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孤雁代表什么生肖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24节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书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骄傲孤雁代表什么生肖1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立春

三天前,掌管天文的太史就向天子禀告:某日立春。天子于是沐浴斋戒,恭敬地等候春天的到来。

最先感到春的气息的,是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然而它们并未醒来,只是懒懒地伸伸手脚,依然瞌睡着。苏醒过来的,是枯黄了一冬的草木。草叶虽没有转青,草根已变得温润鲜嫩。枯直的树枝也已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如果折下一根细条,你便看得到它内芯的绿了。孩童们已经不去结冰的河上玩闹,因为东风过后,冰冻开始消融,而另一种热闹已搅得他们小小的心灵蠢动不安。

他们要去迎春了。春神句芒住在东郊的庙里,他掌管着春的气息以及整个一年的收成,他甚至还会给有福的人增加多年的寿命。他的小小的庙宇在树木的深处,人迹罕至,在冬日将尽的时节,满山的树木像还没来得及点染的枯笔水墨画,显得颇为荒凉。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

立春的前一天,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远处的村边小道上,一条长长的充满威仪的队伍逶迤而来。从那非同寻常的鼓乐声就可以听出,是天子前来迎春了。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一路浩浩荡荡。

叩拜句芒的礼仪庄严而隆重。在跪拜之后,天子高高举起酒爵,然后徐徐泼洒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着又是跪拜。礼罢,人们给芒神让出道路,乐工们高奏鼓乐,句芒在人们的簇拥下向都城进发。稳稳站立在壮汉们肩头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鸟身,方脸,神色端庄,目视远方,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头顶上,青色的春幡迎风而舞。在他旁边站着的,是一头雄壮有力却又憨态可掬的泥牛。

句芒进城的路上,欢迎的人群挤满了道路的两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着,欢呼雀跃,边走边喊:春到了,春到了。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随之奔走相告:春天来了。

句芒从眼前过去,许多手持红蜡等候的人,便相互招呼着,交换手中的红蜡,交换彼此的财运和祝福。

第二天便是立春了。还在半夜的时候,便有走街串巷的小贩高喊着:“赛过脆梨!”他们在叫卖萝卜。萝卜是立春日的人们必要吃的。叫“咬春”。

天大亮了,大人小孩,嘴里咬着萝卜,慢慢聚到了城门口。土牛还是那样,昂着头一动不动地站着哩。妈妈们抱着孩子在牛的周围转着圈,嘴里说,不生病,不生病。孩子们总要伸手去摸那好玩的土牛,可是土牛在庄严的仪式进行之前,是不能随便碰摸的。

主持“打春”仪式的,是每个地方的最高长官。他穿戴整齐,带着下属官员,在鼓声中举起柳条,鞭打土牛三下。柳条长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后,他把柳条交给下属和民众,让他们一路传下去,轮流鞭打。噼啪的鞭响,是春耕开始的信号。在这鞭打声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开来,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围观的人群一拥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抢夺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洒在地里,能让土地丰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中,会使得今年养蚕兴旺。而牛眼的泥,据说放在药里调和了能医治眼病。即便随手捞到的一把泥土,洒在牛栏里,也能让自家的牛膘肥体壮。

年轻男子们哄抢着,头上簪满了春花的姑娘站在一旁掩嘴微笑,绢线编织的燕子、蝴蝶和春蛾在她们的头上随风颤动,翼然欲飞。

如果没有抢到土牛碎块的,并不气馁。街边的小商小贩们已经摆开了一排排的小泥牛。小牛站在彩纸和柳条装点的栏座上,四周还点缀了许多泥捏的百戏杂耍人物,不买一个,孩子们是绝不肯移动半步的。

事实上,妈妈们已经把好些美丽而好玩的东西装扮在孩子的身上了。在他们的帽子上就缝着一个用花布裹上棉花做成的春鸡。春鸡的嘴里叼着豆子,孩子几岁,便叼几粒。在他们的腰间,还佩带着绢制的春娃,寄托着妈妈对他成长的祝福。

回家了。大门上早已贴上了“宜春”二字,所有朝南的窗户上,也都贴上精致美丽的春花。父亲让孩子把抢到的泥牛的土去抹在自家耕牛的长角上,妈妈提醒父亲今天不要去河边挑水。

吃萝卜与不挑水,都是为了不犯春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每一天都不能偷懒。

(每年阳历二月四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为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到了。立春十五天,分三候,五天一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每节气三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花信风。立春为: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雨水

山坡上的积雪渐渐融化,蜿蜒曲折,沿河而下,水面上厚厚的冰层顷刻间土崩瓦解,鱼儿们在碎冰的缝隙间挤来挤去,像是背负着冰块在嬉闹。

獭伸了个懒腰,从树根的洞里走了出来。先是在河岸上张望着,突然窜入水中。

獭对于给予了它食物的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刚刚还在嬉闹的鲤鱼,一下成了獭的祭品。一条一条,被整齐地排列在岸边。獭躬身作揖,祭拜天地,然后安坐下来,慢慢享受温暖而湿润的春风带给它的愉快时光。

雨水到了。

沾衣欲滴杏花雨。斜风吹着细雨,吹过河岸,吹过田间,吹过老屋前面的篱笆墙,一路过来,菜花、杏花、李花,次第开放。高远的天空,隐约听见大雁归来的欢鸣。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谁会想到,这缠绵悱恻的爱情,竟是写给春归的大雁!

旅途中的诗人元好问,遇着一个捕雁者。这个刚刚得手的猎人,竟有些忧伤。他捕杀了一只大雁。而另一只,已经挣脱了罗网,却不肯离去,在上空盘旋悲鸣,继而投地而死。诗人把这一对大雁埋在水边,同时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诗句。

细雨带着难以言说的感伤与美丽,随风潜入春夜,滋润万物生长,更有无数的人在深夜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雨水这天的清晨,天还没有大亮,雾气把乡村小路上的人影缠绕得朦胧而神秘。年轻的母亲,抱着睡眼惺忪的孩子,早早就站在了路旁。做伴的小狗在腿脚间钻来钻去,低吠着,兴奋莫名。远处的公鸡开始报晓了。

当第一个路人经过时,母亲迎面走去,让孩子给他磕头,认他做干爹。这个路人立即就会欢喜地答应。母亲拿出早已备好的酒菜、香烛和竹箭交给他,让他回去,用箭为孩子射去未知的厄运。这样偶然撞成的亲戚,往往可以相互走动一辈子。

要是机缘不尽如人意,或是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更深的寄托,年轻的父母们还会为孩子选择一个完全出人意表的干爹。

干爹可能是古怪的石头、年老的大树、清澈的井水,甚至拴着缰绳的牛栏。石头象征坚实,大树象征长寿,井水象征顺利,可是牛栏呢?牛栏还不算,牛、马、猪、羊,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的义父。之后,这只被命运垂青的原本低贱的动物,将过上略为体面的生活。人们再也不能宰杀它,还要在它老死时,合乎礼仪地为它送终。人们以虔诚之心,与这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攀上交情,他们相信大自然的这一切,都有一种特殊的神力,会为自己的孩子在不可知的未来之路上助一臂之力。

在雨水的这一天,以及怀着同样虔诚之心的所有日子里,人与自然,和睦共处,毫无龃龉。人们在这一片祥和的天地之间,相亲相爱。

新婚的女婿,会在这一天,为岳父岳母送上两把缠着一丈二尺红带的藤椅,对他们将自己的妻子养育成人略表谢意。岳父岳母呢,会回赠他一把雨伞,让他为妻小出门奔波时,遮风挡雨。

习俗流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伞却因“散”的谐音,而成为不可送人的不祥之物。悲观的人,总是把命运归咎于某些无辜的物品。在雨水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人们把糯稻放在锅中爆炒,以糯米花爆出的多少,占卜一年稻谷收成的丰歉。不过,我所熟识的乡亲并不十分在意这占卜的结果,爆米花在大多时候,只是一种香甜可口的食品。在雨水过后的那些日子里,他们常常在下地前,随手抓一把捂在嘴里,大嚼着,来到田间,喉咙里哼着含混不清的歌谣,给麦地浇水,给早稻播种,给果树修剪,给桑树的幼苗,找个向阳的地块……

(每年阳历二月十九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立春后,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花信风为: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惊蛰

第一声春雷过后,窗外桃枝上,一粒花蕾缓缓开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日里的桃花总会让人想起娇柔的笑靥和年少的爱情。甚至羞涩的黄鹂,也觉得这缱绻的气息了,她站在高处的柳条上,迎着风,开始歌唱。

这歌声,有着一种让人迷恋的诱惑,越来越多的鸟儿,加入了这个合唱。突然,一声昂扬奇诡的鹰鸣,如闪电般划过丛林。所有的鸟儿,四散飞逃,几只胆小的雀儿竟尔一头栽落到灌木丛中。

半天过去,四周悄然无声。胆大的乌鸦从树桠的后面探出头来。根本没有大鹰。在地上踱着方步,顾盼神飞的,是一只布谷鸟。乌鸦气恼地大嚷起来,小鸟们一窝蜂拥出来,哄赶着这只恶作剧的家伙。事实上,它并不是一只布谷鸟,它的确是一只大鹰——刘基在《郁离子》里,对此曾有所记载。

古老相传,惊蛰过后不久,大鹰就会发现自己的嘴变得柔软无力,利爪也变得纤细柔弱。也许是万物繁衍生长的春天,不适宜捕杀,专于猎杀的它,暂时要改做预报播种的布谷鸟。现在面对小鸟们的驱赶,它只能屈辱地躲进低矮的荆棘丛中,默默等待着,有一天,重新变回自己。

人们相信,在惊蛰的这一天,会有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情发生。而引发这一切的,是一位长相古怪,脾气暴躁的雷神。

雷神是周文王抱养的义子,名叫雷震子。他尖嘴赤面、袒胸露腹,背上长有两只巨大的翅膀。惊蛰一到,他便开始巡视人间大地。他呵斥贪睡的小虫,叫醒冬眠的猛兽,偶尔,还会挥动铁锥敲打某些不孝的儿女。

雷神到来之前,蝴蝶的蛹,藏在一条被落叶遮挡的石缝当中,用丝把自己牢牢捆在石块上,蒙头大睡。它已经睡了十个月了。当雷神把腰间的大鼓敲得隆隆作响的时候,它头顶的壳无声地裂开,一只小小的、湿漉漉的蝴蝶挣扎着,爬了出来。

蝴蝶飞向天空的时候,雷神已把春意传至每一个角落,所有藏身于阴暗之处的小虫或者不祥之物,全都现身人间。所以,当人们听到第一声春雷的时候,都要抖一抖衣衫,据说,如此一抖,可保一年不生虫虱,也可抖去不可知的霉运。在乡下,惊蛰这一日,人们会在门槛外面洒上石灰,警告蚂蚁小虫,不许上门。小孩子呢,要拎了铜铃或是铜盘,跑到自家的地里,沿着田埂,边敲边唱:“金嘴雀、银嘴雀,今朝我来咒过你,吃我家谷子烂嘴壳。”如此一来,就会吓住那些贪嘴的鸟雀了。

随雷声而动的,还有深山里的大虫。对付这些吊睛白额的大老虎,这些简单的手段,怕是不大管用。不过,人们另有办法。惊蛰一到,老人孩子手提瓦罐赶往庙中。瓦罐里盛着猪油,他们要把猪油抹在庙里白虎的嘴里。老虎嘴里既然已经有了油水,就不吃人了。

到庙里,除了给泥塑的白虎嘴里抹油外,老人们还要进行一个“打小人”的仪式。他们相信,随着虫豸的倾巢出动,一些喜欢在暗处使坏的小人也会出来作祟。于是,他们在地上摆上纸剪的小人儿,脱下鞋来使劲抽打。边打边唱。行事虽然诡谲,歌谣倒是幼稚得让人忍俊不禁:“打你个小人头,叫你有气无得抖;打你个小人手,等你有手无得耶……”

因为恐惧,人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不得体的举动,对此,古代官府颇为重视。惊蛰之前三天,官府就会派人摇着木铎,告诫城乡的百姓:“雷将发声,有不注意自己言行举止的,对自己的孩子将会不利。必有凶灾。”

木铎是一种有着木舌的铃铛,响声柔和悠远,官府在宣政施教之时缓缓将它摇动。《论语》中,就有人把孔子比喻成木铎。由此可见,竟要木铎来提醒的惊蛰,大意不得。

(每年阳历三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为惊蛰。蛰虫闻雷声惊而出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春分

纱一般的薄雾,丝丝缕缕地从弯曲的河沿上飘拂开来,萦绕着睡梦中的村落。树木刚刚生出细叶,还没能盖住村庄里参差的屋脊。一只黑色的大鸟,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轻轻落在一支扬向天空的房檐上,它四处观望了一番,昂起头,高声叫道:“架架格格,架架格格。”

这只像是乌鸦的黑鸟,名叫元鸟。它在春分时来临,秋分时离去。不过,也有人说它其实就是燕子。燕子也是一种奇异的鸟,它只在和睦人家的房梁上筑巢。任何捣毁燕巢的顽童,都会受到父亲严厉的责打。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元鸟的鸣叫,让村里早早就变得忙碌了。不只是要种树,还得卷起裤腿下到池塘去栽藕。麦子在这一天也开始拔节,得赶紧施肥。春分这天实在有太多的事要做。大人们很是忙碌,孩子也有自己的任务。

他必须在村里找到一种叫做“佛指甲”的草,把它栽在小盆里,在爷爷的指导下,放到屋顶上。孩子身子轻,动作快,只要不是故意调皮,就不会弄塌屋顶房檐。老人们把这种草又叫做“戒火草”,说在春分这天放在屋顶,能消灾避火。孩子们呢,觉得好玩,能坐上屋顶,可不是常会有的机会。

从屋顶下来之后,还有一件事要做,这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母亲早已煮好十多只实心的汤圆,放在盘子里晾着。父亲昨天晚上,就从竹林里砍来十几根竹子,竹竿上还带着青叶呢。各家的孩童把一只只汤圆戳在竹竿的顶端,扛到地里,再一根根插在自家的田埂上。这叫“粘雀嘴”。希望糯米做的汤圆,能粘住偷食的雀儿的嘴巴,让它受个教训,今后不再敢来。

事实上,最馋嘴的,恐怕不是雀儿,还是孩子们自己。因为做完这件事之后,他们立即就呼朋引伴,到河边的空地上,烧野锅,吃春菜了。有人拎来了铁锅,有人下钩钓鱼,有人寻找柴火,有人在小河的斜坡上挖起灶台,更多的人,四散开来,采挖野菜。春分时节的野菜鲜嫩甜美,种类繁多。等钓来的两条鱼在锅中翻滚之时,他们就把野菜择洗干净,放入锅中。这时候,香气一阵阵在田野里飘散开来,所有人或坐或跪,紧紧围在锅灶的旁边,伸着头,咽着口水。他们早已急不可待了。

野炊春菜只是打个牙祭,到了真正吃饭的时辰,村子里便陆续传来妈妈唤归的声音。妈妈们拖着长调,喊着孩子的乳名,孩子们便远远地应答着,撒腿往家跑去。

屋门口早已摆放好一张宽大的方桌,大人们嘻嘻哈哈地聚在一起,轮流到桌前,尝试着,把一只只鸡蛋竖立起来。乡村里的人们,用游戏的方式,证明着春分这一天所象征的阴阳调和。而在皇宫之中,对这一意思的表达,要庄严堂皇得多。

皇帝有个铜制的漏刻,漏壶里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里滴在下面的箭壶之中。缓慢上升的水面,慢慢从壶盖的孔中托出一根带有刻度的箭杆,箭壶盖上立着一个表情严肃的铜人,箭杆的刻度经过铜人双手环抱之处,即为此时的时刻。在春分这一天,箭上刻度上下长短一样,都是五十刻。表明日夜平分,各为12小时。

这个日夜均分的日子,对皇帝而言,至关重要。他虔诚地率领他全部的妃嫔,去叩拜司掌生育的高禖之神,并献上牛、羊、豕,以最为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在禖神之前,那些怀孕的妃嫔将得到礼酒和弓箭。这与西方神话里用弓箭象征突如其来的爱情竟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

也许日夜均分,还象征了公平。皇帝宣布在春分这天,对一切度量工具进行检核。据说,许多制秤的匠人,会选这一天开工,以示公心做事,无愧天地。如此说来,古人将秤又叫做“权衡”,实在颇有深意。

(每年阳历三月二十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度,为春分。春分之日,昼夜长短相等。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花信风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清明

即便是火种,传承的时间长了,也会热力下降,变得衰弱,所以必须“改火”。古人选择在暮春的一天,熄了旧火,钻木生出新火。

“朝来新火起新烟”。内侍们一早从深宫中鱼贯而出,举着蜡烛,把新火赐给皇帝的近臣,弄得整个皇城轻烟缭绕——清明到了。

清明是个祭祀祖先的大日子。在前一天,就要准备好丰盛的酒食,有乳酪、糕点、面饼,还有鲜花水果。等天大亮了,用担子挑着,一家人,相互搀扶着,往郊外的祖坟走去。路上早已行人如织了,沿途小贩们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在靠近坟地的野地里,竟如闹市一般。偌大一个空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纸做的猪马牛羊,亭台楼阁。

坟茔上杂草横生,因为一年来的雨水冲刷,几乎要坍塌了,不知名的小动物,已经在坟包上打了许多洞穴。凄凉的景象,让拜祭的后人,禁不住要流下泪来。于是一家大小拿出工具,赶紧修补。

在终于修葺一新后,人们在坟前摆上祭品,嘴里祷告着,烧起纸钱。纸灰如白蝴蝶般漫天飞舞开来,喃喃的祷告慢慢带了哭腔,跪拜一地的家人,终于失声痛哭。哭声勾起了各自的怀念,一旁小路上的行人,脸上也满是哀戚,一言不发,低着头匆匆而过。

日影西斜,大人们收拾好杯盏,呼喊着走远的孩子。死的哀伤与生的欢愉在此刻奇妙地融合。孩子们聚在了一起,抱着一条腿,单腿弹跳着,捉对儿冲撞,正高兴地玩着“斗鸡”的游戏。姑娘们也跑到小河边上,仔细挑选着一根好看的柳条,插在发髻。“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不插柳条的人,会老得很快。

从郊外往城里走的时候,三三两两放纸鸢的人,已经割断手中的线,让它飞走。纸鸢背上的丝弦,发出古筝的长调,渐渐远去。断线的风筝将带走一切的不如意。

城墙外面的空地上,“拔河”的比赛还没有结束,你来我往,喊声震天。然而并没有多少看客。大多数人,都在不远的地方,围看一群人的“射柳”。装着鸽子的葫芦,悬挂在随风摇曳的柳条上,射手把弓拉得如满月般,猛一松手,箭正中葫芦,受惊的鸽子冲天而起,顿时彩声雷动。

穿城而过,隔着高高院墙,常常会听到如银铃般的笑声。因为清明节也是秋千节,年轻的女孩大多聚在后花园里,向高处荡着秋千。“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外的少年,黯然回家。并不是人人都有许仙的好运。正是清明这天,他在断桥遇见了白娘子。

城里家家户户,早已用面粉和着枣泥,做成燕子的模样,拿柳条穿着,一串串挂在门楣上,名为“子推燕”。介子推是随着晋文公逃亡的功臣。回国之后,因为不愿与小人为伍,躲到绵山。晋文公放火逼他出来。不料,他宁被烧死,也不肯出山为官。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不忍生火,并称之为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靠得很近,渐渐二节便合二为一了,甚至变成了清明节的源起。

除了挂“子推燕”,清明节这天,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看妈妈用艾粉,捏自己的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蒸熟之后挂在窗口,让风吹干。到立夏那天,再取下来,加水炖着吃。据说吃过之后,夏天就不生蛀虫。

门窗上除了挂“子推燕”或者艾牛艾狗之外,还一定要插上柳条。柳条能够辟邪和催鬼,又叫“鬼怖木”。清明这天,气清景明,人鬼世界的道路会开通,百鬼出没。人们去坟前哭祭,却不愿鬼魂在家中逗留。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彼此不能过于亲密。

中国人特有的圆通与世故在习俗中无处不在。在我的乡间,清明祭祖,也只是将一张方桌摆放在门外,布好酒菜,点上纸钱,磕头,请亡人用餐,并不邀请他们进屋。算妥吃好了,用脚碰碰椅子,就请他们离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人们在离别的时候,常常会折柳相送,以示挽留和恋恋不舍。谁会想到,柳条又是提醒人鬼殊途的神符呢?

(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为清明。大地一派清洁明净。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花信风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谷雨

百花之王牡丹,又叫做“谷雨花”。谷雨是她开花的日子。

冬日凋零的御花园,让喝醉了酒的武则天索然无味,乘着酒兴,她在丝绢上写下一个荒唐的诏令:“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第二天清早,百花莫不慌张地开放,惟独牡丹,花骨朵也没有一粒。武则天恼羞成怒,下令把长安城所有的牡丹连根拔去,扔到洛阳一个荒凉的山谷。被贬的牡丹,竟开出更为奇异的花来,从而成就了千年的洛阳花会。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城里的人们东奔西走,赶赴谷雨花会,而乡村里的女子正忙于采摘桑叶。

《孟子》上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林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古人理想国的象征。有村庄处,必有桑林。“谷雨三朝蚕白头”,谷雨前后,任何人不得去左邻右舍串门,即便是衙门的官差,也不得下乡,以免冲撞了蚕神。等蚕上山了,祭过蚕神嫘祖,方才解禁。

然而年轻人是不安于寂寞的,他们把这当成去村外约会的大好时机。于是陌上桑林边,行路的、骑马的、坐轿的,人流竟是络绎不绝了。“期我乎桑中”,桑林自古以来就是约会的好地方,人人期望能在这里碰上一个艳遇。那些藏在桑林深处的采桑女们若隐若现,偶尔的笑声有着神秘的诱惑,让人遐想无限。

不知趣的戴胜鸟,总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在头顶的桑枝上走来走去,一步一啄,有若耕地,嘴里一声接一声催促着树下的年轻人,尽早离去,勿误农时。

可是,谁会在乎一只鸟儿的打扰呢!春日迟迟,杨花落尽子规啼。满天的柳絮,让人的心事变得飘忽不定。一边是陌上桑林里的笑骂,一边是远处山坡上采茶姑娘们的唱和,踯躅不前的少年,内心充满着难以言说的欢欣与惆怅。

“于以采萍?南涧之滨。”河边的另一群女孩,正为自己的成年仪式,采摘祭品。她们挎着圆箩,踩过水边的浅草,弯下腰,轻轻采摘着初生的浮萍。浮萍要用三脚的锅煮熟,然后由最美的少女,恭敬地端到宗庙之前,祭祀天地。选用水生的浮萍当作祭品,是因为它象征了繁殖,并有着柔顺的美德。

谷雨这天的祭祀名目繁多,形式多样。西山里的男女要去小河里洗一洗消灾避祸的“桃花水”;北方人家要在墙上贴上“谷雨禁蝎贴”;南海之滨,人们用舞蹈与歌谣来祭拜海上的天妃之神;东海的渔人则在海边摆开宴席,用硕大的馒头与肥壮的整猪来献祭龙宫里的海神。

然而这些,都不是谷雨时节最为隆重的祭祀。人们把最高的礼遇给予了黄帝的史官——仓颉。仓颉长相非凡,古书上说他“龙颜四目,生有睿德”。

那是五千多年前的一天,走遍名山大川的仓颉,席地而坐,依照星斗的曲折,山川的走势,龟背的裂纹,鸟兽的足迹,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在他之前,人们一直用打结的绳子来记载事件,生活在巫术横行、人鬼混居的浑沌之中。“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上天为生民贺喜,降下谷子,鬼因为再不能愚弄民众而在黑暗中哭泣。人们从此把这天叫做“谷雨”,并在每年的这一天,祭祀仓颉,并称他为圣人。认为是他带来了智慧,并使文明得以延续。

祭过仓颉之后,还要在灶神的旁边贴上一幅公鸡吃蝎子的图画。防止夏季来临蝎子精作怪。贴好“谷雨鸡”神符,人们往往会炒上一盘新鲜的香椿。“雨前香椿嫩如丝”,谷雨食椿,又名“吃春”。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也许是想用这种形式,留住春色,同时掩盖“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惆怅吧。

(每年阳历四月二十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度,为谷雨。雨生百谷。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花信风为: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立夏

掌管夏季的天神是祝融。《山海经》上说他:“兽身人面,乘二龙。”祝融曾经打败过共工,杀死了治水不力的鲧。可见他的确神通广大。

每年的立夏,天子都要到南郊七里之外去祭祀祝融,期望他能保佑整个夏季的平安。因为祝融是火神,所以前去祭祀的人们,要乘红车,骑赤马,穿朱衣,甚至腰间挂着的玉都要是红色。

回到朝廷后,天子对三公九卿、文武大臣进行赏赐。其中最令人心怡的礼品,是冰块。掌管冰政的凌官,早已让人打开地窖,取出冬天储藏的冰块,用刀斧切成小块,由天子亲自赐给大臣。

大臣们散朝回家,远远就听到大街上传来“磕磕”之声。街角处,摆放着一只大木桶,木桶上面竖放着一支铜制的月牙幌子,表明桶里的货色是连夜赶制的。小贩手里握着两只铜盏,正起劲地敲着。大木桶里满是冰块,冰块的中央是一只小口大肚的陶缸,缸里便是酸甜诱人的冰镇青梅汤了。

青梅、樱桃和鲥鱼,是立夏之日必备的三鲜。未熟的梅子比比皆是,而最好的樱桃是在南京玄武湖的樱洲上。康熙南巡,江宁织造曹寅进贡樱桃,康熙舍不得食用,让快马连夜送去北京:“先进皇太后,朕再用。”而鲥鱼,更在扬子江心。因为难得、稀罕,倒成为官宦富商之家的风尚。而寻常百姓,攀比不得,就用梅子、河虾、豌豆替代三鲜了。

其中带壳的豌豆,女孩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豌豆荚形如美目,立夏这天吃了,便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小孩呢,要骑坐在门槛上,吃上一块香糯甜软的豌豆糕。立夏吃了豌豆糕,整个夏天就会不厌食,长身体。吃过豌豆糕,就要称人了。称人的习俗跟三国时蜀国的皇帝——那位“扶不起的阿斗”有关。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少有人在意这习俗的来源。

大人们早在屋前的大槐树上,用麻绳吊起一杆大秤,秤钩上悬挂着一只四脚朝天的长凳。先是称孩子,因为孩子们觉得好玩,性子急,一个接着一个,爬上凳子,双脚悬空。秤砣要往外捋,只能增重,不能减重,如此便会不怕炎热,长寿健康。女孩子称过之后呢,轻的便是燕瘦,重的也是环肥,都美得很,个个喜笑颜开。

称人之后,孩子们就聚到一起,摘下脖子上装在丝袋里的熟鸡蛋,相互撞击争斗。不破为赢,赢的被称为大王。大王踌躇满志,得意洋洋。输的便剥了壳,立即将蛋吃了。立夏吃蛋补心。不过,略略长成的女孩可得小心,因为妈妈们一般都会趁她们张口吃蛋之时,一针下去,给她们穿个耳洞,挂上耳坠。因为怕疼而逃跑的,就用五色丝绳系在手上,叫“立夏绳”。美,并且不疰夏。

新嫁的女子,不会来凑这样的热闹。她们正忙着把李子榨汁掺入酒中,据说在立夏这天喝下去,会青春常驻,于是酒又名为“驻色酒”。三两杯之后,个个脸色绯红,于是又相约去村外的荷塘边,吹吹风,顺手折回两根皂荚枝条。

皂荚树要在秋天才会结下扁长的皂荚,她们一捧捧采摘回去,晒干了,做一年洗衣之用。而立夏这天,每家都要在门前插上一两枝新鲜的皂荚枝条,压祟。皂荚枝的多刺与皂香,可以吓退作祟的鬼怪。

一场新雨后,荷塘里蛙声一片。河水也从稚气的少女变得婀娜起来。岸边皂荚树的刺已很是扎手,旁边的石榴树上,也开出了火苗般的花蕊。不知名的小虫“嘤嘤嗡嗡”,飞来飞去。脚下的泥土也变得松动了,蚯蚓呼之欲出。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出家人护生之日。立夏之后,在外苦修的行脚僧陆续来到寺庙挂单,不再云游,唯恐不经意间,伤害了草木鱼虫。《礼记》上也说,这个月草木都在继续生长,不要毁房舍,不要兴土木,不要征劳役,不要伐大树。

所谓休养生息,正在其时。

(每年阳历五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小满

“小满食苦菜”。苦菜三月生,六月开花,如小小的野菊,漫山遍野都是。若是不小心碰断了它的茎,立即就会流出白的乳汁,自然,味道是苦的。有的孩子,喜欢去捣野蜂的窝玩,被螫了,要赶紧用这苦汁涂。

苦菜的叶子像锯齿,吃在嘴里,苦中带涩。不过再苦,小满之日是必要吃的。吃也不能耍滑头,若是在苦菜里拌了蜜吃,会得一种奇怪的病。如果吃惯了,苦菜也是一盘好菜。李时珍说久食能“安心益气”。也有醉汉用它醒酒。戏台上的王宝钏,住在寒窑里18年,靠吃苦菜才活下来,终于等到了薛平贵。

但也有人坚持不吃苦菜。“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首阳山有很多苦菜,可是隐居在这里的伯夷、叔齐,还是活活饿死了。他们为了明志,不食周粟,只肯采薇啊、苦菜啊这些野菜吃。后来,有个刻薄的女子碰到他们,嘲笑说,你们立志不吃周朝的谷物,这薇啊什么的,不也是周朝的植物么!这两人没法,只好绝食。屈原也不喜欢苦菜,他在《九思•伤时》里感慨地说,苦菜长得倒是茂密,香草蘅芷却很凋零。在他看来,香草是“君子”,苦菜是“俗人”。

可就这样一个“俗人”,竟充当了一段浪漫爱情的“红娘”。周穆王西征,在会见西王母之前,为了示好,停止了一路的耀武扬威,“于是休猎,于是食苦。”用苦菜赢得爱情,这恐怕算是空前绝后了。这位酷爱游猎的穆天子,姓姬名满,不知“小满食苦”的风俗与他有无干系。

我比较相信,小满吃苦菜,是预示着农人即将开始辛苦劳作。“嚼得菜根,百事可为。”先吃顿苦菜,下面的苦就能挨了。“小满动三车”。从这天开始,“丝车、油车、水车”都要忙碌起来。蚕妇把老蚕结的茧,丢到锅里去煮,抽丝剥茧,日夜不停。“蚕过小满则无丝”。丝车是一种脚踏的木床,不过如今欲知晓它的模样,只有去看南宋楼俦的《耕织图》了。而油车,在某些偏僻山区的岩洞里,也许还有些许遗迹。沈从文先生倒是亲眼见过,他说:打油人,赤着膊,腰边围了小豹之类的兽皮,挽着小小的发髻,手扶了那根长长的悬空的槌,唱着简单而悠长的歌,訇的撒了手,尽油槌打了过去——

缫丝、打油,毕竟是补贴家用,而地里禾苗的长势,却是一家人吃饭的根本。所以,架了水车车水,是大事。

小满之日,要祭水车神。水车神是白龙。大人们说这条白龙是一位缪氏夫人所生,山顶上还立着龙母庙,白龙每年都回来省亲。龙来了,自然会带着雷雨,也就不用车水了。祭祀它,大概是想让它多回家看看。孩子们却宁愿相信这条小白龙,就是那个驮了唐僧到西天取经的龙王三太子。不管怎样,小满这天天不亮,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人们打着火把,把水车一字排在河岸上,摆上鱼肉、香烛还有一碗白水,磕头拜祭。完了,把这碗里的水,一定要泼在自家的地里。水车边上,人们吃着麦糕、麦饼,只等年老的族长一声锣响。锣响了,人们就如飞地踩动水车,整齐的号子,一下子掀翻了天。水像一条条小白龙,从河里,经过水车,向各家的地里飞奔而去。

然而踏水车是最辛苦的,“车轴欲折心摇摇,脚跟皲裂皮肤焦。堤水如汗汗如雨,中田依旧成槁土。”对于这苦,农人是不抱怨的,甚至不会去追求一个十分圆满的结局。“小满”的意思是,万物生长稍得盈满。还没有全满。“小满”之后,没有节气叫做“大满”,不需要。最老的史书《尚书》里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易经》里说:“天道亏盈而益谦。”都是这个意思,太满了不好。

(每年阳历五月二十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度,为小满。麦子渐饱满,尚未成熟。故名小满。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芒种

天还没有亮,爷爷就点了油灯,用木贼草擦去镰刀上的铁锈,沙沙地磨了起来。在这沙沙声中,村庄慢慢醒来。

割麦的人们踩着露水出发了。

麦地里,挥舞着镰刀的人们,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缓缓地,朝着地平线,推动着一波接着一波的麦浪。

相随其后的人们,要立即把麦子捆成麦把,肩挑手推,送回家中的麦场。

屋前的麦场上,爷爷扬了鞭,大声吆喝着,赶着牛碾谷。伯伯头上裹着一块毛巾,用长长的木锨,一下又一下,向高空抛着麦粒,让风吹去麦芒麦壳。

抢收、抢运、抢晒,芒种是一年最忙之时。地里的人们回家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女人们做好饭菜,装在竹盒里,用扁担挑着,孩童们抱着盛了汤的瓦罐,跟着一路小跑,“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的《观刈麦》,写的就是这个情形。

麦收之后,来不及庆祝丰收,必须立即把麦地耕了,放了水,淹成水田。要插秧了。

跟割麦不同,插秧时,人们的心情要愉快多了,完全不用担心天气的剧变。男人们只负责运送秧苗。插秧,那是女人们的事了。她们高高地挽起裤脚,站在田埂上,排成长长一队。“嗳——”一声号子高昂地响起,人们应声相和,手舞之,足蹈之,踏着节奏,波浪一般往前。这波浪,仿佛永无止境。当黑夜来临,人们燃起了无数的火把,那古老的歌声,从村外响到村里。插秧的日子,像是狂欢节,没有人会去睡觉,他们燃起篝火,唱着、笑着--男人们趁着把一捆一捆的秧苗投向插秧人身旁的机会,让泥水溅在他所喜欢的女子的身上、脸上,女子们也会冷不防,抓一把泥巴扔向他们赤裸的胸背。

“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麦地变作了秧田之后,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为了秋天的稻子有个好的收成,人们有个小小的祭祀,说是安苗,请神灵护佑禾苗能平安生长,其实也是对自己忙碌之后的一个奖励。家家户户用新麦面,捏成家禽牲畜,用蔬菜点染上颜色,蒸熟了,祭祀各路神仙。祭礼结束,端上馒头糕点,瓜果鱼肉,斟满青梅酒,相互劝饮着,慢慢醉去。

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卸,花神退位。特别是闺中的儿女,早早便把自己打扮一新,用花瓣柳条编成轿马,或用绫罗绸缎叠成旌旗彩幡,系在房前屋后的树上,为花神饯行。多愁如林黛玉的,甚至还会收罗残花落瓣,洒泪葬花。花落如雨之时,天空中传来百舌鸟一声声“春去也,春去也”的鸣叫。这种能够唱出一百二十多种音调的小鸟,自此之后,将一言不发,直到明年春天再来。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芒种过后,便是梅雨季节了。油纸的雨衣要用竹竿挑起来晾着,皮货毛衣也要赶紧埋到灰堆中,免得受潮。弓上的弦要松下来,紧绷的弓弩容易被湿气霉坏。蚊虫也嘤嘤嗡嗡地多了,得赶紧在门楣上挂上艾草或者菖蒲。

梅雨是应该下到小暑之后的,若是只下个七八天,便戛然而止,这就是大旱的征兆。如果这样,便要举行“大雩”之祀了。

乐师预备了乐器,衙役准备好仪仗,官吏百姓相拥出城,来到郊外的河边,先是沐浴,然后陆续前往专为祈雨的雩台之下。乐师们奏起琴、瑟、管、箫,武士们舞起干、戚、戈、羽,少男少女们,踏着节拍,随乐而舞,边舞边呼:“雨”、“雨”、“雨”——簇拥在雩台四周的人们应声相和,呼喊之声,响遏行云。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时,曾皙这样回答。于他而言,雩台上的歌舞,已经不是一种仪式,而是关于敬畏、仁爱和返朴归真的象征——对此,孔子表示深深赞许。

(每年阳历六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为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故名芒种。一候螳螂生;二候鶪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夏至

如果大火星,出现在黄昏天空的正南方,人们就知道,夏至到了。

大火星,是东方苍龙七宿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也是苍龙之“心”,人们常常会根据它来安排农事,占卜吉凶。《说文解字》里,对龙的描述是“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与苍龙七宿在天空中出没的规律竟是惊人的一致。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我们至今还自诩为龙的传人。那条传说中的巨龙,也许就是我们仰望夜空时的这一群星星。古老的《易经》也透露出这样的蛛丝马迹。

苍龙七宿春日初现,这是“乾卦”中的“见龙在田”;夏日横空是“飞龙在天”;继续西移,便是“亢龙有悔”,“群龙无首”了。七宿最终在天边消失,成为“潜龙在渊”。

夏至之日,正是“飞龙在天”之时。这一天白昼最长,阳气最盛。夏至后不久,就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天了。“三伏”,是说这阳气之下,埋伏着阴气,虽然酷热难当,不过,阴凉却已在暗地里滋生。属阳性的鹿,因为在夏至这一天,感觉到了阴气,头上的角就会脱落下来。地下的蝉感受到了阴气,也匆忙爬到树的高处,开始一夏的嘶鸣。夏至之后,白天会慢慢缩短,夜晚渐渐加长。亢龙有悔、盛极而衰、过犹不及,都是这个意思。这是中国古人特有的阴阳观,世间万物,跳不出相生相克的“阴阳”二字。

相生相克的意味,在立夏之后破土而出的半夏身上,也有所体现。半夏是一种有毒的植物,不小心吃了,立刻就会口舌发麻。可万一有鱼刺鲠在喉咙,半夏却能治疗。如果被蝎子蜇了,拿半夏的根捣烂,敷在伤口上,以毒攻毒,也能很快止痛。

《礼记》上说,夏至之后,“半夏生,木堇荣”。仲夏盛开的木槿,是一种极美的花,古人常常用它来形容美貌的女子。《诗经》上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就是木槿。可是这花的美丽却是极为短暂,朝开夕落,一如红颜易老,令人痛心。若用木槿的叶子泡了茶喝呢,人就会放下烦恼,昏昏欲睡。种种反差,令人踯蹰。

月满则亏。在象征着鼎盛的夏至这天,富贵之家会在门前摆上药饵、茶水,接济急需的路人。他们懂得,没有永远的富贵,舍即是得,善业即福报。

夏至对于古人而言,就是这样一个既张扬,又须小心的节气。手巧的女子,会在绸缎上绣上日月星辰,送给自己喜爱的人。手艺不精的,就拿赤青黄白黑五色线丝编成彩带,系在心上人的手臂上,名为长命缕。防病防灾。官府夏至也要放假三天,让大小官员回家。他们在与妻儿团聚的同时,常常会烧上一桌好菜,请来左邻右舍,既体察民意,又融洽了感情。餐桌上除了桃李瓜藕和爽口的凉粉之外,面条是必要吃的,吃面长寿。长长的面条,或许还暗示了夏至长长的白天。

在这个长长的白天里,有许多事情要做。要把菊花烧成灰,洒在麦堆上,据说可以防蛀。不过,菊花的碎末,不能随手乱抛。《夜航船》上说,吹到池塘上,会使青蛙不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丰年的预告,不可不鸣。为了丰年,夏至日还要在稻田当中插上许多的草人,然后在田头摆上酒食,作揖祷告,祭土谷之神。

祭神之后,还得回家祭祖。祭祖简单得多,只需从地里摘上一枝新长的稻穗,回家放在祖先牌位面前,以示不忘祖先养育之恩。人们尊崇祖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是生命循环,代代相传当中的短短一环。而生命,又是大自然循环中的一个小循环。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历的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渐渐转凉。阳气一日日减弱,阴气一天天上升。直到冬至,阴气达到极盛了,阳气重又升起。如此循环往复,推动四季运转,万物生长,生命交替。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或许就是对这个大循环的向往吧。

(每年阳历六月二十一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度,为夏至。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至长,日影短至,故名“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小暑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狗也懒得动,趴在树阴底下,吐着舌头喘气。总是把泥土刨得四处飞洒的母鸡,也像是呆了一般,木木地站在草垛底下,一动不动。晒得泥鳅一般黑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跳到村头的河里,再不肯上岸,连头也用一片荷叶遮着。岸上的小路,被晒成了灰白色,蜿蜒着,朝绿的田野里伸去。

田野里的蟋蟀受不了这热,把家搬到了村子里的屋檐下面。“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到了晚间,它便不停歇地鸣叫,像是在催促织机上的女主人不要停手,所以人们又叫它“促织”。

天刚放亮,促织不叫了,老鹰立即把小鹰轰了起来。“夏练三伏”,小暑正是学飞的大好时光。老鹰把小鹰带到悬崖上,突然折断了小鹰的翅膀,把它扔了下去。小鹰忍着剧痛,拼命拍打着翅膀。终于,它飞了起来。也有很多小鹰,就这么活活摔死了。不肯飞,又侥幸没摔死的,长大了,只能飞到房顶那么高,像一只母鸡。

“夏日多暖暖,树木有繁阴。”躺在槐树底下竹椅上的人,透过树叶的空隙,看到一只大鹰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他丝毫没在意,刚刚发生了什么。他摇着芭蕉扇,慢悠悠地啜着手中的小茶壶,微微眯上了双眼。远处叫卖竹席、凉粉的小贩,懒懒的声音也越来越远了。头顶上,一只蝉突然大叫了起来,让人顿时满心的烦躁。

蝉的嘶鸣,引发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从屋后的竹园里,偷偷砍上一竿青竹,再折上一根长长的韧性好的竹枝,把它弯成一个圆,头尾相接,插在竹竿的一端。然后举着,四处去寻找蜘蛛网,让蛛网一层层地缠在竹枝的圆圈上。等缠得多了,变成厚厚一层,有了足够的黏性,就可以去捕蝉了。

蝉浑然不知,还呆在树上大声叫呢。奇怪的捕蝉器,突然就从背后粘上了它。任它如何挣扎,再也无法逃脱。孩子们不知道,蝉在夏日的阳光下只能歌唱一个月,而为了这一个月,它曾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四年。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蝉。蝉的生命很短,但它也有自己的小欢乐。它的欢乐,甚至成为人们对于夏天最重要的记忆。

蝉捕来后,孩子们用一根线缚住它,让它飞起来,然而飞不高,只能在半空中兜着圈子。奶奶看到了,她会立即走过来,念一声“阿弥陀佛”,让孩子们把蝉放掉。她说,小孩子玩闹可以,不能动杀机。要是由着性子来,等长大了,可不得了。

奶奶不知道的是,就在这闷热的暑气底下,秋天的肃杀之气正悄然滋生。这冰冷的气息,只有一些极其敏感的动物才知道。譬如蟋蟀,譬如蝉,譬如鹰。《诗经》上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不停地搬家,不只是因为怕热,还因为它对深藏于地下的杀气特别的敏感。有人甚至说它是感杀气而生。然而小虫子不会像人那样,知道收敛心性,它听任这杀机在身上生长,终于变得好勇斗狠。

因为好斗,蟋蟀成了人们的玩物。“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街头巷尾,闲汉们拿根草棍,趴在地上,额头上青筋暴绽,嘴里嘶嘶有声。瓦盆里蟋蟀咬成一团,难解难分。

历史上有两个人斗蟋蟀最有名。一个是唐玄宗。因为他的喜好,宫中的妃嫔们把玩蟋蟀变成一种时尚。她们用小金笼提着蟋蟀,晚上放在枕边听它吟唱,白天拍手看它搏杀。可是好景不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赫赫帝王,最终落得晚年凄凄惨惨。另一个玩蟋蟀的好手是南宋太师贾似道。当他忙于创作历史上第一部玩蟋蟀专著《促织经》时,蒙古军已席卷而来。书成了,他人被杀,国也灭了。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哪知道,这其中还有着另外的悲哀与悔恨呢?

(每年阳历七月七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为小暑。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早早地,人们就乘着画舫或是摇着小船,躲到莲叶无边的荷花荡中,去避暑——吹着清风,扯着闲话,剥着莲蓬,听着远处的歌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当歌声渺不可闻了,听歌的人已醉倒在船头。“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大半天的时光就这般懒懒地消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莲花,就有着一种痴狂的爱。唐朝的周敦颐爱它的“出淤泥而不染”;屈原甚至要用他来做自己的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相当多的人,竟整日厮守着荷花,到天黑了也不回去。远处的画舫上渐渐亮起了灯火,几声箫鼓后,“杜丽娘”或是“崔莺莺”的吟唱便彻夜地,随着波光上的萤火虫,袅袅地朝墨黑的天边飞去。

傍晚的池塘边上,聚集了三三两两的顽童。他们在鸭蛋壳上画上彩色的鱼,把捉来的萤火虫装在里面,提着它追逐厮打,呼喊嬉戏。也有大一些的学童,热得睡不着了,学“车胤囊萤”,用袋子装了许多萤火虫,挂在书桌上,摆出要熬夜苦读的样子。

在夏夜用萤火虫营造气氛气魄最大的要算隋炀帝。他让人用大袋子捉来萤火虫,放飞在景华宫。到了晚上,满山谷的流萤闪烁飞舞,灿若星辰。

然而仅仅是玩闹并不能消暑,人们为了凉快可算是费尽了心机。有的官宦人家,在近水的花园里盖起一座凉亭,用水车把水引到凉亭的顶上,水流不停,在亭子的四周形成水帘,人在其中,自然是清凉惬意。有钱的人家呢,会在院子里搭起凉棚,在地下挖上几口井,再在井上铺上竹器,在这里聊天或是睡觉,快活得很。至于普通百姓,打个赤膊,摇一把芭蕉扇,到晚上,左邻右舍聚到一块,说几段狐仙鬼怪的故事,人人吓出一身冷汗,倒也自得其乐。

大暑要是再遇上大旱,人们就更要忙乱了。有的村子从庙里请出火神,用方桌抬出去游行,到哪家门口,哪家就要在火神的头上泼一盆冷水。还有村子是把泥做的龙王放到烈日底下去晒,等他受不了,自然会降下雨来。更令人吃惊的,竟有村民给狗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放在婴儿车上,推出来游乡。人们看到这滑稽样子,都忍不住会哈哈大笑。“人笑狗就笑,狗笑天就阴,天阴就下雨。”——村民们这样说。

因为盛夏多疫病,一些地方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在大暑这一天,扎上一条真船一般的纸船,船上桌椅俨然,杯盏俱全。再把“五圣”请上船——也是纸扎的,五位瘟神。然后用木筏载着,敲锣打鼓,护送到出海口,一把火烧掉。这把瘟神和酷暑一起送走的场面是极其壮大的,动辄有十几万人参与。

如此忙碌,还是消除不了烈日底下人们的烦躁,于是人们又做起了吃仙人草当神仙的梦。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人草是一种只生在南方,有着淡淡甜味的草,能够清暑解热。《本草纲目》上说它能治丹毒。但毕竟不是仙草,吃了也成不了神仙。倒是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到有这样一位仙子,不怕热。他说,在藐姑射之山上,有一位神人,她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即使金石都要熔化了,大山和土地都要烧焦了,她也不觉得热。因为她心里安定平静。

对于我们平常之人,大暑其实就是某一段艰难的困境。《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静自然凉。人如果内心安定了,就不觉得艰难了。佛家说“戒、定、慧”,讲究“禅定”功夫,也是说这个道理。不过,要做到“定”,怕是很不容易。真要到那个境界,不用说炎炎酷暑,就是生老病死也不在话下了。

(大暑,每年阳历七月二十三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为大暑。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立秋

秋神名叫蓐收。

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传说中的女娲是“人首蛇身”。“蛇身”不只是表示某种图腾崇拜,还指身材好,曲线玲珑,婀娜多姿。许仙痴迷的白娘子,就是白蛇幻变的美女。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秋天有杀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立秋一到,它便开始落叶。“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它每枝有十二片叶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如果闰月,就会多长出一片。梧桐在清明节开花,如果不开花,这年的冬天就会十分寒冷。在院子里栽上一棵梧桐树,不但能知岁,还可能引来凤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

所以,皇宫里是一定要栽梧桐树的。

立秋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宫廷的中殿外面,眼睛紧紧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一阵风来,一片树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于是一人接着一人,大声喊道:“秋来了”、“秋来了”,秋来之声瞬时传遍宫城内外。不等回声消失,盔甲整齐的将士们护卫着皇帝蜂拥而出。他们要去郊外的狩猎场射猎。射猎有两重意思。一是表明自即日起,开始操练士兵;二是为秋神准备祭品。

一声号角,将士们扑进森林,由远而近,把麋、狐、兔、鹿驱赶出来,让皇帝用箭射。

在皇帝狩猎的同时,遥远乡村里的人们也忙碌了起来。爱美的女孩,会摘几片梧桐的叶子,剪成不同的花样,插在发髻上。顽皮的孩童正围着她们起哄,妈妈喊他们回家了。先洗手,然后伸出来,妈妈在他们的手心,每人放七粒赤豆,再递给他们一碗井水,让他们“咯崩咯崩”咬碎了豆子,和着井水吞下。据说吃了之后,不生痢疾。

爸爸呢,这天也要放下手里的活儿,去街上赶集。最重要的事,是买鸡头菜。买好了,掺些麝香,拿一张大荷叶包上,用红绳子系在腰间,哼着小曲回家。立秋要吃鸡头菜。鸡头菜的学名叫芡,爆炒了吃,脆而爽口。《神农本草经》上说吃芡能让人耳目聪明。

奶奶前一天就开始忙了,又要摘地里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树上的果子,还要把茄子蒸熟了,放在院子里晾干。等到立秋的晚上,大家都吃过饭了,她笑眯眯地,一样样端出来,让大人孩子,边纳凉边吃。吃剩了的桃核不能乱扔,要给奶奶。于是孩子们就一个一个,捧着满把的桃核给她。奶奶用手掀起围裙的两只角,让孩子们放进去。桃核要一直留到除夕的晚上,把它们投到炉灶的火里烧掉。这样就会不得感冒,免瘟疫。

《五灯会元》里记载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迦叶。

小桃核牵连着的是大瘟疫,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每年阳历八月七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度,为立秋。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处暑

处暑这天有许多事要做。先要收麻。爸爸在前面砍,孩子跟在后面,一捧一捧地抱到院子里,堆起来。妈妈拿着一块铁片,把麻一缕缕刮下来。铁片薄薄的、弯弯的,像剖成了一半的竹筒。麻收好了,要翻地。翻地是爷爷的事。因为老牛最听他的话。“处暑萝卜白露菜”。翻好地,就可以种萝卜了。

放萝卜种子的竹篓挂在屋梁上,要爬上梯子才够得着。萝卜的种子毛茸茸的,像小虫。种下地去,要立即用土盖,不然就会被风吹走,或者被馋嘴的鸡一粒一粒捡着吃了。

这两件事做完,就可以“祭田神”了。孩子们抱来大捧的纸旗,喊叫着,狂奔着,在自家的田地里到处插上。大人们呢,在田间的十字路口,摆下瓜果蔬菜、鸡鸭鱼肉,向田神祷祝今年有个好的收成。

然而这只是热闹的开头。在处暑到白露的这十五天里,会碰上两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一个是七夕,一个是中元。

农历七月初七,早上起来,就会发现,树上唧唧喳喳的喜鹊,全不见了。它们都飞去了天上,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织女是玉帝的孙女,负责纺织天上的彩云。七夕这天她会把最美的云彩拿出来。地上的姑娘们,也会在这天比美。她们一早就忙着采凤仙花,捣成红艳艳的汁,涂在指甲上,争奇斗艳。

织女是最心灵手巧的仙女。七夕这天因为跟牛郎会面,心情好,她会把巧甚至爱情赐给诚心向她祈求的人。人间乞巧有许多方法。

有些姑娘会盛一碗水,放在阳光底下晒一晒,然后向里面投下绣花针。如果针沉了,就得不到巧。如果不沉,就有。但是能得到多少巧呢?要看针投在水底的影子的图案。像花、像云,是多巧;如线、如锥,巧就少了。

江南的姐妹们常常是围坐在一盆清水的周围,摘了瓜蔓或是葡萄蔓上的嫩芽,一叶叶丢到水中。沉了,或是直直地躺在水面上的,就不巧。巧手投出的嫩芽,会像簪、像花、像钩,形象越美,这投芽的人,得到的巧就越多。

胆大一些的女孩,会抓一只蟢蛛,关在盒子里,到第二天起床,看它结的网是多是少,是密是疏。多而密,就得到巧了。

七夕的晚上,很多的少男少女迟迟不肯睡觉,他们躲在瓜架子下面,要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更多的是趁这样的夜晚彼此交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过后七天,就是中元节。中元节是鬼节。地狱之门大开,鬼过年,纷纷回家与家人团聚。为了让他们认识回家的路,不要走错,人们就在河里点上各式各样的灯。家家户户安排了丰盛的酒席,摆上香烛,磕头,祭祀,用极其隆重的仪式迎接祖先。

然而也有亡灵享受不了子孙的美食。佛祖有个弟子叫目连,他的母亲在世时,为人不善,死后坠入饿鬼道。食物入口,就立即化为烈焰。目连为了救母亲,求教于佛祖。佛祖教他在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摆上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大德高僧,以救其母。于是每年这一天,各村都会在村口搭起戏台,唱《目连救母》,请人和鬼来看戏。高僧们也开始“放焰口”,向四方施舍馒头、大米、水果,来解除有主或无主的亡灵们可能会遇到的痛苦。

街上的店铺这一天也要早早关门,把街道让给亡灵回家。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的瓜果和专供他们享用的包子,桌子的后面站着请来的道士,他们唱着听不懂的歌谣,赞美所有经过此地的亡灵。名为“施歌儿”。

无论是普通百姓的“放河灯”、佛家的“放焰口”还是道家的“施歌儿”,都不是只超度某一户人家的祖先,而是对包括孤魂野鬼在内的所有亡灵进行祝福,让每一个灵魂都得到温暖。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中元节,又叫做“孝义节”。

(每年阳历八月二十二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为处暑。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申赋渔:中国人的节气——白露

大雁归来,燕子南飞,鸟儿们开始收藏过冬的食物。微微带着些凉意的空气中,从早到晚都浮动着桂花的清香。秋意渐浓,已是白露时节。一早起来,院外的桂树上满是晶莹的露水。主人托着青瓷盘,细致地收取了,回去煎茶。《本草纲目》上说,露水“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古人甚至传言,露水可以让人长生不老。汉武帝曾为此在建章宫立了一个仙人承露盘。铜仙人有二十丈高,捧着铜盘玉杯,恭恭敬敬,承接天上的露水。

不同的露水有着不同的功效。柏叶或者菖蒲上的露水可以明目;韭菜叶上的露水能去白癜风;草叶上的露水,会使人的皮肤变得富有光泽;花朵上的露水,能让女子貌美如花。据说杨贵妃每天清晨都要吸食花瓣上的露水。

花枝上的露水,就更有神效了。《沪城岁时衢歌》上说:白露这天,人们把从花枝上收集到的露水,倒在砚台里,用古墨研匀,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墨,在孩童们的太阳穴上画一个圈,可以免除百病。

小时候的我,得了腮腺炎,到村口找老中医何先生。他就用毛笔在我的脸上涂两个黑黑的圈。不久,肿真就消了。不过我不知道,何先生的墨里,有没有掺和白露的露水。

更多的人收集了露水是来饮用的。陆羽《茶经》上说,煮茶的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红楼梦》里的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来煎茶。而最讲究的茶客,是用露水煮茶。

露水煮“白露茶”是一绝。

白露节采的茶,名为“白露茶”,香而醇,不同于春茶的嫩而弱,夏茶的涩而苦。煮茶的木柴要用桑树、槐树或者桐树,含油脂的树不能用,破旧的木器不能用,用了会有异味。水要三沸。三沸后就不要再煮了。煮好的茶倒在小壶里,壶小则香味不散。壶最好是宜兴的紫砂壶,紫砂才能真正体现出好茶的色香味。

白露这天,人们除了收集露水,还要酿米酒。据说这天酿出的米酒,色碧味醇,愈久愈香,并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白露米酒”。喝了会让人醉行千里而不醒。《水经注》里对此酒有所记载:“桂阳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而醒。”

“白露米酒”是“白露节”必备的祭品。人们把新打下的粮食以及刚刚采摘的瓜果蔬菜,连同米酒,一起供奉在秋神蓐收的面前。上香,跪拜,感谢他给予了今年的好收成,同时祈祝来年五谷丰登。

祭神之后,全家人立即围着八仙桌坐好。在享用丰盛的大餐之前,儿孙们要给自家的老人送上早早备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