背后,凸显的不仅是春运的优化,更是老年人与时俱进过春节思维的改变,更深层面则是年轻人在城市经济收入的增加、扎根的稳固等支撑。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鞠实

农民丰收节:重拾农耕记忆 助力乡村振兴

神奇动物过春节:中国的生肖文化

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欢庆:春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QyMzcxMg==&mid=2650712520&idx=1&sn=2baf041f9905724afbf1b26e89f9f80c&chksm=87583cc7b02fb5d1206a584ec159ae24600d3ecacdc4f6701eed8bc419b5e75c4eaca12249ed&token=171443762&lang=zh_CN#r

凉了!“上海凤爪女”转战北京,已被行拘!

暖心 | 这些姿势真的很“累”,但也真的很美!

聆听 | 廖芊芊《我们和祖国一起过年》首发 新时代贺岁迎新年

本期编辑:刘倩

本期校对:牛慧颖

重拾新生代表什么生肖2

整理|何安安

最美好的所在

一定是书和书所在的地方

01

《企鹅日历2021:世界书店巡礼》

作者:企鹅兰登中国版本: 企鹅图书丨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

每一家书店,不仅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符号,也展露了当地爱书人的柔情与坚持。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场所,更是一个有形的文化场域,参与塑造了一座城市的风格。 一所书店,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每一座书店背后的故事,都象征着它的独立与人文精神。在这本即将开启的《企鹅日历2021》中,一共精选了全球各具特色的85家书店。这些书店有些来自各路达人的私家推荐,还有一些则是在编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偶遇的奇妙书店,如:沙漠书店、拜瑞斯特书店、Do you read me?!、俄德拉代克书店、野兽喧腾书店、被占的宅子……从书店名字就能一窥它们的独特。

这是一本既可以当作插画集,又可以当作陪伴你旅行的“旅行指南”。日历中,除了讲述这些书店的起源故事、选书特色、店主逸闻,还穿插了一些和书籍相关的小知识。像是二手书的“书香”之谜、书店与火车站不得不说的故事、书籍装帧的变化、书籍艺术和纸张艺术小知识……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荐书环节。

02

《湛庐珍藏历:大英图书馆2021》版本:湛庐文化丨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年9月

西方现存最早的描绘凤凰涅槃的专著《凤凰的历史与描述》、现存于世的真实炼金术手稿、世界十大奇书之一的《里普利卷轴》、十六世纪古书中展现的金属转化过程、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魔药课程、第一部描绘西方外科手术的著作、记载有通过制作药水对付“精灵”的《伯德医书》、《里普利卷轴》魔法石炼制过程之元素的混合、古罗马猎户座星象图、魔法石炼制的必备原料:蛇图腾……

这当然不是一本魔法书,而是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2021年版《湛庐珍藏历》。在2021年,《湛庐珍藏历》依然选择了大英图书馆。将大英图书馆自建馆以来,最具人气的12个展览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为全世界最大图书馆之一大英图书馆,有着长达250余年的悠久历史,其庞大的收藏跨越了3000年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在此地流连忘返的人有:孙中山、马克思、狄更斯、萧伯纳、马克·吐温……现如今,大英图书馆拥有超过1.5亿件珍贵藏品,除了传统书籍、报纸和杂志,这里还有31万卷手稿、800万枚邮票及相关藏品、超过400万幅地图、逾26万本期刊 ……甚至,它还藏有雪莱和勃朗特的头发!

在精选的12个展览中,其中80%的展品是首次展览,95%的文物从未跨出过英国国门。无论是《哈利·波特》的书迷,还是《权力的游戏》的忠粉,亦或者是严肃的历史书迷、科幻小说的拥簇、哥特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所好。

03

《文豪日历2021: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

作者:人文社外编室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忙碌是常态,意外也是常态,契诃夫先生早有预言:

诱惑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步于连的后尘还是听波斯人信札中的劝谕?

自1951年建社至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积累了大批外文好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文艺丛书”到2019年的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数十套大型丛书,《莎士比亚全集》《巴尔扎克全集》《塞万提斯全集》《列夫·托尔斯泰文集》《易卜生文集》《荷马史诗》《泰戈尔作品集》《歌德文集》《萨特文集》《纪伯伦全集》等各国一流作家的作品集,“哈利·波特系列”“丹·布朗系列”“勒克莱齐奥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等世界各国的重要文学新作。 无论是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巴尔扎克,作品耳熟能详、姓名却未必为人们所熟知的鲍·利·瓦西里耶夫,还是仅以一部著作传世、至今仍被反复阅读的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人名如雷贯耳、作品却让人挠墙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陪跑诺奖以至如今跑步都被关注的村上春树……

日历中罗列的文豪数量之多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在借鉴国内外共十余种世界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纲目的基础上,《文豪日历》一共从七八百位青史留名的作家中选出了四十多个国家的三百五十多位文豪,涉及作品约四百部。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用精炼的文字系统地介绍一位文豪?如何在最短时间了解一位文豪的创作特色、主要作品、名人评价、金句等相关资料?答案可能正在《文豪日历2021》当中。

“福牛贺新岁

丰年禾黍香”

01

《故宫日历》

版本:故宫出版社2020年8月

2021年,辛丑年,生肖牛。 以“国宝日读”为特色的《故宫日历》,今年选取了故宫馆藏的历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与我国农耕文化相关的文物藏品,分别展现了牛迎丰年、春来牛肥、吉牛纳福、耕织为本、仙牛呈瑞、牧牛意趣、丹青写牛、百牛贺岁等丰富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365件不同朝代、不同类型、不同材质的珍贵文物藏品,其中有三套不同朝代的“耕织图”,分别是康熙朝的“曹素功制耕织图墨”,雍正朝的“胤禛耕织图册”和乾隆朝的“御制耕织图瓷板画册”,从文物历史上反映出历朝历代自上而下对农事的充分重视。 福牛迎春、牛勤年丰、牧童弄笛、牛奋四蹄、牛耕沃野、金牛报喜、民殷国富、神州放彩、千川秀色、万顷金黄、绿水青山、仓满斗盈,十二个月共同构成了“福牛迎春早,丰年禾黍香”的吉祥主题。

2021年版是新版《故宫日历》出版的第12册。初版于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七年的《故宫日历》重新面世12年来,在社会中影响越来越大,至今已累计发行500万册,被誉为“中国最美日历”。日历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精选出与牛相关的青铜器、玉器、陶瓷、绘画、缂丝、玻璃画、珐琅、竹雕、木雕、牙雕、漆器、戏衣,让文物自己讲话,让观者在阅读和欣赏中与古物对话。

02

《嘉德日历2021》编著:嘉德艺术中心版本:文物出版社2020年9月

艺术品代表往昔,也代表现在,带着每一份独有的故事,跨越历史的洪流历久弥新,成为独一无二的璀璨繁星。 赵孟頫的《致郭右之二帖卷》,曾上拍于中国嘉德2019年秋季拍卖会,成交价267,375,000元,这一价格也创造了赵孟頫作品的最高价纪录。同时,这一价格也令《致郭右之二帖卷》成为中国嘉德2019秋拍最贵拍品。《致郭右之二帖卷》为两帖,分别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是赵孟頫的早年作品,由赵孟頫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这一珍贵藏品,被收录于《嘉德日历2021》2021年2月7日。

溥儒的《百事如意》,曾上拍于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1,840,000元。溥儒晚年常以钟馗为画题,或趋吉避凶,或追求童真趣味,常常加入谐谑与讽喻的特性,佳趣满堂。在收录于《嘉德日历2021》的《百事如意》中,钟馗作文士打扮,一袭朱袍,充满士大夫的儒雅气质。其捻须沉吟,似在推敲佳句。笔与砚直接置于前端,旁置一盘器皿,盛装着柿子和如意,寓意年年吉庆、事事如意,充满对于美满生活的良好祝愿。

《嘉德日历2021》所选的365件艺术作品,均来自中国嘉德2019年春拍、秋拍、四季拍卖会和2020年春拍精品,包含中国书画、油画雕塑、陶瓷、家具工艺品、古籍善本等艺术门类。比如腰封,选用的正是中国嘉德2019年秋拍精品——钱维城《花卉册》局部,花叶翻飞,有力而充盈,带着欣欣向荣的力量、吉祥美好的寓意,扑面而来。

此外,日历特别邀请了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参与编纂,每件作品均配有深入浅出的赏析小文和精准清晰的拍卖时间、估价、成交价等市场数据。

03

《中国传统色:2021·色谱日历》作者:郭浩、李健明版本:中信出版社·雅信

“青如翠羽,黑如乌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由具象而生色;“此五色为生气见”,色又使人联想到生气勃勃的意象。中国文化的意象世界是何其丰富,传统色就是最好最直接的解读中国文化的桥梁。然而传统色散漫难寻,在字书、史籍、诗词、佛典、医书、小说中只可窥得片语,色谱更无系统传承,传统色之美渐佚失在故纸碑刻之中。

《中国传统色:2021·色谱日历》展现了从诗词、典籍、字书等文字传承中归纳出的,从故宫文物中提取出的365种中国传统色,有据可查,有典可寻。又以色系排列——绿、红、赤、紫、黄、流黄、青、碧、白、黑——暗合五正色之青、赤、黄、白、黑,五间色之绿、红、流黄、碧、紫。辅以色彩相关诗文,通过每天重拾一种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在每日重拾一种中国传统色的同时,赏读一句色彩相关的诗文,以色彩关联文字,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此外,72物候页特别收录72件手绘故宫文物,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惊喜。

每天一首诗每天一幅画

01

《诗画历·2021》

作者:果麦版本:三秦出版社2020年9月

春花秋月,夏蝉冬雪。

在苏轼的生日当天,读一首苏轼词,赏一幅苏轼画作。在十月初四,读纳兰容若在十月初四写下的词作。从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苏轼、辛弃疾、汤显祖、纳兰容若、鲁迅……到宋徽宗、张择端、唐伯虎、文徵明、沈周、仇英、石涛、八大山人、傅抱石、徐悲鸿……《诗画历·2021》精选从先秦到近代的365首经典诗、词、曲,配以365幅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名作。 这不仅是一本日历,也是一部中国经典诗词集,一部中国传世名画集。无论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重要诗文,还是《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画,在日历中都可以看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文内容均以作者别集的通行本、重要点校本、注本或《全唐诗》《全宋词》一类的权威底本精心勘校,严谨可靠。标示的名家诞辰,亦根据重要的作家年谱、生平史料等文献考订。日历中所录的诗、词、曲等,皆根据作者别集的点校本、注本、重要通行本及《全唐诗》《全宋词》等进行校订,颇为严谨。

02

《诗经·鹿鸣历》,作者:果麦版本:三秦出版社2020年9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鹿鸣历》的名字,就来自于这句《诗经》中的美好话语。每日一句“诗云”,每日一幅《诗经名物图》,这是一本日历,也是一本《诗经》精华的合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两千多年来,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诗句,向我们诉说着日常的欢喜和忧伤,配以江户时期的日本儒学家细井徇绘制的《诗经名物图》,,共同组成这本《诗经·鹿鸣历》。一日一诗一画,成为了我们案头手边、触之可及的生活之美,向我们诉说着日常的欢喜和忧伤。

03

《你好!节气日历2021》作者:高春香绘者:许明振版本:海豚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如同一本包罗万象的博物科学和生活美学大书,在循环往复间留下数不清的故事。 不同于传统日历,《你好!节气日历2021》从2020年冬至即可使用。俗语说,冬至大如年,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开始向北回转,天地间的阴阳转化进入新一轮循环之际,打开这本日历,就可以提前预定一整年有节气味道的中国日子。

日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与其说是一本日历书,更像是一本节气达人养成宝典,引导大家跟随节气的脚步顺时生活,亲近自然。书中精选畅销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普知识,生动有趣,紧密贴合生活。同时新增拓展知识和全套七十二候插画,将二十四节气博物知识尽收其中。

节俗、礼仪、信仰、学习、娱乐

这就是生活

01

《红楼梦日历(二〇二一)岁时版》

作者:北京曹雪芹学会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0月

国人的日子里,是你不相识的人世。中元河灯祭鬼,七夕投针乞巧。随知识复活的,是我们先辈庄严的记忆。 国人的日子里,是你不相识的日子。重阳登高赏菊,持螯行令。经典的情节里,也藏着时间的秘密。

国人的日子里,是你不相识的自我。大雪琉璃世界,除夕归乡之途。多少游子心、诗人情,全都汇聚于你。 国人的日子里,是你不相识的国人。冬至围炉雅聚,画梅消寒。认真的日程里,是无数琐碎的执著。 2021年的《红楼梦日历》为“岁时版”,也是这一系列的第七本。传统时代,除了吃穿住行等日常琐事,也有形形色色的种种讲究:节俗、礼仪、信仰、学习、娱乐……这就是生活。历代经典中,讲述生活之美,不论博大精深,还是细腻如生、全面系统,无如《红楼梦》。

深入了解《红楼梦》,没有作者的基本生活环境、基本阅读见闻,那无异于坐井观天。基于此,2021年日历,以乾隆初(与曹雪芹生活、《红楼梦》创作时间前后)之《帝京岁时纪胜》为主线,贯穿《红楼梦》相关记载,点缀以其他方志、笔记、生活艺术种种,编列风俗、物候、饮馔、文事、风物、杂戏、典制等条目,力求反映彼时京师民众生活之方方面面。藉此,可以回向历史,亲近《红楼梦》中的精雅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日历中的“书中今日”栏目,特别选取了《红楼梦》文本当日相关情节,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重温经典片段。

02

《蒋勋日历2021》作者:蒋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9月

岁月没有犹疑,没有让任何事物停留,摧枯拉朽,随风而逝,然而这一丛草真是青春,纷披缠绵,还这样执迷不悟地眷恋爱美。

一路走来,上游、下游、弯弯曲曲,一条流域漫长的大河,还记得它来到这里之前,两岸拢拢总总的繁华纷纭吗?

蒋勋在日历序言中写道:“我们舍不得,或舍得,岁月都这样日复一日。庚子漫漫,即将辛丑,合十敬拜岁月,众生平安。”带着对世界和自然的充分敬意,带着对生命的不断省悟,带着对自身的不断接纳,敞开的不仅仅是岁月留下的印痕,也是温暖自律的蒋勋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日历并非蒋勋旧作的编选,而是原创。其中的文字部分,收录了蒋勋最新创作的散文作品,伴随这些文字出现的照片,每一幅都由他亲自拍摄。冬去春天,花开雪落,世界通过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它的律法和爱。 日历中,蒋勋温柔又谦卑地分享了他与世界每一天的遇见。无论是北碧山上枯黄的竹林,还是三攀市集上芭蕉叶包裹的九层塔;无论是大屯山上的微云熹光,还是巴黎圣母院广场上的月光;无论是葡萄牙中世纪的城堡,还是伊比利亚半岛的百子莲;所有这些时间河流中或迟缓或急速向前奔走的记忆,蒋勋都将它们一一交于笔端。他引领读者在烦嚣的都市生活中,静下心来,去看,在世界所呈的物象背后,看见众生,看见万物,也看见自己。你与自己的关系,就是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03

《蔡志忠日历·一日一禅2021年》

作者:蔡志忠版本:现代出版社2020年9月

也许房子是租来的,但是日子却是自己的。

戒掉焦虑,慢一点,再慢一点。幸福就在不远处的未来。 2020年在匆忙中走过,在匆匆忙忙间,可曾问过自己,我们到底都做了什么? 有多久没有好好地吃一碗热腾腾的早饭?有多久没有好好地坐下来,静一静,与自己对话?整日穿梭在狂乱的职场,奔波于琐碎的日常。地铁里被人推着走,半夜qq戳你要企划案。

所有的人都在说“快!”“快!”“快!”难道就不能慢一点下来吗?

日历中包括了漫画大师蔡志忠倾情打造的365幅佛禅图片,以及365句励志禅语,这是他送给仍在俗世间奔波的我们的一份礼物。愿2021年,不再奔波于忙碌。愿2021年,不再焦虑与狂躁。一日一禅,开启新的美好一年。愿大家,日日是好日。

回望2020

等待2021

01

《翻滚的巨浪(动画版)机械日历》版本:联邦走马丨中国画报出版社(尚未出版)

如果只能选一件作品代表浮世绘,最具代表的便是《神奈川冲浪里》。日本北海道的《神奈川冲浪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作品之一,作为浮世绘中最经典的作品,这种日本版画在近200年来激发了很多艺术家和观众灵感。选用这幅经典作品,不但做成了一款日历,并且是一个动画效果的机械历——在快速翻转的情况下,神奈川的巨浪会不断地翻滚。同时,金属外框采用包豪斯设计风格,简洁大气,整体更加稳定。

02

《2021:世界的阅读者》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预售中)

阅读是件美好的事情,通过阅读,可以认识世界,进而探索无限。正如人们通过发射火箭去探索广袤宇宙一样。《世界的阅读者》日历,是一本纯粹由有关读书的摄影作品组成的日历。 作为本期收官登场的日历,《世界的阅读者》同样“份量十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本混凝土日历。清水混凝土材质的底座重量达到1.3KG。在日历功用之外,将底座作为书档再稳妥不过,同时把笔从侧面插入底座中,可以起到桌面笔架、笔筒的作用。

365张日历页,每一页的主体是一张摄影作品,左下角是这些照片的摄影师简枫提供的记录文字,提示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以及地点,有些地点简枫有更为细节的记忆,也会标注得更详细一些,但是基本上所有的标注文字都由时间、国家、城市,以及具体地点这些元素组成。

好了,就在这里结束本期的日历旅程吧。让我们回望2020年,以及,等待2021年。

整理|何安安

编辑|李永博

重拾新生代表什么生肖3

从圆明园遗址公园南门,循着地图向西走四十分钟,便是九洲清晏:过去,这里是清朝帝后居住圆明园时的寝宫,也是圆明园中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寓意着“天下太平”。

如今,只剩一片绿地,几块大石无序地摆在微微隆起的草坡上,各式各样的树杂乱地四处生长着,走几步便能看见一片水池——与郊野公园的模样似乎相差无几。

在数字圆明园团队制作的三维立体视频里,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沿着中轴线进入九洲清晏,迎面的圆明园殿面阔五间,砖山花的歇山顶,金色的龙凤和玺彩画清晰可见。继续往里,以木色为主色的奉三无私殿朴素典雅,红柱绿门的九洲清晏殿上悬挂着雍正手书“九洲清晏”匾,院落前,假山叠石形态各异,一旁栽种着几棵桂花树。环岛的是一片湖面,倒映着岸上柳树和桃树红绿正盛的模样。

视频还原了九洲清晏在内的“圆明园四十景”,而视频背后,是数字圆明园团队十余年的复原努力:以数字化的手段重现了圆明园108个景区的模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师从梁思成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便开始了对圆明园历史原貌的研究。2009年,由郭黛姮创立的数字化复原圆明园团队正式成立,复原项目也随之启动。

但因大量史料的丢失,圆明园昔日的原貌隐没在历史的大雾中。团队历经十三年,从1万余件历史档案里,设计出了4000多幅复原设计图纸,建造了2000座圆明园的数字建筑模型,试图还原出这座万园之园旧时的模样。

“尽管被列为‘考古遗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而大众似乎并不了解它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它为什么被外国学者称赞,又为什么被雨果誉为‘东方幻想艺术的代表’,‘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郭黛姮在《重拾瑰宝圆明园》一书的序中,为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工作写下了注脚。

2022年7月12日,RE睿·国际创意馆内的数字圆明园投影展示,该展示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圆明园被毁坏前的样貌。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重建圆明园”的争议

数字圆明园团队主要负责人贺艳记得,第一次去圆明园,是2002年,她和老师郭黛姮两人骑着自行车从清华园出发,从侧门进了圆明园,当时还未整治的圆明园西区是“垃圾遍地、荒草丛生、树木杂糅”的模样,园子里的荒草几乎和人等高。

在草丛里踩不动车子,二人便下车推着走。走一会儿,郭黛姮指着一片荒草说,“这是九洲清晏。”走几步又指着另一片荒草说:“这是慈云普护。”到了一片长满了野草的田地前,郭黛姮又指了指说,“这片是后湖。”贺艳觉得惊诧:明明都是荒草和田地,也不见水的踪影,老师如何分得清这些文化遗迹?

从上个世纪开始,圆明园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不同学科的学者中,有研究圆明园历史的,有研究如何造园的,有研究园林建筑、山形水系、水利机械的,也有研究圆明园考古和文物建筑保护的。郭黛姮1960年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从事古代建筑和园林研究。两年后,她成为了梁思成的助教兼科研助手,参与到中国古代建筑保护的研究中。

“舍卫城的残墙旁边是农民盖的土坯房,院子周边是用玉米秆围起来的栅栏,猪圈和鸡舍里散发着臭味,不远处就是稻田、树林和荒草。”郭黛姮曾这样描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圆明园。

对于圆明园,最大的争议一直是:要不要重建圆明园?

一部分人认为,重建圆明园能让人体会“万园之园”的艺术价值和辉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断壁残垣对历史和文化都具有警示意义,且大规模在圆明园遗址上重建是对文化古迹的破坏。

郭黛姮的主张是,古建筑的问题重在保护而非复建。“圆明园目前定性为考古遗址公园,它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把载体换成新的,就看不到原来的东西了。”

郭黛姮同时认为,园林不是平面的,既不能仅依靠文字的形容,也不能仅靠二维的图纸让人们去想象。于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郭黛姮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数字化复原一个圆明园,让人们得以见到圆明园的真容。

彼时,数字化复原文化遗产的项目在世界各地都有尝试。2000年前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用全景摄影技术表现金字塔外部环境等考古成果;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项目也曾将两万余幅敦煌藏经洞手稿和画卷输入计算机中,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

过去,国内也有人曾做过圆明园的数字复原工作,但大多是按照《圆明园四十景》平面图去做的。郭黛姮想要的是,结合圆明园的社会文化背景,做一个涵盖圆明园山水环境、建筑艺术、造园艺术、园林植物、遗址考古与发掘的虚拟立体复原。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进入中国只有几年时间,没人能想象一座数字化的圆明园是何模样,又受当时的技术限制,郭黛姮的数字化想法在实际中进展缓慢。2000年以后,郭黛姮将这个想法带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的课题项目,几年过后,学生们用3D技术简单地建出了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万方安和”——郭黛姮发现,计算机技术不断在进步,数字化复原的技术也在逐步成熟。2009年,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项目正式立项。

2022年7月20日,数字圆明园团队的工作人员正在向记者展示圆明园的数字复原图像。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重返海晏堂

环形的走廊上,巨幅的影片在墙面上徐徐展开。一块块基底、座台、栏杆升腾而起,拼接入巨大的建筑模型之中。

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依次围坐在海晏堂前喷水池的台子上,台子在数字线条的覆盖下,逐渐从破旧衰败的石台模样,变成崭新亮丽、雕刻着清晰花纹的汉白玉。

这是数字圆明园团队复原西洋楼海晏堂的沉浸式展览。

取“河清海晏”之意的海晏堂,是西洋楼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建筑群。要复原这样一座海晏堂,首先得知道它原先的模样。

但海晏堂的历史资料四散在世界各地,团队先是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了圆明园建筑设计最核心的样式雷图,两千多张样式雷中就有一张是海晏堂的。

然而,虽然有了样式雷图,懂得了大致的建造原理,海晏堂的原貌仍是未知的。

数字圆明园团队又继续找到记录了西洋楼建筑原貌的立面透视画——铜版画,遗憾的是,由于中国画师对于西方透视技法的经验不足,也因为画幅美化的需求,铜版画对于细节的刻画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之后,团队又在圆明园历史照片中,发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师于不同时期拍摄的不同角度的西洋楼照片90余张,其中海晏堂的照片有21张。

海晏堂景区范围内存留的2106块建筑构件也在复原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史料依据。不同于木质中式建筑在1860年大火中的焚毁,以石头为主要建筑原料的西洋楼仍保留了许多建筑构件。团队发现,包括巨型贝壳石雕、十二生肖座台、主楼建筑基台、扶手、柱础、柱身、柱头、栏杆这些不同种类和大小的石构件。

团队先是拍摄记录下遗址现状和单体石构件的各个角度,又记录下这些构件的信息:石作工艺注明打道、磨光、连接方式等具体工艺;区分白石、青石或是花岗岩的材质以及外形完整度、线脚完整度和花纹完整度。之后,又对西洋楼遗址进行了全面的三维激光扫描,将这些构件转化生成了一个个三维模型。

考虑到西洋楼的建设年代,正值巴洛克风格在西方皇家贵族园林中成熟盛行之时,团队成员又前往欧洲,考察学习了如西班牙广场、美第奇别墅等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搭建,同时参考了西洋楼设计师们所依据的西方建筑名著古书及传教士们的往来书信。

结合着样式雷图、铜版画、历史照片、清宫档案、流散文物等,团队初步搭建起了海晏堂的数字复原三维模型。

数字化的技术在复原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出于对遗址和建筑构件的保护,研究人员无法在现实中将两块疑似左右拼合的构件摆在一起比对,而数字复原系统可以把石构件转成数字模型,导入三维虚拟拼接平台进行拼接,从而确认构件的原始建筑位置。

技术是复原的重要支撑,人为探索则贯穿了整个复原过程。郭黛姮曾回忆,在圆明园装饰的研究上,她注意到,有一个摄影师在圆明园被毁前去拍了西洋楼的照片后,形容西洋楼“五光十色,特别是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绚丽多彩”。西洋楼为什么是绚丽多彩的?带着这个疑问,团队到圆明园库房里去寻找线索,找到了一些西洋样式的琉璃构件。经过进一步研究,团队才发现原来西洋楼是个五彩西洋楼,这些琉璃装饰不仅仅做屋顶,还做了窗套、门套,以及墙壁上的装饰。

2022年7月12日,RE睿·国际创意馆内的海晏堂数字投影景象。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贺艳记得,在复原西洋楼海晏堂水池边的避水兽时,由于缺少原物,团队按照铜版画和对西洋楼雕刻的理解,用数字雕刻软件做出了避水兽的数字模型。一年后,恰逢北京一处四合院施工,施工现场挖出了疑似圆明园的避水兽。贺艳和团队赶到现场辨认时,从土里挖出的避水兽被摆在地上,一眼看上去,和数字复原的结果竟十分相似。拍了照回去一对比,不仅尺寸完全对上了,其他样式也和实物相差无几。“当时我自己也挺吃惊的,没有想到我们复原的跟实物的接近率这么高。”

海晏堂复原成果展览的巨幅墙面上,阳光下兽首喷出水柱层层叠叠落入水池,巨型贝壳石雕的花纹像涟漪般向外泛着。沿着八字形的石阶往上,石阶交会在主楼正前方,松树挺立在两侧。风吹着云走,蓝檐白壁的主楼一点点地变换着光影的颜色,从日照当头的亮白色,渐变成斜阳下的金黄色。

大海捞针

然而,大众所熟知的西洋楼只占圆明园面积的2%。剩下98%的中式建筑复原,成了数字圆明园团队最重要的工作。

由于资料完整程度不同,有的文献记录多,有的少,而单是建筑上的外檐装修,记录也并不统一:一个景区内一栋房子记载了,而另一栋却毫无记载。团队因此又根据基础资料的详实程度设置了准确度标准:若是建筑造型、各细部做法完全准确,是100%的准确度;若是仅有平面格局、无尺寸标准的建筑,则只有15%的准确度。

由于资料的大量缺失,复原设计的过程,被贺艳形容为“大海捞针”。

在复原乾隆时期四十景之一的“上下天光”时,其中有资料记载如意桥的栏杆为“番草抱叶”栏杆,而这种栏杆已没有实物遗存。贺艳和团队成员只能从故宫现存家具的番草纹去推测,寻找和乾隆时期常用的番草样式最吻合的一款。

在复原“上下天光”的亭子时,贺艳和团队根据《四十景图》中的景象判断,两个亭子是不对称的,主建筑一侧是六角亭,另一侧则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榭。

但后来考古发掘发现,后湖里头两个亭子的地基“百木桩”竟长得一模一样,排成了两个梅花形,且位置也完全对称。

“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带着这个疑问,贺艳再返回到文献里,才发现自己曾在乾隆时期的一份档案里读到过“上下天光,两边六角亭”的文字,但由于《四十景图》是在乾隆早期画的,在画成之时,亭子已经被改造成了对称的六角亭,只是对《四十景图》中亭子非对称的形象根深蒂固,便忽略了这个改造细节。

在整个园子的复原上,由于圆明园的不断修建,面貌几乎几年一变,团队于是选取了四个时期进行复原:包括圆明园最初创建的雍正时期、景观最繁华的乾隆时期、资料最完整的道光时期和烧毁前的咸丰时期,又在其中细分出了如乾隆早期、乾隆中期、道光早期等时期,其中资料最完善的景区最高复原了其十三个时期的不同面貌。

贺艳说,因为圆明园内建筑做法不拘一格,没有定法可循,所有的线索都不具有普适性,复原结果根据史料的遗存程度多少而变得“不可预见也不可预期”。仅凭借单一的资料,复原出来的景观则可能出现很大偏差。

2022年7月20日,数字圆明园团队的工作人员正在查阅圆明园的历史资料。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贺艳记得,一次团队在讨论一个斗拱的尺寸大小时,郭黛姮觉得团队提出的斗拱尺寸太大,不赞成这个方案。反复说服不了郭黛姮,贺艳就剪了一个斗拱的模型,在二楼举着给郭黛姮看,尝试证明高度会带来透视偏差。比对了以后,郭黛姮才同意大点的斗拱合适。“她会要求我们,当遇到问题过不去的时候,你得去想更多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坐在原地打转。你要想说服我,就做个模型看看,或者再找到更多证据。大家都是拿着事实去往前推进工作。”

贺艳印象最深的是在探寻西洋楼蓄水楼的水利机械上。德国马普学会的一位学者联系上团队,他猜想,传教士用于西洋楼水法工程设计的书籍一定被收藏在某个图书馆。他先是找到了传教士的一封书信,里面记录了疑似在西洋楼蓄水楼使用的一组水利机械名。循着机械名,这位学者继而又找到了一张水利机械图。该如何验证传教士把这个机械用在了西洋楼的蓄水楼上?该学者猜想,传教士通常不是水利专家,若是要把这个机械用在蓄水楼,一定会带来欧洲的水利机械参考书。

随后,该学者和贺艳团队果真在北堂藏书馆找着了参考书,打开后发现上面还有铅笔注释。此时,贺艳和团队又回过头去看此前已经翻阅过无数遍的铜版画,意外发现西洋楼蓄水楼二楼的三个窗户里,竟有一个窗户开着,窗户里头还露出一根粗棍,连着一根小横棍。和水利机械图一对比,那根粗棍就是水利机械的轴,横棍则是机械运作的横轴。

“就和盲人摸象一样,要是没见过象,只看一条象腿,是意识不到它是象腿的。”平时看铜版画,没有人注意过画中的窗户。即便看到了,也无从得知窗户里的棍子是什么。当所有的线索涌到一起时,才豁然开朗。

贺艳说,这些年有很多人问过自己,做数字化复原圆明园,是不是就一键生成?也有人提议做一个自动的古建筑建模软件,把宋代建筑和清代建筑的规律程序化、标准化,当要数字化建一座清代建筑,建筑的模样就出来了。

“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不是匠师们背着口诀就把它建出来的,里面有很多设计、很多创新的地方,比如说圆明园里有长得像田字的房子,有万字一样的房子,西洋的瓶儿栏杆,像糖葫芦串一样地串一个小陶件。这其实是在努力接近历史的真实。”

2%和98%

复原项目原本计划十年完成,在复原进行到三分之二时,团队的工作进程逐渐变得缓慢。此前复原的部分,都有样式雷图、圆明园四十景图或是考古挖掘资料作相对准确的依据支撑,而剩下那三分之一却大部分来源于史料的推测。

时值科技部项目验收结束,团队于是转换了方向:把现有研究成果转换为更多人能接受的科技产品,同时举办数字化圆明园的成果展览。

团队曾做过一次网上调查——“我说圆明园”。结果90%的人写了两句话,“圆明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是帝王骄奢淫逸的场所。”但在团队成员看来,“帝王骄奢淫逸的场所”背后,不仅代表着大众对于圆明园的误解,圆明园的价值也远没有大众想象中那么简单。

策划展览时,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摆在了策展团队的眼前:是先向大众展示西洋楼,还是先展示圆明园四十景?

团队的设计总监裴唯伊说,当时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西洋楼在圆明园中的占比只是2%,而剩下98%的中式建筑是圆明园更高艺术价值的体现,“我们一直在说万园之园,它当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把中华文化中只出现在文化作品里的诗情画意做到现实里来了。”

但若是在第一次展览中只展出中式建筑部分,观众也许无法立刻辨别出这是圆明园。“让大家知道圆明园不仅仅是西洋楼,而是有西洋楼外的更多东西,它是包罗万象的,这一定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跳到这个地方。”裴唯伊说,如何转换视角,让文化遗产变成雅俗共赏的东西,如何能真正让遗产获得益处、更好地生存下去,成了数字圆明园团队重点考虑的问题。

经过反复讨论和筛选,正式展览时,团队最终选择了以西洋楼海晏堂作为第一期展出内容。“十二生肖喷水装置是大众对圆明园最为熟知的一部分。一旦把十二生肖放上去,大家马上就知道了,这是圆明园。”裴唯伊说。

杨思负责数字圆明园的展览工作,她记得,在正式展出那天,当海晏堂的景象以虚拟现实技术出现时,很多观众在现场流了泪,也有人看完展览后就拉着工作人员问:“你们要捐款吗?我愿意捐款。”

“很多人会和我们说,当时站在那样一个空间里,看到这么美丽的构建在身边升腾而起,一个万园之园在面前重现,虽然它已经是残破的样子,说不出来太多,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了。”杨思觉得,这些反应的背后,是观众读懂了圆明园和圆明园背后的价值,圆明园的宝贵或许并不是因为它被烧了才宝贵,而是它本身就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就在那里。这部分其实是需要大家去认知的。”

在另一次展览里,团队还原了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正大光明”等景区的数字复原成果,结果,展览超乎意料地受到观众的欢迎。每天展览的预约量都爆满,原本场馆的冬季闭馆时间,也因观众量太大而延长到了夏季的作息时间。

观展后有观众表达了他们的意外:没想到圆明园里面有这么丰富的中式景观。有观众觉得,自己虽然去过圆明园,但好似并没有“看见”圆明园,也没有看懂圆明园。

2022年7月12日,RE睿·国际创意馆内的数字圆明园投影展示。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裴唯伊印象最深的,则是一次在清华美院的展览。团队在展区开始和结束的位置,分别摆上了两块牌子,牌子上问了同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提到圆明园的时候,您会想到什么?”问题底下是四组关键词:“1860大劫难、爱国主义”,“遗址废墟”,“万园之园、美轮美奂”以及“骄傲自豪、宏伟震撼”,观众可以将便利贴贴在自己选择的答案下面。

每天,团队成员都会清理两块牌子,将观众的选择归零。每日的结果也几乎相同:在展区入口处的牌子上,便利贴集中在“1860大劫难”“遗址废墟”上,在出口的牌子上,便利贴集中在了“万园之园”和“宏伟震撼”上。

“它所呈现的一定不仅仅是一个复原的成果,而是有当代视角的,包括一些普世的文化意义。我们常常谈论的是文化遗址,也一定不止于文化遗址。”杨思说。

在各种国际论坛上,数字圆明园的项目也逐渐得到了国际领域的认可。成果之外,“遗憾”也贯穿了复原工作的始终。每当一处遗址刚开发出来时,所有人往往都满怀期待,可越挖掘便越失望:有时是建筑基底无处可寻,有时连一块最基础的砖头都被破坏了。

这也让数字化复原圆明园项目和最终完成之间的那段距离,变得不可捉摸。

在团队的这十几年里,贺艳见惯了成员的来去。圆明园的复原,是在数字世界里日复一日,画完一个景区花费两个月,紧接着又是下一个景区。

起初,团队成员选择离开时,贺艳曾觉得惋惜,但她也逐渐意识到,最终能留下来的成员,大家多少都有某种共性,譬如都喜欢文化遗产,或是对历史真相充满好奇。

裴唯伊仍会时常回想起,早年还在做复原设计时,自己深夜在办公室加班,时常进入圆明园虚拟模型里,像虚拟人生一样,进入程序里的人可以在园子里飞行。她最常去的是四十景中的武陵春色,“飞”在武陵春色的溪流上方,顺着河道两边望去,万株山桃长在堤岸上,满眼是一片绚烂的粉色。

“我常常会想,我们所认同的美到底是什么?它可能就是深刻地刻在血液里,来自我的文化根源。”她说。

“循溪流而北,复谷环抱。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阳,光炫绮树,酣雪烘霞,莫可名状。”在这样的时刻,裴唯伊觉得平静而满足。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