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代表什么生肖

月是今夜圆 两岸共良宵,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白先勇代表什么生肖1

【两岸听潮】

今夜,是万家团圆的元宵佳节,明月正当空,汤圆盛碗中,幸福在溶溶月色里流淌。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一场跨越海峡的云端拜年正热烈进行,无数春天的祝福乘着各种通信手段穿梭于海峡两岸。

今年春节来临之际,一则暖心的新闻在网上传开了——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与岛内98岁的新闻学泰斗李瞻先生互致新春祝福,两位年近期颐的老先生隔空对话,共忆岁月韶华,细诉深厚情谊,约定“相期以茶”,令无数观者动容。视频中,方汉奇先生深情地说,“两岸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的亲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生活上,在乡土的感情上,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佳节,但没有一个比春节更隆重。对乡土的情怀、对家的眷恋、对亲友的思念,每一个中国人心底里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与春天的期盼交织,凝结成了春节的深刻内涵,也形成了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情感纽带。即使远隔重洋、人在他乡,尽管忙忙碌碌、难有闲暇,时间与空间的阻碍在辞旧迎新之时瞬间消弭,情感也在此刻喷薄而出。

在大陆,春节拜年必不可少;在台湾,也有拜年习俗,被称为“行春”“走春”。不同的称呼,一样的心意,今年春节期间,两岸同胞自发掀起了一股穿越海峡的网络拜年热潮——87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通过视频对定居厦门的弟弟高秉涛表达想念之情,期待兄弟一道回乡寻祖;10名北川少年,向汶川地震后资助他们的台湾人士高金素梅送上祝福,亲切地喊她“高妈妈”;一生致力于中国诗词研究教育的叶嘉莹先生,通过视频,向海峡两岸和海外的所有朋友致以新春祝福……不须凭舟楫,春风自有脚。虽有海峡相隔,心愿与祝福却早已与春风一道,飞越海峡,飞入千家万户,飞到每个牵挂的人身边。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海峡两岸脍炙人口。春节期间,余光中的挚友方明深情朗诵了这首《乡愁》,传递对大陆朋友的思念。在海峡两岸同胞火热拜年的背景下,重温这首隽永的小诗,人们能够更深切地体味到,乡愁是多么深邃绵长,而那湾海峡,是真的很浅很浅!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家书也好、微博也好、视频也好,海峡两岸的云端拜年传承着中国式浪漫。目前,在微博上,这一活动浏览量已超过1亿人次,它不仅引发了两岸同胞的情感共振,还激发了文化共鸣。

“昆曲六百年薪火相传,您当时和我讲的历史使命感,我一定会朝着这条路、朝着这个方向去走。”1月26日,昆曲演员俞玖林通过视频向台湾作家白先勇拜年。二人因排演青春版《牡丹亭》结缘,至今已有18年。白先勇也通过视频回拜,表示“希望把昆曲艺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像你们老师那样传承下去”。

中华文化广博精深,两岸共同传承的,又何止是一部《牡丹亭》。在2月4日晚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物候次第出现,中国传统美学和自然哲学惊艳了世界。在现场担任志愿者的台湾青年苏雍竣也为这样的中华文化之美而倾倒:“与全场观众共同倒数24下,真的好感动!”从共同排演《牡丹亭》到《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从春节年俗到古典诗词,从十二生肖到二十四节气……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共同受到中华文化的哺育滋养,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知来处方有归处。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来处,将中华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方向,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就像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序》里说的那样——“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两岸同胞应并肩携手,密切交流合作,一同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月是今夜圆,两岸共良宵。思念不会因距离减少,血脉不会因时间变淡。让我们在这个团圆之夜,祝福远方的亲人平安喜乐,许下春暖花开的期待。

(作者:安胜蓝)

白先勇代表什么生肖2

记者|任蕙兰

很多商务人士遇到过这样的窘境:想给外国客户送一份特别的礼物,若是法国人,你总不能送爱马仕或LV;若是意大利人,送Gucci或Prada也显得古怪。除了送法国人Gucci,送意大利人LV,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

这样的尴尬确实存在,在国际奢侈品牌(包括轻奢品牌)和本土中低档品牌之间,日渐富裕的中国消费者似乎被剥夺了第三种选择。如果你想追求品质和设计,就得忍受国际大牌忽视亚洲人身材设计的衣服,然后满街找裁缝店做二次加工;如果你想追求合身,就得咽下本土品牌粗糙的工艺和“大牌即视感”设计——那种可以一眼看穿的模仿。

5月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这一提法,为接下来的工作定了基调。自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一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品质革命”呼之欲出。

“品质革命”适逢其时

据统计,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

产业规模如此巨大,但却难称制造强国——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缺陷日益凸显,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不容回避。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中国正在兴起一个规模可观的中产阶层,其消费需求正从“有”向“优”升级,从温饱向小康转变。当巨大的产业规模不能与庞大的消费群体完全对接,就会出现一方面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追求中高端品质的消费流向境外。总理多次提及老百姓出国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事例,其中所含的隐忧不难理解。

尤其,随着荷包日渐丰厚,中国消费者的切身体会也越来越强烈。根据《TEFAF2016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中国中产阶级(财富值在5万美元到50万美元之间)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0.7%,中产以上(财富值高于50万美元)的人口占比达到0.6%。中国中产阶级和中产以上阶级的成年人口增幅,在2000年至2015年之间超过60%,大幅领先于老牌经济体(同期美国为22%,欧洲为18%)。这部分人10年间财富增幅接近620%,是同期老牌经济体该部分人群财富增幅的6倍。

中国消费者增长的财富化作了强大的购买力。今年初,商务部透露,2015年中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中高收入阶层境外购物占相当大的比例。无怪乎国际奢侈品牌推出那么多生肖元素、大红大金的设计,只因中国“金主”的实力不容小觑。

那么,眼看着在中国“金主”滋养下的国际品牌茁壮成长,本土品牌该拿什么来留住这些兼备购买力和购买欲的消费者?

“品质革命”适逢其时。革命的主角是市场,工匠精神要着落到一家家具体的企业身上。这一点常务会上说得很明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也就是说,电饭煲的有效供给,还得靠企业,政府不该直接管。政府应该管也必须管的,是政策和制度环境的有效供给。

针对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常务会提出:一是完善市场准入,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及目录和不合理收费。二是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四是强化监管,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说到底,政府搭台,唱主角的是企业。当政府以工匠精神谋划和推动“放管服”改革,创造和守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方能以工匠精神专注于产品,“品质革命”才能渐成大观。

好品质如何对接市场?

一只爱马仕Kelly包据说要耗费18-24小时的工时,每个手柄需要不少于3个小时的工时;一只Birkin包的完整制作时间据说长达3个月;一件高定时装宣称要耗费至少20人超过700个工时;一枚高级定制腕表要排队等6个月……高品质,常常是奢侈品牌最大的“卖点”。

在服饰鞋履等消费品领域,手工艺含金量往往成为衡量一件高品质商品的“硬标准”,这也是“工匠精神”最直观的体现。

在大工业时代,消费者厌倦了千篇一律、粗糙平庸的商品,对高级手工制品的推崇变得顺理成章。手工制作意味着商品具有几个特征:一是限量生产,工匠的精力有限,工厂流水线做一百个手袋的时间,工匠也许只裁了个皮料,而“饥渴营销”的效应反而吊起消费者的胃口。二是手工制品独一无二,手工打造的作品每一件都不可复制,所以满足了消费者对独特个性的追求。而最重要的是,手工制品是一种技艺的凝结,尤其是绵延多少辈的技艺,让它有了值得被传承的价值。

比起冷冰冰的机器流水线产品,手工制品被镀上了一层匠人的温度。消费者在穿戴那些耗费大量人力的精致之物时,正是为背后的“工匠精神”买单,而“工匠精神”也一直是奢侈品牌标榜有别于普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机器生产时代到来之前,中国的手工制品也有不少亮点,比如瑞蚨祥的旗袍、内联升的布鞋,都是靠匠人手艺扬名。后来流水线生产在轻工业领域渐渐普及,一些品牌还保留着半手工制作,比如上海牌手表、蓝棠皮鞋,要紧环节都需老法师把关。但随着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成熟,对品质的要求让位于产量效率,一个工匠必备的技艺含金量也越来越低。

工业时代,很多工匠“废了武功”,但也有一些作坊式运作的手艺传承,没有受到机械化的影响,比如刺绣,苗绣、苏绣、上海顾绣都拥有悠久历史。王安忆的小说《天香》,原型便是以“顾绣”闻名的上海露香园顾氏家族,兴起于闺阁,清雅的绣工中融入了文人书画的情趣。

随着匠艺回归消费者的视线,一些商家瞅准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第一个加入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大中华区品牌“夏姿陈”,就是用刺绣、印花、手绘的方式,把画面表达在服装面料上。刺绣运用的是苏绣,在苏州有专门的工坊。

但在实践中,好手艺与商业对接并不容易,成功者寥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存在不小的差距。张寒是“XY民族风”服饰的设计师,擅于将苗绣运用在时装上。她告诉《新民周刊》,人们对完全苗绣民族风的服饰接受程度不高,更多的是欣赏观望,而不是穿戴,所以民族的传统服饰只适合博物馆展览,商业发掘要把民族风和时尚相结合。

除了杨丽萍,可能没什么人能hold住一身苗绣服饰。她挎个菜篮子出门都是一种时尚,换了普通人拿菜篮子挤地铁上下班,可能就要遭遇一车厢白眼了。

那么,拥有传统手艺的匠人,能不能朝着时尚方向转型?“苗疆故事”丝巾品牌创始人曾丽表示,几乎不可能。“我们尝试过向绣娘定制一些时尚产品,但是她们做不出我们想要的东西,她们只擅长传统的工艺。”因此她只能先收集工艺精致的绣片,再和设计师、艺术家合作进行二次加工,把苗绣融于时尚设计之中。

但这样的磨合也不容易。“绣娘懂工艺但不懂时尚,艺术家懂时尚但不懂苗绣工艺,有时互相都不能理解。”有一次设计师提出,在丝绸上做一幅“满绣”,就是在整块布料上绣满各种图案。但丝绸的材质很轻很薄,根本承不住这么密集的绣工,绣娘是做不出来的。“艺术家作画,往往是天马行空,一笔拉得很长,但这样的画面不可能通过苗绣表现出来,因为针脚不可能拉那么长。”

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将书法融于前卫舞道,白先勇的《牡丹亭》把现代舞美融于传统昆曲表演,这样贯通古今的美俘获了当代观众的心。可见,好手艺的商业开发也需要一批大师,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审美眼光,把这些珍宝从故纸堆里救出来,完成凤凰涅槃。

工匠还“精神”么?

提起好手艺,很多人会想到台湾电影《小城故事》中的木雕老师傅。在以木雕闻名的鹿港三义镇,他是整条街手艺最好的匠人,一辈子兢兢业业打磨技艺,但收入远不如转行开旅游纪念品商店的老哥们。

在消费者眼中,工匠应该是浑身上下嗅不出商业味来的那类人,一心钻研手艺,为自己的手艺而自豪。说白了,消费者愿意为这种近乎宗教虔诚的专注买单。但在现实中,这样的工匠是否存在?

“消费者都比较欣赏质朴无华的匠人,但这样的匠人对商业开发来说是个难题。”曾丽在为苗寨绣娘质朴而超凡的手艺惊叹时,也陷入了挣扎和纠结——这些苗寨女子没有多少商业概念,很难用合同去约束。

几年前,夏姿陈找到曾丽主理的贵州民族服饰博物馆,希望曾丽为他们找一批擅长苗绣的绣娘合作。夏姿陈的服装风格带有很多刺绣元素,过去一直是和苏绣合作,刺绣在苏州已经发展成为成熟产业,绣坊运营、接单的效率很高。品牌想再开辟一条苗绣生产线,就找到了贵州来。

博物馆在绣娘和品牌之间搭了一座桥梁,挑选了50多个手艺精湛的绣娘和夏姿陈对接,双方约定好酬金,曾丽组织绣娘每天到博物馆的绣坊“上班”。但是没过多久,曾丽发现这些“员工”太难管理了,“开工没几天走了一大半,说是请假3天,她们可以30天都不回来,找都没法找。”这次的合作最终不了了之。

后来曾丽自己做苗绣的商业开发,感受更深。“我们跟绣娘签好合同,上面写好交货日期,但到了日子,她们经常交不出来,会跟你解释,这两天去邻寨吃喜酒了,前两天去哪里走亲戚了,或者是这段日子在地里干活收庄稼,总之她们觉得有很多事比履行合同更重要。”

山中生活了一辈子的绣娘们弄不懂合同的效力,苗寨是个熟人社会,大家觉得凡事都可以商量。朴实而散漫的绣娘们不懂什么商业逻辑,追求效率、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名词,更不会出现在她们的词典里。而绣娘的工期不能确保,就会影响品牌向客户交货的时间。曾丽只能提前给客户打预防针,时间不能定得太死,接不了急单。

有一次,曾丽在一家店里看到一件满绣的长袍,非常美。她问老板娘卖多少钱?老板娘说卖2000元。曾丽立即想向她下订单,就问,如果我买10件、100件能便宜些么?老板娘想了想说,如果10件,就卖3000元一件;100件,就卖4000元一件。

曾丽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买得多反而贵?老板娘向她解释,这一件是闲置的,没别的用途,可以2000元卖给她。如果她要得多,自己就得另外赶工,那就要放下好多别的要紧事,当然要更贵。

而年轻一代的匠人们,虽然更理解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却往往不愿接受工匠生活的单调和枯燥,纷纷逃离这个行当。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进入苗寨,品牌的订单为绣娘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品质,但这些改变仍然留不住年轻人。

曾丽说,一件上成绣品,花费绣娘一周左右的时间,可以卖到一两千元,绣娘平均每个月有大几千的收入,这在消费水平较低的苗寨已经很可观,甚至比很多外出打工的人挣得都多。但寨子里的年轻人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承习传统的手艺。

“苗族的女孩子从小就跟着妈妈学苗绣,每个人都会动针,但年轻女孩子很少愿意留在家里接绣活,都会成群结伴出去打工,顶多过节回家的时候绣几件。”

苗寨的90后年轻人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爱玩,爱新奇的事物,在外打工能见识家乡见不到的世面,已经从迫于生计,转变成一种娱乐。而苗寨父母宠溺孩子的心态,也和城里人一般,很多人并不指望孩子寄钱回来养家,所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即便收入不高,做做“月光族”也乐在其中。而见识过外面世界的年轻人,就越发难以安于家中做刺绣——这样的生活,既不时髦,也不有趣。

当然,由于传统上“匠人”处于社会鄙视链的中下游,这也让不少优秀的手艺人意兴阑珊,并且吓退了一些本来可能从事手艺活的年轻人。

海派玉雕大师王金忠曾经抱怨,碰上有些土豪客户,扔下一块上等的和田玉说,你给我雕个皇帝,就雕成我的样子吧。“可是不同的籽料要根据它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图案,比如有皮色的部分可以雕成一片叶子,很巧妙,雕成皇帝就一点艺术感也没有了。”遇上消费者既不懂手艺,也不懂尊重手艺人,让匠人很无奈。

王金忠的工作室同样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很多父母不愿让孩子做工匠,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对口玉雕行业的专业。“我们试过美院毕业的学生,但平面作画功底不错,到了立体的玉雕,就露了马脚。”

此外,很多优秀匠人不善经营,在与商业机构的合作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到头来,市场的肉都让商人吃了,匠人只有喝汤,难免积极性受挫。一些好手艺,也就此渐渐失传。

为“工匠精神”买单

只有当匠艺受到重视,匠人的地位水涨船高,一些好东西才能传承下来。而消费者对匠人最好的尊重,就是为匠艺买单。

这些年来,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变化——大工业时代下的巨头纷纷在市场中折戟,曾经的巨无霸“宝洁”2014年宣布出售、终止或淘汰最多100个品牌,每年削减5亿美元的广告代理费,还砍掉40%的代理商,节省了15%的代理商费和制作费用。以大规模广告投放刺激销量的时代过去了,信息爆炸的当下,消费者更了解自己要什么,也更注重品质,热衷个性化定制产品,让匠艺有了发展空间。

经历了大机械化生产的粗糙和平庸,人们开始重新追求纯手工制品或半手工制品,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人手的打磨,往往更能彰显工匠精神。尤其是在服饰鞋包等轻工业领域,一双经过300道工序手工打磨的皮鞋,一条耗费裁缝师傅一个月时间制作的旗袍,一块每个零件都由制表师细细打磨的腕表,似乎穿戴上,就能想象匠人专注工作的画面。

手工制品比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商品成本高得多,工匠精神意味着几倍的价格,消费者是否准备好为附加值买单?目前只能说,只有小众消费者有这个能力和意愿。

在市场培育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兼顾尽可能多的消费者,采取折中的市场策略。比如“XY民族风”品牌就有两种定位:一种是以民族风文化为主线,保留原汁原味的刺绣手工和原生态的加工方式,到村寨收集高水准的民间刺绣,并使之相融于时尚设计之中,由XY专属的工作室制作。它们是作品,而不是产品,因此价值不菲,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只归属于有能力收藏的人。另一种还是以民族风文化为主线,只是从中提炼出民族图案的元素,和机绣厂家合作加工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机绣片,大大降低手工成本,再运用设计与最流行的时尚款式相结合,与有经验的多家服装厂合作,大量生产。它们是产品,不是作品,所以价格从几十到几千不等,千元以内的居多,因此能够满足大部分的消费群体。

“苗疆故事”也采取差不多的市场策略:工艺复杂的刺绣价格甚至会上万,是纯粹的作品。而运用苗绣元素的丝巾则定价低一些,介于作品和产品之间,大部分是从苗绣的图案中提炼形象字符,用印染等方式制作,价格让普通消费者可以承受。

“苗绣没有具体的形象,都是抽象的图案,因为最早是敬天祭祀使用的,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有些图案是代表福气,有些是健康,很多现代人对神秘符号很感兴趣。”曾丽说。她认为,匠艺生存的消费土壤是存在的,很多人愿意为一些精益求精的商品买单,比如极致的工艺,或独特的设计,或体现神秘文化,都能打动消费者。但现在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消费者并不真正理解匠艺,会存在一些误读。“有的客户喜欢苗绣,就缝在坐垫上,我们看了心里不是滋味。因为苗绣最早是用于敬天的,拿它当坐垫就亵渎了。”

工匠精神,不但是手艺人的一种态度,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也应当成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共同的理念。如果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到制作都追求精益求精,秉持“工匠精神”,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会更具优势。

白先勇代表什么生肖3

酒令四要

酒令是古人饮宴时根据一定规则以罚代劝的一种侑觞佐酒形式;行酒令则是中国特有的重要酒文化娱乐活动。根据酒令的形式和内容,可以确定构成酒令的最基本要素有四点:

一是游戏规则,称“酒律”。按酒律的不同,酒令可分四大类和数千种。四大类即通令、骰令、筹令、雅令,各有不同的游戏规则:通令通过划拳、猜枚、压指、传花等方式劝饮;骰令通过掷子、看猜点数来赌酒;筹令通过掣签循辞以定赏罚;雅令通过吟诗联句来决胜负。四大类可细分许多种类的酒令,也有融四大类酒令于一体的复合性酒令。

二是游戏裁判,称“令官”。令官是宴席上专设的监酒之职,掌管酒令筹具,负责宴饮秩序,并根据酒律的执行情况对行令失误、言语失序、弄虚作假、拒酒逃席等各种违反酒场规则的人进行训罚,以罚代劝。实际上,令官就是酒席上行令的主持裁判。令官名称众多,有酒监、觞政、酒令、酒史、酒纠、席纠、觥录事、摄觥使、瓯宰、律录事、司过之吏等名目。后来一般实行精“官”简政,只设令官独掌行令。规模大、人数多的,实施“三权分立”原则:酒监监酒,为监察官;酒裁裁令,为裁判官;酒纠执罚,为执行官,是为酒桌上的“民主”。《醉乡日月》:“夫律录事者,须有饮材,材有三,谓善令、知音、大户也”,就是说:担任令官,必须精通酒律、音律,酒量宽大,赏罚无私,具有协调组织能力。

三是以罚代劝。酒令决出胜负的结果就是罚酒或奖酒,通过奖罚达到劝酒的目的,从而打破筵席上的沉寂局面,活跃气氛,把酒宴推向高潮。席上虽尊如万乘之君,贱如一介之氓,只要违反规则,都要受罚。所以有酒令大如君令、酒律严如法律之说。传统罚酒、奖酒的方式也很多,不一而足。2001年我在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酒传》中,有一篇《酒刑律书》,就是一部酒国法律,专讲酒令罚酒奖酒的:总则部分包括《酒国律的宗旨、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令官、人员和职权范围》、《违律的种类、未遂和中止》、《刑罚与准赎》、《刑罚的具体运用》;分则部分包括《职制律》、《饮酒律》、《行令律》、《诉讼律》、《其它律》,附则三条,共七十五条。这些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用现在的法律条文形式表现的用于饮酒场合的法律文本,也是我本人在我的饮酒圈子里付诸实施的酒宪条款,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与娱乐效果。虽然游戏为文,是一部象征意义的酒国法律,但它的宗旨在于进一步以通俗娱乐的形式让读者感受中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各位酒民不妨找出本书,引经合例,参考斟酌,用于酒场,或许会增添您的生活情趣。

四是游戏工具,称“令具”,也叫“欢具”。主要有筹箸(包括令筒、令筹等)、骰盘(又叫骰盆、骰盘,包括骰子、骰盒、盘子),旗、纛(相当于今天的指挥棒,统称枪旗),以及其它如令鼓、酒胡子、小木棒、瓜子、花朵等。此外,还有袁宏道《觞政•欢具》提到的,即:“木秋枰、冶童、女侍史、鹧鸪、沈茶具、吴笺、宋砚、佳量”。可见令具很多,一般根据不同的酒令选择使用。

酒令四系

我们认为,酒席上的娱乐活动具备酒律、令官、浮白、令具四大基本要素时,才算得上较为完整的酒令。

中华酒令种类繁多,令式丰富,有的把它划成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何权衡等《古今酒令大观》);有的分成射覆猜拳、口头文字、骰子、牌、筹子、杂六类(麻国钧等《中国酒令大观》)。我根据清人俞敦培《酒令丛钞》的划分方法,把纷繁复杂的中华酒令分成通令、骰令、筹令、雅令四大系统进行分析。

通令

通令,就是普通游戏酒令。主要通过猜枚、划拳、压指、传花等方式决出胜负,以罚代劝。通令源于汉代藏钩,此后,藏钩之戏从两个方面发展了下来:一为博戏,一为酒令。藏钩运用到酒令上,又分为二途:一是猜射对方手中所握的东西,后来演变成射覆、猜枚令;一是发展到对方伸出手指时,自己也迅速出指,于是演变为划拳。猜枚、划拳构成二大通令。此外还有传递令(如击鼓传花)、投壶令、九射格、打更放炮令等许多种类。今天大江南北,最为流行的就是简单的几种划拳令。

骰令

骰,古称“琼”,俗称“色子”,六面正方体形,用木石、象牙、塑料等硬质材料制成。用骰子作为行令用具,通过骰子采点、象征符号及其相应规定来决胜负、定赏罚的酒令叫“骰子令”,又称 “投琼令”。骰令是古代博戏樗蒲移之佐酒的令种。最早的骰子,六面正方体上画有不同的图案,谓之“彩”。古樗蒲法:骰子五枚,上黑下白,黑者刻二为犊,白者刻二为雉,五子齐掷,如果五子顶面呈现黑色,谓之卢采,如果二雉三黑,谓之雉采,最为贵采。由于卢采是最贵、最胜、最好的采,所以人们在掷骰时往往要伴随大喊大叫,希望一喝而得卢采,谓之呼卢,俗称“喝采”。后来通用流行的骰子,正方体六面上分别刻有一至六个点数,比原来的黑白二采复杂多了,玩法也丰富多了。这种骰令今天在酒吧里也常见,但玩法简单多了。还有一种正六面体骰子,既不是黑白二采,也不刻六个点数,而是在六面刻上六个词,根据不同名词所表达的意义不同,规定不同的饮酒方法。小型骰令如酒逢知己令,大型骰令如清代杨世沅创制的《绘芳园酒令》,玩法更是变化神奇,令人叹为观止。但今天人们生活节奏快,文化、娱乐也同商业一样,基于短、平、快、简单化考虑,因此对这类骰令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筹令

筹令就是筒中抽筹,根据筹上所刻令辞进行劝酒的一种令式。酒牌,是牌类酒令,其方法与筹令大同小异,游戏时,将牌扣置桌上,众人逐次揭牌,按牌中所写令辞、饮法行令或饮酒,所以后人把牌令也归于筹令之中。从众多酒令看来,有口皆碑的经典历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被运用到酒令上来,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学修养。这类酒令以筹令居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的花名签令,就是典型的筹令。开头是这样写的:

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筒内。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摇,伸手掣出一签,大家一看,只见签上里描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支为贺。”众人都笑道:“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这里的签筒、象牙花名签子就是“筹具”,筹令的工具,每支签上描着一支花,有牡丹、杏花、老梅、海棠、荼蘼、并蒂花、芙蓉花、桃花等,故名“花名签令”。每支签上,都刻有与花相关的题名(如“艳冠群芳”指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是晚唐诗人罗隐《牡丹花》中的句子,称“铭句”。签上还有一段关于饮酒方法的说明,是根据题名、诗句推衍出来的罚酒奖酒规则,称“酒约”。“铭句”、“酒约”合称“令辞”。当然如果你了解《红楼梦》,就会发现作者煞费苦心,原来薛宝钗抽到的牡丹签,正面写着“艳冠群芳”,暗示着薛美貌无双;背面“任是无情也动人”,非常拍合宝钗既灵魂冷漠,又处处得人好感。所以众人都笑道:“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但是,如果联系这句的出处,似乎作者还有深意。罗隐《牡丹花》原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诗中第六句“芙蓉何处避芳尘”,似乎与黛玉(林黛玉抽到的是芙蓉)敌不过宝钗的情势巧合。几支花名签,都非常有深意,有趣味。

雅令

雅令,主要是通过吟诗联句来决胜负、盛行文人士大夫席间的一种口头、文字令。“雅”就雅在这种酒令是以文字行令,以才气行令,以学问行令,智力最高,品位最高,难度最大。雅令按形式可分口头令、文字令,按内容分诗词令、经史子集令和花鸟虫鱼令等,凡天地万物,无不入令。同样以《红楼梦》为例,第二十八回记载的“女儿令”就属于雅令。规则是贾宝玉说的:“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个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说明这四个字的原故。说完了,喝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每个人依次行令,不行的或不能的,都要罚酒。可以说《红楼梦》写到的37场宴会中,饮酒行令达16次之多。这些酒令不仅渲染了宴会的气氛,而且也为死气沉沉的大观园带来了一串串的笑声。仔细读来,许多酒令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与命运都密切相关,一般读者泛泛翻过,永远无法触摸到小说的魅力。

酒令的继承与创新

酒令名称也多,先秦叫“觞政”,汉代始称酒令,后世又有令章、觞政、觞令等名。酒令经历了从单一到完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酒令起源于西周酒监、酒史的设立,春秋时期晋侯与齐侯的投壶之礼与诵诗应对,战国时魏文侯与诸大夫之间“饮不釂者,浮以大白”,发育于汉魏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宋元,集大成于明清。这些在拙著《中华酒经》里已有诠释,兹不赘述。到了1949年建政之后,酒令象中国传统一样,被当作封建时代的消闲文化、享乐文化、奢侈文化、腐朽文化受到批判,与贫下中农、工人阶级的革命文化格格不入,文革中更是当作“四旧”被消灭,以至于中国现代几代人不知酒令为何物。改革开放之后,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时代主流,酒令文化也开始受到民间重视。它的文化命运与传统文化一样,走的多是大众路线,盛行划拳、掷骰等少数几种,而传统酒令的精英文化层面仍没有受到重视,在现实生活中不但没有继承,而且没有创新与发展,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本人在80年代开始酒文化研究,至今出版的五部酒文化专著里,也多次涉猎酒令,并且注重把酒文化艺术化到日常生活中。由于我本人国学的学养背景,所以经常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酒令引进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创新酒令,粗有所得,不妨抛砖引玉,与酒学爱好者们分享。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酒文化?如何把酒文化知识运用于酒场,从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酒文化生活质量?一句话,如何使得我们的宴席场合增加文化品味来?我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和场合,做过一些工作。其中将酒令这一生动的酒文化娱乐活动端到桌面上来,就获得得了意外的效果。

西厢令

记得1998年在滕王阁下一家酒家,我主持了一套改编的《西厢记》酒令节目。这套酒令由我根据过去家喻户晓的《西厢记》台词、人物与情节,联系到当前参宴者身份、职业、事迹甚至包括家庭背景、文化层次,参考了清代各种《西厢记》酒令制作而成,与宴者,特别是首次领教酒令的人深感吃惊。席上有一位官长在惊喜、满足之余,问我:“什么叫酒令?”当时我用了最简单不过的一句话回答:“酒令,就是‘文化劝酒’,‘文明劝酒’。”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当前宴席场上出现许多劝酒招数,但都没有酒令劝酒这样寓知于乐、寓教于乐、寓美于乐,这样富有文化含量。二是酒令坚持酒桌上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管什么官长也好,百姓也好,都有权享受酒令的满足和愉悦,都有义务服从酒令的游戏规则。

水浒令

还有一次,我在一次宴会上,主持了一套传统《水浒传》酒令,这是根据《水浒传》人物、故事推衍而出来的一个筹令。一位汉子掣了一签,上面写着:“景阳岗武松打虎”,下面有酒约,前半云:“三碗不过岗。先自饮三杯”,这位汉子毫不犹豫地连干了三杯白酒;再接下看后半酒约,云:“与寅年生者或名字中有‘虎’者猜拳,胜为止。”结果一查,座中有一位小姐生肖属虎,两人照规划拳。一人耳语打趣道:“这回武松打母老虎”,一句话,逗得满堂大笑。划拳的结果,是汉子又连续输了三拳,最后才赢了一拳。无法,只得又喝了三杯白酒。汉子抹抹嘴,激动地操南昌口音,爽朗地笑着说:“我是一个大老粗,《水浒传》的故事我清楚。只知道它可以搬上银屏、电视屏幕,没有料想到这也可以搬上酒桌,人人可以作为内中角色参与。我也活了四十多年,酒场上也混过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一个人做到这一点:让我在没人陪酒的情况下连续白干了六杯白酒,而且还是心甘情愿地喝,喝得痛快,喝得结实,今天,酒博士做到了!”宴会结束后,人人都奇怪地感到,酒量竟获得了神奇般的增长。末了,那汉子对酒博士说:“你的那套酒令,什么时候也借我用用,让周围的朋友都能感受。”

牡丹令

又一次,正逢上汤显祖戏曲研讨会,组委会的人知道我回到南昌,便邀请我参会,我说没有准备论文,组织者说:“搞一场酒令也行。”当时我便花了一宵,反复通读汤剧《牡丹亭》,以剧中人物、台词、故事情节为经纬,编制了《牡丹亭》牌令,分上、中、下三部。结果与会者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自己研究几十年的剧本竟然可以化为酒令,以酒桌上的艺术形式呈现在眼前。2005年11月11日亚洲艺术节在佛山举行,我正巧碰到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及其昆曲《牡丹亭》团队,我说:“白老师,你有青春版《牡丹亭》,我有酒令版《牡丹亭》。”他当时吃惊不小,饶有兴趣地听我介绍,并坚持要了一套说明文字;紧接着台湾著名戏曲专家、“中华酒党党魁”曾永义先生也要了一套酒令版《牡丹亭》筹具,从此酒令版《牡丹亭》在戏曲研究同行中间流传开来。

时事令

酒令不但可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追踪并反映当代文化。2003年12月的某天,一群广州学者朋友来会,说要与我佛山论酒,并特地吩咐要我赶制一套新的酒令。我说:“请命题目。”他们感到奇怪,没听说制作酒令也跟作文一样,只好随意说:“昨天抓了萨达姆,就以此为题吧。”我就以国际反恐战争为背景,将相关的人物、故事为线索,编制成《擒萨令》。

备有令筒一套,骰子六枚,内置十张牌,分别是美帝布什、英相布莱尔、法国、俄国、酒家、告密者、乌代、化学夫人、地窖、萨达姆,每张牌根据人物或地点,配有相应的唐诗一句,并根据唐诗推衍出饮酒方法。

行令方法:合席每人依次掣筹,倒扣桌上,密不示人,掣得“美帝小布什”者,在席上寻“萨达姆”,被寻者亮牌,然后循筹上所刻令辞,确定行令饮酒方法。如“美帝小布什”寻得“英相布莱尔”,二人对饮一杯后,就由掣得“英相布莱尔”者奉命擒萨;若寻到“化学夫人”,诗曰:“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用曹松《己亥岁》诗,反映伊拉克某女科学家制造化学武器大量杀人以邀功受宠的事,推衍出来的酒约是“掣者一杯敬女客”。若寻得“酒家”,诗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用杜牧诗,酒约是:“无因而入,罚寻萨者一杯。行卖酒令。”可谓令中有令。寻得“地窖”,诗曰:“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用白居易《洞中蝙蝠》诗,惟妙惟肖地描述萨达姆躲进地窖的情景与心态,但还是没有寻到萨达姆,所以酒约是:“本该有萨而却无,罚掣者一杯。”若寻到“萨达姆”,则亮出诗牌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用郑畋《马嵬坡》中的陈后主躲进宫井被捕的典故,反映萨达姆的下场情节,酒约是:“一擒即得饮三杯;二擒即得饮二杯;其余被擒饮一杯;合席饮庆功酒一杯。行快乐令,不‘快乐者’罚酒。”据此饮酒,一轮酒令才告结束。当时行令情形,宾主尽兴,满席生风,宛如昨日。

【作者】万伟成,文学博士,中国散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酒文化与酒文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