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首字代表什么

十二生肖的由来传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张大钧好运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肖首字代表什么1

十二生肖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

说玉皇大帝想选出12种动物作为代表,然后他就派神仙下凡跟动物们说了这件事,又定了时间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到天宫来竞选,来的越早的排的越吞靠前,后面的排不上。而那个时候的猫和老鼠还是好朋友。猫爱睡觉但他也想被选上,所以就叫老鼠到时候叫他。可是老鼠一转头就忘记了。老鼠去找老牛,说他起得早跑得快,叫牛到时候带带他。老牛答应了。

那个时候的龙是没有犄角的,而鸡是有犄角的。龙就跟鸡说,鸡已经很漂亮了,用不着犄角,叫鸡借他。鸡一听龙的奉承,很高兴,就把犄角借给了龙,并叫龙竞选后记得按时还他。龙满口答应了。

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时,众动物纷纷赶向天宫,而猫还在睡觉 。

鼠坐在牛的背上。到达天庭后,老鼠“蹭”的一跳。玉皇大帝就说老鼠最早到达,让老鼠排第一;老牛排第二;老虎也随后到了,排第三;兔子也到了,排第四;龙来得很晚,但他个儿大,玉皇大帝一眼就看到了他,并看他这么漂亮,就让他排第五,还说让他的儿子排第六,可龙很失望,因为他儿子今天没来。这时后面的蛇跑来说:“他是我干爸我排第六!我排第六!”蛇就这么排了第六;马和羊也到了,他俩你让我我让你的:马兄你先,羊兄你先,他们推来推去的,玉皇大帝看他们这么有礼貌,就让他们排了第七第八;猴子本来排三十几的,可是他凭自己会跳,就拉着天上的云朵跳到了前面,排到了第九;接着鸡狗猪也纷纷被选上。

竞赛结束后猫才醒来,老鼠刚回家就被猫满世界的追……

竞赛结束后龙来到大海边,看到有犄角的他比以前漂亮多了,就不准备还鸡了。为了躲鸡,他从此就消失在人间,而鸡很气愤于是他从此以后天天一大早的起来对着大海喊:快还我!快还我!母鸡就喊:快还他!快还他!小鸡也叫:还!还!

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历史上的记载是:我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益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十二生肖之说,究竟产生于何时?有史料云:它最晚应形成于汉代。其依据是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吴在辰,其位龙。”恰好补上了“辰龙”,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见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北史《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内容是:“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这一奇迹的出现,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为第十一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有人说:我们的祖先用生肖纪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开始了,而且具体地指出“始于夏,流传于商周。”但如何引证,恐尚待史学和文物学者进一步探究了。

我国古代南北朝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

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

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明朝大学者胡俨撰写的十二生肖诗,不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颇有情趣。诗云: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

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五句的“骊龙”是龙的一个种类,其颏下有宝珠一颗,故谓之骊龙。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触藩”指羊角触篱笆。十一句的“舞阳”指汉高祖刘邦封名将樊哙为舞阳侯,他曾在江苏沛县以宰狗为生。最后一句是指汉武帝丞相公孙弘,当年曾在东海放过猪。

十二生肖的来历与传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后来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称为天干,并使之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计年、月、日、时。

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清朝赵翼所著《陔余从考》也指出这一史实。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等对此都作了解释。另外佛经《大集经》记有十二生肖轮流游行的故事,但其中无虎而有狮子,因此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以虎代狮,可能与中原不产狮有关。

也有人认为,十二生肖首先出现于记时。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

对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时辰,还有一类似的说法。据说天地生成于子时,生之初,没有缝隙,气体跑不出来,物质无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缝隙,才使气体跑出来,物质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开天体之神通,子时就属鼠了。老鼠打开了天地之缝,牛便出来耕耘在地,于是丑时就属牛了。传说人生于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时人最怕老虎,寅时便属虎了。卯时已经进入清晨,但太阳还没有出来,照亮大地的还是月亮,而月宫中唯一的动物是“玉兔”,于是卯时便属兔。传说辰时正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此时自然属龙了。蛇善于利用草掩藏其行踪,据说巳时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动,不能伤人,所以巳时属蛇。午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刚欲产生,马跑离不开地,是属阴类动物,故午时属马。传说羊吃了未时的草,并不影响草的再生,未时就属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于伸屈攀登,故申时属猴。本时鸡开始归窝,此时当属鸡。戌时天渐渐黑了,狗开始“工作”,看家望门护院,这时就属狗。亥时已入夜,万物寂静,天地混沌,而猪和天地混沌一样,除“吃”以外一无所知,亥时自然就属猪了。

《法苑珠林》引《大集经》言十二生肖由来曰:“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又云:“其所以分配之义,则《旸谷漫录》言之颇详。据之,子、寅、辰、午、申、戌俱阳,故取相属之奇数以为名的鼠、虎、龙、猴、狗皆五指,而马单蹄也;丑、卯、巳、未、酉、亥属阴,故取相属之偶数以为名的牛、羊、鸡、猪皆四爪,兔两爪,蛇两舌也。”据此,十二种动物按足趾奇偶排列为:牛四趾,为偶;虎五趾,为奇;兔四趾,为偶;龙五趾,为奇;蛇无趾却两舌,为偶;马一趾(单蹄),为奇;羊四趾,为偶;猴五趾,为奇;鸡四趾,为偶;狗五趾,为奇;猪四趾,为偶;十二种动物中,只有鼠最特殊,前足为四趾,为偶;后足五趾,为奇。这样,原是奇、偶全占,因此就排在了十二种动物首位了...

生肖首字代表什么2

朱文灿 朱 帆

一、有关十二生肖的文献记载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东汉王充的名著《论衡.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刀。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便为十二生肖。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在相同。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生肖为何取数十二? 《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我国南北朝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

十二生肖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符号,逐渐融合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每个生肖都代表了人们所期待一种美好品质,如,鼠之聪慧、牛之勤劳、虎之威猛、兔之敏捷、龙之高贵、马之矫健、羊之清和、猴之神通、鸡之五德、狗之忠诚、蛇是小龙、猪喻财富。

图(1)配属完整的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神龛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说:“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后来,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 1975年12月,据考证葬于公元前217年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里,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

二、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的文化特征

蜀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华阳国志.蜀志》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汉代扬雄所撰《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称王者曰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蚕丛三万四千岁。”《史记.三代世表》索隐引《世本》也说:“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世子孙也。”

古蜀国所在的四川盆地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物产繁荣,动物众多,“有璧玉、金、银……桑、漆、麻、纻之饶”,自古就被誉为一方乐土。《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青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华实,草林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一派天国胜境。古蜀先民在此经营2000余年,形成了一套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经济生活方式。农作物有稻、麦、黍、稷、豆、芋;牲畜有鸡、犬、猪、马、牛、羊;狩猎有犀、象、熊、鹿,形成以水稻作物为主的稻作文明。这些条件,给古蜀先民创立十二生肖提供了物质基础。

1984年12月4日,四川考古部门在距离广汉三星堆不远的什邡县血防站基建工地,距地表1.50米深处的土层下,出土一件十二属相金腰带。金带长约1.20米,宽0.09米,厚0.008米,重91.5克。铸造精工,镂刻细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成都民间收藏的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中,有十二生肖尊、方形印章、玉盘,以及十二生肖上坐巫师等十余种。丰富饱满,立生肖最显著的文化特征, 可谓独树一帜,极富个性。人物造型有全身像圆雕、浮雕, 镂刻等艺术手法,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四五千年前有关人物造型中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图(2)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背面的图案

其中有一组十二生肖造型的神龛。十二件组合在一起长度近两米。每件高46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的龙溪玉材质长方形神龛顶部,圆雕着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最吸引眼球的是民间收藏的古蜀十二生肖黄金边璋,12件每件通长35厘米,宽4厘米。呈刀形,器身近似平行四边形,其状顶端一为钝角,一为锐角,射部和柄部两面,均阴刻有两组图案。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3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底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3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3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

中间一幅是十分清晰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生肖图案。在每个动物的前后左右,各錾刻4个、一共48个不同的古蜀文字。

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可能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鸡是印度的原产物。十二生肖中鸡的出现,证明了印度文明在古蜀国留下了痕迹。神龛内,深浮雕十二个坐姿戴冠的古蜀人,他们的面相大都刀状眉、吊杏眼、直蒜鼻。个个都睁着大而无光的眼球,阔嘴紧闭,不露牙齿。尤其是脸庞上W形的颧弓线和云雷纹形大立耳所表现的,则是当时在宗教仪式上规定的人们所必须人人套戴的假面具。细细观察,面具的戴法是:在脸部的下颔边缘有曲尺状的硬边条直插耳后;而双鬓又如双角由两顳直插头顶,人头两侧形似云雷纹的耳廓,表示连耳假面具的外形。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没有见诸历史记载。它的大量文化信息,主要是通过十二个具体形象的造型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重视人像及动物造型的习俗,用人物造型来展示权威,是古蜀文明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十二生肖神龛上的火焰纹、波浪纹、山形纹、反映古蜀先民对天象、地理、动物、植物乃至物理、天文、数学等方面,有了相当水平的观察和认识。

研究者者认为, 古蜀先民选择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主要源于动物崇拜心理。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个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组合各异的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也许与古蜀国举行宏大而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玉器十二生肖人像的形象、装束、大小有很多不同,可能反映了参加祭祀者来自许多不同的民族或群体,众多的动物雕像则代表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古蜀国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一个兴盛的宗教祭祀中心,它以祭祀活动的形式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繁荣。正是它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在吸收包括来自印度雄鸡在内的外来因素时,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和创新,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古蜀国的十二生肖。

三、研究古蜀文化十二生肖玉器文化应从偏见中突围

对于蜀人的“蚕丛”、“鱼凫”之国,在正统的文献典籍中少有记录。但在《华阳国志》以及《蜀王本纪》等文献中依然存在。需要说明的是,这类文献,一直被怀疑子虚乌有,甚至在古蜀文化玉器出土之后,还没人相信当地有《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所记载的古蜀文明的存在。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佐证,诗人的夸张与古蜀国的现实有很大出入。

图(3)古蜀文化十二生肖神龛局部

由于古蜀国是一段失落的历史,是甲骨文以前华夏先民的文明,由于古蜀文化玉器文化面貌的神奇和文化渊源的扑朔迷离,也为人们认识研究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的带来阻隔。各种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往往与奇诡怪异的神像和形象组合在一起,从未见于著录,没有现成的巴蜀文献记载可资对照。

由于历史上巴蜀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源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民族迁徙与文化振荡,使人们至今对巴蜀内部的民族关系还难于从纷繁中理出头绪。但是,这不能成为停止研究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否定民间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的杀手锏。

结束语

各种古蜀文化金、玉器十二生肖虽然年代久远,但与之文化内涵相配套的神话传说存在于文献、古籍,足以说明古蜀文化玉器发端于史前的神话传说时代。其文化内涵独具特色,与黄河文明十分强烈的反差。它们不知从哪里传承而来,突然在四川广汉冒出,又不知因何原因?什么时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超越时代的神奇创造力和超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突出的天文知识、数理知识等,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古蜀文明。

生肖首字代表什么3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一、成语的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二、关于成语的来源(小学生应该了解的)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事件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

4、名言警句成语如: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

5、来源于宗教的成语:

(佛):

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

(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

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投鼠忌器、唇亡齿寒、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三、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

1、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

远走高飞、四分五裂、低三下四、惊心动魄

2、数字成语

“一”字开头的:

一分为二 一五一十

一目了然 一丝不苟 一团和气

“二“字开头的

二话不说 二人同心

二虎相斗 二龙戏珠 二八女郎

“三”字开头的

三五成群 三更半夜

三令五申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四”字开头的

四面八方 四舍五入

四体不勤 四海为家 四通八达

“五”字开头的

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五谷丰登 五彩缤纷 五味俱全

“六”字开头的

六月飞霜 六亲不认

六神无主 六朝金粉 六韬三略

“七”字开头的七嘴八舌 七零八落

七窍生烟 七手八脚 七言八语

“八”字开头的

八仙过海 八面玲珑

八面见光 八音齐奏 八病九痛

“九”字开头的九霄云外 九死一生

九天揽月 九九归一 九流三教 “十”字开头的

十万火急 十拿九稳

十指连心 十全十美 十载寒窗

“百”字开头的 百折不挠 百年大计

百花齐放 百发百中 百炼成钢

“千”字开头的

千人一面 千方百计

千家万户 千军万马 千变万化

“万”字开头的 万无一失 万马奔腾

万水千山 万古长青 万事大吉

3、重叠成语

(1)AABB式: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

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2)ABAC式:间隔式的重叠成语1、3字重叠2、4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戒骄戒燥、自言自语

(3)AABC式: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滔滔不绝、摇摇欲坠

(4)ABCC式: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

文质彬彬、得意洋洋、威风凛凛、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

心服口服、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反义词:

深入浅出、前俯后仰、舍近求远

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

近义词:

甜言蜜语、想方设法、胡思乱想

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比喻:

如鱼得水、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似水流年、固若金汤

(2)夸张:

度日如年、归心似箭、一日千里、

日里万机、闻风丧胆、天崩地裂、

云消雾散、雾里看花、冰清玉洁

(3)借代:汗马功劳、巾帼须眉

(4)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安乐窝|、铁公鸡、

冷不丁、莫须有、东道主

(5) 五个字:

老牛拉破车 鲤鱼跳龙门

鸟枪换大炮 千里送鹅毛 无风不起浪

(6) 六个字:

挂羊头卖狗肉 过五关斩六将

家丑不可外扬 九牛二虎之力

(7)七个字:

初生牛犊不怕虎 此地无银三百两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沙锅问到底

各人自扫门前雪

(8)八个字: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容易写错的成语

换然一新(焕) 变本加利(厉) 鬼计多端(诡)

轻歌慢舞(曼) 来势凶凶(汹) 免为其难(勉)

弱不经风(禁) 舍身取义(生) 奋不顾生(身)

名落深山(孙) 迫不急待(及) 山青水秀(清)

随声附合(和) 永往直前(勇) 仗义直言(执)

致理名言(至) 星罗其布(棋) 名符其实(副)

如火如茶(荼) 半徒而废(途) 惹事生非(是)

7、生肖成语(动物成语)

鼠目寸光、牛刀小试、虎口余生、兔死狐悲、

龙飞凤舞、画蛇添足、老马识途、亡羊补牢、

闻鸡起舞、狗仗人势、猴年马月

8、成语中的人体知识:

心想事成、三头六臂

9、成语中的花草树木:

桃红柳绿、柳暗花明

10、成语中的颜色:

红颜薄命、灯红酒绿、赤胆忠心、

青红皂白、黄粱美梦、洁白无暇、万紫千红

11、成语中的天文气象知识

(天文)天长地久、日新月异、

天经地义、月落星沉、大步流星

(气象风雨雷电云雾冰雪)

风尘仆仆、雨过天晴、雷厉风行、电闪雷鸣

12、成语中的广告应用(活用成语)

(1)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

(2)臭名远扬香飘万里(某臭豆腐广告)

(3)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上海某冰箱广告)

(4)闲妻良母(台湾海龙洗衣机的广告)

(5)一笔勾销(某涂改笔广告)

(6)千军万马难抵名笔一挥(派克金笔广告)

(7)默默无“蚊”的奉献(某电蚊香广告)

(8)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

13、成语中的人物主角()

四面楚歌、初出茅庐、入木三分、煮豆燃萁、

破釜沉舟、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指鹿为马、

围魏救赵、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图穷匕见

14、含“手”的成语

形容极为兴奋:手舞足蹈

形容情谊深如兄弟:情同手足

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疾手快

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心灵手巧

形容十分喜爱:爱不释手

形容技艺娴熟或做事顺手:手到擒拿

15、祝福

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长命富贵

进步:更进一竿、更上一层楼

生意:日升月恒、金玉满堂

鼓励:再接再厉、坚持不懈

其它: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一路顺风、万事大吉、万事亨通

16、成语的四字性

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

因此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

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

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

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论文》)

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

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

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

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不过把四字成语缩短为二字的也颇不少,如:

画蛇添足---蛇足

东施效颦---效颦

墨守成规---墨守

杞人忧天---杞忧

囊萤映雪---萤雪

以上都是从四字成语缩写为二字的例子。在某种场合,也许有宜于用二字者。又如“矛盾”、“推敲”之类常用的成语,都是来源于有名的故事。

四、四字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

四字成语是固定短语的一类。从结构看,它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研究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一下它的结构方式,对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实在是大有好处的。成语的结构方式,大致有下列八种:

(一)并列式

⒈名+名 如:张三李四、帝王将相;

⒉动+动 如:敲诈勒索、贪污腐化;

⒊形+形 如:谦虚谨慎、艰苦朴素;

⒋偏正+偏正

① 定名+定名 如:五湖四海、良师益友;

② 状动+状动 如:深谋远虑、豕突狼奔;

③ 状形+状形 如:万紫千红、十全十美;

⒌动宾+动宾 如:厉兵秣马、说长道短;

⒍主谓+主谓 如:上行下效、心平气和。

(二)偏正式

⒈定+名 如:至理名言、一臂之力;

⒉状+动 如:量力而行、翻然悔悟;

⒊状+形 如:豁然开朗、孜孜不倦。

(三)支配式 如:解放思想、震撼人心。

(四)补充式

⒈动+补 如:爱不择手、持之以恒;

⒉形+补 如:重于泰山、漆黑一团。

(五)陈述式 如:愚公移山、青出于蓝。

(六)连动式 如:触景生情、饮水思源。

(七)兼语式 如:引狼入室、纵虎归山。

(八)能愿式 如:不可磨灭、未能免俗。

举例详解:

(1)并列关系

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

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2)承接关系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先斩后奏: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3)目的关系

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杀一儆百:儆:警告。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越俎代庖: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4)因果关系

水滴穿石: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肯定能成功。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5)主谓关系

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6)动宾关系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歧路亡羊: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顿开茅塞:顿:立刻,一下子;顿开:立刻开通;茅塞:谦称自己知识贫乏,思想闭塞,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样。。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如丧考妣:丧:死去; 考:死了的父亲;妣:死了的母亲。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该词带贬义)

(7)动补关系

轻如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无动于衷:衷:内心。动,动作,触动。心里一点儿触动也没有,毫不理会。

荒谬绝伦:绝伦:超过同类。谓荒唐错误到无可比拟的地步。

(8)动宾补关系

问道于盲: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贻笑大方:贻:遗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有贬义

(9)连动关系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吹毛求疵:求:寻找,查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10)谦语关系

请君入瓮: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比喻某人用来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它揭露了酷吏的残忍,也教会人们一种以牙还牙的斗法;同时告诫人们不要作法自毙。

令人生畏:使人害怕、胆怯。畏:害怕、胆怯。

引狼入室: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麻烦.

化险为夷:险:危险,艰难险阻;夷:平坦、平安。从险境中化成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11)偏正关系

衣冠禽兽:衣:穿衣;冠:戴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扶摇直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不倦:不知疲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不知道累。形容学习十分勤奋。

一丘之貉: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五、语文考试成语试题解题技巧

1、成语的使用其实就是看成语的各个方面和句子的各个方面是否协调。这种协调就是成语的意思、范围、程度、色彩、搭配是否和句子的各个方面协调。

2、成语的考查着重于使用,“使用”意味着要动态地掌握成语的意思,即必须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考察成语的使用。

3、成语的正确使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成语;二是准确而全面地分析语境。

4、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轮美奂、薪尽火传、不孚众望、等量齐观、胼手胝足、遇人不淑、白头如新、中山仰止、头角峥嵘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6、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知一种含义而忽略另外的含义导致判断失误。以前考过的,后来的考试题仍然可以考,所以考试题中出现的成语或熟语仍是重要积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