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字代表生肖

关于动物的成语汇总。家长可以帮孩子收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蜜思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悼字代表生肖1

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

鹤立鸡群 鸡鸣狗盗 鹬蚌相争 蛇鼠一窝

狼狈为奸 龙腾虎跃 虎头蛇尾龙马精神

虫臂鼠肝 城狐社鼠 鼠食鲸吞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指鹿为马

十二生肖成语

【鼠】

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鼠窃狗盗 投鼠忌器 胆小如鼠

【牛】

牛鬼蛇神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汗牛充栋

对牛弹琴 九牛一毛 气壮如牛

【虎】

虎视眈眈 虎口余生 虎头虎脑 虎背熊腰

虎头蛇尾 虎落平阳 虎穴龙潭 放虎归山

谈虎色变 如虎添翼 骑虎难下 为虎作伥

与虎谋皮 藏龙卧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争虎斗

龙盘虎踞 龙腾虎跃 生龙活虎 降龙伏虎

【兔】

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鸟飞兔走

守株待兔

【龙】

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

画龙点睛 来龙去脉 攀龙附凤群龙无首

降龙伏虎 一龙一猪 老态龙钟 笔走龙蛇

龙潭虎穴 叶公好龙 望子成龙 车水马龙人中之龙

【蛇】

蛇蝎心肠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龙蛇混杂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惊蛇 虚与委蛇 笔走龙蛇 春蚓秋蛇

【马】

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马革裹尸 一马当先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万马奔腾 犬马之劳 万马齐喑 一马平川 天马行空 快马加鞭 走马看花 信马由缰 蛛丝马迹 兵荒马乱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鞍前马后 人强马壮 猴年马月 青梅竹马 单枪匹马 招兵买马

心猿意马 悬崖勒马 千军万马 香车宝马 指鹿为马 害群之马 厉兵秣马 塞翁失马 盲人瞎马 脱僵之马 金戈铁马

【羊】

羊质虎皮 羊肠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补牢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猴】

猴年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杀鸡儆猴

【鸡】

鸡毛蒜皮 鸡鸣狗盗 鸡飞蛋打 鸡犬不宁 鸡犬不留 鸡犬升天 闻鸡起舞 杀鸡吓猴 杀鸡取卵 偷鸡摸狗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

鼠肚鸡肠 呆若木鸡

【狗】

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仗人势 狗血喷头 犬马之劳 猪狗不如 鸡犬不惊 鸡零狗碎 兔死狗烹 鼠窃狗盗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狐群狗党 偷鸡摸狗 画虎类狗 丧家之狗 关门打狗 白云苍狗

【猪】

猪突豨勇 猪狗不如 杀猪宰羊 封豕长蛇 凤头猪肚 蠢笨如猪 一龙一猪 、

【鸟】

鸟尽弓藏 笨鸟先飞 如鸟兽散 小鸟依人 惊弓之鸟 飞禽走兽 珍禽异兽 衣冠禽兽凤毛麟角 鸦雀无声 燕雀安知 鹤立鸡群 鹤发童颜 风声鹤唳 莺歌燕舞 草长莺飞 燕语莺声 鹊巢鸠占 鹦鹉学舌 蜻蜓点水 一箭双雕

【兽】

困兽犹斗 如鸟兽散 人面兽心 飞禽走兽

描写动物成语

贼眉鼠眼,鸡鸣狗盗,鱼跃龙门,兔死狐悲,飞蛾扑火

狗傍人势 狗逮老鼠 狗党狐朋 狗党狐群 狗盗鸡鸣 狗盗鸡啼 狗盗鼠窃 狗吠非主 狗吠之惊 狗吠之警 狼心狗肺 狗苟蝇营 狗急跳墙 狗马声色 狗拿耗子 狗皮膏药 狗屁不通 狗偷鼠窃 狗头军师 狗头鼠脑 狗尾貂续 狗心狗行 狗行狼心 狗续貂尾 狗续侯冠 狗续金貂 狗血淋头 狗血喷头 狗仗官势 狗仗人势 狗彘不如 狗彘不若 狗走狐淫 兔死狗烹

动物成语

鼠目寸光 牛鬼蛇神 虎视眈眈 兔死狐悲 龙飞凤舞 蛇蝎心肠 马到成功 羊肠小道 猴年马月 鸡毛蒜皮 投鼠忌器 老牛舐犊 放虎归山 狡兔三窟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万马奔腾 亡羊补牢 沐猴而冠 闻鸡起舞 抱头鼠窜 小试牛刀 龙腾虎跃 乌飞兔走 老态龙钟 怀弓蛇影 车水马龙 虎入羊群 尖嘴猴腮 鹤立鸡群 胆小如鼠 气壮如牛 藏龙卧虎 守株待兔 望子成龙 打草惊蛇 千军万马 顺手牵羊 杀鸡吓猴 呆若木鸡

狗急跳墙 猪突豨勇 蜂拥而起 鱼目混珠 凤毛麟角 狼吞虎咽 猪狗不如 封猪长馆 雕虫小技 如鱼得水 珍禽异兽 指鹿为马 狼心狗肺 凤头猪肚 独占鳌头 莺歌燕舞 虎背熊腰 偷鸡摸狗 蠢笨如猪 噤若寒蝉 井底之蛙 惊弓之鸟 飞禽走兽 牧猪奴戏 人怕出名猪怕壮 挂羊头,卖狗肉 替罪羊 羊毛出在羊身上 争鸡东兔西乌

一龙一猪 猪卑狗险 猪突豨勇 爱礼存羊 羝羊触藩 多歧亡羊 饿虎扑羊 告朔饩羊 虎入羊群 羚羊挂角 歧路亡羊 牵羊担酒 驱羊攻虎 肉袒牵羊 如狼牧羊 十羊九牧 使羊将狼 顺手牵羊 素丝羔羊 屠所牛羊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问羊知马 羊肠鸟道 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入虎群 羊质虎皮 以羊易牛 动如脱兔 龟毛兔角 狐死兔泣 狐兔之悲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惊猿脱兔 犬兔俱毙 守株待兔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走乌飞 乌飞兔走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有关“鱼”的成语

【如鱼得水】(1)原谓君臣相待,今多以形容朋友或夫妻情感融洽。(2)用以比喻所处环境,能称心如意。

【池鱼之殃】比喻无故而受祸。

【殃及池鱼】无端受累。

【鱼水相逢】(1)比喻夫妇和乐。(2)比喻君臣相得。

【鱼沉雁渺】比喻音信全无。

【鱼目混珠】比喻用假货充真货。

【鱼米之乡】指靠近水边的肥沃地方。

【鱼肉乡民】土豪劣绅,仗势欺侮自己的乡人。

【鱼沉落雁】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鱼贯而入】排成一列依次前进。

【鱼雁往返】指书信往返。

【鲁鱼亥豕】指文字因形近而传写错误。

【浑水摸鱼】在混乱的局势中得小便宜。

【漏网之鱼】喻罪犯没有被逮捕归案。

【缘木求鱼】喻劳而无功,绝不可得。

【鲍鱼之肆】比喻恶劣之环境或小人聚集之所。

【临渊羡鱼】比喻空自想望,而没有实际行动。

【鱼游沸鼎】比喻情势之危急

有关“鸟”的成语

【一石二鸟】比喻做一件事获得两个效果。

【小鸟依人】形容女子或小孩怯弱的样子,惹人怜爱。

【倦鸟知返】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于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岗位。

【倦鸟归巢】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于在外形式而回到自己岗位。

【笨鸟先飞】(1)形容愚笨的人,事前欠缺考虑,常鲁莽行事。(2)或用以表示愚笨的人行动应比别人早,以免手忙脚乱。

【鸟尽弓藏】比喻天下既定,功臣遭遗弃。与“兔死狗烹”意同。惟“鸟尽弓藏”语意较轻。

【鸟语花香】描写春天的景色。

【鸟面鹄形】用以形容久饥消瘦之状,又作“鸠形鹄面”。

【鸟为食亡】比喻人因贪财而死。

【鸟兽不可与同群】指人毕竟仍须生活在人群社会中,不能隐居逃世。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比喻人快要死时,多会良心发现,讲出善良的话来。

【惊弓之鸟】比喻曾遭祸患,因而心怀惊惧者。

有关“鹤”的成语

【杳如黄鹤】比喻人物一去无踪。

【风声鹤唳】形容人心惶惶,自相惊扰。

【焚琴煮鹤】指不解风雅,大杀风景的行为。

【闲云野鹤】形容超然脱俗,与世无争,可以用在隐士,或是退休在家,生活闲逸无忧的人。

【鸡皮鹤发】粗皮肤和白头发,形容老人白发苍苍,满脸皱纹。

【鹤立鸡群】比喻才能出众。或用以形容人身材特别高大。

【鹤发童颜】比喻年老而健康。

【鹤长凫短】形容异类难谐。

有关“雁、鹅”的成语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

【鱼沈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

【雁足传书】比喻互相联络,音信不断。

【雁行失序】悼兄弟之丧。

【雁行折翼】失去兄弟。

【鱼雁往返】指书信往返。

【千里鹅毛】远道送礼物,礼轻情意重。

有关“其余鸟类”的成语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所有。

【鹑衣百结】比喻衣服破旧,满是补钉。

【鹪鹩一枝】(1)用以劝人寡欲,今多说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2)或比喻栖身之所,多用于托人求职时。

【鸾翔凤集】比喻贤才之聚集。

【凤毛麟角】形容世间少有。

【凤凰于飞】比喻夫妇唱和相乐;多用为婚礼之祝词。

【鸢飞鱼跃】比喻放任于自然之乐。

【鸦雀无声】比喻原本吵吵闹闹的人群安静下来。

【鸿鹄之志】比喻志向远大,与“青云之志”义同。

【鹏程万里】祝福别人前程远大,如鹏飞万里。

【莺声燕语】用以形容鸟鸣。或比喻女子声音宛转流利。

【莺莺燕燕】比喻女郎众多。

【鹣鲽情深】比喻夫妇恩爱逾恒,与“伉俪情深”义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两相争持,第三者得利。

悼字代表生肖2

安康地区,古称金州,至清始名兴安府。位居陕西省东南端:南壁巴山,北倚秦岭,汉江横贯其中,蜿蜒东流。山青水秀,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亚热气候。自然景观、农林水牧、民情习俗、居宅建筑、以及语音方言,皆具南北交融,以南为主的显著特征。辖区安康、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白河、旬阳共10县(市)。面积23391平方公里,总人口286056人(安康地区统计局“关于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行政区域,北与西安市周至县、户县、长安县,商洛地区柞水县、镇安县毗连;西与汉中地区佛坪县、洋县、西乡县、镇巴县接壞;南与四川省万源县、城口县、巫溪县为邻;东与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娜县、西县相连;处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即方志中所称“东接襄河,西连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金州,秦头楚尾,为一方都会”“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时至现代,由于汉白公路、西万公路、阳安铁路、襄渝铁路先后建成通车,汉江航运和民用航空机场的整修使用,使安康地区成为我国西北、面南、中南直至华北、华东各大区相互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河水。正源起于省内汉中地区宁强县幡冢山。流经陕南、鄂西北及中部,于武汉市汇人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总西积17.43万平方公里,系长江水系中最大的支流。汉江在安康地区自石泉县左溪河口入境,经石泉、紫阳、安康、岚皋、汉阴、旬阳、白河7县地段,流长340公里。境内汇纳较大支流及分支流70余条,构成“叶脉”状的汉江水系。支流中较大者,月河贯串石泉、马池、汉阴、安康东西川道:古“于午道”由汉中经宁陕县旬阳坝附近,循池水谷北行,与长安、局至、户县相接:旬河、乾佑河把旬阳、柞水、镇安连成一片水系地域,古称“库谷道”;红水河串连镇坪、竹溪、竹山三县;任河自紫阳直通四川城口;岚河直入巴山深处岚皋县境,在这一网络水系上分布着10个县城和恒口、蒲溪、涧池、蒿坪、洞河、瓦房、蜀河、江口、后柳等60余个建置不等的街镇、集市、商埠、码头,成为各个方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物资集散地,“舳舻上下,帆樯云集,航运之益,惠及金州”。对本地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商贸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汉江水系早将汉中、安康、商丹,以及鄂西北网结成同一军事通道,同一文化区域和交错归辖的同一政区。方志载,安康城区汉江北岸有“妫(guī规)墟”,一说“姚城”,系古帝舜所居,故夏代安康称妫(姚)墟,属梁州(即今汉中、商洛、安康三地区)。商代及周初,归庸国封地。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取楚辖汉中六百里地,于“秦头楚尾”的安庸设西城县,属汉中郡,汉朝,三国、晋代沿袭秦建置。南北朝初期,设魏兴郡。西魏设金州。隋改为西城郡,唐、五代、宋均沿前建置,元复为金州。明万历十一年(1583)改为兴安州。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改设兴安府。辛亥革命后,改府设道,属汉中道。中华民国17年(1928)废道,以省直领县。公元1950年,设安康专区。1969年改称安康地区。纵观政区沿革,安康地区与汉中地区同属一郡(道)长达五百余年,平利县曾属湖北竹山(上康郡)、四川巫县、白河县曾隶湖北均州,可知安康地区西与汉中,东与鄂楚在地缘、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上有密切关系。

安庸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遗道迄今已发现30余处,表明五六千年前原始人类聚居这一地区已星罗棋布。

商、周、秦、汉遗址及其文物的出土,如安康市五里区出土的以白虎为图腾的色族军用乐器“虎纽于”和平利县、旬阳县出土的巴、楚兵器;1989年平利县锦屏乡盘龙店出土的战国编钟(高0.53米,饰乳钉纹)等,展示了曾是天性骁勇能歌善舞的巴族先民聚唐的安庸地区,经济、文化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郡书佐①西城(即今安康)人王戒,字文宝,书丹隶书《故司隶校尉键为杨君颂》(颂四川键为郡人杨焕修凿汉中褒斜栈道之德事)镌刻褒斜石门崖壁,亦称《石门颂》,书法挺劲飘逸,是东汉刻石中之精品,备受后世推崇。这些成就更反映出当时包括安唐、汉中同一政区的汉水上游地域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之水平。

魏、晋、南北朝(220—589)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中原经年混战,西汉水上游改周偏安。西城人,北周重臣何妥,奉命考定音律,创制清平瑟三调声,又作八作碑铎巾拂四舞,在各大宗庙和民间广为流传,并著《乐要》刊行于世。北周静帝大定年中,“安康伶人习俊朝,其妻巴姬项瘿内有琴瑟磬埙饶音响,若合音律冷冷可乐”“往来于汉江鬼愁潭”“于安庸附近凤凰山神处求得灵膏,为才妻治瘿的黄冠(道士)能转喉高歌、又为丝琼玉之音”(引自庸乾元年间宰相牛僧儒著《玄怪录》中(刁俊朝)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年);1981年白河县出土北魏青瓷“乐舞壶”,壶上凸塑“手舞千戚”和“马舞”;1986年紫阳县室姑镇出土北魏和平纪年乐舞伎铜带板:舞伎、吹笙、击鼓、弹琵琶等6块。这些闻录与文物都反映了此时期安康地区伶人的社会存在和音乐舞伎现象。

①书佐:官名,两汉郡县各曹都有书佐,职主起草和缮写文书,《辞海》P105

隋至北宋,汉水流域将近六个世纪为和平安定时期。人民生齿日众、开拓土地,发展了不少产粮区,茶、漆、麝、橘列为贡品,城堡兴建,寺院矗立,经济、文化、水陆交通较前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驿站,东南四条驿道之一,就是由长安出发,过褒斜道,经汉水、月河川道至金州出院南到期北襄阳,由阳过荆州到湖南长沙,南达广州”(《映西日报》1989年12月5日3版转《人民邮电》刊文),这条驿道的开辟,使“官方使臣往来,皇纲页品运输,民间商贾版运,鱼书雁子传递,文人墨客旅游更趋频繁”。(《汉阴县志》)近年,汉阴县安沟出土的宋代“编钟”当是宋时艺文盛兴的标志之一。

南宋中期以后,汉水流域迭经战乱。继而明廷腐败,土地兼并激烈,赋税苛重,加之年无不灾,人口逃亡过半,兴安州经济文化遭受严重摧残。

朝廷为达到“足额赋而裕国用”的目的,顺治六年(1649)颁布《垦荒令》,“招徕流徙,开辟荒芜,给以印信,永准为业”;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先后三次豁免赋银,实行“摊丁人亩”及“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田赋政策。顺治、康熙年间两次强行“赶海”,使濒海居民陆续迁人内地。因此,自顺治至道光二百年间(1644—1850)湖北、湖南、河南、江而、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关中等省、地的劳动人民或因逃荒,或因经商,或因强制迁移,大批流徙陕南秦巴山地,“圈地占产”“插标为界”“开辟农林”“兴修水利”“商贾结帮,列肆府县”。安康地区“户口骤增至数十万”,总人口中已是“五方杂处”“十室九户皆客籍”。直至光绪末年,人口的空前变动,土著无多,新民广居,南北经济、文化在兴安府、县大交汇、大传插。广大移民带来了各自省、地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如引水倒虹工程,也带来了他们的语音方言,民情俗习,如“湖广音”“四川话”“江淮官话”“秦陇方言”“中原官话”和临水吊楼,尊祀大禹等各方乡俗,以及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如江南小调,湘鄂民歌、郧阳调、凤阳花鼓等。促进了兴安府、县的农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和商业的兴盛,也推动了地方戏曲和民间艺术的繁衍和发展。

安康地区的戏曲活动明末前无史籍可考。据府、县志记:清初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安康、石泉、紫阳、汉阴、旬阳等县多处兴建庙宇戏楼。1957年安康李仲修《汉调二黄的源流沿革》记安康汉调老艺人座谈会马仁才、邱盛茂说:“紫阳县蒿坪河东门寺的乐楼上有乾隆二年(1737)“乾胜班”在此破台及绘画着人物脸谱等遗墨;安康县流水店(鳖盖子)麻衣庙以及附近县、区、镇年代较远的戏台都有类似遗痕。”这些文献记述和戏楼壁题口碑表明:明末至清乾隆初(约1640—1740)百年中,汉水中游安康地区有了“演戏”和“作乐报赛”的活动,有了二黄班社流动在如紫阳蒿坪、安康流水店这样的城镇集市上。

乾隆至道光(1736—1850)百余年间,外省移民大量涌人陕南,兴安府、县“农商聚兴,祭祀日盛,春祭秋报,戏会梨园,娱神娱人,市场相随,商邦会馆,祭神求兴”。戏曲演出为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庙会越来越多,一年四季不断。已有的戏楼和革台不敷应用,百余座庙宇戏楼、会馆戏楼接踵新建商立,戏楼规模的精伟,显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特别显示了外省商邦巨额财力、建筑工艺以及对戏曲观赏的渴求,不乏营建佳话。敷于各地的观演场所,融祭祀、观剧、集市贸易子一体,万人趋之若鹜,蔚然成风。

由于南方移民对广大山区的开发,紫阳县蒿坪河川道平坦,土地肥沃,引河灌溉,水田成片,茶叶、蚕桑、榨油业大兴,农商两旺。乾隆初年,由紫阳县汝河迁居蒿坪的杨氏大家“人兴财发,盛极一时”为蒿坪首富。适至嘉庆中叶(1805—1815),杨家六世景泰(1771—1829)、履泰(1786—1834)弟兄,虽为“武庠”,却酷爱戏曲二黄,欣然在陕内办二黄科班,远路聘师(一说聘自下江,一说聘自甘省),就近招生,院内修建戏楼,耗资置办戏衣。班中有唱武旦的张保儿(一说蒿坪人张保儿,自汉中学戏归来)得履泰偏爱,收为义子,改胜杨取名金年。约于嘉庆十五年至道光初年(约1810—1825),早已成名的杨金年领杨家二黄班出任河,进四川,几经辗转,戏班落居汉中府。

道光中叶(1830—1840),被兴(安)汉(中)两府二黄后代尊为“二黄传代祖师爷”的艺人杨金年,得义父杨履泰的鼎助,子西乡县屈家河举办二黄科班,广招汉中、西乡、城固、石泉、安康等地的学生,开“鸿”“来”二字科。道光末至同治末(1845—1870)20余年间,连续开办了“永、清、长、福、吉、寿、元”七字辈科。其中出科的安康籍艺人多回本籍组班传艺、紫阳双合班、汉阴双盛班、明春班等本地班社光后成立,活动频繁。加之同期有汉中、城固等地汉荣班等,商洛地区泰胜班等约计20余班社,光后来本区短暂演出,或长驻二三年。这些班社注意改进唱、白,竭力满足当地“五方杂处”居民的欣赏喜好,因而扩大了二黄戏的影响。咸丰十年(1860)前后,湖北名伶范仁保率领祥瑞班自房县进安康,在城内设园售艺,以其汉水下路二黄唱、念特色,并溶入当地语音方言,颇受观众欢迎,随习者甚多。范氏顺应形势在安康城区设“瑞仁科班”,开“瑞、彩、方、盛”四字科。至此,杨、范传人荟萃,本地班社新立,安康二黄日趋中兴。

早于明末清初即传入安康、旬阳北区的道情皮影戏。嘉庆至咸、同年间随湘、鄂、豫移民所爱好的大筒子戏,此期间均有了本地“家班”。道光、咸丰之交,活动在平利县境内的“莲花落”小戏李敬模班、增加丝弦伴奏,用山歌号子喊腔伴唱,发展为初有板腔雏体的“弦子腔”,传子授徒,同治年间出县到毗邻的镇坪、竹溪一带演唱,弦子腔影戏有了新发展。“八步景”,由地摊形式演变为皮影戏,开始有季节班社,在安康山区活动。早年散布子广大山乡的民歌小调,民间鼓吹乐、锣鼓乐、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与外省流人的民间艺术如乾隆年间即传入汉水中上游的湖北[郧阳调],在演传中,经过漫长而板其缓慢地组合、变体、演化出一个初具板腔形态、辅以曲牌联缀的民间声腔剧种雏形——八岔(七岔)戏于咸、同年间脱颖而出。

光绪年间(1875—1908),陕南虽灾荒不断,中后期尤重,清廷曾一度缓征兴安府新旧赋额。以汉调二黄为主的地方戏曲活动仍呈勃发形势。其主要特点有二:

一、以本地艺人为主体的各种班社增多;活动区域拓展;自乐二黄组织兴起;观演杨所不断增加;庙会演出日盛。杨金年科班传人,继“元”字辈后,以跟班制续开“双、天、九、协、安、荣、旭”七字科,所培育安康籍艺人可知者约70余人,多随汉中宝泰班、荣泰班等先后返回安康,或赴各地搭班演出,或领箱组班,或爱轉本地班社任师传徒,相当活跃。已培育出一批安康二黄新人的范氏祥瑞(瑞仁)班,积板巡回安康各地并于先绪中期跟班授徒“庆、福、成”三字科。展此,杨、范传人遍布全区,安康、汉阴、紫阳、平利、旬阳等县均断增不少本地二黄戏班。与此同时,各县城内嗜爱汉调二黄之官绅仕贾、农工平民,不满足戏杨观赏,倡兴“围鼓”清唱,自乐社、玩子班渐次成立,娱兴阊里。道情皮影戏骤增班社30余.大筒子戏班较前有增。弦子腔影戏第三代,破“艺不外传”之旧规,传徒50余人,分立10余班,活动区域拓宽,且剧目日益丰富。八岔戏有名闻四乡的职业班四季活动,另有河南越调大戏李家班落户旬阳,改以皮影戏演出,传授本县子弟,遂使越调在本区落土生板。光绪十五年(1889)兴安府正堂颁布地方“禁令八条”,第二条称:“严禁夜戏,夜戏为害最盛,亦为聚赌招匪之所”。(此系1989年春,地区普查文物,于旬阳县张平乡丰溪村发现“禁令碑”一通之碑文)此“禁令”反映了当时戏曲演出之盛况。

二、各剧种艺术变化发展,地方特色日趋浓厚,汉调二黄安康流派(习称“汉河路子”)积渐形成。前期八省移民、五方杂处的安康地区,到光绪年至清末,城乡居民多为先辈移民之第三至五代后裔,在语言长期交融中,虽北音南化、南音北化,仍依“五方元音”之遗习。至今,除安康县、旬阳县、宁陕县可归入西北方言区,其余各县均属西南方言语系。杨、范传人同台,艺人、观众结合,推动和发展着以湖广音、中州韵规范汉调二黄唱、念的传统,又能按剧中人物籍贯分别用山西话、河南话、湖广话、浙江话、四川话、安康土话、关中话语音道白,更能满足“豫、鄂、湘、闽、川、徽、皖”八邦后裔之乡音乡情;在日益增多的剧目中,有表现汉水流域历史题材或反陕安康历史遗迹的《清风亭》等剧目,各剧种间,早子咸、同年间即交流移植剧目和引进说唱小说成为剧种剧目;在音乐方面吸收当地民间吹奏乐,锣鼓乐的曲牌、打头;脸谱化妆、戏衣图饰融人当地民间美术;尤其在表演艺术上,日益显露出秦习楚风,既有粗犷豪放、又具温文雅致之特征;自此被尔后视为陕西汉调二黄四支流派的安康派(汉河路子)积渐形成。大筒子戏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折戏,发展到有生、旦、净、丑行当的本戏,甚有连台本戏;增添唢呐、二胡、笛子和当地民间音乐,引进二黄击乐打头、唢呐曲牌和表演程式。安康道情影戏艺人添用唢呐吹奏唱腔,溶人当地音乐,加之唱、念口音较关中道情语言绵柔,更具陕南特色。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年间,社会政治急剧动荡。绵清末民初驰名安康二黄瑞秦班、汉阴泰荣班、三秦班、德秦班之后,民国10年至25年间(1921—1936),名演员杨安荣德秦班曾先后子汉阴涧池跟班授徒“玉、胜”二字辈。至此,持续百余年的杨履秦、杨金年19字辈科班,告终留芳。凌咸佑主班的安康同心社,设园鲁班庙,自制戏箱,尽心经营,集杨、范两门老中少10字辈艺人于一台,剧目丰富,行当齐全,表演正宗,坤伶挂牌,既长期营业子剧场,又常巡回子本区各县,西上汉中各处,东下湖北竹山、房县、娜阳、郧县,声誉日扬。还有近40余个二黄“江湖斑”,20余个二黄皮影社,普及深入各县城乡。10县城关,24个区镇的二黄自乐班活动频繁,其中不少班社置办戏箱,聘师授艺,挂衣登台,涌现出不少名唱家、琴师。一直走山串乡之道情皮影戏、八岔戏、弦子腔皮影戏、大筒子戏也先后进入县城,为城市居民所喜闻乐见。

民国26年至34年(1937—1945)抗日战争期间,处子秘密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安康地方委员会于民国28年、29年设在紫阳县芭蕉口小学,进行抗战教育,编排节目,组织学校师生广泛宣传、促进了当地支援抗战的各项活动。

安康、汉阴、石泉、紫阳、阳、平利等县的一些中、小学爱国师生,石泉城关、旬阳城关、蜀河、神河的二黄自乐社、以及来自华北沦陷区的流亡教师、学生、战地服务团、抗敌救亡新剧队近40余个。演唱文明戏即歌剧、话剧、双簧表演、二黄时装戏,揭露日本侵略军罪行,鼓舞人民抗敌救国、演出中台上台下大唱抗日歌曲,高呼抗日口号,当场募捐支援抗日前线。话剧、歌剧新形式随之在安康人民中留下印象。由于沦陷区流广民众涌入安康,平(京)剧、河南高台曲、越调戏班陆续进入安康城。京剧业余演唱活动亦在知识界兴起。

民国35—38年(1946—1949)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获胜,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社会极端动乱,农村凋敝。各剧种班社纷纷流散衰落,八步景、越调濒临消亡。唯凌成佑同心社,几经艰难,惨淡经营30余年,为汉调二黄积蓄和保存了一定的有生力量。同心同德,历经艰辛的艺人们在异常贫困中渴盼着翻身解放,重获新生。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同年11月至1950年元月10日,全区10县先后和平解放。安康人民从此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社会。人民戏剧也开始了新时代。

建国头三年,为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新的专区、县党政领导部门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积极领导开展各类新的戏剧活动。中共安康地方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分区分别成立文艺工作队: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文艺的战斗传统,配合反霸减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演出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巡回于全区10县城镇农村,宣传人民、鼓舞人民,发展生产,打击敌人。专、县文化馆积极组织和辅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各类新型的“文艺宣传队”“业余文工团”“农民剧团”纷纷成立,自编自演,歌颂毛主席、共产党,歌唱人民当家作主人,宣传各项中心工作。空前丰富多采的新剧演出成为新社会的新气象,“泥腿子”农民粉墨登场,青年妇女扮妻饰母上台演唱,表现新人新事新思想的人民戏剧蓬勃地开展。

发扬民族文化,恢复和发展地方戏曲,是建国后革命文艺工作的一项重要事业。自1950年底起,安康县人民政府即派出干部有步骤地帮助安康二黄同心社、西关二黄自乐社合并成立安康人民剧院,认真执行政务院关于戏曲政革工作的指示,积极西稳妥地在剧院开展“改人、改制、改戏”的民主改革工作。废除了箱主私有制,变私营班社为集体所有制的民间职业剧团,实行艺人民主管理,实行经济自给,按劳取酬,停演了含有毒素的传统剧目,清除了舞台演出的恶劣形象,废止了一些封建落后的陈规陋习。1952年,中共安康地委、专署举办全区文艺整风会,对新旧戏剧工作者进行党的文艺方向、方针的教育,揭露和控诉旧社会的黑暗统治,揭高政治党悟。广大当家作主的二黄艺人欢欣鼓舞,干劲倍增,积极建立演出新秩序,审理上清传统剧,努力排演《北京四十天》《仇深似海》《守扬州》《穷人恨)等20余本新剧,纷纷配合反霸、土改运动,上山下乡宣传演出。使古老的二黄迈出了新的步伐。

1953年至1955年,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全国进行。中央文化部向全国剧团发出了以“民族化、专业化、企业化”为指导思想的《整顿和加强全国剧团的指示》,省文教厅《整顿农村业余剧团的指示》在各地实施。1953年,不能实行企业化的专区文工团奉命撤销。安康县人民剧院被列人全省重点培养的民间职业剧团,归由专署直接领导,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和发展汉调二黄。派新文艺工作者进院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健全各类组织;吸收各路艺人归行,招收新生;加强思想改措工作、深人“三改”;建立新的导清制度,鼓励歌剧演员唱二黄;加强新文艺理论学习,密切新老艺人合作,认真继承遗产,努力革新创遗;省、专两级改府拨款改建鲁班庙戏楼为现代舞台,改善演出设施;给剧院不定期的补助,改善艺人生活条件。到1955年底,全院演职员80余人,轮换上演传统剧300余本、折,月不重戏,一批优秀的经过推陈出新的历史剧如《陈妙常》《将相和》,二黄现代戏《擦亮眼睛》,安康曲子《罗汉钱》等纷呈舞台;1954年首赴汉中,1955年配合合作化运动分队上西路3县9镇,下安废县6个区、乡影响甚佳;安康二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各地各类业余剧团经过整顿和辅导,汉调二黄、道情、大筒子、弦子腔、八岔的皮影班社及业余剧团都先后活动起来;石泉、镇坪、白河、安康、汉阴5县先后举办首届民间文艺会演,推动了群众业余活动和民间戏曲的发展。

1956年至1965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八大”揭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路线的指引下,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区的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也随之有了更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是:

一、专业剧团有新发展。安康人民剧院改制国营,安康县星火剧团、白河县人民剧团、汉阴县人民剧团、紫阳县汉剧团、石泉县汉剧团、平利县汉剧团、旬阳县人民剧团、专区秦剧团相继成立,1963年省戏校汉剧班毕业分配安康。经过一些变化,1965年底全有专业剧团7个,演职员370人。

二、这支以汉剧为主体的新型专业戏曲队伍,积极生产演出,努力深入工农。计演出传统汉剧500余本、折,移植汉剧现代剧30余个、新编历史剧70余本、折,为便于及时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还演出歌剧、话剧、眉户、道情、曲子、大筒于、八岔、弦于腔、地方民歌剧等剧种形式的现代戏130余个,秦腔传统历史剧40余个,现代剧15个等。这批剧目思想意义积极,内容丰富健康,题材体裁多样,反映了古代近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岳飞》《梁红玉》《杨门女将》《义和团》《中国魂》《党的女儿》《林海雪原》《朝阳沟》《雷锋》《夺印》《南海长城》《向阳川》等就是这时期在全区舞台剧目群中的优秀作品。

各剧团全心全意面向基层,竞相上山下乡为人民多演出。汉阴、石泉、紫阳、平利、白河、旬阳6县汉剧团跑遍了本县区、乡及友邻省区、还巡回本区各县城及沿途区镇;安康县汉剧团、专区案剧团既巡回各县:又西赴汉中各地,东下鄂面北邻县。10年中,共巡回交流演出17000场,观众达1700000人次,被誉为“扁担剧团”“文艺轻骑”的平利、旬阳两剧团就是此期间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同时期中,汉中地区汉中歌剧团、天汉康剧团、西乡县、洋县秦剧团,省歌舞剧院,省戏曲剧院,西安市歌舞剧团,西安市五一剧团,湖北省郧面县曲剧团,竹山县曲剧团、竹溪县汉剧团、四川省万源川剧团、达县川剧团、宣汉川剧团,两洛地区山阳汉剧团均先后来我区交流演出。在省、专、县多次举办群众文艺会演的推动下,一个配合中心,宣传政策,宣传真人真事,服务政治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也在文化“高潮”中有了广泛深入地发展和“跃进”。

三、戏剧创作兴起,建国前,我区戏剧创作几近空白,建国后,自1956年安康汉剧团整理汉剧《楚宫》《碰亭》,八岔《站花墙》赴省首眉戏剧会演为起步,开始了地方戏剧创作的历史。1958年,专、县党政领导及文化主管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剧目工作的方针政策,精心指导和安排专业和业余两方面的戏剧创作活动。各剧团成立创作组:安排创作人员的学习、体验生活、集体讨论、分头执笔进行创作。首批自编现代剧《葵花向日红》《绿海红心》《芭蕉夜雨》《飞天堰》、改编汉剧《恩怨记》《杜鹃泪》,发掘整理弦子腔《沽酒》、新编紫阳民歌剧《嫁嫂》等,得到了1959年5月专区首届专业剧团会演大会的好评和各方的爱护和支持。进面有《海刀新传》《碧树银花》《锦上添花》《茶山姑娘》《古水新波》《梁红玉》《打龙棚》等创作、改编、整理的各类剧目展现在省、专历次会演中,20余位创作人员在艺术实践中成长提高,其中有9人及其作品在省内初具影响。以《嫁嫂》演出为标志的新剧种——紫阳民歌剧——由紫阳汉剧团首创成功,得省、专多方认可列入陕西地方剧种行列。但在1958年前后的全国形势中,我区的新作现代剧,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另一方面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以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倾向。直述农村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的陕南民歌剧《锦上添花》就是一典型剧例。1964年,中央及省“以阶级斗争为纲”通令全国停演一切古装历史剧,全演现代剧,“阶级斗争”成了现代剧的唯一主题,创作中“左”的倾向愈演愈烈,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也在这些现代剧中明显存在。

四、舞台艺术质量全面提高。1956年省首届戏剧会演大会后,安康汉剧团迅即制订出切实的“全面提高艺术、政治、文化的五年规划”,响亮提出“学习继承传统,认真革新创造”的口号和安排;成立党、团支部;充实业务阵容;远聘京剧教师张玉,加强基本功训练,引进成套京剧程式,丰富汉剧表现力;加强剧目、排演、演出、艺术教育全面的计划管理;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汉剧舞台艺术。在安康汉剧团的带动、影响和具体帮助下,6县汉剧团都相应地积极采取诸如“走出去,请进来”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演职员素质,提高演出质量。1960年后,一些具有大、中专学历的编剧、作曲、演奏、演员、舞美等中青年文艺新人调入专、县剧面。进面在中央文化部1961年“剧院(团)工作条例”,1962年“文艺八条”的指导下,全区戏剧舞台在导演艺术、表演艺术、唱腔音乐、舞台美术各方西,尤其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上有了新的变化和进步,推出了不少富有新意的剧目,涌现出了一些在省内有影响的作者、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设计。

五、地方戏曲剧目发掘工作,及地方剧种源流沿革的调查活动,经过5年不懈努力,圆满完成,成果显著。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发动。是年冬至1968年秋,各剧团被群众“夺权”;艺术骨干和主要领导干部被冲击;群众分裂两派,卷入“武斗”。“武斗”中安康县汉剧团剧场、戏箱、舞台设备被烧毁。1968年11月、地、县革命要员会派“工人阶级宣传队”进驻各剧团,“清理阶级队伍”,批判“黑线专政”,指令移植或照搬“革命样板戏”,其它戏剧禁绝;1970年至1971年,全国上下指令大搞“普及样板戏”的群众活动。在“京剧热”的浪潮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指令“文革”初期更名“红卫文工团”的原秦剧团,以全民所有制指标招收京剧学员及为“样板戏”服务的中西乐器演秦学员70余人,组建京剧班及中西混合单管乐队;同期,宁陕、岚皋、汉阴、石泉、紫阳、镇坪、白河7县革命委员会先后成立事业单位“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京剧“样板戏”,也演歌剧、歌舞和话剧,反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新人新事。1972年至1975年,全国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区戏剧演出开始活跃,《红松岩》《飒爽英姿》等一批创作剧目应运出台;地区红卫文工团撤销了京剧、秦腔建制,建立起以歌剧为主、辅以话剧、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建制文工团,安康文化史上没有的新歌剧事业开始诞生。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单命集团的胜利,使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剧团党组织恢复,业务工作逐步走向正常,缅怀和歌颂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话剧《万水千山》《八一风暴》《西安事变》,歌剧《蝶恋花》《洪湖赤卫队》《江姐》以及《长征组歌》等撤上舞台,由安康演员扮演的毛泽东、周恩来的艺术形象出现在安康广大观众西前,是安康戏剧史上先彩的一页。1978年3月,中央、省先后通令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及反映建国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代剧,各县剧团、文宣队和部分业余剧团迅即开箱或新置传统戏衣,演出禁锢十余年的汉剧传统剧;地区秦剧团因势奉命恢复,但,因1964年传统历史戏禁演,许多汉剧中、老年艺人调出剧团、或令其退休,西多数青年演员未承继传统剧目,因而自此仅能重排上演汉调二黄传统剧目30余本、折,大量优秀传统剧目难于重登舞台,几近失传。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区戏剧工作者在全会精神鼓舞下,积极投入批判、否定和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的学习和实际活动。地、县各级政府平反了文艺界61人的冤假错案,收回和安置“文革”中因传统戏停演被“精简”“退职”的37人,为全区点名批判《安康地区民歌选》《嫁嫂》等10个作品和作者公开平反。1980年至1982年,镇坪、宁陕、岚皋、白河4县停办了“文革”中后期新建的无发展前途的文宣队;汉阴、紫阳、石泉3县文宣队恢复汉剧艺术建制:地区再次调整秦剧团,建立起艺术学校,地区文工团正式命名歌剧团。经过全党重大理论问题和文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中,地区成立了文艺创作研究室,办《汉江文学•戏剧专号》,地、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多次石开创作会议和戏剧调演,批出了《红珍珠》《赵镢头之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枪声》《柳河情》《翠竹泪》等反陕当代生活的新作品。这些作品较之前期创作均有一些新的突鼓,突破了“三突出”“高大全”反现实主义的理论束缚以及流行多年的“路线斗争”“阶级斗争”的模式和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塑造了一些真正有血有肉有人性的人物形象。同期,全区舞台上还演出一批如《于无声处》《救救她》《泪血樱花》《芳草心》《报春花》等优秀当代话剧、歌剧作品;汉剧历史剧也创作、改编、移植演出了《劫难良缘》《紫兰逢春》《黄天荡》《清风亭》《脉案风波》《三篇恨》《升官记》《井石案》《巴山秀才》等富有新意的好戏。一批中青年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人员在艺术实践中成长为当代地方戏剧的中坚力量.地、县文化主管部门对剧团实行“经济补贴与四项指标相联系”的管理办法,推动了剧团的演出、创作和深人基层,1981年、1982年两年中7个专业团共演出1800余场次,其中巡回县城、区镇达1000余场。地方戏曲史的考查研究,同期有了可喜的收获,先后涌现出一些富有新解的学术论文;自1982年迄今,各类《地方音乐集成》及地、县两级《戏剧志》先后编纂成卷,全面地反映了地方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1983年后,全国的改草开放形势发展迅速,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较大幅度提高,电视深人城市家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心理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其它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演唱流行歌曲等广泛开展,舞台戏剧从数量到质量一时难于适应客观形势的需求,处于不景气的状况,观众特别是“文革”后成长起来而对传统汉剧不熟悉的青年观众日渐锐减。仅1987年就有12个外省区歌舞、轻音乐团来安康城区演出80余场《音乐会》,两地、县5个剧团城乡共演戏152场,团均30场。戏剧面临新的挑战。地区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认真部署艺术表演团体进行改草试验,采取措施,支持“三长”(广长、乡长、校长)戏剧创作。新作品如汉剧《板桥轶事》《打儿石》《马大怪传奇》,歌剧《榆钱儿》《悠悠三江水》,话剧《白氏家族》相继出台,《马大怪传奇》晋京创映西汉剧首举;剧团积极试行团长负责制,剧组承包制,开办“第三产业”以副补艺;地区歌剧团、紫阳县汉剧团积极争取政企部门的支持,举办“土地法宣传”“视法宣传”等专题巡回演出,探索戏剧与企业联袂的新路于;力图走出戏剧“不景气”的困境。

大事记

康熙五年(1666)

紫阳县知事朱元治同驻防游击徐綦隆捐俸倡助重修县城隍庙及乐楼三间。

康熙七年(1668)

安康城双溪寺乐楼建成。

康熙十九年(1680)

石泉县知事潘瑞奇重修武庙(关帝庙)及万年台。

雍正八年(1730)

汉阴县知事王大树添建县城隍庙乐楼。

乾隆二年(1737)

乾胜班为紫阳县蒿坪河东门寺乐楼破台演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左右

安康西路人赖世魁将关中道情戏引入安康,立道情皮影戏班。

乾隆三十年(1765)

旬阳县蜀河镇杨泗庙戏楼建成。

乾隆四十八年(1783)

白河县关帝庙及戏楼建成。

乾隆五十七年(1792)

石泉县特调五郎厅(即今宁陕县)巡检司狱加二级白纯祖主持老城(即今关口)城隍庙、财神庙、关帝庙、火神庙四庙及戏楼建成。白令各庙献戏三日。

嘉庆年间(1796—1820)

大筒子戏随湘、鄂移民传入安康、汉阴一带。

嘉庆中叶(1805—1815)

紫阳县蒿坪河杨氏大家六世杨景泰、杨履泰弟兄聘师招徒在庄院内兴办汉调二黄科斑、修戏楼、置戏衣、自娱乐邻。

嘉庆十五年至道光五年(1810—1825)

紫阳县蒿坪河杨金年领杨家二黄班自任河入四川演出。

嘉庆二十年至道光五年(1815—1825)

平利县魏汝区水田河李敬模创立弦子腔皮影戏班。

道光中叶(1830—1840)

紫阳县蒿坪杨金年领班落汉中府、子西乡县屈家河沙河坎办二黄科斑,首开“鸿、来”字辈。

道光十九年(1839)

汉中孔大方领二黄汉荣班来安康城河街江西会馆演出。10月,在安康新城仓夫庙扎冬班。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冬月十五日,紫阳县洞河街武昌会馆戏楼建成。

道光二十五年(1845)

三月,汉中府西乡县汉调二黄仁丰班(领班陈必三)在安康城黄州会馆扎班演戏并巡回区内各县城三年。

道光后期(1840—1850)

杨金年科班在西乡续开“永、清、长、福”四科。

咸丰三年(1853)

元月十三日,紫阳县二黄双合班在汉阴县涧池铺东岳庙戏楼演出。

咸丰十年(1860)

范仁宝率汉调二黄祥瑞班自鄂入陕驻足安康县城,办瑞仁科班,开“瑞、彩、方、盛”四字科。

咸丰年间(1851—1860)

安康城内鲁班庙及戏楼建成。

同治元年(1862)

汉阴县铁佛区黑龙洞庙添建乐楼。汉邑二黄双胜班唱破台戏。

咸、同年间(1851—1870)

杨氏科班续开“吉、寿、元”字辈科。

同治十二年(1873)

旬阳县知事陈元梦主持修建县城隍庙戏楼。

同治十三年(1874)

安康八步景戏艺人汪文成在旬阳演出八步景戏。

光绪十三年(1887)

河南越调戏班艺人兰定子、李二架子在旬阳县演出越调戏。传人后,改以当地语音演唱衍化为旬阳越调皮影小戏。

光绪十五年(1889)

兴安府正堂颁布《禁令》.禁令第二条称:“严禁夜戏,唯夜戏为害最盛,且亦聚赠招匪之所”。

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1896—1901)

范仁宝瑞仁班续开“庆、福、成”字科。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安康县城庙乐楼建成。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安康知府金文同重建旧城关帝庙及乐楼。

光绪三十四年(1908)

紫阳县洞河镇“江湖会”张少海等三人赴平利县洛河参与反帝爱国活动,被清廷杀害。洞河百姓为纪念张等,于宣统初年编演了二黄戏《反洛河》,被禁。

光绪年间(1875—1908)

杨金年科班续开“双、天、九、协、安、荣、旭”七字科。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至7年(1912一1918)

安康周瑞福二黄瑞泰班、汉阴涧池二黄泰荣班、唐安泰二黄三泰班、杨安荣二黄德泰班赴各地演出。

平利县城、紫阳县城、宁陕江口镇兴起二黄自乐班。

民国8年(1919)

蓝田县秦腔青胜班在反阴、安康、旬阳、白河沿反江大镇演出。

秋,

安康县梅子铺大筒子戏班公义社在汉阴县铁佛、黑龙洞一带演出。

石泉县城内、西关分别组成二黄自乐班。

民国9年(1920)

安康凌成佑集各处艺人成立二黄同心社,在安康城内鲁班庙设园营业。

民国10年至25年间(1921—1936)

杨金年传人杨安荣德泰班在汉阴涧池跟班授徒“玉、胜”字科。

民国17年(1928)

汉阴县青年教师刘季高得县教育局长刘子季的支持,组织城关知识青年,在城隍庙戏楼演“文明戏”(话剧)《除四害》《双十梦》,宣传新思想易风移俗。

民国19年(1930)左右

随留声机及京剧唱片传入,京剧流人安康。

民国23年(1934)

端午节,石泉县立第一高小女学生在西关河坝搭台演出文明戏话剧《又是一年》。

旬阳县城龚家垛小学师生在县城隍庙演出“文明戏”。

民国25年(1936)

兴安师范附属小学师生张世康等演出独幕话剧《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民国26年(1937)

安康成立“各界抗敌后授会”。兴安师范师生连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旬阳旅安中学生返乡工作团”由范承志、张永茂负责,回旬阳宣传演出抗日话剧《生死关头》、歌剧《放下你的鞭子》等。

11月,旬阳县城关教师朱承德发起,县长苏光壁支持,建成城关抗日宣传化妆团,成员50余人,演出自编《自取辱》《草营人命》等抗日戏剧,书写抗日标语宣传画,影响颇大,持续活动至抗日胜利。

民国27年(1938)

华北沦陷,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猛发展。4月,教育部集中华北师生组成国立陕西“中小学教师战地服务团第四分团”来安康。陕西服务团广大师生分路在安康县城、五里、恒口镇、汉阴县城、石泉县城演话剧,教唱抗敌歌曲,积极宣传抗日。安康中学、兴安师范、南小的师生在街头,在乡村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剧《农村曲》《铁蹄下的歌女》等。

石泉县、汉阴县先后成立“抗敌后援会”。两县在安康上学的中学生先后组织“旅安学生假期返乡抗敌宣传团”,回本县进行救亡宣传活动,演出话剧《血的教训》等。

11月,紫阳县建立“陕西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紫阳分会”。城关小学校长周紫岚、教师薛仲骧等4人组织师生成立“抗日救国宣传队”,演出话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回老家去》《光荣送子参军》等。

京剧艺人王元德、严古风(琴师)及妻柳绵卿(旦)随国民党庞炳部队京剧班来安康驻留,为城内京剧爱好者传艺,从学者日盛,年后“京剧联欢社”成立,挂衣登台,自乐娱人。

民国28年(1939)

2月,“石泉城关同乐社”改称“石泉抗建剧团”。于夏赴本县熨斗、喜河、后柳,汉阴县城、润池救亡募捐演出。

秋,石泉县后柳镇小学、民众学校、短期学校师生联合组成“抗日宣传队”,演出抗日话剧《松花江上》等。住汉阴的国立四中,在汉阴县城演出活剧《日出》《雷雨》等。

安康县城西关自乐社成立。

冬,安康中学、兴安师范两校紫阳学生22人,组织“旅安学生寒假返乡工作团”回县宣传抗日,演出《守土抗战的朋友》等抗日话剧。旬阳城关“抗日宣传化妆团”成立。大唱抗日歌曲,演出话剧《芦沟桥事变》等,售票收入捐献前方。

民国29年(1940)

中国共产党安康地方委员会机关设紫阳县芭蕉口小学。由在校任教的地委委员刘华与教师刘家辉,隐蔽身份倡领本校师生开展抗日宣传,亲自编演小活剧《刮地皮》《新茶上市》《傻女婿》,在芭蕉口、高桥、高滩、毛坝关以话剧演出形式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人民联合起来抗日。

夏,以蒋剑琳为队长、其女蒋桂珍为主演的“抗敌救亡新剧二队”在安康、汉阴、石泉、紫阳、旬阳5县城及蜀河镇多日演出《九•一八事变》《孟姜女哭长城》等20余个时装话剧及“双簧”“活报剧”宣传抗日救亡。旬阳县神河区中心小学在李兆琼倡领下,师生组成“神河化妆团”,演出《张大报仇》,大型二黄《胶东呼声》等抗日戏剧。

中共汉阴县地下组织,利用寒、暑假期,以“旅安同学会”名义,组织戏剧团、歌咏队,发动学生向社会各阶层募捐支前,演《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古城怒吼》等抗日话剧,唱《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

石泉抗建剧团在县城东关城隍庙抗日义演三天,募捐支援抗敌前方;后赴各乡镇募捐义演。

民国31年(1942)

元月8日,国民党紫阳县党部书记雷声光在县政府成立“紫光剧团”,设话剧、秦胶、平剧(京剧)、二黄四组,众推举雷任团长。各类演出异常活跃。

民国32年(1943)

紫阳县中学组织“暑期学生返乡宣传队”,分东、西、南、北四路赴全县13个大镇(街)开展抗日宣传募捐活动,演出《饭馆擒敌》等话剧和歌剧、双簧(哑剧)。

民国33年(1944)

春,平利县城关二黄业余剧团排演廖杰仙创编的大型历史剧《犒师救国》宣传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34年(1945)

9月,为庆祝抗日胜利,平利县城关业余剧团排演出大型二黄《胜利荣归》。

民国35年(1946)

国民党第五战区汉中行营京剧团(领班洪益奎)在安康城关演出年余。驻期内常与平剧联谊社联合演出。

民国36年至38年(1947—1949)

安康凌成佑“同心社”固守城区,挣扎维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5师文工团在已获解放的平利县城庆祝国庆,演出新歌剧《白毛女》

1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5师政治部文工团在安康(11月28日和平解放)老城体育场连日演出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王秀鸾》《大家喜欢》《兄妹开荒》《红布条》《军民一家》《买卖公平》及话剧《战斗里成长》,古装话剧《李闯王》。

1950年

3月,安康中学学生王道中、刘正洽、何仪、赵书绅、罗金梁等组织“活力素剧社”,排演话剧《炼狱》及各类中小型新歌剧、秧歌、活报剧及歌咏,宣传新社会新思想。

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分区文艺工作队成立。

7月,中共安康县委为配合反霸减租运动,以安康中学“活力索剧社”为基础组建“安康暑期宣传队”、米信公、许卜年领队,赴恒口、岚河、流水等。

8个区镇,演出歌剧《赤叶河》《大家喜欢》等剧目。

8月,中共安康地委以“安康暑期宣传队”为基础成立“地委文艺工作队”,演职员32人。

9月,安康汉调二黄艺人杜建德偕同安康中学教员许卜年赴西安出席陕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后杜建德(玉华)在西安应邀参加大众二黄剧社演出。第二次来西安考查戏曲的京剧名家程砚秋观赏了杜演出的汉二黄《碧玉簪•回娘屋》,称“汉调二黄艺人为京剧老前辈",并亲赠杜缀有“汉调之光”的锦旗一面及旦角“头面”一幅。

12月,安康县人民政府派文化馆于部张乾寿、杨明灿辅导二黄同心社、西关二黄自乐社经过充分酝酿协商正式合并成立安康人民剧院。

1951年

元月,地委文工队巡回旬阳、白河、湖北竹溪、平利4县9城镇,配合反霸斗争,演出《赤叶河》等3台歌剧,历时月余。

4月,安康人民剧院应汉阴“三月三”物资交流会约请,在汉阴县城演出新编汉调二黄历史剧《北京四十天》《仇深似海》等。

地委文工队更名专区文工团,隶属专署领导。4月一5月赴安康、汉阴、石泉、紫阳、岚皋5县的17个城镇演出歌剧《白毛女》《刘胡兰》《保卫村政权》等及宣传“镇反”的小节目。历时两月余。

9月,安康县人民政府派张乾寿、王贤林、杨明灿到人民剧院进行整顿。

11月1日,专区文工团更名安康文艺工作团。

1952年

6月,安康专员公署召开文艺整风会,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安康文艺工作团、安康人民剧院及各县皮影戏、曲艺代表150余人参加。

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分区文艺工作队奉命撤销。

冬,安康人民剧院贯彻政务院戏曲改革工作方针,开展“改人、政制、政戏”的民主改革运动。

1953年

7月1日,安康文艺工作团奉命撤销。

8月,省政府拨歌扶持安康汉调二黄事业,人民剧院归专署领导;杨明灿、王道中、黄贤明、虞竹坪、余书棋等新文艺工作者先后调人该院工作。

11月,专区举办全区业余剧团团长培训班,60余人參加,历时10天,进行关于业余剧团性质、方针、任务、原则的政策教育和业务知识的传授。

1955年

2月11日,安康专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开幕。安康、紫阳、石泉、汉阴、岚皋、白河6县54人参加。历时5天,演出民歌、曲子、民间舞蹈、民间小戏八岔等13种形式。

1956年

3月17日,安康人民剧院经省文化局批准为国营剧团,由安康专署代管。

嗣后,剧团自行更名安康汉剧团。“汉调二黄”改称“汉剧”自此始。

4月,安康县星火剧团成立,

同月,白河县新生剧团成立,

6月15日至7月16日,安康汉剧团赴西安参加省第一届戏剧观康演出大会,演出汉剧《楚宫》《清风亭•碰亭》《届原•雷电颂》,八岔戏《站花墙》,展览演出汉剧《拿王通》《失火印》《黑旋风李達•闹寨》,八岔戏《吴三保游春》。

8月,安康汉剧团派杨明灿赴江苏省南通市,聘请京剧教师张玉到团任教练、导演。

同月,湖北省竹溪县为发展汉二黄,派文化馆屈申馆长领剧团学员恢德超、江玉英等8人来安康汉剧团学艺,培训一年。

9月,专署决定将安康汉剧团移交安康县领导,与星火剧团合并为安康县汉剧团。

同月,汉阴县人民剧团成立。

同月,紫阳县汉剧团成立。

同月,安康、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白河、旬阳10县先后举办皮影戏会演。

11月,专区皮影戏会演在安康举行,安康、旬阳、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7个县代表队57人参加。演出汉调二黄、道情、弦子腔、八岔皮影剧目12个;会期座谈了与会剧种的源流沿革、班社、剧日状况;艺人李荣堂、王连成献出家传手抄剧本105本;会后编印《会刊》存史。

同月5日,石泉县汉剧团成立。

同月25日至12月15日,专区皮影戏代表队赴西安参加省第一屈皮影、本偶观摩会演大会。演出弦子腔《洁酒》,道情《打蛮船》,二黄《盘肠战》《剪红灯》,八岔《送香茶》等13个折戏分别获奖

冬,安康县汉剧团应邀派王道中、赵承群、余书棋赴武汉参加湖北省第一次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会中交流了汉水中上游二黄班社沿革。

1957年

2月,专员公署、共青团安康地方委员会联合举办“专区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道情、八岔等地方小戏。

6月,安康县文教科副科长袁善荫参加文化部在京召开的全国剧目工作会议。传达精神后,安康县汉剧团上演汉剧《九更天》等10余本禁演传统剧目。

7月,专署文教科根据陕西省文化局通知,成立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由陕西省剧目工作室进行业务领导,开展全区戏曲发据工作。

7月,湖北省武汉市汉剧团赵琛、曾彩龄、邱海清来安康访问,安康县文教局多次邀集汉剧团老艺人座谈汉调二黄源流沿革、班社历史、艺人辈份。

同月,安康县汉剧团为湖北省竹溪汉剧团代培的8名学员一年期满,结业回县。

安康县汉剧团调派陈安理等9位艺人支援新建的汉阴、紫阳、石泉3县汉剧团。

8月1日,安康县召开老艺人座谈会,汉调二黄、陕南道情、八岔、大筒子戏、曲子等剧种的55位艺人出席、讨论并整理了各个剧种的源流资料;登记了本地区老艺人的分布状况;报出剧目320个;口述记录195个,捐献剧本51个,其中26个为报传珍本。

12月27日,平利县汉剧团成立。

1958年

元月21日,专区首届剧团团长会议在安康召开。安康县王道中、许洪祥,白河县王昌云,石泉县邓立中、紫阳县黄群众,汉阴县王治荣,平利县邹合理参加会议。

4月9日,安康专区传统剧目发据、校勘委员会成立,制定了“安康专区传统剧目发掘、校勘方案”。

10月25日至11月23日,安康县汉剧团随省代表团参加在西安举行的西北地区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汉剧现代戏《朝阳沟》。

1959年

2月25日至3月5日,专区第四届民间音乐、舞蹈、戏剧会演在安康举行,安康、石泉、紫阳、平利、旬阳、白河6县代表队150余人演出汉调二黄等5个地方剧种的剧目多个。

4月,湖北省戏曲工作室派王俊、赵荣华来安康调查访河汉调二黄剧目、声腔、脸谱。

5月15日至27日,专区第一届专业剧团会演大会在安康举行,参加会演

的有安康、石泉、紫阳、平利、白河等5县汉剧团代表227人:湖北武汉,西

安、汉中等地16个单位的来宾和老艺人22人:大会演出17场36个剧目:计

二黄传统剧22个,移植汉剧7个,自编现代戏5个,移植现代戏2个:主要

剧目有现代民歌剧《葵花向日红》《绿海红心》《黑山钢铁战》,汉剧现代戏

《四川白毛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