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心情不好代表什么生肖

热血传奇:以前一到节日就开心,如今一到节日就糟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道哥聊传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过年心情不好代表什么生肖1

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都会在一些节假日做一些活动,其目的有三:第一是回馈玩家,第二是召唤更多新玩家来玩,第三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增加更多收益。对于传奇类游戏也不例外,从2001年正式运营以来,在各种重大节日的时候官方都会更新一些活动。

不过现在的节日活动和以前的节日活动区别可就大了,老道总结了一下用两句话说就是:以前一到节日就开心,如今一到节日就糟心。今天老道就围绕这两句话为大家解析一下。

【以前一到节日就开心】

传奇刚运营的前几年时间的人气也很好,那个时候有任何官方活动大家都很积极参与。比如当年的春节半兽人打金币活动,以堆堆的金灿灿对于玩家来说真是太开心了。参加活动的玩家不限,人人平等。还有当年的特戒拍卖会活动,虽然价格挺高,但是面对所有玩家都是一样的,都是用金币来拍卖的,这个时候只要默默累积也是有可能买下来的,毕竟人人参与都有可能获得的。还有一些节日的怪物攻城活动也一样,就是各大经典BOSS带着众多小弟去安全区找事情,玩家们三三两两吸引一只BOSS慢慢地打还是有所收获的。

之前的很多节日活动就是这类的设定,说是面向全体玩家,不只是口头的说说,而是在活动参与中体现出面向全体玩家。因此那个时候的玩家确实很喜欢一些节日活动的更新,每次都比较期待,因此一到节日的时候都是比较开心的。

【如今一到节日就糟心】

如今的官服仍然在运营着,而且有各种节日也会推出相应的活动,甚至比早年的活动还丰富。比如早年的活动主要是春节之类的特殊时期,而如今的官服活动只要是节日基本都会有,什么五一,十一,甚至情人节活动都会出一些,真是种类繁多。

按道理来说这么多活动出现的话,广大传奇玩家应该很嗨皮啊,为啥就变成糟心了呢?主要还是因为如今的活动全部变成了要投入马内才能参与的模式。确实也是面向所有玩家,但是没有马内也没有用处了。举个例子,比某个情人节活动可以获得某种玫瑰花造型的兵器,确实是人人可参与,但是必须充马内达到多少,而且在达到数量的人群中只能选择最多的那位才能获得,那么其他充马内的玩家却没有获得。

再比如如今一到过年官服就开始更新生肖装备了,这类装备属性强大啊,也是人人可以获得,但是想合成一套最新装备得投入太多的马内才行,每次合成也就是那几个超级大佬才有实力,其他玩家咋参与?只能做个吃瓜群众看看吧,那是真正的有心无力啊。你说能不糟心吗?此外,甚至连一些土豪玩家都已经对于这类活动开始疲倦了,纵观多年的新装备更新,越来越少的大佬去合成了,包括当年的第一人8L每次必须第一时间合成的,如今都连续几年没合装备了,看起来他们也开始觉得糟心了。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广大玩家对于传奇游戏节日活动心情的变化,各位看官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呢?大家有何想法不妨在留言处分享交流。

过年心情不好代表什么生肖2

追寻“年味”——仲富兰教授谈对中国年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编者按:金猪辞旧岁,瑞鼠迎新春。每度春节来临之际,人们喜气洋洋过大年的同时,总不免谈论着有关“年味”与年文化的话题,虽是“老生常谈”,但总“常谈常新”。本期学术家园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在追寻年味、梳理年文化中,请他谈谈对中国年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年味与年文化

记者:经常说“年味”,您觉得年味是什么?

仲富兰:每个人都对过年有着独特的感受。在我看来,年味是一个五味杂陈的混合体,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民众物质生活的表象,又是大众情绪的凝聚……总之,年味是人们相聚时大快朵颐的“美食味”,又是亲情、友情、爱情充分“发酵”的“人情味”,更是团聚喜庆、百戏杂陈的“民俗味”。因此,年味就是过年的氛围、团聚的欢笑,是人们集体记忆的释放与展示,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融铸交汇。

记者:从民俗学来讲,年文化蕴含着诸多民俗元素,能否从这一角度对年文化进行解读?

仲富兰:是的,年文化由诸多民俗元素组成。就拿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来说,它是中国年俗的重要元素,人们像候鸟一般迁徙赶回老家过年,怒吼的寒风、漫天的冰雪都挡不住游子与家人的团聚热情,还形成了当代中国年复一年的一个突出“景观”——春运。

年味表征着年俗,也承载着我们祖先传承至今的文明与传统。过年的习俗本身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创造。以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年俗、年味有诸多的程式与元素,那是起源于漫长农耕文明的民俗积淀,概括地说集中在避邪纳福(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祭祀祖先(人与社会的关系)两方面。

所谓避邪纳福,其实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农业文明下人们生活生产的节律跟大自然的节律一致,人们春播、夏养、秋收、冬藏,都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春节,对于一个个普通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灶神(灶君、灶王爷)——平时守在锅灶旁,掌一家祸福。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这位保护神兼监察官要回天上“述职”,所以要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送灶(神)。供品中必须有黏性的糖,以便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再如,人们对于财源茂盛的渴望,到商品社会更是如此,据说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接财神自然越早越好。还有门神,为使他忠于职守,新年前要将新的门神贴在大门上。这种对于灶神、财神、门神一类的敬奉与祭祀,是小民百姓年复一年的期盼,所以在年岁更替时,人们总是把过大年看成一个新开端,中国人的年俗充满了避邪纳福的意蕴,春联、门神、年画等都是这个主题的符号表现。

祭祀祖先,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也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年之中有几个节日,逢节祭祖就是慎终追远的情怀,最为隆重的一次则是过年时的祭祖———家庭的和宗族的。春节,正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最好时机,祭品丰富,人们又有闲暇,家庭的全部成员必须在除夕前聚集,一起祭拜。久而久之,中国人过年就形成了这样的年俗:人们过大年,也是祭祀祖先的最佳时机。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而丰富的过年习俗与仪式,表达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节日里的时间观念

记者:您曾提到时间在节日中的重要性,能否具体阐释时间对于春节的意义?

仲富兰:节日,顾名思义是两个时间段之间的节点,其标志着上一个阶段的结束和下一个阶段的开始。人们从一个时间段过渡到另一个时间段会进行庆祝,这即是节日产生的原因。不同的时间节点人们的庆祝方式、表现手段也不同,人们在历法和生活习惯的支配下度过一个又一个节日。例如中国人的六十甲子、生肖观念、各种节日。

绵延数千年的春节习俗,是中国从古至今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节日气氛最浓厚、内涵最宏博的节日,同时也是普及性最高、群众基础最广的节日。它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份割舍不掉的情感,更是一份精神上的寄托。

时间的“同质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一天都是相等的,错过了就再也没有回去的可能。春节历史悠久,中国文明传统博大精深,因此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时间的观念也是十分丰富的,既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样直线式时间观,也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那样循环式时间观。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忽视时间的价值,但是在每年春节期间,时间的价值则被过年的百姓格外看重,尤其是每年春节的除夕和大年初一。

如今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流动加快,原本拥有的春节特色民俗在不断流逝,新的民俗更是在不断产生,在这样的快速变化下,人们可能很难记住不断变化的民俗活动,但依然会记得到了这个时间点是做什么事的时候了,这即是时间对于民俗的意义所在。

“年文化”资源待出新

记者:现在很多人谈到年味变淡了,您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什么?应该如何对待这一现象?

仲富兰: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急速改变,城市化、快餐化的盛行,原有的过年年俗受到冲击。人们对于年味的追寻,主要也基于这种考量:信息多了,交通快了,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模糊,地方文化被熬制成一锅大杂烩,虽然五味杂陈,却分不清东南西北,辨不清文化渊源了。如果过年定位在吃喝玩乐与家人团聚的层面上,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过年就会失去吸引力;一旦流动在外的游子,或者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定居,加上信息和运输的发达和高速交通的普及,阖家团聚也将失去魅力。

春节不仅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且也在不断地厘定着天人、人伦、社会等诸种关系。传统农业社会春节民俗的诸多仪式,如祭祀宗祖等,都是为了重新梳理天人关系,以求获得祖先庇护;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除夕夜那顿相对丰盛的年夜饭,以及孩子们的新衣裳,则是对平时贫乏生活的一种补偿,正因为它具有意义,才让人们对春节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那时的过年,适应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那么高的农业文明,《尔雅·释天》中对于“年”的解释就是:“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那个年代,农村过年流行这样的老俗话:“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也许是为了来年的好收成,面向黄土背朝青天的农家人,总是用期盼来早早地熬粥,把一年的祈望又寄托在了天地之间。其实“年”本身在民间故事中是一只怪兽,当它侵扰人类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在门户上张贴红色门签、福字及对联,使“年”畏缩后逃走。人们为了彻底地赶走“年”还要“守夜”,于是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诉说衷肠,畅谈春夏秋冬的经历感受,坚信只有家庭的温暖和团结才能战胜怪兽“年”的侵扰。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我们祖先化恶成祥的乐观精神。

在当代信息科技飞跃、物质生活充裕的背景下,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已经很难成为过年的期待,人们也不再为买一件新衣服而倍感欢欣,其文娱活动更不再单一满足于看一场节奏缓慢的地方戏曲。对于当代社会生活而言,传统的年文化活动较少创新,是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创新中国年俗文化及其活动?

仲富兰:过年的习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与丰富自己的内容与形式。我认为,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传统给现代以厚实支撑,现代给传统以强劲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葆有传统根基,人们生活起来才会有底气有勇气,往大了说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自尊有自信。

中国春节文化的内涵是深厚而富有韵味的,这就需要精心策划。比如通过变化多样的形式,在提升年味新鲜度的同时,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春节的文化意蕴。根据民生现状与群众过年意愿及需求,组织安排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价值有创新的年文化活动。当然,作为个人和家庭,还可以根据各自所需,自己“丰衣足食”来丰富自己的年节活动,感受浓烈而独具个性的“新年味”。

中国人过年,应凸显春节的文化内涵,彰显一切能够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元素的创新和创意。年味,并不只是商业物欲的丰盛,它应是丰美的文化大餐。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没有创新的文化项目和资源创意,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那将非常艰难。所以还得充分发掘民间智慧,发挥民众想象力和创意灵感,让过年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继续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底蕴和内涵,开发与创新春节的节日平台,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就是要恢复春节这一全民参与性节日的本来面目,使春节的文化意蕴得以丰富和丰满,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过年中感受到快乐。(记者 张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过年心情不好代表什么生肖3

   人类十分喜欢、十分看重过年,因为可以亲人团聚、休息放松,还能大吃大喝。但动物们过年吗?过年时是什么感受呢?

   严格说来,过年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与动物不相干。但人们在过年时往往离不开动物,所以我觉得十分有必要盘点一下动物们的过年季?

   首先,很多动物根本活不到过年、看不到过年。比如说大部分昆虫仅有短短几天到几个月的生命,因此根本捱不到过年(本次演讲中的过年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暂且不论)。因为除了哺乳动物和鸟类外,大多数动物是变温的,因此是需要冬眠,所以完美地错过了过年。比如蛇、青蛙、蟾蜍、松鼠、蜥蜴、鳄鱼、乌龟、亚洲黑熊、蚯蚓、北极熊、蜗牛、刺猬、蝙蝠、黄蜂、睡鼠等。

   其次,很多动物十分害怕过年,因为人类的年夜饭和礼尚往来,常常是他们的死期。掰掰手指,我们可以发现:家禽类的鸡、鸭、鹅、鸽、鹌鹑等;家畜类的猪、牛、羊、狗、驴、兔;水产类的鱼、蟹、虾、鳖;野生类的蛙、蛇等,都可能被端上年夜饭的餐桌。此外,很多动物皮革将穿裹到我们身上,如鳄鱼制的皮带、鞋和包;貂、狐制的皮衣、围脖、帽子等,还有动物被制成珍贵礼品、药品送人:如冬虫夏草、燕窝鱼翅、海马驴鞭、穿山甲鹿茸等。

   这些常被人类吃和用的动物中,最可悲的是被赋予美好寓意和尊贵地位的(耳熟能详的)十二生肖动物。除了不存在的龙、不能吃的鼠、稀少且列入保护动物的虎、猴外,其他8个动物——牛、羊、马、猪、蛇、兔、鸡、狗,哪个不是天天被吃?这些属相的伙伴们,心下有过愧疚不?

   说了这么多悲观的话,肯定有朋友们不乐意了,在日益注重生态,更加看重绿水青山的今天,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不是越来越好了吗?别急别急,且听我往下说:

   第三,动物只有成为人类的附庸,才能与人类和谐共处,看着人们过年。附庸动物有三类:一是成为宠物,现在养猫养狗养乌龟、鱼甚至养蜥蜴养猪的人都很多了,这些动物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有幸享受到过年的乐趣;再就是为人类产蛋产奶耕地拉磨的家畜们;三是生活在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的动物们。

   第四、动物只有成为文化的图腾,才能真正和人们一起过年。人们虽然随意地虐杀、对待动物,但在文化上却离不开动物,无论是春联、剪纸、年画,还是(石、玉、象牙、木、漆、泥、面)雕塑、石刻、服装、家具、瓷器、戏剧、影视中,动物往往是人类绕不开的话题。

   总之,人类在物质上离不开动物,可在精神上又眷恋动物,真是个表里不一的种群。

为了赎罪,为了让动物们能够安心地过年,我建议大家在和动物相处的时,遵守如下准则:

   一、提倡素食,或者尽量少吃动物;如果做不到,至少要量力而吃,反对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二、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千万不要虐待动物;

   三、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要少穿皮草,拒绝珍稀动物制品,如象牙、犀牛角、熊胆等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