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代表什么动物和生肖

国风系列|3.文化表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遇事多与自己商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评剧代表什么动物和生肖1

中华文化从中国人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出来,包括其语言、饮食、服饰、艺术及文学。

语言和文字

中华民族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汉语,因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各地还使用不同的汉语方言进行交流。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方面主要是汉语。汉语属汉藏语系也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汉语是汉藏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汉语口语在不同地方的分歧是相当大的。在说官话的地区,即使相隔几百公里,一般也可以相互理解;然而在其他一些地区,相隔十几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理解;从大的范围上说,如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完全无法互通;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尤其在中国大陆南方)“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同口音的现象,即使在号称“相对统一”的北方方言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口音差异。

除了大陆和台湾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台湾的现行官方语言是国语(现代标准汉语),官方文字是正体字(繁体字)相应的口语是台语(河洛语)客语(客家话)。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所使用的文字是简体中文,其他地方如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华人社区繁简并用。

由于长期受到汉语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现在大部分都能使用汉语进行交流。除个别民族以外,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也要求汉族尊重自己的平等的语言权利和文化遗产。而且由于长期的交流合作,对于语言的影响很大。有的民族同其他民族一起使用同一种语言。中国各民族语言从语言系属分类上来说,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南岛语系。另外朝鲜语的归属存在争议。有十个民族从来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发明了新的语音字母。

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正式语言和工作语文之一,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外语,加入授课内容。现代标准汉语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这是以北方官话作为标准基础的语言。

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目前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文字包括普通话、规范汉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香港的法定语文是中文、英文,相应的口语是通常是指粤语(俗称口语广东话)、英语、普通话;澳门的官方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粤语和葡萄牙语,使用葡文者约为2%。

在标准语文教学方面,中国大陆的语文课,以普通话授课;在香港以粤语、英语授课,而另设普通话课程,或者双语授课;澳门除普通话外,会用官方语言教学,而在台湾则以国语授课。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学生在学习汉字前先要求必需掌握注音符号,而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中小学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中文、国文等,都是中国语文科之谓。称呼上,大陆之“普通话”、台湾之“国语”、新马地区之“华语”,在某些汉字的取音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的,而且口语读音也出现不少分野,亦有一些汉字的读音在三者中根本不同。

目前,中国大陆和台湾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通用语言,但同时在广东、香港与澳门等地区以及不少海外华人多以粤语作为通用语,另外使用普通话、客家话、闽南话或其他家乡语言(汉语方言)的人会使用自己的母语作为社区交际通用语言。

汉语作为一个语种是普通话(国语)以及众多方言的统称,中国国内语言学家根据汉语分支的不同特点,一般把汉语划分为传统的七大方言,将官话、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主要方言。关于汉语方言的地位,中外学者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按照语言学的一般观点,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国际上还把汉语细分为13种语言,就是闽东语,晋语,北方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即使语言学还可细分数百种方言,然而实际上,习惯上所称的“汉语方言”相互之间或与标准汉语之间无法互通,语言距离往往比欧洲同一语系之下的各种语言之间还要远。例如一个只会葡萄牙语的和另一位只会西班牙语的人大致尚可沟通,但若仅懂赣语的人和一仅懂粤语的人互相对话,几乎是无法听懂对方在讲什么。在地理上的方言分别也是同样状况,操官话或西南方话,或许相隔几百公里的人还可可以相互口头交流;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与地理区隔可能以方言相互口语交流却非常困难,相同语言在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极端一例,在福建某地因丘陵地相隔,虽只有数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口头交流了。

汉字不仅在中国大陆存在,也被台湾,日本和朝鲜,和越南等国家或地区曾使用。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事实上,汉文字为汉先民之各自创作,并非仅由一人一时一地所创,仓颉应为对文字整理有功之人,故流下造字之传说)。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治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中国大陆进行过简化字的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或称繁体中文)两种主要书写系统。

其他文字尚有:

在汉字的影响下,还产生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壮字(方块壮字)、古白字(方块白字)、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字喃等文字。但它们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而汉语中的女书,如今也无几人能识。日语的假名(仮名)在创制时也大量受到汉字字形的影响。此外如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等也是在汉字影响下,书写方式改为从上到下书写,文字的结构也随之有所变化。

当前汉字书体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

视觉艺术

艺术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像朝鲜,越南曾为藩属,或者有中国人移民的地方,如台湾、琉球、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即使从未受中国统治的日本,在艺术方面同样不能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日本的追随者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师,比如在日本达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艺。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中国书法、中国画、瑶琴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艺术,亦影响到日本书法与其他东亚书法。

在中华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书法是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艺术。中国书法随着汉字而广为流传在东亚流传发展成为日本书道、朝鲜书艺,越南书法、琉球书道,因此汉字书法也包括韩国汉字、日本汉字与越南喃字。书法被认为是东亚的重要艺术和最优雅的写字形式,并受东亚文明社会敬重并被广泛实践,亦促成了其他东亚艺术发展。中国书法以毛笔沾墨汁书写,基本上分成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汉字书法的使用工具也有特别的名称,称之为文房四宝,也就是笔、纸、墨、砚。书法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是用笔,使“点画”呈现,由一点一笔一画组合成整体结构,而且要依照汉字的笔顺,与绘画大不一样不能重复和填描。书法是由汉字的形体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笔法”有中锋、侧锋,提按、使转,顺势、涩势。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用笔方法,才能写出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点画”,不同的书体,用笔的方法亦有所不同。例如写篆书时,运笔要柔软而庄重;在写草书时,运笔则表现顺畅而有力。书法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写出具有力感、动感,自然美观的上乘的作品。

使用工整的书法书写,写在纸上而成的对联艺术也是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文与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一般是贴在墙、门之上,特色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且言简意深。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等地,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中国秦汉时期,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石刻为代表,唐代周昉、张萱的仕女画标志着人物画的进一步完善。山水画已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属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五代、两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期。随着画院的设立,宫廷绘画呈现兴旺活跃的景象,后世文人画通常将绘画传统回溯至此时。新的绘画内容如民俗画也开始出现,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生动地描绘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如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陶瓷方面,宋代亦到高峰,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建窑都有非常高度的发展,并有大量外销,影响周边东亚等地。南宋官窑则被认为是继承汝窑,供给宫廷使用的高级瓷器,龙泉窑与景德镇此时也有大量生产,供应外销,近年考古发现的海底沉船可为佐证。

元代是景德镇真正驰名的时期,最著名的瓷器即为青花瓷和釉里红。此时的瓷器外销极为畅行,所以有研究认为青花的纹样是伊斯兰教客户的要求而出现。龙泉窑的青瓷也非常著名,外销日本与朝鲜半岛的数量甚多,亦大量外销到东南亚一带。

明代以元四大家为学习对象,出现后来成为文人画传统的“吴派”(代表画家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与浙派为明代画坛的两大主要派别。由于晚明崇尚吴派而贬低浙派,致使吴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甚至国民政府迁台初的绘画教育,依然以吴派绘画为主。

清代亦为西方绘画逐渐进入的时期,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时期任职于宫廷的郎士宁,然而这种西方的风潮并没有影响到民间。但中国当时唯一对外的口岸广州,出现专门替欧洲商人以油画作画的画工,此是西方绘画进入中国民间之始。晚清上海辟作通商口岸,由于地处辐辏,成为重要港口,也带动油画的需求与发展,中国画家逐渐学会透视法等西洋绘画方式,并使用进口颜料作画,影响传统绘画的风貌。

民国美术大体延续清末发展,著名有李铁夫、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等人。新式绘画仍强调古典写实的训练。此种训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学习苏联的社会写实主义所继承。另一方面,透过共产党引入的木刻版画,也是民国之后所出现的新风格,同样影响了中国大陆之后的美术发展。

文学

在西周时期的的文学高峰是易经与诗经。易经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以阴阳两种元素的中心思想,以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被广泛介绍到西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集是《楚辞》,收录中国战国时期楚地诗歌的诗集,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都得到更大的发展。

汉兴起的乐府最早称“歌诗”,是合乐的声诗,也就是可以歌唱的诗,广义上凡是可传唱的诗歌,都可称为乐府。两汉乐府诗着重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多长篇的叙事诗,如讽刺上层社会之丑态《陌上桑》、《孤儿行》、描述爱情、家庭悲剧《孔雀东南飞》等;六朝乐府大都是缘情而绮靡的小诗,故大半为抒情诗,如《子夜歌》、《华山畿》、《襄阳乐》等,而北朝则相对于雄浑大方,如《木兰诗》。

在中国唐朝之前的诗,往往都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多半是字数不拘的偶数句,不严格讲究平仄与对仗,也不讲究韵脚。最广为人知的古体诗多为五言诗或七言诗,具代表性的有《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诸多古风、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四言诗有诸如曹操的《观沧海》。杂言诗有诸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等。在唐代则是近体诗到达其顶峰,其形式为律诗与绝句。近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宋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北宋代表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人,其后苏轼进一步“以诗入词”,完全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传统风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多方面内容的新诗体。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辛弃疾。著名的如《稼轩长短句》《破阵子》、《鹧鸪天》、《水龙吟》、《永遇乐》等,辛弃疾早年在北方曾从金人学词,成名之后,又成为金朝词人学习的榜样。

白话小说之代表自元代章回小说开始,到了明清,小说成为主流。元代名作有《水浒传》,明代名作有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罗贯中《三国演义》,清代者前期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等,晚期逐渐出现讽刺时政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曾朴《孽海花》、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民国时期张恨水《金粉世家》等书。

音乐及表演艺术

传统戏曲方面,表演形式主要以歌舞说唱形式表达,有别于同样是舞台表演艺术的歌剧,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元杂剧,明代的秧歌,清代的京剧。现在中国六大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

建筑艺术

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其中以四合院的院落式的建筑群风格为代表,房舍为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与屋瓦,建造时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造景的巧妙的园林,并以风水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而日本传统建筑、朝鲜传统建筑、越南传统建筑、琉球建筑也因为受到中华文化影响,都有相似建筑风格。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汉朝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

在中国建筑成就中最为重要的是“榫卯木架结构”。榫卯结构从字面和形象上讲是中国木构建筑的骨架。木构建筑在中国已有七千年之久,从远古时代即已存在。与榫卯结构一起运用了数千年之久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台基和装饰性屋顶。这三个特点是中国木构建筑的核心。进一步发展以后,建筑中的这三个特点就表现为台基、梁柱结构和屋顶结构。出现于公元前末期出现的“斗栱”继而发展,成为木构房屋的第四个特点了,斗栱后来发展为将梁柱和屋顶连为一体的结构。

服饰设计

中国的服装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渗透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在中华民国方面,政府官方以中山装为男子礼服和国服、旗袍为女子礼服,除此之外均不是官方认定的代表中国的服装。

中山装原本是中华民国的正式男子礼服和国服。受到中华民国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出国访问和考察学习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留学生都有把此服装作为国服而穿出国门的经历,该服装可被视为代表中国的服饰之一。

唐装又称汉衫,是清代至现代中国人以及华人的一种传统服饰。当今唐装并非唐朝服装的发展,而是从明代对襟衣、罩甲、以及清朝时期的马褂发展而来的服饰,关于现代唐装的起源,有学者认为唐装的渊源可推至汉魏时期。

在中国人里人口最多的汉人服饰也被称为“汉服”,“汉服”一词是一种“中国朝代服饰”或相“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汉人之服”的概念,例如唐装也被称为“汉服”。然而“汉服”这一概念在古代并不常用。

饮食礼仪

中华饮食文化对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带来深远影响,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及台湾最主要之饮食文化,同时常见于多华人之地区。在日本和韩国称为中华料理或中国料理,欧美称之为唐餐,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米食和面食是主要的两大类型,中国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饭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菜谱来源于中国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菜肴,中国菜主要八大菜系组成;“八大菜系”是指川菜(四川菜)、湘菜(湖南菜)、粤菜(广东菜)、苏菜(江苏菜)、鲁菜(山东菜)、浙菜(浙江菜)、闽菜(福建菜)、徽菜(徽州菜)。著名菜肴有北京烤鸭、牛肉面、麻婆豆腐、拉面等,日本拉面亦源自中国。起源于中国的食具筷子亦为流传至东亚饮食文化。

中华饮茶茶文化与欧美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亦有中国十大名茶与台湾十大名茶,并以茶艺以区分,茶风格各地不同,最有名气的要数四川成都的盖碗茶和广东潮州的工夫茶。日本茶道、朝鲜茶礼等其他东亚地区的茶仪式虽源自中国,但自行发展后有很大分别。

酒是全人类的饮料。不过与古希腊等西方世界最早的葡萄酒不同,中国人最早是以谷物为原料酿酒的。酒在中华民俗活动不可分开。近现代民间风俗的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可以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找到源头。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会在活动出现。也常在祭祀、会盟、祝捷等公务活动出现,还出现于民间的喜丧礼仪、欢聚迎送等场合。

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摆酒宴请乡邻好友,并作携赠礼品以贺等。提亲与结婚亦是常备有酒,各种礼品其中又必不可少酒。婚礼后新人入洞房必要共饮“交杯酒”。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致谢,此时也亦会向新婚夫妇劝酒。

祭拜酒因袭于远古对祖先诸神的崇拜祭奠。一般在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凡动土施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办酒菜,在即将动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祭拜仪式要备上酒菜纸钱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梁、立门均有隆重仪式,其中酒为主体。然后逢年过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酒菜,燃香点烛化纸钱,请祖宗亡灵回来饮酒过除夕,娱神活动其形式仍是置办水酒菜肴。在传统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神,若有扰神之事不以酒菜祭拜,就不会清静。端午节也会喷洒雄黄酒,小孩要挂香袋并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大人喝雄黄酒。

中国酒文化和诗歌、戏曲也有着丰富的联系,如“太白醉酒”、“武松醉跌”、“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现代流行文化亦有以出现创作的功夫电影-醉拳等。

体育形式

从明初到清朝中期,较活跃的流行运动为武术、摔跤、冰嬉、导引等,到了清代,因为满族善于骑射、并习俗溜冰、摔跤,摔跤和冰嬉被清朝列为军事训练项目,使得这两项传统运动得以快速发展。此外当时民间流行还有流行拍球、踢石球。

随着明朝广泛流行民间武艺,从军事与防身用途逐渐演变成健身、娱乐的作用,最后形成一种专门的运动形式-武术,并成为近代传统文化的代表。发展到明代建立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又统称为十八般武艺,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巧。与防身用途的武术不同的是,在体育、健身方面,着重在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而非伤敌。并融入独特的养生、推手等概念。

中国武术亦称为功夫或国术,并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精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亦有许多衍生出不同门派。影响较大并高度发展的典型武术代表就是有"天下武术之源"称号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在中国民间亦称其为少林派。其他经典武术还有太极拳的武当功夫。由已故国际武打电影明星李小龙所创截拳道与其起源的咏春拳。中国的武学亦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气功与气除了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亦有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的概念。武术、气功与中医一起,被认为是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受到世界各地与文化内许多人的喜爱。

在中华民国有出现首次以学校组织成立的武术教育学术机构-中央国术馆,中国武术于1990年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之后武术运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东亚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和南亚运动会等比赛的正式项目,亦是世界运动会的邀请项目,并以套路和散手两种类型为主要比赛项目。

中华传统民俗运动项目尚有舞龙、舞狮、风筝、踢毽、独轮车、弹腿、跳鼓阵 、跳绳、扯铃。舞龙和舞狮是中国古代经常在庙宇庆典出现的表演节目,现在舞龙舞狮的文化传统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洲、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参 74]。舞狮是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不可或缺的游艺,所以舞狮在早期即很兴盛。传统的狮阵大都由武术馆组成,若是一般社团也都要聘请武师来教拳脚功夫,藉以锻炼成员的身体。

其他著名技艺有象棋、围棋、蹴鞠、龙舟、角抵。

评剧代表什么动物和生肖2

作者:尧山壁

到山西临汾开会,前一站报是洪洞,狂喜,恨不得跳下火车去。会议没有结束,就急忙往回赶,只因为一个女人,名叫苏三,与我像发小,乡邻一样亲近。

孩提时入村剧团,开蒙就是《女起解》,唱了半辈子。高中时唱《玉堂春》,演苏三,也扮过王金龙。同班有个同学,河北曲周县人,说王三公子是本县人,父亲是明朝兵部尚书。对上了,苏三有句唱词:“他本是兵部堂前三舍人。”等到暑假,我央求同学带我访查,果然曲周东街出过一个王一鶚,簪缨世家,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后升兵部尚书。又对上了,“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的三郎把信传。”王家坟地在城西,南北长300米,碑石林立,牌坊巍峨。神道旁侧,有一个小土堆,传说是苏三坟。每年春节闹社火,外地剧团争相赶来,唱《玉堂春》,王家后人往往会出来反对,手拿蓝皮的《广平府志》《曲周县志》,指点辟谣,书上说王一鶚仅有一子,何来王三,又何来苏三?

高中毕业,慕名报考当时在天津的河北大学中文系,系里有北方最负盛名的八大教授之一顾随,当代著名词曲大家,中国最后一个元杂剧作家,他写的《垂老禅僧再出家》《祝英台身化蝶》《馋秀才》等,如放在元杂剧里也是上品。顾先生冀南清河县人,在广平府上过四年中学,都与曲周近邻,本事自然明白,我来求教却笑而不答,让我去图书馆“三言二拍”里找。果然在《警世通言》第24卷,找到了“玉堂春落难逢夫”。何人何时写成剧本,搬上舞台,没有找到。后来在1920年代的上海《戏剧丛刊》里发现,最早把它唱红的是荀慧生。他先从王瑶卿学习,后与剧作家陈墨香一起打磨,开始求全,从“游院定情”“金尽被逐”“关王庙会”“梳妆骗卖”“遭陷起解”“三堂会审”“监会装疯”,直到“洞房团圆”,全本四天才能演完。后来求精,以“起解”“会审”为主,前加“嫖院”,后带“团圆”,一天就能演完。荀慧生前花旦后青衣,唱做俱佳,轰动沪上。麒麟童、马连良、高庆奎、马富禄,都曾为之助演。

殷燕召绘

答案出来了,苏三是艺术形象,但我还不死心,典型形象背后往往真有其人。曲周没有王三,不代表别处没有王三,没有苏三,所以急切地想赶到洪洞。第一次来洪洞,感觉是旧地重游,我就是苏三。洪洞县有三大名胜:广胜寺、大槐树和苏三监狱。论知名度,一个弱女子苏三起解比起明初百万农民大迁徙毫不逊色。

当地人说苏三真有其人,千真万确。苏三监狱在古槐南大街,是我国仅存的一座完整的明代监狱,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600多年了。坐东朝西,青砖灰瓦,垂花门楼。因为是专政工具,给人造成心理障碍,便没了古朴的美感,甚至在人们眼里变了形。门前一对汉白玉狮子,没有通常吉祥物的憨态,显得面目狰狞。门楣匾额“苏三监狱”系董寿平题字,这位艺术大师的书法一向挥洒自如,这四个字却写得十分呆板,可能因为是洪洞籍勉强为之。

县级监狱规模不大,普监、死牢共610平方米,也不过容纳一二十人。据说那时犯罪率低,轻罪由父母管教,重罪才押监。进门右手一条小胡同式过道,两厢12间窑洞式的牢房,窄门小窗,窗棂很粗。房间进深小,呈长条形,便于监视。房檐间有铁丝网和响铃,防止越狱,只有正午才能漏下一点阳光。过道尽头两间小屋,是狱卒住处。再过去是死囚牢院,西墙供奉狱神皋陶。皋陶是尧舜的司法大臣,传说是洪洞县上师村人。神龛下方有一小洞,是为拖出瘐毙犯人而设的通道,犯了罪死后也不许从正门通过。

最早没有监狱,“画地为牢”,顶多用两只狗看着,《说文》曰这就是“狱”字的来历。到了明代就不同了,上层建筑越来越牢固。这里的狱墙高一丈八,厚五尺一,内灌流沙,难以挖掘脱逃。院中一口水井,青石作盖,中间只留七八寸盘子大小的井口,仅容小小的水桶出入,防止犯人跳下去。井旁有洗衣石槽、搓板石,传说名妓出身的苏三有洁癖,常洗衣服,石井口被勒出来几道沟壕。

对面是虎头牢,专关死囚,所以狱神不分昼夜死死盯着。其实门头青面獠牙的石刻并非老虎,而是一种叫“狴犴”的动物,传说是龙之四子,形似虎,有威力,平生好讼,所以看守狱门。牢门很低,仅四五尺高,怪不得舞台上苏三、崇公道出来进去都有一个低头弯腰的动作。猫腰走完三尺宽一丈长的通道,迈过门槛就是死牢。一孔三间枕头窑,一明两暗,当年苏三就禁闭在西边那间,暗无天日,阴森森,湿漉漉,一股霉味让人窒息。土炕窄小,不能躺下,只能“坐牢”。我沉下心来坐了三分钟,体验角色,当年一个弱女子的身心受到何等戕害。以后再唱《女起解》我会唱得更好。

据说苏三的全部档案曾一直保存着,解放洪洞时陈赓将军专门向攻城部队下令,不得丝毫丢失。可惜“文革”扫“四旧”,毁于一旦。如今苏三的遗迹只剩下一个药罐,当年皮氏以五十两纹银贿通王婆到“一元堂”买毒药,这就是盛砒霜的药罐。六百年改朝换代,老字号“一元堂”改名“益元堂”,那药罐一直摆在柜台右角,上面还贴了红纸,上写“苏三药罐”。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个“县”字指的不是县界,而是泛指县衙、监狱,出门就是大街才好哀求,“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的三郎把信传。”百感交集,迈着沉重的步子,唱完“十可恨”,十几分钟,二百多米,出了县城,过了大槐树,来到石塔口,就是原广胜寺元代石经幢下。现在这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写“苏三卸枷处”。正是在这里,这个压在生活最底层的弱女子,发出了“左也恨来右也恨,洪洞县里无有好人”这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京剧《玉堂春》与评剧《杨三姐告状》一样,是从真人真事演化而来,是伟大的爱情赞歌。著名戏剧家马少波为苏三监狱题诗一首:“弱女哀哀诉冤情,古槐俯首不忍听。位高敢认缧绁侣,南北至今唱金龙。”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0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评剧代表什么动物和生肖3

行业剧算是一个不错的影视题材,对于观众来说,看行业剧不仅可以看剧情、看演技同时还能了解一些行业的内幕甚至是潜规则,行业剧是目前影视剧行业比较热门的题材,比如《心术》、《急诊科医生》和《安家》等。

作为近些年比较红火的相声行业,在行业剧方面却一直处于比较弱的状态,更别说跟观众比较熟悉的医疗等行业比了,就是跟京剧、二人转、评剧、黄梅戏等兄弟行业比也处于下风。

实际上,相声行业从建国后倒也拍了不少相声题材的影视剧,但绝大多数都没有造成影响力,本文就聊一下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八部相声题材影视剧。

一、1956年电影《游园惊梦》

主演: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等人

剧情梗概:侯宝林到北京动物园游玩,他先后出现了插队、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在睡梦中梦到自己被各种动物追赶,最后一觉醒来终于醒悟。

这部电影很特殊:

一是时间短,只有半个多小时。

二是整部电影其实就是一段相声变成了影像,属于最早的相声TV。

三是主要演员全部都是相声艺人,男一号则是侯宝林。

四是侯宝林在电影中掉进了老虎洞,这个情节可能也在三十年后启发了梁左。

五是刘宝瑞在电影中惊鸿一瞥,非常少见。

六是该电影其实也是一部宣传片。

《游园惊梦》制作很精良,但原则上更像是一个用来搞宣传的相声TV。

二、1987年电影《笑破情网》

主演:赵炎、刘伟、郑健、马季、冯巩、王谦祥、李增瑞等人。

剧情梗概:几位相声演员去乡下体验生活搞创作,意外发现当地流行的“送礼”风潮,他们将这种不良风气创作成了相声进行讽刺。

这是一部喜剧片,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八十年代知名的年轻相声演员,马季则在片中饰演一个喜欢收礼的村长,偏反派。

笔者认为,《笑破情网》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的相声题材电影,除了辛辣的讽刺和各种喜剧桥段之外,该片还在剧情中融入了三段完整的相声,生活造就了相声,相声总结了生活。

三、1995年电视剧《马三立》

主演:汪洋、李建华、王平、于谦、高明、安宁等人

这大概是第一部描写相声演员的传记类电视剧,虽然拍摄过程一波三折,但最后好歹拍了出来,而且在当年引起了不小反响。

该剧中最出色的人无疑是主演汪洋,他从马三立十几岁时开始演,一直演到六十多岁,跨度半个世纪,对于非科班演员来说,汪洋的表现相当厉害了。

其他出色演员还有饰演裕德隆的高明和饰演姜大头的李建华等人,王平在剧中饰演小蘑菇常宝堃,于谦饰演赵佩茹,他们戏份不多但也留下了很出彩的画面。

不过,这部电视剧的缺点也很明显,一个是受时代所限,剧中搞了不少爱情戏,另一个则是对马三立相声作品的展示并不够,重心放在了剧情上没有兼顾到经典作品,这是一个缺憾。

总体来说,《马三立》再现了旧时代相声艺人的生活,还是一部非常值得珍藏的影视剧。

四、1999年电视剧《珍珠翡翠白玉汤》

主演:方子哥、莫岐、李丁、李保田等人

既然有了马三立传记电视剧,那刘宝瑞自然也应该有,而且,拍摄这部电视剧的剧组还是《宰相刘罗锅》的原班人马,因为《宰相刘罗锅》的原始剧本就是刘宝瑞的《君臣斗》,所以,你要说《宰相刘罗锅》也是相声题材电视剧也不是不可以,只是看起来不太像。

《珍珠翡翠白玉汤》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戏中戏的拍摄方法,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全是有意思的小故事,于是饰演刘宝瑞的方子哥就在剧中演了十几个角色,其中有观众耳熟能详的《连升三级》,还有《黄半仙》之类,这个拍摄方法相当于在电视剧中融入了很多单口相声TV,不得不说也是一个非凡创举。

五、1999年电视剧《江湖笑面人》

主演:侯勇、杨圣文等人

该剧主要剧情描写的是解放前的天津曲艺行,男主角何尚喜是一位相声艺人,女主角金玲芳则是一位京剧女艺人,故事围绕着曲艺行和日本人、兵痞、无赖、黑帮以及同行的斗争展开,算是一部比较写实的相声题材影视剧。

多说一句,剧中女主角的饰演者杨圣文现在可能很少见到了,当年她可是很火的,主演过《红十字方队》,颜值高气质好,在相声题材影视剧里很难得。

此外,该剧中还有不少相声演员加盟,如邹德江、刘俊杰和郑天庸等人。

六、2003年电视剧《宅门逆子》

主演:佟瑞欣、陈好、章申等人

该剧导演是郭宝昌,这是郭导在《大宅门》成功后拍摄的一部和相声有关的电视剧,说是相声题材,主要是因为剧中主要人物都是都是曲艺行的人,剧情围绕的也是相声和曲艺行里的事儿,不过该剧的重心还是剧情,就像《大宅门》一样,虽然剧情围绕药铺,却不属于医药行业剧。

七、2009年电视剧《窦天宝传奇》

主演:郭德纲、于谦、李菁、曹云金等人

剧情围绕着败家子窦天宝的曲艺生涯展开,描述了解放前曲艺人的生活百态。

这部剧是郭德纲自编自导自演的,其中一些剧情取材于他自己的创业经历,还有一部分取自一些相声前辈的典故,应该说在还原相声和曲艺行业上非常值得一看。

该剧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郭德纲给自己编的剧情越往后越跑偏,最后把自己变成情圣了。二是该剧在相声作品上也是一带而过,主要剧情还是在窦天宝的传奇经历上。三是演员们的演技普遍一般包括郭德纲,相对来说于谦和曹云金是剧中为数不多的演技派。

八、2018年电影《笑神穷不怕》

主演:武宾、苏婷婷等人

这部电影原型人物取自相声行业祖师爷朱绍文,正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在电影中会看到相声行业的诞生过程,但实际上该片的编剧有些粗制滥造,演员选得也是一塌糊涂,最后感觉像是一部为了拍而拍的电影,实在是有些浪费题材。

综上,除了以上八部相声题材影视剧之外,还有一些如《高凤山》、《假行家》等影视剧多少也可以划入这类题材,这么一算似乎相声行业的影视剧还不少,十来部呢。

但是,相信熟悉这些影视剧的观众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从解放后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了,能真正代表相声行业、能真正展现相声行业、能称得上扛鼎之作的相声题材影视剧几乎就是没有,这无疑是相声行业的一个尴尬所在。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笔者认为,优秀的相声题材影视剧,应该兼顾相声行业生态、相声创作过程、相声表演展示这些必须具备的元素,然后再加入爱情、矛盾等吸引眼球的剧情,这样才算是一部合格的相声题材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