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唤代表什么生肖

红楼梦人物属相、年龄、生日大揭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土黙特敕勒川之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听人唤代表什么生肖1

书中唯一一位明确标明生肖的人物就是秋桐,秋桐属兔,见于书中第六十九回:“贾赦……又将房中一个十七岁的丫鬟名唤秋桐者,赏他为妾……因又叫人出去算命打卦。偏算命的回来又说:“系属兔的阴人冲犯。”大家算将起来,只有秋桐一人属兔,说他冲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贾敬殡天,贾琏偷娶尤二姐这年,秋桐十七岁,属兔。那么,同一年,宝玉多大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书上第四十五回,此回里,黛玉自己说到:“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若黛玉十五岁,则宝玉十六岁,宝钗应该是十八岁。因为,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参见书中第三回,黛玉说道:“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宝钗比宝玉大两岁,因为宝钗和袭人同岁,见第六十三回:“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袭人)同庚”,而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见第六回:“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接下来的情节一直发展到第五十二回,都是在同一年发生的事情。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正是告诉大家,从此回之后,就是下一年的事了,那么宝玉也就已经是十七岁了。此回一直延续到第六十九回,都是在同一年发生的事情,其中,第五十三回是正月,到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就是同一年的六月,贾敬过逝也在同一个月,接下来贾琏偷娶尤二姐是在家孝之中,到了第六十九回,贾赦赏秋桐,尤二姐吞金已是同一年里的腊月的事了。因此,到第六十九回时,宝玉刚好与秋桐同岁,同是十七岁,从此便可推出,宝玉也是属兔的。那么,小宝玉一岁的黛玉自然也就是属龙的,大宝玉两岁的宝钗肯定也就是属牛的了。

接下来,再根据宝玉、黛玉和宝钗的生肖,就能一一推算出其他人的生肖了。

贾 母: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岁,第六十九回,秋桐十七岁,中间相隔一年,贾母大秋桐六十二岁,故此,贾母属牛。

刘姥姥: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七十五岁,第四十五回,黛玉十五岁,刘姥姥大黛玉六十岁,故此,刘姥姥属龙。

王熙凤:第六回,王熙凤二十岁,第九回,贾蔷十六岁,王熙凤比贾蔷大四岁,故此,王熙凤属蛇。

妙 玉:第十七回,妙玉十八岁,第二十二回,宝钗十五岁,中间相隔一年,妙玉大宝钗四岁,故此,妙玉属鸡。

小 红:第二十四回、二十五回,宝玉十三岁,小红十六岁,大宝玉三岁,故此,小红属鼠。

袭 人、晴雯、香菱:第六十三回,皆与宝钗同岁,故此,三人皆属牛。

贾 芸:第二十四、二十五回,宝玉十三岁,贾芸十八岁,大宝玉五岁,故此,贾芸属狗。

贾 兰:第七十八回,宝玉十九岁,贾兰十三岁,小宝玉六岁,故此,贾兰属鸡。

贾 环:第七十八回,贾兰十三岁,贾环十五岁,大贾兰二岁,故此,贾环属羊。

贾 蓉:第二回,黛玉六岁,贾蓉十六岁,大黛玉十岁,故此,贾蓉属马。

贾 蔷:第九回,贾蔷十六岁;第十三回,贾蓉二十岁,中间相隔一年,贾蔷小贾蓉三岁,故此,贾蔷属鸡。

秦 钟:第五回,借可卿之口得知,秦钟与宝玉同年,故此,秦钟属兔。

薛 蟠:第四回,薛蟠比宝钗大两岁,故此,薛蟠属猪。

书中第四十九回里写到:“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分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细细分晰,不过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便乱叫。”

十二生肖相冲表

鼠日冲马

牛日冲羊

虎日冲猴

兔日冲鸡

龙日冲狗

蛇日冲猪

马日冲鼠

羊日冲牛

猴日冲虎

鸡日冲兔

犬日冲龙

猪日冲蛇

宝玉投生之时,香莲有三岁,林黛玉小宝玉一岁,湘云小宝玉二岁,宝钗大宝玉一岁,薛蟠大宝玉三岁,探春小一、二岁,惜春小三、四岁,这是最基本的年龄关系。

第二回中介绍其他人物时林黛玉五岁,“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这样贾琏大宝玉十四岁,王熙风是贾琏的原配,那么也应大宝玉至少十二岁。“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可以推出贾蓉大宝玉十岁,其妻大宝玉至少八岁,贾珍就算小点,十七岁结婚,十八得子,那么大宝玉至少二十八岁,“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那么贾珠、李纨大宝玉至少十七岁,贾兰小宝玉三、四岁。贾敏、林如海大宝玉四十四岁。

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宝钗比宝玉大两岁,薛蟠比宝钗大两岁,薛蟠又叫王熙凤表妹,贾蓉可比黛玉大十岁.

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甲戌侧批:另出熙凤一人。】今已娶了二年。

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甲戌侧批:至蓉五代。】

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甲戌侧批:以黛玉道宝玉名,方不失正文。】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甲戌侧批:新雅不落套,是黛玉之文章也。】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

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

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

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又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有“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 所以袭人比贾宝玉大两岁。又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由此可以看出:香菱、晴雯、宝钗三人都比贾宝玉大两岁。(请注意晴雯比贾宝玉大两岁,后文有引)再加上一个证据证明曹公的逻辑性,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有“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又有“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可以看出贾宝玉确实比薛宝钗等人小两岁。在略写写其他人的,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分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细细分晰,不过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便乱叫。”有人也许觉得王熙凤年龄比较大,其实不然“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由此看出薛蟠比宝钗大两岁,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编了个的什么药方慌,王熙凤帮他圆谎时和薛蟠是以兄妹相称的,看来王熙凤也大不过哪里去,估计和宝钗差不多。

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一直是红迷们争论的焦点,有六七岁进贾府说,有十二三岁进贾府说。先来说说六七岁进贾府说的根据,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中有“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此时林黛玉六岁。接着,贾雨村在郊外的野店遇见了旧友冷子兴,然后又遇见了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得知了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听了冷子兴之言,“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请注意这个“次日”,不是贾雨村踌躇了几年才开的口。然后“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这出月据我理解就是下个月的意思。然后林黛玉就进了贾府。再有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再低二十八回中有“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这些都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从小在一起住的,他们的爱情基础也就是建立在这之上的。由此看来,林黛玉的确是六七岁进的贾府。

再来说说十二三岁金贾府说,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请列位看官想想:标致,气派,是可以从一个六七岁的小孩身上看出来的吗?况且请大家仔细品读品读第三回林黛玉说的话,何等之成熟,何等之稳重,向一个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小儿童说的吗?再有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二天“ 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这是收到了“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的消息。注意这个次日。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胡芦案””中,冯家仆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门子说“。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就偶然遇见这丫头,意欲买了就进京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兄弟奴仆在此料理,也并非为此些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可以看出,王夫人收到信的时候,薛宝钗他们已经走了一年了。薛宝钗在贾府过的第一个生日时十五岁,所以他十四岁到的贾府,跟据林黛玉六七岁到贾府的话,那么薛宝钗就是八九岁从金陵去的长安,十四岁到的话,就地在路上花去五六年的时间。

只有以下几个人生日的具体日期 宝玉 宝琴 岫烟 平儿 四人生日皆同 (六十二回)

宝钗:正月二十一日 (见二十二回)

袭人和黛玉都是:二月十二日 (六十二回)

贾琏: 二月初九 (六十二回)

元春: 一月一日 (一回)

探春: 三月初四 (见七十回)

贾母: 八月初三 (见七十一回) 史太君

贾敬: 九月初某日 (第十一回)

贾政: 某月一日 (十六回)

薛蟠: 五月初三 (见二十六回, 二十九回 )

巧姐: 七月初七 (见四十二回)

凤姐: 九月初二 (见四十三回)

薛姨妈: 日期不详 (五十七回有写薛姨妈生日, 可是没有写日期)

贾琏年纪比宝玉大 (见第八十三回) 贾琏称宝玉为舍弟 宝玉和秦锺同庚 (见第五回) 袭人比宝玉大两岁 (见第六回) "宝玉的亲姐妹是元春探春 叔伯的有迎春惜春" (二十回)

附:红楼人物生日中的节日(转贴)

黛玉二月十二花朝节,和黛玉的赏花、吟花、惜花和葬花相得益彰,黛玉 可称之为“百花之神”了,至于袭人,暗合一个花字

宝玉的生日一般认为是四月二十六,有人认为是芒种节,也有人认为是 饯花节,如果是后者,和黛玉的花朝节相比,寓意就很明显了:)

元春的大年初一就不用细说了,生日都被她占了第一,呵呵

探春的三月初三是长工节,寓意不是很清楚

巧姐七月初七乞巧节,巧姐整个一生都巧得很。

。另外,主要人物的年龄也多有说法。

以上说法有误。三月初一是太太的,初九是琏二哥哥。

贾琏应为三月初九。

2。“因今岁八月初三乃贾母八旬之庆”,却又从探春口中说出“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探春是出了名底精细,不会记错。

元春:大年初一 (3回 冷子兴演说 62回 探春论述众人生辰)—— 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

太祖太爷:正月十五灯节前 (62回)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

宝钗:正月二十一(22回)

黛玉、袭人:二月十二(62回)

王夫人:三月初一(62回)—— 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

探春:三月初二(70回)—— 说起诗社,大家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黛玉笑向众人道:“我这一社开的又不巧了,偏忘了这两日是他的生日......”

贾琏:三月初九(62回)——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

贾赦:薛姨妈之前,估计农历三月

薛姨妈:孟春时节,估计是农历三月,在宝玉等农历四月之前 ——(55回)时届孟春,黛玉又犯了嗽疾。湘云亦因时气所感,亦卧病于蘅芜苑,一天医药不断。凤姐小月后,探春理家。(57回)——目今是薛姨妈的生日,自贾母起,诸人皆有祝贺之礼。

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儿(惠香):农历四月,估计四月二十六,笺花神(27回),清虚灌做遮天大王寿辰 ——(62回)当下又值宝玉生日已到,原来宝琴也是这日,二人相同。因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象往年闹热。——(77回)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的。饯花节

《红楼梦》中写的是四月二十六,芒种节,这一天花神退位,人间女儿要做轿马,举行“饯花节”。

实际上这个节日是曹雪芹虚构的。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考证,农历四月二十六是曹雪芹的生日,他以这个日子虚拟了饯花节。后来的文学作品有沿用这一节日的。

薛蟠:五月初三(29回)——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请贾府诸人。

巧姐:七月初七(42回)

老太太:八月初三(71回)——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又因亲友全来,恐筵宴排设不开,便早同贾赦及贾珍贾琏等商议,议定于七月二十八日起至八月初五日止荣宁两处齐开筵宴......

凤姐:九月初二(43回)——展眼已是九月初二日,园中人都打听得尤氏办得十分热闹,不但有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男女先儿全有。

贾敬:9月半(11回)—— 满园菊花开时 话说是日贾敬的寿辰 ——凤姐儿说道:“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

听人唤代表什么生肖2

溯源君,一切来路皆可追。

进入腊月,鼠年走向尾声,2021年十二生肖轮到了牛年,每到这个时候,溯源君都会疑惑,为什么猫咪进不了十二生肖?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嗑,聊聊猫与十二生肖的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要选十二生肖,猫担心自己睡懒觉,叮嘱老鼠叫自己早起,但是猫被老鼠欺骗了,最终耽误了点卯的时间,不能榜上有名,从此猫和老鼠也成了一对冤家。当然这只是传说,并非真正的原因。还有人说是因为生肖里面有了老虎,老虎和猫都是猫科,不必要重复,这也是人们的揣测。

明 孙克弘 耋耄图

探究真相,不如换个思路,即十二生肖怎么来的?为什么只有这十二种“动物”登上了舞台。

01

十二生肖的起源

在没有考古发现之前,关于十二生肖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在书中完整记录了十二生肖,与后世记载一致。

隋 佚名 十二生肖镜

但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将生肖的起源时间大大提前。提到“十二生肖”的《日书·盗者》篇很有可能来自楚人,因此,十二生肖的说法大约在战国时就已存在。

《日出·盗者》中十二地支与禽的关系是:

子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牛 虎 兔 ? 虫 鹿 马 环 水 老羊 豕

说明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地支与动物之间的对应。

南宋 佚名 富贵花狸图

而汉代以前文物中没有猫的痕迹,我们熟悉的家猫并不是本土驯化的生物。根据资料记载,猫最早是由埃及人驯化的,早在7000多年前,猫就和古埃及人一起生活,在他们的观念里猫是丰产和康复女神巴斯特的化身,因而非常崇敬猫,甚至连法老墓里都有猫的木乃伊。

我们对猫的理解是从东汉开始的,等它被我们祖先熟知的时候,十二生肖早都排满了。

虽然虎、蛇等动物也没有被驯化,甚至龙根本不存在,但是它们为先人所熟知,在远古时期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氛围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文字记录。于是在用动物指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时,被放上了台面。

清 高其佩 指画系列-指画·龙

此外,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

生肖的产生与地支、纪年密切相关,现在的十二生肖代替十二支,也是语音、字形的影响。

比如“子鼠”,“鼠”在秦简中多与“予”相通,两字读音也相同,而“予”与“子”字形相似,数术家可能因此有所附会。而“丑牛”,在《说文解字》中“丑,纽也。”“牛”与“纽”古音相近。“寅虎”中的“寅”字,其金文写法象虎形,且“寅”也有虎纹的含义……

来楚生刻十二生肖印

这也不失为一种解读,而猫字与十二地支的音形并无多大关系。

其实十二生肖并非中国独有,在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生肖。

可以看到,在埃及、越南、巴比伦等国家的生肖记录中,猫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02

不评生肖,受宠就够了

虽然猫没有进中国的十二生肖,但是从古到今俘获了很多人的芳心。

在唐宋时期,可能是因为家猫的传入,猫的身份开始接近宠物。唐诗关于猫记载较少,比较出名的是元稹和寒山的诗歌。

但在宋以后,猫大大受宠,我们熟悉的文人几乎都写过与猫相关的文字,尤其是大诗人陆游,作为南宋撸猫人,写下许多诗歌。如《赠猫》中用盐换猫(宋代人养猫非常讲究,得到猫之前会下聘礼,关于聘礼北方流行鱼干,南方则为盐。),得到猫后给它起个名字,在《赠猫》中唤作“小老虎”,类似的名字还有“雪儿、粉鼻”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更是其暖心佳作: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南宋 梁楷 狸奴闲趣图卷。宋代画猫图中经常出现猫与蝴蝶同在的现象,因为古人取“猫”为“耄”,“蝶”为“耋”,“猫蝶”即为“耋耄”之意,取其长寿含义。

屋外狂风大作,风雨交加,家里面却有温暖的柴火和软软的垫子,我要和我的猫猫腻歪在一起。《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共有两首,相对于这首诗,我们对它的第二首可能更加熟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不知道在孤寂哀凄中,我们的陆游床边是否还有小猫相伴,缓解忧思呢?

此外,根据文献记载,在宋代,集市上就有专门的宠物店,来卖猫食、猫窝。《武林旧事·小经纪》就罗列了当时杭州与猫相关的各种小商品,如“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改猫犬”一词还涉及到给猫“做美容”。

到了明朝,皇帝们也很喜欢猫。

明宣帝朱瞻基就亲自为猫画了一幅画——《花下狸奴图》,在这幅画中,两只灰白相间的小猫(虎斑猫),散发着宫猫特有的慵散与高贵,相对而屈,双眼明亮有色泽,极其生动。

明 朱瞻基 花下狸奴图

明 朱瞻基(传) 唐苑嬉春图

嘉靖皇帝也是撸猫好手,还在宫廷中设立养猫机构——《猫儿房》:

猫儿房,近侍三四人,专饲御前有名分之猫。凡圣心所钟爱者,亦加升管事职衔。”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在《猫儿房》还专门分配太监加以管理,如果养的猫被嘉靖帝看中,就能升官连连。

万历时期,猫不仅会得到很好的照顾,甚至开始有了职位。其中,皇帝或者后妃养的猫,公猫叫“什么小厮”,母猫叫“什么丫头”,有的猫甚至被称为管事。

南宋 毛益(传) 蜀葵游猫图

到现代,也有无数人加入了吸猫大营,甘当铲屎官。

真是流水的猫奴,铁打的猫啊!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十二生肖有没有猫都不重要,受宠就够了。更何况怎么没见有人问为什么十二生肖没有豹子、孔雀、鸭呢?

参考文献:

[1]谢成侠.中国养猫史略;

[2]刘信芳.生肖的起源及文化属性;

[3] 曲彦斌.生肖文化考(上)、(下);

[4] 王贵元.十二生肖来源新考;

[5] 网易浪潮工作室.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

光明日报“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

来源: 中华文化溯源

听人唤代表什么生肖3

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摘自《岁时节俗知多少》一书。较原文有所删节。

《岁时节俗知多少》,马大勇编、Dodolog 绘,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

一、冬至祭天

冬至祭天是最为古老的习俗之一。它的源头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时期。根据考古发掘,良渚遗址中就已有高大的祭坛,可算是后世天坛的源头之一。在良渚的祭祀仪式中就要燃起大火,这又和后世祭天仪式“燔柴”相似。想必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才形成了完整的祭仪。

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已经有明确的祭天礼仪活动的记载。如《风俗通义》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嘉平、清祀、大腊,分别是三代各自祭祀祖妣、百神的大祭,日期分别是农历十二月、十一月、十月。这是后世祭天、神与过新年之礼俗的起源。周代,《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郑注:“天人,阳也。地物,阴也。阳气升而祭鬼神,阴气升而祭地 物魅。”这是从周代直至清代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历朝于冬至举行祭天礼、夏至举行祭地礼的确切记载。

那么,冬至的祭天之礼是怎样的呢?按史籍记述,周代祭天礼就是建祭坛,燃起大火,唱歌跳舞、献上玉帛牛羊等祭品,祈祷一番,再把祭品烧掉(燔柴),这对后世影响巨大。不管历代祭仪繁简,这些都是共有的构成因素。

《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详细记载了北宋南宋时的祭天礼仪,如《东京梦华录》卷十记,北宋皇帝在冬至前三日便开始准备,先赴太庙青城斋宿,冬至前夜三更驾出南郊,去郊坛行礼。皇帝换古代传下来的冕服,戴二十四旒(liú)的平天冠,青衮龙服(衣裳制),佩纯玉佩;郊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上设“昊天上帝”“太祖皇帝”的牌位。配以雅乐:奏乐曲,跳文舞、武舞;皇帝在坛上行礼,如是三次。场面宏大,军队、仪仗、百官多达几十万之众,围立于坛边。

明时永乐帝定都北京,即在北京南郊的天坛祭天。冬至日,供设祭品,摆好天帝及诸神、先祖的牌位,道士奏古乐舞,皇帝出斋宫,上祭祀台祭祀。此时还在黎明之前,所以要在坛边的望灯台上树起大灯笼(灯中插蟠龙宝蜡,可燃通宵)。皇帝祭拜行礼罢,侍卫点燃燎炉上的柴草,焚烧祭品、祝板(祀文)、祝帛(蓝色绸制),燔炉中又焚烧松柏枝,以示宴享天帝,让天帝听取下方祝告。祭典完成后,将牛毛牛血牛尾等瘗埋入瘗坎,以喻不望祭地神,所谓“祭地则瘗血”,或说还比喻古代人类茹毛饮血之意。天高在上,所以燎烧;地在下,所以以血瘗而下。

辽、金、元等朝代也有祭天的习俗,与汉族同源。满族过去也祭天,冬至夜于院内铺席子,摆供桌,挂天地神马,杀猪祭祀并祭祖。院内立祖先竿子,竿顶葫芦状,下有刁斗,祭祀时对竿子念祝词,并摆肉敬供天神。祭祀毕,众人吃白肉,把肠子等丢在刁斗上任鸟啄食。

二、冬至祭祖

冬至还有祭祖先的习俗,。如福建泉州人在冬至要归乡祭祖。个别地区还去坟上烧纸、送寒衣。但多数是在家中或在祖祠中祭祀。此风也源于古代祭天兼祭祖灵之礼。早在殷代,十一月冬至便往庙中祭祀祖妣,民间相承成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民间百姓冬至已经不祭天了,但还祭祖:“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黍豚。其进酒尊长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冬至要用黍糕祭祀冬神兼水神玄冥(也叫禺强)和祖先,并拜贺尊长,如正月初一一般。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当时过冬至:“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bótuō,古代一种类似煮面片的面食)’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清嘉录》载清代苏州:“(冬至)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帝京岁时记胜》也载北京有用细肉馅包“角儿”与羹饭奉于祖先的。至今,两广也仍做冬至糍祭祖。泉州等处也有“冬至圆”,并传到台湾等地。

过去在冬至,河南还有祭孔活动,奉上牲礼,拜祈以求文运昌隆。在广东东莞,则于冬至逛城隍庙会,拜十二娘神求子。无子妇人在庙中取一把线香,点着后分插于十二娘神像的香炉前,周而复始。插完线香,看最后一支香是否插在抱着童子的女神像前,以卜得子与否。广东潮州还祭祀司命帝君。各地冬至还有祭祀灶神的。

三、冬节饮食

清代北京及苏杭等地注重冬节,所谓“肥冬瘦年”,即宁愿过年时节俭,也不能在冬至虚度之意。民间或用各种食物互赠,叫“冬至盘”,并互相庆贺,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闽台、两广民间仍盛行过冬至节,在此节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饮食活动。

如江浙一带多吃冬至肉、冬至鱼及鸡鸭。冬至肉是用猪肉和酱油煮烧熟的,相传吃了能身体壮健。冬至鱼是把鱼分食后留下头尾,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内,叫“吃剩有余”,取食物丰足之意。这和除夕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相似。

北方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冬至夜吃饺子或馄饨。谚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河南名医张仲景。他在冬至日开设舍药棚,用羊肉与药物包入面皮中,制成耳朵状的“娇耳”,给人们治疗冻烂的耳朵。后人在冬至日包饺子吃以作纪念,相传这样一来耳朵就不会冻掉了。其实冬至吃馄饨应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北朝时的偃月形馄饨等,与张仲景可能没什么关系。

在闽台及两广的部分地区,则有搓丸之俗。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团,搓成实心或加馅料的圆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圆,也和元宵一样,寓有祈盼家庭团圆、诸事美满之意。相传,冬至圆是闽南一位老妈妈因思念在他乡谋生的儿子,泪水滴入碗中滚成的,后来人们相沿成俗。有的人家如有亲人在外的,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摆上冬至圆,以示团聚。或晒干圆子,留待回家之日补吃。

当然,冬至圆应是源于古人用农作物祭祖、祭神之习。北方用麦粉制馄饨,南方缺麦,就用糯米粉代替了。《清嘉录》说的“比户磨粉为团”的冬至团,以“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即较早的记载。

闽台的冬至节前一日晚饭后就要搓冬至圆(或称冬节圆、圆仔汤),边搓边唱起歌谣给小孩子们听。如这一首:“搓丸试搓搓,年年节节高。红红水党菊,排排兄弟哥。大人增福寿,细囝唱诗歌。”充满了欢乐气氛。搓圆有红白二色,或用湿米粉团塑成小巧的玩物,如牛羊、桃子、桔子等牲畜、果品,像真的一样,还染成红、黄、绿、青色,很美观,取五畜兴旺、百果丰登之意,亦是传统在冬至祈年之流风。《漳化县志》对此有记述。汤圆煮食时,还要两个两个地吃,吃最后一匙如剩余两个,即象征如意幸福。有的还在家门、窗、桌、柜、床等显眼处粘两个圆子,等年底送灶后才取下烘烤或食用,叫作添岁。又相传圆子烤时臌发,孕妇即生男孩。《泉州府志》载有“添发”等俗。如今的冬至圆,馅料有咸甜等口味,做工精细,更为可口。

冬天吃蔬菜困难,人们多在冬至前准备一些盐腌蔬菜佐食,这也是源于先秦古俗。《诗经·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朱熹《集传》:“言我之所以蓄聚美菜者,盖欲以御冬月乏无之时。”《礼记·月令》载冬天制咸菜,古称为菹(zū)。民间腌菜主要有密封法:把雪里蕻、芥蓝、蔓菁、芥菜头等可以久藏的菜洗净摘好,用大缸盛放,撒一层盐,放一层菜,加上花椒、茴香、八角等,压实盖严,腌制上半月后才可食用。而大白菜、黄瓜、红白萝卜等用盐腌一下就可以吃了。还可以将白菜用盐腌个把月,控干水分,切成丝与肉煮火锅吃,风味极佳。

四、冬令娱乐

冬天里有多种季节性很强的娱乐,如赏雪即一项。《武林旧事》卷三载南宋宫廷中赏雪很盛行,在明远楼中观赏,并且“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等,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

明代,《西湖集览》记载戏剧家、养生家高濂的《四时幽赏录》目录中,“冬时幽赏”诸条多与雪有关,并赏冬季的茗花(山茶)、梅花、竹子等:“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山头玩赏茗花。登眺天目绝顶。山居听人说书。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除夕登吴山看松盆。雪后镇海楼观晚炊。”充分显示出冬雪中的游览之趣。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明代文人赏雪有《湖心亭看雪》《龙山雪》诸篇,写得也很俊逸秀雅。赏雪成为人们冬季之重要娱乐。

雪中梅。

赏雪还往往与赏雪中梅花结合起来,如唐代孟浩然踏雪寻梅之佳话是传统绘画中的重要表现题材。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载,为了更好地赏雪中梅花,他发明了看花居,取纸竹扎成小屋,中燃炭火,或用帐篷,宿在梅花丛中,真令人赞叹!至于《红楼梦》中在芦雪庵里咏雪联句,雪中寻梅之描写,更是脍炙人口。冬赏茶、花、竹、松等也是雅事。

至于在冰雪中的游戏,则有打雪仗,筑起冰雪城堡互相攻打。还有堆雪狮子、雪人、雪山等,这是儿童们最喜爱的。堆雪塑在儿童手里不是用盆子盛着的小工艺品,而是在雪地中扫雪聚拢,塑成大型的狮子、罗汉、雪山等。清代画家余芝生画的《百子图》,就有几个孩子在庭院中堆聚雪狮子的情景。

雪灯,是以冰雪冻成灯给人玩赏,在东北如今已经发展为大型的冰灯会。

在北方还有打滑挞、溜冰、爬犁等。打滑挞是汲水冻成高三四丈的冰山,由人爬上去滑滚而下,做出种种花样,在北京尤盛。《点石斋画报》有一幅《打滑挞》之画即绘此景。溜冰,是使用冰鞋,鞋底嵌一铁条,在冰上滑行,与今天溜冰相似。爬犁,也叫冰床,以木板做架子,下钉横带,嵌铁条,由人推、拉或用铁钎撑冰作为动力,在冰上穿梭滑行,或把二尺见方的爬犁放在山坡冰道上,一人坐于上,顺坡下滑,类似近代冰橇运动,或用群犬牵引爬犁而行。

古代还有盛大的冰嬉活动,由宫廷组织举行。《宋史》中即有帝王“幸后苑,观冰嬉”之记载。清代也有冰嬉。

五、九九消寒图

冬至之后即进入九九天,一九直至九九叫“数九”,这九九八十一日中多是冬季寒冷之日,须过了八十一天才迎来明媚春光。按传统说法,其中最冷的是三九、四九。一般过了四九,天气便慢慢转暖了。

古代因数九而产生一种《九九消寒图》,亦是辞冬迎春之意。既可计算时间、做日历、物候历,又是优美的装饰画,故而流传不衰,不论宫廷民间都采用作冬日的文娱活动。

九九消寒图有好多种形式。如文字九九消寒图,由字组成,通常为“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者是“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旧时把雁字下部写作“佳”,以省笔);或者是“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诸字皆九画,合计八十一画。以双钩画或印在纸上,每画都空白。人们从冬至开始计算时间时,每过一日就在一画上染涂红色,涂尽九字后春光已至,全图皆是红色字。还可在笔画内外记录每一日的风雪阴晴等天气状况,是很好的天气记录图。

又有,《帝京景物略》卷二述:“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yù,暖热之意)之候。”即一纸卷上印八十一个圆圈、注明日期,每天用朱红色染一圆,染尽就出九了。

也有人为了记录天气,在天阴时涂上半圈,晴则涂下半圈,风天涂左半圈,下雨天涂右半圈,降雪则涂中央。

梅花九九消寒图。

又有梅花九九消寒图。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就咏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臙(yān,即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帝京景物略》卷二:“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是在纸上画一枝梅花,有八十一瓣,每天画一瓣,素梅变红成为杏花,就出九了。

钱纹九九消寒图。

此外,还有鱼形消寒图、钱纹消寒图、葫芦消寒图、孩儿消寒图等。鱼形图是把阴阳鱼儿(类似八卦阴阳图)八十一个印在纸上;钱纹图是把八十一个古钱纹排列,二者都附录诗词。葫芦图是把文字排成葫芦形;孩儿图是把十二生肖与孩童印在纸上。其内容都很完美。如今消寒图仍有仿造,记录岁时物候,亦是好的。

消寒图多附以《九九歌》,是人们普及气象知识、宣传物候而编出来的,如宋代陆咏《吴下田家志》中载一首。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也载:“一九二九,召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风刮篱笆哗哗直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晚上屋内冷得像露宿一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清代《清嘉录》载替穷汉子诉苦的一首《九九歌》,显由上首变化而来:“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

原作者丨马大勇

摘编丨肖舒妍

编辑丨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