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时空代表什么生肖

习近平: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飞越时空代表什么生肖1

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2020年1月23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在农历庚子鼠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同贺新春,感到格外高兴。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祝大家鼠年大吉、万事如意!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过去的一年,我们栉风沐雨、朝乾夕惕,坚定不移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阔步前进。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科技创新捷报频传,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扎实推进,全方位外交成果丰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我们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我们隆重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坚决维护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特别是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行气势恢宏、气氛热烈的庆祝活动和盛大阅兵,14亿护旗手唱响了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我们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不移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督促9000多万名共产党员时刻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华文化里,鼠乃十二生肖之首,进入鼠年就代表着开始新一轮生肖纪年,也寓意着新的开端。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新的一年,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同志们、朋友们!

我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首先要从中华民族大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被各种内忧外患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有着超乎寻常的紧迫感、时代感。回顾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用110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用70年的时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4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跃升。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我们也进行了战略谋划,将分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进新时代、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民的每一分子,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都应该为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们要坚持战略方向、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风雨无阻向前进!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风浪、直面挑战,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进发,继续向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谢谢大家。

来源:新华社

监制:陈知春、周年钧

编辑:李永锡、王朝

飞越时空代表什么生肖2

来源:澎湃新闻

“那个超过30万人叫‘张伟’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近日发布的姓名大数据报告《2019姓名全景报告-中国人起名质量首次量化揭示》(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新生儿热度最高的名字分别是“子墨”(男宝宝)和“一诺”(女宝宝);最受欢迎的男宝宝名读音为“yìchén”,女宝宝名读音为yǔ tóng。

报告还分析,“10后”名字的性别区分度正越来越泾渭分明,“男起女名”和“女起男名”比例都有所下降。此外,2014年以来,新生儿尝试“新复姓”(父姓+母姓)的比例也有所增长。

2018年热度最高的男女宝宝姓名 来源:2019姓名全景报告2018年男女宝宝热名第一分别为“子墨”、“一诺”

近几年宝宝起名最喜欢用什么字?

报告显示,2018年,子墨、宇轩、浩宇排行男宝宝热名前三,一诺、梓涵、诗涵排行女宝宝热名前三。这一年,最受欢迎的男宝宝名读音为“yìchén”,女宝宝名读音为yǔtóng。

2018年最受欢迎男女宝宝读音 来源:2019姓名全景报告报告还评选了2018起名“年度字”和“年度名”。

男宝宝起名年度字为“奕”,年度名为“晟睿”; 女宝宝起名年度字为“彤”,年度名为“雨彤”。

报告分析称,“奕”有光明、俊逸的含义,自带正能量和精气神。众多家长青睐它入名,寄望宝宝神采奕奕、光明坦途。对于“彤”字,报告称,不同于上世纪60-80年代时代烙印挤占了家长思考的“红”和“丹”,新一代父母更关注生活和育儿,在孩子名字中寄予了对“燃”的呼唤。

同一个时代,最受家长欢迎的起名用字,通常都会比较趋同。但每年新生儿起名,也有各自的特点。

报告显示,2014马年,快速崛起的是“骏腾”、“骏驰”、“子骏”等名。2015羊年则流行“梓洋”、“沐阳”、“梓芃”等。2016猴年时兴“梓林”、“宇森”、“森”。2017鸡年最显著的新晋字,是一批别开生面的“米家军”:米、禾、籽、粒。到了2018狗年,备受家长青睐的是“鑫、鑫源、鑫泽、锦哲、锦泽、锦浩”等名,以及“心、沁 、忻、 惜、宏”等字。

“生肖对老百姓的影响非常大,从报告可以看出,每年起名潮流最大的变量就是生肖。但生肖的本质是一种动物纪时法,并不是说生在什么年份,就跟当年的生肖有什么相似之处。至于网上的生肖起名宜忌,更是牵强附会,它是人为编造出来、吸引眼球用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报告发布方、起名通创始人张襦心表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此次报告基础数据来源于该平台2010年-2018年4340万条新生儿起名意向以及2008年以前的部分历史数据。

起名品质不断提升

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起名品质如何?

“对特定群体的起名品质的宏观衡量,从前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此我们拟定了一个衡量指标——名字集中度。集中度越低,代表名字的多样性更好,某种程度也意味着品质越高。”主导该报告大数据分析的起名通创始人陈俊称。

报告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新生儿起名质量呈渐次下降趋势,到达一个节点后又持续上升。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起名品质有所上升,00年代以后,起名品质不再有飞跃变化。到2017、2018年,新生儿起名品质再度显著提升。

报告还披露了不同地域的起名品质差异。

2017、2018年,男宝宝起名质量最好的是福建、上海。女宝名起名质量最好的同样有福建,另外一个是广东。以贵州、甘肃、四川等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以及以辽宁、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起名质量不够理想。

报告认为,造成以上差异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经济驱动是比较明显的原因之一。经济发展迅速、有活力的地区,往往包容度越大,人口构成也越趋多元,为名字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持续发酵的有利环境。

“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不断上升,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这些都会体现在名字中。”张襦心称,相比于该机构此前发布的第一份报告以“热名排行榜”引导人们去关注重名现象和名字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第二份报告更侧重于深度和宏观地分析起名质量。随着中国父母文化素养和思想开放程度逐步提升,家长对名字更为求新求变、追求多元表达,新生儿的名字也越来越多样化,起名质量提高成为一个总体趋势。

“父姓加母姓”起名现象悄然兴起

针对女起男名、男起女名的现象,该报告也做了一定剖析。

报告称,“男起女名”和“女起男名”最突出严重的是1990 、2000年代,而“2010后”名字的“性别区分度”已越来越泾渭分明。“男起女名”的比例减少了一半,“女起男名”的比例也下跌了三分之一。人们担心中的“更娘化”、“更men化”的趋势并不存在。

2014年-2018年全国新复姓占比变化 来源:2019姓名全景报告“近些年,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现象在悄然快速兴起——名字为父姓加母姓。这是一个体现女性地位提高、性别公平的现象。” 张襦心介绍,“父姓+母姓”这种“新复姓”起名方式也是报告关注的内容。

报告显示,2014年到2017年,新生儿尝试“新复姓”的比例快速增长,四年即实现了翻倍,男宝宝达到了2.51%。女宝宝也上升到了1.73%。

地域方面,“新复姓”走在最前面的是云南。京津冀、东三省、山东、河南这些区域,尝试比例则多年低于全国均值。

针对新复姓,报告还发现了两个特别现象。

首先,男孩新复姓比例一直明显高于女孩,但两者的比例差距在持续缩小。报告认为这反映了部分家长的意识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但是程度在减轻。

其次,2014年-2017年,新复姓比例都在节节攀升,但到了2018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新复姓比例双双下降。报告认为该现象与生育政策的变化有关: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一些心态开放的家庭开始让其中一个孩子直接随妈妈的姓,从而导致新复姓的比例不升反降。

最热四字名背后的“尬名现象”

伴随着新复姓现象,四字名也在当下占有一席之地。

报告显示,2018年起四字名(包含复姓、新复姓)的意愿,在女孩中占比约0.29%(包含复姓、新复姓),在男孩中占比约0.35%。

四字名中,以复姓“欧阳”的最多。排除复姓后,2017-2018,男宝宝家长最想起的四字名是“王者荣耀”。而女宝宝家长近三年最想起的四字名,都是“杨柳依依”。

报告认为,“王者荣耀”荣登男宝四字名榜首,明显是受到了“网游热”的影响,而“王”姓又为中国大姓,给了这类家长倾向如此命名的更多机会。

报告指出,排名第一的女宝宝四字名,出处是中国第一部诗词典籍《诗经》。2016、2017连续两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社会上掀起了品读诗词热潮,也影响了一些正在起名的年轻父母。

不过,四字名在开启“起名新大陆”的同时,也给父母的起名水准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如果创意巧妙得当,自能令人拍案叫绝。如把握不当,出现违和感的比例也会更高。如“王者荣耀”、“王子殿下”、“兰博基尼”、“谢主隆恩”,正是新一代尬名(令人觉得尴尬的名字)的代表。

“起名者想要追求独特个性,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名字的育儿引导作用、形象塑造作用不了解,又不能很好地驾驭文字,就很容易跑偏,把孩子的名字变成文字游戏。” 张襦心认为。(澎湃新闻记者 彭渝)

飞越时空代表什么生肖3

追寻“年味”——仲富兰教授谈对中国年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编者按:金猪辞旧岁,瑞鼠迎新春。每度春节来临之际,人们喜气洋洋过大年的同时,总不免谈论着有关“年味”与年文化的话题,虽是“老生常谈”,但总“常谈常新”。本期学术家园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在追寻年味、梳理年文化中,请他谈谈对中国年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年味与年文化

记者:经常说“年味”,您觉得年味是什么?

仲富兰:每个人都对过年有着独特的感受。在我看来,年味是一个五味杂陈的混合体,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民众物质生活的表象,又是大众情绪的凝聚……总之,年味是人们相聚时大快朵颐的“美食味”,又是亲情、友情、爱情充分“发酵”的“人情味”,更是团聚喜庆、百戏杂陈的“民俗味”。因此,年味就是过年的氛围、团聚的欢笑,是人们集体记忆的释放与展示,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融铸交汇。

记者:从民俗学来讲,年文化蕴含着诸多民俗元素,能否从这一角度对年文化进行解读?

仲富兰:是的,年文化由诸多民俗元素组成。就拿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来说,它是中国年俗的重要元素,人们像候鸟一般迁徙赶回老家过年,怒吼的寒风、漫天的冰雪都挡不住游子与家人的团聚热情,还形成了当代中国年复一年的一个突出“景观”——春运。

年味表征着年俗,也承载着我们祖先传承至今的文明与传统。过年的习俗本身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创造。以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年俗、年味有诸多的程式与元素,那是起源于漫长农耕文明的民俗积淀,概括地说集中在避邪纳福(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祭祀祖先(人与社会的关系)两方面。

所谓避邪纳福,其实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农业文明下人们生活生产的节律跟大自然的节律一致,人们春播、夏养、秋收、冬藏,都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春节,对于一个个普通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灶神(灶君、灶王爷)——平时守在锅灶旁,掌一家祸福。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这位保护神兼监察官要回天上“述职”,所以要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送灶(神)。供品中必须有黏性的糖,以便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再如,人们对于财源茂盛的渴望,到商品社会更是如此,据说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接财神自然越早越好。还有门神,为使他忠于职守,新年前要将新的门神贴在大门上。这种对于灶神、财神、门神一类的敬奉与祭祀,是小民百姓年复一年的期盼,所以在年岁更替时,人们总是把过大年看成一个新开端,中国人的年俗充满了避邪纳福的意蕴,春联、门神、年画等都是这个主题的符号表现。

祭祀祖先,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也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年之中有几个节日,逢节祭祖就是慎终追远的情怀,最为隆重的一次则是过年时的祭祖———家庭的和宗族的。春节,正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最好时机,祭品丰富,人们又有闲暇,家庭的全部成员必须在除夕前聚集,一起祭拜。久而久之,中国人过年就形成了这样的年俗:人们过大年,也是祭祀祖先的最佳时机。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而丰富的过年习俗与仪式,表达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节日里的时间观念

记者:您曾提到时间在节日中的重要性,能否具体阐释时间对于春节的意义?

仲富兰:节日,顾名思义是两个时间段之间的节点,其标志着上一个阶段的结束和下一个阶段的开始。人们从一个时间段过渡到另一个时间段会进行庆祝,这即是节日产生的原因。不同的时间节点人们的庆祝方式、表现手段也不同,人们在历法和生活习惯的支配下度过一个又一个节日。例如中国人的六十甲子、生肖观念、各种节日。

绵延数千年的春节习俗,是中国从古至今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节日气氛最浓厚、内涵最宏博的节日,同时也是普及性最高、群众基础最广的节日。它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份割舍不掉的情感,更是一份精神上的寄托。

时间的“同质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一天都是相等的,错过了就再也没有回去的可能。春节历史悠久,中国文明传统博大精深,因此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时间的观念也是十分丰富的,既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样直线式时间观,也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那样循环式时间观。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忽视时间的价值,但是在每年春节期间,时间的价值则被过年的百姓格外看重,尤其是每年春节的除夕和大年初一。

如今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流动加快,原本拥有的春节特色民俗在不断流逝,新的民俗更是在不断产生,在这样的快速变化下,人们可能很难记住不断变化的民俗活动,但依然会记得到了这个时间点是做什么事的时候了,这即是时间对于民俗的意义所在。

“年文化”资源待出新

记者:现在很多人谈到年味变淡了,您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什么?应该如何对待这一现象?

仲富兰: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急速改变,城市化、快餐化的盛行,原有的过年年俗受到冲击。人们对于年味的追寻,主要也基于这种考量:信息多了,交通快了,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模糊,地方文化被熬制成一锅大杂烩,虽然五味杂陈,却分不清东南西北,辨不清文化渊源了。如果过年定位在吃喝玩乐与家人团聚的层面上,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过年就会失去吸引力;一旦流动在外的游子,或者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定居,加上信息和运输的发达和高速交通的普及,阖家团聚也将失去魅力。

春节不仅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且也在不断地厘定着天人、人伦、社会等诸种关系。传统农业社会春节民俗的诸多仪式,如祭祀宗祖等,都是为了重新梳理天人关系,以求获得祖先庇护;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除夕夜那顿相对丰盛的年夜饭,以及孩子们的新衣裳,则是对平时贫乏生活的一种补偿,正因为它具有意义,才让人们对春节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那时的过年,适应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那么高的农业文明,《尔雅·释天》中对于“年”的解释就是:“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那个年代,农村过年流行这样的老俗话:“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也许是为了来年的好收成,面向黄土背朝青天的农家人,总是用期盼来早早地熬粥,把一年的祈望又寄托在了天地之间。其实“年”本身在民间故事中是一只怪兽,当它侵扰人类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在门户上张贴红色门签、福字及对联,使“年”畏缩后逃走。人们为了彻底地赶走“年”还要“守夜”,于是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诉说衷肠,畅谈春夏秋冬的经历感受,坚信只有家庭的温暖和团结才能战胜怪兽“年”的侵扰。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我们祖先化恶成祥的乐观精神。

在当代信息科技飞跃、物质生活充裕的背景下,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已经很难成为过年的期待,人们也不再为买一件新衣服而倍感欢欣,其文娱活动更不再单一满足于看一场节奏缓慢的地方戏曲。对于当代社会生活而言,传统的年文化活动较少创新,是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创新中国年俗文化及其活动?

仲富兰:过年的习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与丰富自己的内容与形式。我认为,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传统给现代以厚实支撑,现代给传统以强劲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葆有传统根基,人们生活起来才会有底气有勇气,往大了说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自尊有自信。

中国春节文化的内涵是深厚而富有韵味的,这就需要精心策划。比如通过变化多样的形式,在提升年味新鲜度的同时,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春节的文化意蕴。根据民生现状与群众过年意愿及需求,组织安排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价值有创新的年文化活动。当然,作为个人和家庭,还可以根据各自所需,自己“丰衣足食”来丰富自己的年节活动,感受浓烈而独具个性的“新年味”。

中国人过年,应凸显春节的文化内涵,彰显一切能够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元素的创新和创意。年味,并不只是商业物欲的丰盛,它应是丰美的文化大餐。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没有创新的文化项目和资源创意,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那将非常艰难。所以还得充分发掘民间智慧,发挥民众想象力和创意灵感,让过年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继续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底蕴和内涵,开发与创新春节的节日平台,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就是要恢复春节这一全民参与性节日的本来面目,使春节的文化意蕴得以丰富和丰满,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过年中感受到快乐。(记者 张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