硌代表什么生肖

【新春特刊丨中国作家 白德华 作品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头条文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硌代表什么生肖1

【新春特刊丨中国作家 白德华 作品展】

作家简历

白德华 作家、编剧、导演、摄像师,部队退役军人,毕业于西北大学。先后在报社、电视台工作。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本人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散文《年轮》在《文学天地》杂志发表;论文《职业教育灵魂的呼唤》在《中国教工》杂志上发表;最近创作的散文《我的父亲母亲》获得了2021年“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白德华小说作品集》一书已取得书号,正在出版中。多年来,自编自导拍摄的影视作品数部。代表作品:公益电影《爱是你我》、《足迹》、《抬头》、《小梅花》等。

职业教育灵魂的呼唤

  职业教育的灵魂理应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抽象的说,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不断地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艺,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工匠精神实质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打造同行业无法匹敌的最优质产品。

  激发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之灵魂,把工匠精神具体化、细致化地贯穿到职业教育全面工作中尤为重要,也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最为重要一环。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就是∶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再者就是教会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

  教会学生做人。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来抓紧、抓好,先做好人再成才的理念牢牢地扎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中。人生因爱而美丽,教育因爱而充实。要用爱心教育学生,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帮助一些问题学生从沮丧、甚至堕落的情绪中拉起来,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其实,学生就像是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玉石,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爱对美对善的需求,让他们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为此,我们引导、要求学生写好学习、生活日记,定期批阅学生日记,把我们学生的进步做以高度的肯定和表扬,把我们学生的不足做以婉转的批评和引导,把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提出来。同时,要定期的找每位学生进行交心谈话,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要求鼓励学生在节假日里要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做些社会公益活动,和每位学生家长进行回访沟通,做好总结和评比。我们还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社会爱心教育活动,譬如定期组织学生到乡村去进行农工劳动,到各类工作岗位上参观体验,让他们充分体验失败、挫折,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爱大自然和万物、爱老师和同学、爱父母和长辈、爱学习和生活、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真正的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进步、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为塑造他们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是培养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过硬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是直接帮助学生学习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首先,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帮助选好专业技能课,告诉学生,无论是学习哪个专业,专业技能怎么样,最终都是实操技能创作的作品说话。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我们教工要注重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给学生指出专业课的亮点,讲明不同的专业技能的社会实用性和自身价值,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明确专业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课的计划和实施,从专业课技能实操作中验证理论与技能项目的实际表现,悉心帮助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实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实现学生小组组内相互监督,形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控能力,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任务,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全过程中担任指导员、监督员和评价员的职责,对学生操作流程进行指导,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将学生实践操作与实际岗位任务相结合,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实操过程中的不足与差错集中反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高效完成自己专业技能的作品。及时召开学生作品展示座谈会,邀请社会企业家和学生家长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技能作品进行点评和评比,表优鞭劣,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让学生学有所用。

  全国劳动模范、华山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任永敏说过“让走进校园的学生人人都自信,让走出校园的学生人人都成功。”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职业教育相较传统初高中有它的特殊性及困难性,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建构新课程,有效教学。在教学上要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生“学”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不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们教师在树人方面,要用爱心和耐心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担当,让学生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潜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要关注个体主动探究和情感体验,在行动上我们要赋予学生真实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是一种对每位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是一种深刻的理解,是一种“容错”的悦纳,是一种精神的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的,同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教工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大好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来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很好的去立足社会。

年 轮

  清晨,我和往常一样,骑着网购的老式二八自行车漫跑在街上,进行运动晨练,路上两旁杆子上的广播传来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儿歌声,我放慢了骑车的速度,时间过的真是快呀,又要过年了,我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在街上,眼前又闪现出了几十年前儿时过年的情景。

  我的记忆中,到了冬天就期盼着过年了,儿时的我天天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我才会穿新衣服、才会吃好吃的饭菜、才会挣到压岁钱。

  腊月二十三了,我母亲穿着一身旧衣服,戴着一顶旧帽子在厨房里进行大扫除,父亲和弟弟一块儿把灶台进行翻新,妹妹学着母亲的模样打扫、清理灶房的卫生,大半天的功夫,家终于收拾干净了,我一个人按照父亲的吩咐趴在红方木桌上写着春联,“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这幅春联的内容给我留的印象最为深刻。

  傍晚时分,父亲把灶爷和灶奶的年画贴在灶台后面的墙上,两边和上边分别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一家之主”的小对联,跪在地上小声说着、祈求着让全家平平安安的一些话。

  腊月二十六,爷爷和村里的几个人开始杀年猪,村上的男女老少围在一旁说笑着,我看着活蹦乱跳的黑猪在刀斧的砍割下,变成一块儿一块儿的猪肉,被村民一块儿一块地掏钱拎走,心里涌起了丝丝的伤感,心想人为什么要吃肉,一定是因为猪肉吃着很香,可是猪没有了生命,唉。

  父亲把买回来的猪肉用铁丝捆好吊挂在房梁上,挂好后又扭头看了看,坐在小木凳上,掏出一朔料袋,拿出一张长条纸先是一折,又捏了一些旱烟片,熟练的一卷一拧,用舌头一舔一粘,一支旱烟算是卷成了,噙在嘴里,从地上抓起一根树枝往灶火里一放,对着火吸起来,吸了几口,站起身对在院子里忙活着的母亲喊道,“孩儿她娘,一会儿咱去给孩子买点布料,该给他们做新衣裳了。顺道再买些年货啥的。”

  在院子里鸡窝旁收鸡蛋的母亲扭头应声道,“咱一会儿就去。”

  正说话间,我爷爷推门进来了,我赶紧起来给爷爷让座,爷爷坐下后对我父亲说,“明天我和一胜、二胜去山上砍些松柏枝,大年三十儿晚上熬百岁用。”

  腊月二十七的一大早,我和弟弟就拿着绳子跟着爷爷上山砍松柏枝了,爷爷挥舞着砍刀砍着松树枝,砍累了坐在山石上,点上一锅旱烟吸了两口,伸手摸着我和弟弟的头说道,“把树的分枝、乱茬都砍掉了,树也就长直溜了,长的也就更快了。”

  晌午的时候,爷爷用绳子把砍好松枝捆好背着往家走,我和弟弟拿着砍刀跟在爷爷身后戏闹着、走着。

  腊月二十八,我和弟弟、妹妹端着面糊、站在高板凳上贴着我写的春联,母亲忙着给我们兄妹做新衣服,父亲忙着劈柴。

  到了晚上,母亲拿着做好的衣服让我们兄妹试穿,我们兄妹三个穿着新衣服坐坐、站站、走走、看看,高兴一片。过一会儿,母亲走过来说道,“把新衣裳脱了吧,等过年了再穿。”我和弟弟、妹妹依依不舍地脱掉新衣裳递给母亲,母亲把给我们做的新衣裳叠好,放进床头旁红色的木衣箱里。

  到了腊月二十九,父亲和母亲忙着煮肉、炸丸子、烧豆腐、蒸馍,我们兄妹几个就帮着煮白萝卜、剁肉,盘饺子馅,家里是忙作一团,家里唯一一台红灯牌收音机里播放着家乡豫剧戏。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的坐、蹲的蹲,吃着热气腾腾饺子,萝卜猪肉馅的饺子吃着可真香啊,我足足吃了一大碗的饺子,吃的我直打饱嗝,全家人笑话我不知饥饱,父亲说:“孩子,这一年过完了,你们又长了一岁,要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天天的吃饺子。”我和弟弟妹妹认真地点着头。

  吃完年夜饭,院子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我爷爷点燃松柏枝,柏枝噼噼啪啪地燃烧起来,红红的火苗冲上天空,火光映红了家人们的一张张笑脸,一股松柏木特有的芳香弥漫开来,一大家子的人一个不少的围在火堆旁,燃烧松柏枝的“啪啪”声夹杂着我们的欢呼声、鞭炮声,院子里充满了浓浓的幸福年味••••••

  爷爷、奶奶给我们讲了很多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直熬夜到天亮,爷爷、奶奶说这是熬百岁,一夜都不能睡觉。回到家里,母亲和父亲已经包好了饺子,母亲指着盛好的几碗饺子说道,“你们一人端一碗,看看谁能吃着饺子里的钱,谁今年就当家。”

  弟弟手最快,上前抢了一碗饺子,坐在门槛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和妹妹各自挑了一碗饺子,母亲和父亲最后端起饺子,我吃着吃着,忽然觉得有东西硌了一下牙,我吐出来一看,是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我高兴地叫起来,“我吃到钱了,我吃到钱了。”

  弟弟看到我吃到钱了,便耍起性子来,把还没吃完的饺子往灶台上一丢,“我不吃了,我不吃了。”

  母亲赶忙过来端起灶台上的饭碗,伸手掏出一枚硬币急忙塞进一个饺子里对弟弟说道,“今儿两碗饺子里包的都有钱,你吃完看看。”

  弟弟抢过碗吃起来,快吃完的时候吃到了母亲塞进饺子里的钱,便蹦着喊道,“我吃着钱了,我吃着钱了。”

  妹妹瞥了弟弟一眼没有吭声,父母异口同声地说道,“你哥俩今年当家,今年当家。”

  妹妹喊道,“还有我呢,还有我呢。”

  “你们仨都当家,都当家………

  母亲抱起妹妹说道,“你们换上新衣赏,去给你们的爷爷和奶奶,叔叔、婶婶们磕头拜年吧。”

  我领着弟弟和妹妹给爷爷、奶奶磕了头,奶奶给我们每人发了两角压岁钱,还给了我们几个核桃和龙虾糖。

  我们又跑着去了叔叔家和邻居家,满村的家里整整跑了个遍。

  晚上,我们兄妹几个整理着拜年挣来的核桃、花生、红枣、糖果,细心数着崭新的压岁钱,然后把压岁钱装进牛皮纸叠的钱包里,偷偷地藏了起来。

  大年初二,我们穿着新衣赏,背着一黄皮包白面馒头,跟着父母开始走亲戚,亲戚又背着白面馒头到我家来走亲戚,我们小孩儿又挣了不少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甜甜的。

  俗话说,“不过正月十五十六都是年。”

  没上几天学,正月十五的灯节很快就到了,村里早已是锣鼓喧天的热闹起来,我趴在凳子上写完作业,便匆匆领着弟弟和妹妹跑到村子里的打麦场,打麦场上站满了人,锣鼓有节奏的敲打着,传统的舞狮活动只有灯节的时候会看到,我爷爷拿着五颜六色的绣球吆喝了一声,狮子就跟着狮球跳了起来,狮子好像发怒了,前面双脚跳了起来,追着狮球跳个不停,两只铜铃般的眼睛眨个不停,在激烈的锣鼓声中,我爷爷拿着绣球爬上长板凳搭建的云梯,两只狮子追着绣球爬上了云梯的最高处,村民们一个劲地喊着好,整个村子里顿时沸腾了起来……

  看完舞狮回到家里,母亲开始忙活起来,用黑豆面给我们兄妹三个做生肖面灯灶,母亲把豆面活成面团,揉啊揉,揉了好一会儿,揉捏的虎、猪、牛、龙生肖面灯灶栩栩如生,把捏好的生肖面灯灶放在蒸笼里开始蒸煮,我们兄妹几个围着灶台急不可待,灯灶终于出锅了,父亲找来稻草杆插在蒸熟的生肖豆面灯灶上,然后用棉花仔细地缠上,又放进一些猪油抹好点上说道,“等天黑了,你们就可以端上自己的生肖灯灶出去游玩了。”

  我们兄妹几个点点头,目不转睛地端详着案板上的豆面灯灶,盼着天赶快黑起来。

  我们兄妹几个端上各自的生肖豆面灯灶和村上的同伴们四处的游转,到了大半夜,灯灶里的油烧干了,我们才想起了回家,回到家倒头就睡,到了正月十六晚上,父亲再给我们的灯灶抹上一些猪油,我们就又端着灯灶出去游转,回到家里,开始吃自己的豆面灯灶馍,豆面的灯灶馍吃起来可真香啊,现在想起来依然是让我垂涎三尺。

  我推着自行车走着、想着,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家门口,放好自行车,走进家里,妻子早已做好早饭在等着我,还没坐稳,我就对妻子说道,“老婆子,过几天就该过年了,赶紧打电话通知咱们的儿女,早些准备准备,咱们要早早的领着儿孙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年咧。”

  妻子眼都不眨地看着我,笑着说道,“嗯、嗯,老头子,又想吃咱娘包的萝卜猪肉馅饺子了,又想挣压岁钱啦。”

  我点了点头,上前紧紧的抱着妻子说道,“我的老婆子,还是你懂我,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谢谢你不离不弃的陪伴。”

我的父亲母亲

  我们一家人开着车奔驰在高速的路上,妻子看了看前方对儿女们说:“快打电话给你们爷爷奶奶,就说我们在高速上,过两个小时就到老家了。”

  儿女给我父母打着电话,妻子轻声对我说道:“老公,开车累吧,要不让儿子开会儿。”

  我看了看妻子说:“媳妇,回老家怎么会累呢,放首歌听听吧。”妻子按动开关,歌曲《我的父亲母亲》飘荡在车内。

  一家人不断轮流地接到我父亲、母亲打来的电话,询问走到哪儿了,让开车慢点,给我们说别在外边吃饭,家里都做好饭了。

  一路的颠簸,终于回到了老家,父亲和母亲早已站在家门口等着我们,车还没停稳,母亲就走到车旁说道:“你们走了这么久,早已都饿了吧,快回家,我给你们擀的面条,先吃饭。”

  父亲迎过来,我打开车后备箱说:“这是我买的年货,还有给您和我妈买的衣服。”

  “家里啥都买了,你又花钱买这么多。你们赶紧回家吃饭,我来拿。”父亲边说边拿东西。

  吃着母亲做的手擀面,依然是小时候的味道,母亲给我们添完菜说:“我把你们住的屋都打扫过了,被子也都晒了,你们跑了几个小时的路也累了,吃完饭早点歇着。”

  吃完饭,和父母说了会儿话,我和妻子便进屋休息,开开门的那一刻,我的眼前一亮,两年多没回来了,屋子里地板干净如新,空调静静的吹着暖风,桌子和沙发异常的干净,妻子掀开被子说道:“真暖啊,咱妈还给咱铺了电热毯。”

  我的眼睛湿润了,对妻子说:“咱父母都七十多岁的人了,以后咱再忙,都要常回家陪陪父母。”

  妻子点点头说:“老公,我懂。”

  清晨,睡的正香,被院子里轻微的声音给惊醒了,我和妻子穿上睡衣开开门一看,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雪花像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着,父亲和母亲在清扫着院子里厚厚的积雪,头上落满了雪花,我赶紧走到院子接过母亲手里的铁锨说:“妈,您和我爹回屋歇着,我来。”

  母亲一只手抖动着头上的雪花说:“你们咋不多睡会儿,我们扫雪把你们吵醒了吧,天冷,别感冒了,火上熬着红薯稀饭,我再做几张你们爱吃的葱花饼,凉拌一盘热豆腐。喊喊孩子们一会儿吃饭。”

  吃完早饭,我和父母亲拉了会儿家常,站起身说:“妈,您一会儿给我理理发吧,头发太长了。”

  母亲看着我说:“华,你整天在外边见的人多,我怕理不好,你还是去咱镇上的理发店理发吧。”

  父亲接着说道:“你妈妈的眼睛也花了。”

  打量着眼前已是满头白发的父亲和母亲,发现父母的背驼了不少,也瘦了很多,我的心猛地震颤了一下,心想,父母慢慢的老了,以后该好好陪陪父母了。

  我坐到母亲的身边说:“妈,我从懂事到上大学,穿的衣服都是您给我做的,也都是您给我理的发。”

  母亲开心的笑起来,停了一会儿看着我说道:“你上小学的时候还听话,到了初中就不听话了,说我理不好,嚷着要去理发店理那个啥发型来着。”

  “明星头,爆炸款发型。”我抢着说道。

  妈妈若有所思地说道:“记得你和我赶集回家的路上,背着我偷偷到了理发店把头发烫了,理了个啥明星头,回来还让你父亲数落了半天。”

  父亲站起身,从抽屉和柜子里翻出了已经生锈的推剪、扩剪和木梳说道:“这都放了多少年了,都生锈了。”

  我接过父亲手中的推剪和木梳,看了又看,递给妻子说:“媳妇,把它们珍藏好了。”

  我站起身对父母说:“爸、妈,我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了。”

  我和妻子告别站在家门口的父母,开车走在雪地上,妻子说:“老公,走雪路,开慢点。”

  我看了妻子一眼说道:“媳妇,你说的对,咱爸今天一早就把车上的积雪给弄干净了,还让把轮胎防滑链给装上了。”

  太阳出来了,路上的雪慢慢开始融化,妻子忽然说道:“老公,你给我说说咱爸妈年轻时候的故事呗。”

  我点了点头嗯了一声,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

  经媒人介绍,父亲和母亲相遇了。风华正茂的父亲是村上的一名民办教师,母亲是一名戏曲演员,年轻美貌、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母亲让父亲沉醉,父亲英俊、善良又正直,让母亲深爱。他们很快就沉浸在甜蜜的爱河中,婚后的父母是幸福的。

  那个时代里,所有年轻人一样,沐浴着时代的阳光雨露,积极工作,努力生活着,几年后,家中相继增添了我们兄妹三个,父亲和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那时日子虽然苦了些,有时候还吃不饱,可我依然觉得很幸福。记得我姥爷时不时会走几里路,背着一小袋白面往我们家送,临走时还会给我母亲一些钱做为接济。

  为了养活我们一家五口人,父亲白天在学校努力工作,趁闲暇时间便带我们兄妹三个砍柴、种菜、采山药,母亲是村里的妇女大队长,工作之余,她会给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无偿的剪裁衣服,说媒什么的,非常有人缘。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每次回到家里,就会拿出母亲为他缝制的旱烟包,旱烟包上绣着一朵红色的梅花,也许与我母亲的名字有关吧,我母亲叫松梅,父亲拿出一叠裁好的长方形纸片,先是握个折,从旱烟包里掏出一些揉碎的旱烟片摊匀,在手里拧上两圈,伸出舌头一粘,一根自制烟卷算是卷成了,父亲掏出火柴点上烟,美美地吸起来。

  父亲工作之余,拿上镰刀和绳子到山上去砍杀荆条,背回家后把荆条编成四方耙子,晒干后用独轮车推到离家几里路的煤矿上卖些钱,回来给我们兄妹几个买些油条、包子等好吃的。

  母亲只要闲下来,就会拿起弄好的麦杆掐辫子,不一会儿功夫就会掐很长很长的麦杆辫子,掐好后挂在屋里的墙上,积攒的多了,就把麦杆辫子拿出来卖给上门收购辫子的人,卖些钱补贴家用。

  就这样,在清苦而不乏快乐的生活中,我们兄妹渐渐的长大,父亲转成了公办教师,当起了学校校长,我当了兵,转业回到地方先是到了日报社工作,后来又到电视台当了干部,最后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弟弟依靠开大车的本领搞运输,妹妹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随着时光的流失,父亲和母亲渐渐地老了,但老了的父亲和母亲却更加恩爱了。他们肩并肩的徜徉在家院里;他们一起去田间地头劳动;他们一起喂鸡喂猪;他们一起做饭;他们一起去看戏;他们一起刷抖音拍抖音;他们恩爱和睦的情景就是一道美丽的夕阳红。

  我和妻子说着说着就到了家门口,下了车,妻子挎着我的胳膊走进院子,父母迎了出来,母亲说:“我和你爸刚从家门口回来,就觉着你们快回来了,赶紧进屋吧,外边冷。”

  儿女们也跟了过来,我们一家人进了堂屋坐下,母亲说道:“你兄弟一会儿就回来了,你妹小妞听说你们回来了,明天学校放假就回来看你们。”

  我高兴地应着,让妻子把我买的推剪、扩剪和木梳拿了出来,我双手递给母亲说道:“妈,我新买的的推剪和木梳,您给我理发吧。”

  母亲看着我很久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父亲说道:“你就给孩子理理发吧。”

  我儿子站起来说:“奶,您给我爸理发,也得给我理发。”

  母亲说道:“那好,我给你理发,你可别嫌我理的不好看。”

  “妈,说啥呢,您理的发型最好看。”我说完便坐在凳子上,等待着母亲给我理发。

  父亲把老花镜递给母亲,母亲戴上眼镜,把我买的斗篷给我围好,拿起木梳梳着长发用扩剪先是“咔嚓咔嚓”地剪了一会儿,又拿起推剪剪了起来,儿女们高呼着:“奶奶太棒了!奶奶太棒了!”

  我闭着眼睛,听着推剪的咔嚓咔嚓声,一颗心仿佛又飞回到了孩童的那个年代……

硌代表什么生肖2

作者:轻薄桃花

1

沈晚晴有些狼狈地逃离了这个城市,抱着把自己丢得越远越好的想法,最好远至撒哈拉沙漠,挖一个坑将自己埋进去长成一棵仙人掌。刚开始制片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她走,说钟倦已经定下档期,不日即将进驻剧组,开拍在即,怎么能少了救死扶伤的沈医生?

因为是武侠剧,武打场面特别多,演员们都拼命,偏偏命又特别娇贵,鼻子眼睛甚至肚脐眼,动不动保险几百万。她和制片人有些交情,被请过来看顾场子。也是因着有医生进剧组,钟倦的经纪人才肯答应签下合同。

他太敬业,不肯用替身,十回有八回肌腱拉伤、骨折、流血……

晚晴是钟倦的粉丝,算不得铁杆,他的生肖、喜好、年岁大多说不上来,也不曾盲目地喜欢他所有的电视剧,不入眼的剧情照骂烂剧。所以后来才觉得荒唐,不过是欣赏他人淡如菊的性子,不知怎么被时间一沉淀,竟变成了喜欢。

不是粉丝对偶像的喜欢,是女人对男人的喜欢,终究是有些怕了,随着他进剧组的日子一天天接近,晚晴内心的恐惧越来越深。终于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在理性和感性这场拉锯战中,理性永远是不堪一击的一方,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也只能自欺欺人地去逃避。

她同制片人慕易说得特别严重,到底朋友一场,磨了许久他才放人。

其实说不清在怕什么,就是抵触与他接触。

甚至想遭遇一场灾难,衬托小女子多愁善感的渺小。

晚晴拿报纸遮住脸。

邻座的男子微微倾身道:“可以借阅吗?”

想必是看出她并不在阅读。她递过去,稍露错愕,无论如何想不到钟倦会出现在这班飞往非洲的飞机上。虽然架着大副墨镜,但并不难认出。

她愣了足有五秒钟,后排的助理已经在咳嗽,仿佛提醒她不要长时间盯着明星看。

谁也无法体会到晚晴当时波涛汹涌的心情。

她臆造了一只追赶的猛虎,逃了许久,回头一看猛虎就在身后。

晚晴勉强扯了扯嘴角,笑得有点虚。

钟倦也笑,内敛的男子笑起来总是十分有味道,“我们,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一开始并不曾意识到是同她说话,直到许久得不到回应,他轻启薄唇,“沈,晚晴?”她方惊诧,又呆呆愣了几秒钟,缓缓点头。

“果真有误会?”他却是理解错了。

“不,我说我是沈晚晴。”她匆忙解释,有些手忙脚乱,“我哪里会同你这位大明星有误会?”想了想补充,“我还是你的粉丝。”仿佛这样就表明了立场。

“那为什么临时撤出剧组?慕易说仿佛是看我不顺眼。”

这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似重磅炸弹,炸得晚晴魂飞魄散。奶奶的慕易,敢情轻易答应放她出来是有后招的。

到最后,连晚晴都想不明白,她怎么就跟着钟倦回去了?好像她是离家出走的小孩,家长出面,她妥协,整整的一个闹剧。无怪钟倦的助理从头到脚都看她不顺眼,她看自己也不是很顺眼。

其实是被逼得没有退路。那个男子看似斯文温和,却咄咄逼人,言语间大有刨根问底的打算。可是,大费周章请回她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医生,晚晴有小小的,嗯,受宠若惊。

2

开机仪式上,人人都跑过来看她。她是男主角钟倦特地请回来的,顿时身价上涨。却无一例外表示失望,并不是倾国倾城的大美人,与娱乐圈的女星没有可比性。

为此受到排挤,女主角后背擦伤,只叫助理上药,阴阳怪气说,“小伤,劳烦不动沈医生。”

可以看出钟倦不仅在观众之间极受欢迎,在女星中也很有人气。

她也是有脾气的,并不买谁的面子,撩起眼皮看了一眼说,“确实是小伤。”从前也不曾这样伶牙俐齿,大约是近日烦躁的缘故。何况这位女主角还半夜里被晚晴撞见从制片人的房里出来,晚晴对她一点好感都没有。

没想到在钟倦那里得到同等待遇。

他吊威亚扭到脚踝,走路都不稳妥,需得人搀扶。明明很严重,痛得龇牙咧嘴,助理请晚晴过去,他远远地看到她便道:“小伤,不用劳烦沈医生。”

和女主角大同小异的表达,引得片场有短暂的安静。晚晴直怀疑他和女主角一个鼻孔出气,难道他将她请回来只是为了羞辱一番——大名鼎鼎的钟大帅哥即将入驻剧组,你这小医生竟视为洪水猛兽迫不及待请辞?

女主角幸灾乐祸地看着她,说不尴尬是假的,晚晴涨红脸,一言不发走出去。钟倦这才察觉到自己一句话引起了暗潮涌动,收工后主动走到她身边,大约为了表示友好,双臂支在桌子上,越过身子以一种亲密的姿态邀请她吃夜宵。

一时间仿佛又有刀光剑影。

有些人,天生就是焦点,一举一动都能漾起波澜。

晚晴收拾好药箱,这才抬起头来,余光瞥到女主角扭曲的脸色,心情十分舒畅,于是说:“去哪里吃?”

影视城附近的小吃业十分繁荣,将近午夜,仍然没有收摊的迹象。钟倦有“吃货”的名号,果然名副其实,从街的一头吃到另一头,胃口好得令人咋舌。晚晴却有些后悔跟他出来,这让她有种深陷泥沼不能自拔的感觉。

他把抓着肉串的手臂伸过来。

晚晴叹一口气,将他白色衬衫的袖口往上折了一折,露出消瘦的腕子。他的眼里有小小的惊讶,“你倒是知道我的意思。”

“难不成是叫我吃肉串吗?”

钟倦大笑,另一只手也伸到她跟前。鲜少有男子能把白衬衫穿得这样飘逸,他是其中一个,仿佛没有其他颜色的衣裳,来来去去都是几件简单又优雅的白衬衫。据说喜穿白色的男子都是淡漠疏离的,其实没有说错。

尽管粉丝和媒体都赞钟倦亲和,不知为何,晚晴看到他的淡淡冷然,掩在温和笑容下。

在酒店门口分开。

迎面撞上微醺的慕易,他看了看渐渐远去的钟倦,了然一笑,“也不是配不上,医生的职业比起戏子不知崇高了多少倍。”大约是越来越多的女戏子争先恐后爬上他的床,不免叫他轻视。

晚晴顶讨厌“戏子”这个称呼,没好气说,“今天又是哪个戏子帮你暖床?”说完脸色一白,果然这个老狐狸什么都知道。打从他把她临时撤组的事透露给钟倦,晚晴就猜测他没安好心。

她倒是没有想过配不配的问题。只是觉得以这种方式喜欢上一个男人,十分的……离奇、荒唐和不确定。那应该是一个虚幻的精彩世界,俊男美女每一个人都活得轰轰烈烈至死不渝,她这等活在凡尘俗世的俗子大约是吃不消的。

3

每个人都知道爱情,又有谁说得出爱情到底是什么?

晚晴盯着某个美男的海报看了足有十分钟,也没能想明白这个问题。海报是慕易挑选的,据说是本年度最有潜力的新人,眉梢眼角有勾魂夺魄的魅力。他说,“你试试能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喜欢上别的男演员?”

可是她在最巅峰的时候也没贴过钟倦的海报,票选“最佳男主角”的时候因为不想浪费一块钱也没有给他投票。

她想她就是对着这张勾魂夺魄的海报一百年也不会有其他感觉。

她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在药箱中翻出止痛药拿给钟倦。

他一瘸一拐来开门,瞧见止痛药终于呼出一口气,又说那句话,“你倒是懂我。”

岂能不懂?看娱媒报导,早几个月前他的脚踝即受过伤,现下再度扭伤,任何一个医生都会勒令他停戏住院。所以他才不肯让她看伤,晚晴啐道,“拼命三郎,迟早有一天腿脚废掉。”

他微微笑,蓦地让晚晴感觉到缓缓流淌的时光。

因为替他保守了秘密,晚晴自此受到重用。

重到晚晴其实也不是心甘情愿陪同……

她在副驾驶座上第三次瞄向钟倦。除却一双眼睛,他倒是包裹得严严实实,大约他的经纪人在面前也是认不出他的。亏他想得出来,说有一场逛青楼的戏演不出感觉,硬是拉着她来红灯区体验生活。

这“生活”可不是说体验就体验的。就像有些人想重走一回青春,可他们都没有想过青春的感受。

晚晴在街口踌躇不前。钟倦拖她手,“有我在你怕什么?”

这话像极了某种承诺。

可还是走散了,她就是想不明白,手牵着手怎么还会走散?

看不到尽头的巷子像猛虎的血盆大口,她不敢往里走,蹲在一个角落里等他。来往的男男女女无不投来暧昧的目光,甚至有人当她是招揽客人的,嬉皮笑脸来揩油。

晚晴真正儿觉得脏。

等钟倦找到她已经是两个小时之后。她故作轻松地说,“没有失身,就是被吃了几块豆腐。”蹲得久了,两条腿麻得挪不动,只好扶着墙壁站起来。

他的一双眸子掩在墨镜之下,并不能看清神色。然而颤抖的指尖泄露了这个淡然男子的小小情绪,等晚晴回过神,已经被钟倦紧紧拥住。他的下巴抵在她的肩膀上,硌得晚晴内心泛起酸楚的疼痛。

“沈晚晴,对不起。”他轻声低语。

这算……情感大爆发?

晚晴一直以为这个时候是钟倦给了受惊的她一个温暖的怀抱,很久之后她才知道,那个时候,是她借给了钟倦一个栖息的肩膀。

4

没有狗仔队拍到她和钟倦的拥抱。

现实毕竟和言情小说有差距。

就像她手中这本港台袖珍小说,尽管写得跌宕起伏,仍然架不住晚晴的昏昏欲睡。车里实在太舒服,几个主要演员中就属钟倦的派头大,加长的奔驰保姆车,二十四小时点着宁神的熏香,坐下就陷进去的厚厚毡垫,叫人舒畅得连毛细孔都服帖。

无怪每个明星都削尖着脑袋要红。

她睡着了。

确实累了,跟着剧组跑来跑去,名义上是钟倦的御用医生,但见着其他人磕磕碰碰也不能袖手旁观。慕易是吝啬鬼,舍不得多请几个人。他甚至毫不在乎地说,“管其他人做什么,人有贵贱,只怪他们不是大牌。”

他一定是从哪个蛮荒时代穿越而来。

晚晴奇怪她和他竟是朋友。

耳边有尖锐声音吵嚷,“沈医生,你怎么睡在我们的车上?”

不用睁眼晚晴就知道是钟倦的贴心小助理。她揉揉眼无奈地说:“没有办法,你把这里布置得太舒服。”

钟倦在助理身后微笑,并不介意位置被霸占。天特别冷,演的又是夏天的场景,他刚从水里上来冻得脸色发白,捧着热茶却一点不显狼狈。仿佛天生的贵胄,任何事情都不能教他失态。

那个毫无预兆的拥抱算乱了阵脚吗?晚晴恍惚地出神。

那日回去的时候换她开车,他虽是个沉默寡言的性子,但是那分不言不语倒叫晚晴生出几丝担忧。她累极的时候才是这幅摸样,不愿见人不愿说话。他的目光果然是涣散的,生生显出绝望的神色。

晚晴想不出红灯区里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红灯区里还能发生什么。

小助理替他裹上大衣,瞥一眼无动于衷的晚晴似是十分不满,“沈医生,如果你想睡觉可以睡到最后排的位置。你倒是识货,挑了钟倦的专用座位。”小助理从来没有看晚晴顺眼的时候,打从飞机上第一次见面就充满着浓浓的敌意。

晚晴当真听话地往后面的位置挪去。

钟倦坐回去,认真地说:“沈医生是帮忙将座椅捂暖,功不可没。”

小助理愤恨地整理车厢。有一只黑色男士包,上下的款式都一样,处于愤恨中的小助理没有在意,一时拿得颠倒,包里的东西哗啦啦落下来。几张纸飘到晚晴脚下,她也没想窥视,纯粹帮忙捡来着,当然了,顺便瞄一眼只是因为正好落在目光范围内。

钟倦要制止已经来不及。

晚晴做这行是吃过一些苦的,无国界医生,驻留医疗设施落后的山区,远赴东南亚原始部落,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攻克疑难杂症。她本也是个爱干净的女子,但也曾整整一个月没有洗澡,蓬头垢面似痴鬼。

从来没觉得自己伟大,现在有人将她的事迹罗列,竟也是密密麻麻,还配着张穿白大褂的照片,背景是连绵不绝的山峦。

车里的光线并不适合阅读,但晚晴垂着颈子看了许久,那几张纸被她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直看到小助理的脸都红了起来,磕磕巴巴说,“你别以为……别以为……钟倦这样就是喜欢你啊……别自作多情啊……”

5

当事人却是波澜不惊的摸样。

骨节分明的手掌伸到她的眼皮子底下,“还给我好吗?”

晚晴脸红也并不过分,胡乱往他手里一塞跳下车去。想想又觉得不甘心,探头进去同那助理说,“我不会那样以为。”目光却是一丝一毫都不曾移向钟倦。一颗心狂跳不止,像发现了惊天大秘密。

慕易有教过她,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但她到底修炼不到他的水平。

几次在酒店走廊碰到钟倦,第一个反应就是把头低下去,然后才能正视他的眼睛。他同她却是日渐亲密,闲暇时与她喝咖啡,低声交谈,偶尔问些医学上的问题,一坐便是整个下午。

其实他的话不多,更多的时候是晃着咖啡杯沉默地望着远方,那个时候晚晴觉得自个儿好像是不存在的。

小助理十分排斥钟倦和她单独相处,每每千方百计寻过来。钟倦为了避开,这天把车开出去好远,远到晚晴几乎以为那个地方是世外桃源。结果真的是个湖光山色迷人的地方,零零落落散着几户人家。

遛狗散步的妇人见了他们会心微笑,“两位真是一对璧人。”

想来那条沙皮狗也是识得大明星的,屁颠屁颠在钟倦的裤腿上蹭了几下。晚晴不好意思搭腔,倒是钟倦,显得心情很好,看了她一眼,扬起唇来。

没想到这个地方竟也被助理找到。晚晴都忍不住佩服,“这年头的助理个个都这样厉害吗?”

钟倦为此发了大脾气。有些人性子好,平日里温温和和,一旦生气却是最可怕的。连着几日晚晴都看到小助理可怜巴巴跟在他后面,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独独和晚晴说话,这样一对比,区别就出来了。

导演也开她玩笑,“以后钟倦入不了戏就叫沈医生来做替身。”

女主角在旁边嚷嚷,“什么意思?是鄙视我的美貌还是轻视钟倦的演技?”

不见钟倦分辨,只管漫不经心微笑,像是一种溺爱的包容。

最没意思的是慕易,晚晴排斥同钟倦相处的时候,他出言劝解,大有撮合之意。她同钟倦擦出了点火花的时候,他又几次三番和晚晴说,“演艺圈的男人不适合你。”最狠的一次,他警告她,“迟早有一天吃大亏。”

莫名地叫晚晴心悸。

慕易却不知道,她这一路走过来都是胆战心惊的。

6

医生对药味十分敏感。

尤其在夜间,万籁俱寂的时候,中药的味道又是特别浓郁。

晚晴惊醒,顺着味道找到酒店天台。果然有中药炉子和残留余温的炭火。她捻了残渣放在舌尖,忽听得墙壁后面有呻吟声。却是钟倦,因喝了药产生副作用,蜷缩成一团,痛得额上尽是汗珠,晚晴去探他脉搏,被他一把抓住,几乎捏得骨骼尽碎。

点击下方“下一篇”看后续精彩内容。

硌代表什么生肖3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古代人用的枕头和我们现代人用的不一样。那是一种用坚硬的陶瓷做出来的枕头。

很多人都会有疑惑,陶瓷做的枕头难道不会硌吗?

要知道,古人的科技虽然比不上现代,但他们的智慧却一点也不输现代人。

瓷枕的发明其实有其必要性,研究表明,它可能对女子更友好一些。

瓷枕,活死人之争

在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有一个凶手在做案的时候是用枕头伤害别人。

当初在看这一幕的时候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凶手的凶器不是刀剑之类的兵器,而是睡觉用的枕头。一个寝具会有杀伤力吗?

按照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枕头都是布料包裹着棉花等填充物制成的,怎么看都是十分柔软的,打在人的身上,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

当镜头一转,人们就明白了,只见那能杀人的枕头还泛着精致的釉光,原来,它竟然是是陶瓷做的。

当看到这一幕时,很多人还以为是剧组犯了个错误,毕竟,很少有人能想象,睡在冰冷坚硬的瓷枕上的感受。

不过,瓷枕并不是剧组的杜撰,它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现如今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瓷枕。

很多博物馆中都有瓷枕收藏陈列。

初次见到瓷枕的人往往会代入自己,感觉脑袋一凉并且硌得慌。毕竟我们现在的人都是睡在软枕上的,很难想象睡在硬枕头上的感觉。

事实上,人类使用硬枕的历史非常悠久,要远远久于软枕出现的时间。

人类脊椎有着自然的弧度,睡觉的时候需要有东西来做支撑,维持必要的脊椎曲度。枕头的出现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尚不会制造复杂的工具,自然界中的石头、木头等物也就充当了枕头的作用。

人们就地取材,抓住什么算什么,只要能用来支撑自己的脑袋就好。

一直等到生产力发展后,才有其他的枕头出现。

在中国历史上,木制的枕头曾经非常具有影响力,因此,“枕”这个字才会带有木字旁。

随着造瓷业的发展,也就出现了瓷枕。

不过,也许是瓷枕的独特造型,人们实在想不通瓷枕的用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没有把它和活人的睡眠联系在一起,而是被认为是专门给死人用的明器。

这样的猜测并非是空穴来风。主要是因为瓷枕出现的地方不太对。

明清时期,瓷枕很少出现在活人的床上,而是枕在死人脑袋底下,随着他们一起入土的。

在往后的考古工作中,瓷枕出现的场景也往往是墓穴中。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瓷枕只是作为明器使用的。

不过,有考古专家对此提出质疑。

因为,中国古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人们相信,死亡并非是终点,而是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开始,因此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地一切都带到地下去,以此来保证墓主人在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

专门的明器也有,但大部分还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刻。

既然有数量庞大的瓷枕出土,那么,古人应该也确实是有一段时间使用过它。

但要证明这个观点,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一些专家开始从文献上寻找答案。

诗歌、史籍、图画都成为他们寻找答案的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大量的寻找之后,终于在古画上找到了瓷枕放在床榻上的细节。

生人也用瓷枕,或许就此可以证明。

无独有偶,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据被找到。

人们在河北巨鹿找到了一处宋人生活过的遗迹,在那里就有瓷枕。

这场旷日持久的关于瓷枕的活死人之争就此落下帷幕。

我国在历史上真的使用过瓷枕。

瓷枕的出现是方便女子

随着瓷枕用途的尘埃落定,瓷枕的历史脉络也大致被梳理出来。

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年代最为久远的瓷枕就是隋朝的。因此,最晚在隋唐时期,瓷枕应该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宋代,经济大幅度发展,制瓷业十分发达,造型各异的瓷枕也就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瓷枕出现得越来越少,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只做为陪葬品使用。这也就导致了大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以为瓷枕只是明器而已。

相比于软枕,瓷枕有非常多的好处。

首先,就是它冰凉温润的触感。

要知道,古人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夏天消暑的方法非常有限。

富人家有时候会用冰鉴在房间里放上一缸子冰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有时候也会让侍女爬到屋顶上去,从屋顶上往下浇水,进行“人工降雨”。

但穷人用到的制冷方式就非常少了。

好像除了打扇之外就很难找到别的了。

瓷枕好处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根据古人的记载,当枕到瓷枕上的时候就会顿时觉得筒体凉爽,因酷暑而导致的头昏脑胀就也烟消云散了。

也许是因为脑袋的清凉,他们瞬间还会觉得眼睛前清晰了许多。

清凉解暑,明目这些功效就被古人记载了下来,这让千百年后的我们得以了解到瓷枕的好处。

除了这些好处,瓷枕的流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方便女子。

因为古代的女子往往会梳非常复杂的发髻。瓷枕能保护发髻。

也古人的观点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损害,否则就是对父母不孝。因此,无论男女在古代都有非常长的头发。

有这么长的头发,就需要好好打理起来。

千百年来,除了清朝,我国男子的发型很少有大的变化,大多不会离开梳起来盘在头顶的范畴。

但女子的发型就不一样了,有很多的变化。

秦汉时期,妇女流行中分,将头发半披在后面。这个时候女子的发型还显得简约大方。

到了唐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女子的发型越来越华丽夸张。

根据现在留下来的敦煌壁画,可以知道唐代的贵族妇女往往会将头发梳得又高又大,然后再戴上各种华丽的首饰。

在《簪花仕女图》中,就更能看出隋唐仕女们的发髻的隆重了。

现在的“秃头少女”们在看到这些人的发型的时候往往会难过,原来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以至于人们的发量都没古人多,梳不起这些大大的头发。

不过,也不用担心。

那些唐朝女子们也用的不是自己的真头发,而是假发。

我国很早就有使用假发的记载,这些假发主要是来源于犯人的真发。

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的影响下,市场上的假发是非常稀少的,因此,价格也就十分昂贵,根本不是普通人家所可以承受的。

但唐朝女子对高发髻的追求又十分疯狂。

普通人家的女子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木头。

她们将木头涂黑,做成各种发髻的样子,最后再戴到头上,以求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木头的固定自然十分不容易,真发和假发髻混合在一起,每次都要折腾掉大半天才能弄好一个发型,当然不能轻易散开了。要是一睡觉,在软枕上一滚,就全都散开了。

于是,瓷枕就再次登场了。

比起一般的软枕来,瓷枕的形态较小,个头也高一些,人枕在上面,能活动的范围十分小,而且,它的高度让脑袋与床之间产生空隙,为妇女重重大大的发髻保留了一个非常好的生存空间。

由于与头部的接触面积不大,人睡在上面的时候就不会肆意乱滚,费时费力做出来的发型也就被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

不过,瓷枕还是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古代女子还是有华丽的发髻,但这种睡着不能随意翻身且坚硬的枕头用的人还是越来越少。

它纵然有好多优点,也难以掩盖舒适度不够的事实。

人们睡觉都是为了能好好休息,但枕在瓷枕上又凉又硬,很难保证一整晚的安眠。

无论器型再怎么改变,瓷枕都会存在这两个问题,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扔到了墓穴当中去,不再出现在人们的床榻上。

冰凉坚硬是瓷枕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当是优点时,瓷枕就流行了,是缺点时就消失了。

不过,无论是否在使用,瓷枕依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瓷枕寄托的美好寓意

传世的瓷枕大多造型优美,十分具有观赏价值。

有制作成人型的,也有烧成兽形的,更有烧制成元宝形的、花朵型的……

泥土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只要在保证它有一个和脑袋接触面的情况下,瓷枕可以被变换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而这些美丽的形态应该寄托着古人美好的愿望。

这些以动物做的枕头,或许和主人的生肖相吻合,或许代表了主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总之,都表达了他的喜好。

接下来就说人物枕吧。

在瓷枕中,人物枕的占比也非常高。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孩童造型的瓷枕与美人枕。

笑容活泼可爱的小孩子被做成枕头,放在人的脑袋下,陪他们入睡。

这或许与主人的求子心愿有关。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子嗣。甚至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语流传下来。

为了能求到孩子,有百子图案的生活用品十分流行。

百子图的被子经常会出现在新婚夫妇的床榻上,有表达多子愿望的枕头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瓷器毕竟不同于别的材质,要在一个枕头上烧出一百个孩子非常难,因此,童子枕的人数往往不会太多,以单一形态为主。

除此之外,就是美人枕了。

要知道,看美女是全人类的共同爱好。

因此,全世界的各种艺术作品中,美人的出场率都非常高。

中国的古画中就有仕女图的出现,这种绘画作品非常受大家的喜爱。

瓷枕也有数量庞大的美人造型出现。

这些美人往往被塑造的秀美,整体呈现出一种慵懒闲适的姿态。

中国文人爱风流,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追求。

枕着美人睡觉对他们来说,或许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除了这些带着世俗愿望的形状之外,瓷枕还有十分规矩的造型。

它就是模仿普通枕头烧制的。从外形上并无大的区别。

不过,古人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教化机会。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这些经典的,带有教化意义的故事都会被刻画在瓷枕上,起到时时警示的作用。

一些瓷枕上还有唐诗的出现,表明了使用者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由于有些瓷枕是产自官窑的,这些作品的受众群体也社会地位较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图案较为雅致的,就是考虑到这些人的需求,精准投放。

雅俗共赏,实用性与美观度兼具。

瓷枕虽然不再使用,但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 上一篇

渌代表什么生肖

下一篇 >>

豎代表什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