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代表什么动物生肖

给自己算命:十二生肖逐年、逐月、逐日、逐时福禄解之寅虎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易园三分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纵代表什么动物生肖1

给自己算命:十二生肖逐年、逐月、逐日、逐时福禄解之寅虎篇

寅.虎

一声长啸谷生风

独步山林盖世雄

莫笑狡狐威假借

尊容常见挂堂中

虎年生人

丙寅 炉中火(1926年、1986年、2022年)五行属炉中火,山林之虎。

为人多学少成,心性不定,口快舌硬,身闲心直,手足不停,利官近贵,女人贤良晓事,聪明伶俐之命。

戊寅 城头土(1938年、1998年)五行属城头土,过山之虎。

为人猛烈,易快易冷,反目无情。早年勤俭,立祖发达,聪明伶俐,守其和平,以礼待人,晚年大有良机,主有幸福之命。

庚寅 松柏木(1950年、2010年)五行属松柏木,出山之虎。

为人心性急,有口无心,易好易怒,反复无常,衣食丰足,但财物早年耗散不聚,晚景丰隆,女人有内助旺相之命。

壬寅 金箔金(1962年、2022年)五行属金泊金,过林之虎。

为人口快心直,有事不藏。男女早婚不宜,夫妻刑克,儿女见迟。初年做事颠倒,中年晚年财帛足用,女人持家,牲畜兴旺,具晚年发福之命。

甲寅 大溪水(1974年、2034年)五行属大溪水,立定之虎。

为人诚实,一生利官近贵,家道兴宁,衣食足用,财帛多聚,父母有刑,男人怕妻,女人管夫,命硬三分,切忌过钢。

属虎逐年生人之财相

虎人见鼠年,其年不利,灾难多取,利去功空,逆来悲疼,多见估恃。

虎人见牛年,其年大吉,红鸾喜临,秉心淑焉,吉庆终世,虽有头疼之病,天赐平安,不药而愈也。

虎人见虎年,其年浮沉不定,临事不如意,烦恼苦闷。

虎人见兔年,太阳高照,或有灾害,临危遇救也。

虎人见龙年,其年龙虎争斗,孟宗哭行,百事不幸矣。

虎人见蛇年,其年太阳高照,有才有能,建业无功,多陷疾病,交友谋财反受挫折。

虎人见马年,其年万事亨通,有机高升,脚踩楼梯,财进如水,谨防小人,飞来官符,求财问名,处处皆通,凡事如意,吉庆大利也。

虎人见羊年,其年出马他乡,月德照临,有些小耗财,并有些微病,衣食往行,各自小心。

虎人见猴年,其年寅申相冲,浮沉涩滞,牢狱官煞常至,破碎灾难必有,外出有机,凡事可就也。

虎人见鸡年,其年紫微星高照,虽有天厄,逢凶化吉,凡事可就也,龙德照临,虎榜可居。

虎人见犬年,其年寅午戍三合,财喜并致,出走四方,口舌多起,寡居单身,只为名利,求谋如意,求进必成。

虎人见猪年,其年运势稍退,当心疯犬伤身,起伏明显,进退有方,小心稳重,自平稳至岁终。

属虎逐月生人之财相

虎人生于正月,新春之时,万象更新,龙跃虎威,名扬四海,吼声振天,家运隆昌,贵格之造,意志坚固,名利兼全,不就他人,富贵吉祥,子孝孙贤。

虎人生于二月,惊蛰之时,正是出力之时,用武之期,有掀天揭地之奇才,建大业,奏奇功,克尽克忠,能统帅众人,智略权谋,势如破竹。

虎人生于三月,清明之时,更是出头之天,自成权威,受人敬仰,冲天之势,立大功劳,青云有路,当际风云之会,必承雨路之恩,门庭新气象,堂宇旧规模。

虎人生于四月,立夏之时,清和气暖,云游四海,门庭热闹,家道兴隆,出将入相之人,家庭雍睦,骨肉相亲,丹桂五枝芳,紫荆三本茂,育子皆贤,养乞成贵,一生无烦恼,处处亨通矣。

虎人生于五月,芒种之时,有机可为,凡谋皆就,自食其力,有尊严态度,进退能自由,文武兼能,胆略过人,建立基业,雅量敦厚,性质刚强,以致与人不和,勇往直前,竟到成功之地,权力势焰,受人尊崇,白手成家,富贵成功。

虎人生于六月,小暑之时,饮水无源,渴来真渴,到处有难,气冲头牛,呱呱乱叫,处处吵人,财力不足气力有余,受天之难,所谋不遂,每多困难。

虎人生于七月,立秋之时,秋天老虎格外厉害,脾气刚强,意志坚锐,跋山涉水如折枝之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能克服万难,凡事可成矣。

虎人生于八月,白露之时,亦正荣耀之时,先知先觉之才能,贯彻始终,利达四海,一手撑住天下,为众人敬,威镇人群,万事如意,天赐之福,聪敏活泼,文章盖世,不屈不挠,足立实地,名扬四海,声振山河。

虎人生于九月,寒露之时,渐减其势也,自立心欠强,依人吃穿,处处不通,所谋不遂,丧心闷气,有力不出,坐吃山空,工作松懈,绝俗离尘,野外之人,纵清高也是寒儒,负重不得,担草不起,满腹经论,生不逢时,只思平安为守,不想宏图大展。

虎人生于十月,立冬之时,禄马分乡,劳碌奔波,求谋多泪,创业维艰,独力维持。因人创立,秉性聪敏,义气温和,可做可维,顺时听命,成者自成也,无道培之功,举器不凡庸,奈非时也。

虎人生于十一月,大雪之时,四方皆敌,出行艰难,忧愁不绝,命运不畅,凡事小心可也。

虎人生于十二月,小寒之时,忧闷频繁,凶多吉少,遇有暗箭,避之不及,饱食饿餐,衣食不周,须防不意杀身之祸,步上惨苦之境,万事挫折,行动不便,宜安分守己,慎之祥也。

属虎逐日生人之财相

虎人生于子日,命犯天狗星,狼狈不堪。

虎人生于丑日,红鸾星高照,瑞霭盈门。

虎人生于寅日,是犯太岁,乍冷乍热,身体不宁也。

虎人生于卯日,太阳星高照,新鲜蓬勃。时有空虚之感。

虎人生于辰日,寅木克制辰土,虎头蛇尾。

虎人生于巳日,太阳星临门,其欲望太深,时有麻烦之事,孤神独伴。

虎人生于午日,命带将星,往来无白丁,时有官鬼小人,捣乱纷纷。

虎人生于未日,月德照临,万事可行,时来天喜星至,不是嫁娶就是见子见孙,鱼门三重浪,跃马四方,令人敬仰。

虎人生于申日,寅申相冲,虽有名旺,困难颇多,涩滞不免,百事小心耳。

虎人生于酉日,紫微星高照,紫气东来,任君行做,百事可成,虽有小破碎,不在其意。

虎人生于戍日,福星照命,应享祖基之福,为民喊福,单身漂零时多。

虎人生于亥日,破坏失败,一马千里,奔走四方,无可归也。

虎人逐时生人之财相

虎人生于子时,凡事注意。

虎人生于丑时,红鸾喜星至,为人善言聪敏,喜悦一方,老少皆欢虽有小病魔,笑笑了之。

虎人生于寅时,学富五车,英杰才人。

虎人生于卯时,花前月下常留影,春风多情,为人乐游,一生少苦恼。

虎人生于辰时,才储八斗,少得贵人。

虎人生于巳时,阴霾不开,闷气沉沉,缠身不脱。

虎人生于午时,胆量天才过人,为国栋梁,建大业奏奇功,进退如意耳。

虎人生于未时,天送之喜,跨马有名,虽有风波险境,月德照临,逢凶化吉,百事可成也。

虎人生于申时,命坐驿马,忠心报国,而谢君恩民意。

虎人生于酉时,路通青云,众人敬仰。

虎人生于戍时,华盖坐命,随机应变,奇巧才能,他日龙门耀祖,车马往来,文武客也。

虎人生于亥时,衰弱枝叶薄,虽有才能,一时荣华,终有败也。

性格:

富有冒险性,勇猛顽强,威严自信,平生不怕事;敢想敢干,意志坚强,独善其身,具有独特孤傲的性格。有时要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善于言谈,喜用行动表达,遇到困难不退缩,置之一笑之风度。

诗曰:

王字当头气度镌,仰空吼啸壑沟旋。

开明异类传佳话,四海为家威武延。

又云:

端然相貌似前缘,平生快乐福绵绵;

贵人接引增吉庆,和合团圆过百年。

虎年歌:

虎藏深山威灵震,乐在其中万年青。老虎最聪明,做事遇贵人,左边是摇钱树,右边是聚宝盆;家懒外头勤,爱打抱不平,做事样样能,做官逢贵人,工作分的好,错误犯的少。

男命歌:

口慢心细谋略宽,求知好学多专研,

相识投机多谈吐,若遇独傲亦无言。

求财莫往西方去,虎遇龙蛇栽跟头,

三十四岁防不顺,晚年自然富贵全。

女命歌:

品性刚烈心最善,好事传扬坏事满,

人说是非不在意,为人处世心路宽,

二十九岁多不顺,晚年康乐保平安。

婚配歌:

吉凶参半是亥猪,蛇遇相克苦无穷,

猴逢破财兼伤命,马狗相配吉运行。

流年吉凶:

遇猪年虎年走好运,生于正月寅时,十月亥时,多为龙凤玉阶上层贵人;若遇龙年蛇年有灾星,若生于四月三月辰时巳时之人,大多劳苦奔波,官司口舌重重,宜改口过房,运气不佳,为中下半吉之命;若遇猴年有小波折,冲喜者可免,过房无事。其它年月都大吉大利,无破败中上之命。虎年的灾忧可能发生在龙蛇猴年的三、四、七月。虎的财喜在十月正月,灾忧在三月四月,不顺在七月,其它月大吉。

《生肖诗》

一身是胆不畏强,九节神鞭鬼怪慌。

腾起一跃惊天地,留下威名百兽王。

《生肖联》

啸撼天地千神应,威震山林万兽从。

纵代表什么动物生肖2

“冠冕”并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比喻外表很体面然而实际并不如此。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词义所指并不太一样。

帽子古代称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

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缁为深黑色,缁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玄也是一种颜色,是浅黑色。

冠的第二个意思是冠礼。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士二十而冠。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

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因此“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却有严格的区分,冠和冕内部又有很多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笑纳”并非笑着纳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

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

“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

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

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对方送的礼物自己笑纳了。

“笑纳”被用错的情况还有另外一种。

在某地曾见到道路上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

客人可以“笑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笑纳”一词本义来看,它是有专指范围的,只能纳物,不能纳人。

“笑纳远方客”,从字面上解释,即要对方把“远方客”作为礼物收入。这不成了笑料了吗?

把人作为礼品请对方“笑纳”,这多少有点不人道了吧!

相信这是误解了“笑纳”一词的真正意思,如把“笑纳”改为“笑迎”,应当是正确的。

“先喝为敬”有渊源

在社交场合尤其是晚宴、午宴之时,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社交辞令就是“先干为敬”。

有些人也许以为这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不然, “先干为敬”的劝酒方式是从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堪称源远有自。

古人居所一般都是堂室结构,这种建筑有堂有室。

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室之间,隔着一堵墙,墙外属堂上,墙里属室内。堂上不住人,是古人议事、行礼、交际之所在。

举行礼节活动时,室内以东向为尊,即席上最尊贵的人面东而坐;堂上则以南向为尊,最尊贵的客人南向而坐。

按照这种尊卑长幼排序坐好之后,酒席就可以开始了。

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

这种礼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这一点,与通过握手表明双方手里都没有暗藏凶器的思路很接近)。

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

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即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

这样的礼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先喝为敬”。

现在人们在酒宴间也都是先进酒于宾为敬,为了劝客人饮酒,主人常自己先干一杯。这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之具体而微的体现吧。

知道了这样的规矩,我们不仅知道了“应酬”的来历,对于我们在酒席之上如何应对才不失礼貌也会有所帮助。

“五服”并非五件衣

“五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出现的频率虽然不算太高,但在传统文化里,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

“五服”本身又是一个词义十分复杂的词。它可以作为计量单位。

作为计量单位用的时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

同时,五服也可以指礼仪中的“吉服”和“凶服”。

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装样式。

而凶服之“五服”是丧服的五种依亲疏差等分出来的五等服装。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需要服丧。亲者丧服重,疏者丧服轻。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就是所谓的五服:

1、斩衰,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

2、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

3、大功,用粗熟布为丧服。

4、小功,用稍粗熟布为丧服。

5、缌麻,用稍细熟布为丧服。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

“五服”之外,基本上就不用再穿丧服了。因此,“五服”在实际上也代表了血缘的亲疏远近。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农村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五服”这种说法,只是这种说法更偏重于指家族血缘关系的远近。

譬如,有时人们说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时,往往这样说,我们两家已经出了“五服”。这意思也就是说,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经是五代之前了。

“慈母”曾是伤心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华语圈中家喻户晓。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

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 “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现于《仪礼》。

《仪礼》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

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三长两短”捆棺材

“三长两短”常用来指意外的灾祸或者危险的事情,那么它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乡下人们是很忌讳说“三长两短”的。

通常认为,三长两短指的是未盖上盖儿的棺材,因为用来装死尸的棺材正好由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构成一个匣子。

所以在人们看来,这个词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长两短”特指棺材的说法猛一听不无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觉得这种解释有些不妥当了。

如果指的是棺材,那么应该是有棺材盖的;人死后棺材岂能不盖上盖儿?不盖之棺焉能下葬?

可是,如果有了棺材盖,那就不应当是“三长两短”,而是四长两短了?可见,这种解释有些牵强。

那么,“三长两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古时棺木不用钉子,人们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的。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

到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生活中经常使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如果连棺材都绝迹的话,那么把“三长两短”指作棺材的说法也会像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的皮条一样消失。

那个时候,恐怕知道“三长两短”来历的人会更少了。

“三教九流”话职业

在形容各色人等时,人们往往会用“三教九流”来概括。那么,“三教九流”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被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顺序的先后,始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

《北史·周高祖纪》:“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

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事实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只不过是对不同人群的概称而已。

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

“万岁”原本不是指皇帝

在看历史剧时,经常会看到皇帝早朝的场面。但见文武众臣跪下,连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所以人们常把“万岁”与皇帝联系起来,认为“万岁”就是皇帝,皇帝就是“万岁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万岁”一词的产生与皇帝并没有多大关系。

西周时期,尚无“万岁”一词,但有“万年无疆”、“万寿”的记载,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称,仅仅是一种行文的款式,也可以刻在铸鼎上。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这个词时常出现,但并非是帝王专用,可分两类:其一说死期,如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其二表示欢呼,如楚汉争霸时,项羽放回刘邦的家眷时,汉军也曾“高呼万岁”。

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万岁”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

从此,“万岁”成了皇帝的代名词,只有对皇帝才称“万岁”。

而历史剧中朝拜皇帝的场面,也和史实不符。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很可能是山中回音,可是统治者却视作“祥瑞”,把“山呼万岁”定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称做“山呼”。

《元史·礼乐志》里对“山呼”的仪式有更详细的记载:凡朝见皇帝的臣子跪左膝,掌管朝见的司仪官高喊“山呼”,众臣叩头并应和说:“万岁!”司仪官再喊“山呼”,臣子还得像前次一样。

最后司仪官高喊:“再山呼!”朝见的人再叩头,应和说:“万万岁!”

如此可见, “万岁”原本不是指皇帝,而“山呼万岁”也非“三呼万岁”。

“长袖善舞”不跳舞

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

但是,我们绝不能把戏曲演员精湛的水袖表演称之为“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一词语出《韩非子·五蠹》,原句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意思是说,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范雎、蔡泽两人的传记时曾引用过这个词语。

因为两人都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所以他们取得了秦王的信任。

在战国时代,辩士并不少,但像这两人一样能相继取得秦的信任而为卿、相的也不多见。

所以,司马迁评论道,韩非子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确是有理!

意思是说,范雎和蔡泽两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辩才。对这两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的行为有所讽刺。

纵代表什么动物生肖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喜庆的红灯笼、香气扑鼻的年夜饭……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过年”最美好的回忆。

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一年一岁的隆重庆典,古代许多习俗都有很强的仪式感。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满怀热情地为过年做准备,也在此时许下对未来的期待。

那么,对古人过大年的冷知识,你了解多少?

紫禁城里这样过年

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开启“宫猫记·过大年”系列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也把小年到除夕的宫廷过年习俗介绍得明明白白。

资料图:此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前丹陛上下树立起“天灯”和“万寿灯”各一对,作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的实景体验部分正式向观众开放。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比如,腊月二十四是民间的扫尘日,据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介绍,宫中的这一天不但要认真洒扫,还要用宫灯将房屋装饰点亮。

乾隆朝的安灯时间设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的乾清宫、宁寿宫前会竖起高大华丽的天灯、万寿灯,还有式样精美、做工精湛的宫灯。

接下来,紫禁城中还有不少重要习俗,比如贴门神等等。清代《钦定工部则例》记载,“各宫殿等处门神门对…工部具奏于本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敬谨安挂”。

此外,也有文章称,除夕时,为了迎接新年,紫禁城里往往还会上演一出“春晚”,这种逢年过节唱的戏被称作承应戏。而且,皇帝也得守岁,清宫守岁还有特定的吉祥盘和消夜果盒。

春节是咋来的?

从清宫过年习俗也不难看出,旧日“过年”实际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

资料图:随着农历牛年将至,南京街头张灯结彩,各种造型的花灯彩灯齐亮相,喜气洋洋迎新春。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 泱波 摄

俗话说,“进入腊月就是年,没出正月还是年。”如果从大年初一算起,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的节庆活动大约要持续半个月。

有说法称,春节最初的雏形主要源于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诗经·周颂·丰年》提到“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但早些时候,“岁首”之月并不固定。后来,汉武帝刘彻诏令实施“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首日,汉代称为“正日”,宋代称为“元日”,明清称为“元旦”。

同时,过年的习俗不断发展、完善,燃爆竹、换桃符等活动慢慢出现。

五辛盘、屠苏酒……古代“吃货”们的年味

古人对春节的重视,在食俗中也有体现,比如人们熟悉的吃年糕、年夜饭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冷门”的习俗,在今天看起来可能多少有点搞笑。

比如据考证,在南北朝时期,南朝人会在正月初一吃生鸡蛋,目的是强身健体。那个时候,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清热降火,防治瘟病。

“五辛盘”曾是古人过年必吃的一道菜,其寓意有迎新、保健等等。从形式上看,它有点像如今宴席上的素菜冷拼盘,食材包括大蒜、韭菜等五种蔬菜,但也会有所调整。

至于饮酒,从相关记载来看,古人可能比较习惯喝椒柏酒、屠苏酒等等。饮酒的顺序也有讲究,苏辙在《除日》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古人认为,过年算是孩子增加一岁,渐趋成熟;老人失去一岁,日趋老迈,所以要先祝少年健康成长,再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过年时,古人也会“下馆子”

除了讲究饮食,人们还会通过其他一系列活动庆祝新年。不少习俗颇具仪式感,其主要内涵便是祈福、感恩。

资料图:民间剪纸艺人正在创作牛年生肖剪纸 王海滨 摄

像前面提到的“守岁”,一般认为,这种风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周处所写的《风土记》中也提到:“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记载了除夕守岁的场景。比如苏轼在《守岁》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宋代,过年形式有了许多新花样,人们可能会选择下馆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初一这天晚上,“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馆宴,惯习成风,不相笑励。”

随着时间流逝,传统年俗也在不断变化,展现出新的活力,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