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伎重演代表生肖

曾国藩真相,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弦戈1967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故伎重演代表生肖1

曾国藩

曾国藩素有清朝“中兴名臣”之誉。近代学人梁启超对之推崇备至,指其乃吾国自有史来数一数二之“大人先生”, 视如完人。民国总统蒋介石更以曾氏为楷模,居然以私淑弟子自居,高山仰止,亦步亦趋。青年毛泽东也曾发声赞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云云。

其死后百年,仍有人为之立传,褒扬有加,高官贤达竟相索赠,一时洛阳纸贵。如此名动公卿,自非等闲之辈。

  曾氏竟为何方神圣?其魅也甚,其惑也深。衔之数载,心中困扰,今始释然。

  ——作者题记

  

  自古三湘之地,多出奇才伟器。所谓“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曾国藩的出现,似乎再次证明这种传说,绝非夸大。

  曾氏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罕见的人物。他生于清朝嘉庆十六年,距今不到二百年,历咸丰、同治、道光三朝,前后为官三十多年,出将入相,屹立不倒。中国有句谚语:“三朝不倒,非奸即雄。”此话看似尖刻,但用在曾氏身上,还算低估了他。

  据说他有十三种道术学问,而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相人之书,叫做《冰鉴》。曾氏以知人善相名于当时,俨然学士中之术士。而读曾氏家书日记,多味同嚼蜡。读其事迹传略,亦甚枯燥,惟独“曾氏乃蟒蛇精转世”之说,令人兴趣盎然。

  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有精神图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膜拜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精神理想的象征。中国人的图腾是什么呢?最古老最尊贵的莫过于龙和凤,一雄一雌。其次为麒麟、白象之类,他们都是有灵性的吉祥动物。再次为龟、蛇之类。

  孕育了中国人文所有学术渊源的经典古籍《周易》,其尚刚强,首卦为乾卦,以龙比六爻之象,赋予卦象以生命与灵动的形态。所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中国文化就其骨子里来讲,是性灵的,甚至是超人的。严格地讲,最深层的本质是非人的。比如,中国人从不把帝王当人来看。帝王是龙种,有命有运的叫作真龙天子,而龙的绝配是凤。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真凤”大概就是武则天了,但传统的中国文化是排斥凤的。此为题外话。

  被中国封建帝王尊为圣人的孔丘也不例外,他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看,他视“麒麟”这个动物为自己的本相。当他看见一只麒麟被猎人捕获,顿生“物伤其类”之悲,便认定自己的命运快要到头了。佛教的始祖释氏也非凡人,乃是“白象”投胎,现世成佛,教化十方。中国人喜欢用动物生肖来象征一个人的秉性,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那么,曾国藩是什么呢 ?从他的功名事业来看,已经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所以他也不是人了。他很特别,他是一条蟒蛇转世!

  

——不妨细心玩味一下这个“曾”字,猛然一看,岂非一条昂首而立、吐信张目的蛇?中国汉字真是奇妙得很,而姓氏中大有玄机,由此可见一斑。“曾国藩”三个字,难道不象一条巨蟒正盘缠、游窜在满清朝庭周匝,如一道藩篱,守护着这座危危欲坠的王朝大厦?

  因率湘军扑灭了为患清庭十三年的太平天国,成就了曾国藩一世英名,而金陵屠城,杀人如剃头,孑遗不留,却落得了个“曾剃头”骂名。在曾国藩身上,似可找到一种蟒蛇式的习性和行迹,大有可玩味之处。史言曾氏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其状貌“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如此,非巨蟒神貌而何?

  蟒蛇之说,毕竟附会,未足深论。而中国近代出现曾国藩这样的人物,亦非偶然。自汉代而下,中国的官方文化积淀传承了二千多年,发展到近代,似乎该有个终结。这种官方文化就是儒术。但这样儒术却已非儒家始祖孔子的教化本义。儒学一经世用,就发生了蜕变,堕落成一种“术”了。一言以蔽之,曾国藩的成功秘笈,全在一个“用”字。既唯用,无非“术”也。只要一讲到“术用”之学,就是“乱世”征象了。因此,曾国藩这样一个人物,终究属于“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可与三国时曹操类比,只不过他比曹操差的远。曹操如蛟龙,显得更率性、更豪气、更本色,也更英雄了得。

  中国人文的传承,始终与政治无法分离,且有一个兴衰起伏的过程。从“皇”到“帝”,所谓“三皇五帝”,渺茫且莫论。夏、商、周上三代,直至周文王,仅以“王”称,其德趋下。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王道隐,霸道显,庄子之谓“道术为天下裂。”诸侯争霸,逐鹿天下。于是“王道”散落民间,出了个孔子。孔子乃素王,是讲王道的,但他的徒子徒孙却是“趣(趋)时变通”的,王道勿论,讲来讲去都是“霸道”、“诡道”,一代不如一代。

  所谓“繁荣昌(娼)盛,世风日下”。文明发达了,道德却沦丧了。智能提高了,精神则堕落了。从以德化国,到以能治国,再到以法制国,都是向下的。春秋战国,纵横捭阖,皆为雄霸之道。秦始皇用法,使国力强大,以武力一统天下,但他故伎重演,坑儒兴法,而酷法重役,民不堪命,仅传二世而亡。汉代而兴,休养生息,儒术始用。

  当一切(包括道德良知)皆沦为事功之用时,末世的特征就凸显了。中国传统人文学术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这种经世济用之学,到了明、清,即已成熟。曾国藩独秉异材,承其风化,术用为本,赫然集大成者。奈何生于清朝衰落之时,虽得中兴之功,终于回天乏术,封建王朝大势去矣。而术用之学,近三百年来,不惟曾国藩一人独得。

  自隋唐以下,中国的读书人似乎习惯了这样一个传统:“学而优则仕。”曾国藩以一个农家子弟,概莫能免,也是个汲汲于富贵功名的凡夫学子。表面上是个洵洵儒者,其实则不然。观其一生言行本色,大有太史公门徒之概。司马氏因史而作,藉事而说,自成一家言,自汉而后,影响深远。其处世趋时附势,无利不言,无功不谋,最讲势利功用。

  因此,尽管曾氏才学出众,若非依附当朝权贵,也难立足官场。三朝不倒,谈何容易?中国历史上罕有其人,而曾氏游刃有余,殊为难能。诸如“当官要有渊源”、“朝中有人好做官”云云,已成为中国官场的一个潜规则,其为害甚深,至今流毒。

  曾氏骨子里乃是势利之徒,表面功夫却做得很老道。他因梦财心喜而自责,诉之笔墨,言于人前,不惟矫情,实则售奸。圣人孔子大概也做过类似的梦吧,恐怕也不乏一些春梦,比如梦见内心向慕的美人南子,但孔夫子也不至于自责如此。而一到曾国藩这里,却小题大做,把寻常琐屑一梦看得如此严重,责己也过,比圣人还要圣人,不能不让人怀疑其“矫情伪善”、“欺世盗名”。曾国藩五十一岁时,恰是咸丰帝大丧期间,可他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时人早斥其“伪君子”,惜乎今人多罔闻。

  家书当传之子孙,何以刊行面世?用意何在?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而日记功课,刻板造作,味如嚼蜡,令人生厌。也有人说:因他手握重兵,唯以日记家书表明心迹,示以臣子之心。此所谓“韬晦”功夫,用心良苦也。

  中国历代英雄豪杰,对之皇权帝位,向来是当仁不让的。若得其便,无不夺之在手,没有一个是客气谦让的。缢杀隋炀帝的随驾武夫宇文化及,自知势将落败,就是死也要做一天的皇帝。他说“人生固有一死,岂可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把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毒死,居然即位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就死。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的谦让,也不过是假惺惺。当年若还有谁比他更合适,肯定也不会客气,谁肯轻易把黄袍披在别人身上,自己则甘居臣下?

  仕于满清异族,曾国藩一生不见反迹,终其臣道,也算有自知之明。他也知道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一条大蟒,尚非龙种,因此不敢有窥觑之心。但又怕朝廷猜忌,只好一生都夹着尾巴做人,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恭。曾国藩的为臣之道,达到了极致。为臣之道,就是韬晦。如何迎上,如何御众,是臣道,是奴才哲学,是煞费心机的奔命之人。这样做人真的很累很苦。他是不得已的。这是为臣为下者的宿命和悲哀。

  曾国藩赖以成名,满朝推崇,全仗收拾洪杨,剿灭太平军,使晚清赖以苟延残喘,暂时保住了江山。他治湘军很有一套,他的后辈同乡毛泽东几乎全盘拿来,比如军队号称子弟兵,军不犯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皆师承曾氏。蒋介石仅学曾氏权术,隐忍得天下,可惜未得其中三昧,最终还是被学弟毛泽东打败,被赶到台湾去了。毛氏能动天下人之心,因此得天下也固也。应该说,毛泽东在曾国藩那里还学到了一点蒋介石学不到的功夫,就是毛认识到人的思想精神状态的极端重要性,深谙人性中的从众心理和群化效应。所谓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人心向背,无论民意军心,皆为首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可用”四字,道破古今中国历代统治者最讳莫如深的一道玄机。

  从曾国藩到毛泽东,近代几个湘人如此深远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逮及至今,其势不衰。司马氏有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湘人风气,不容小觑。风气养人,人杰地灵,非为虚也。荆楚之地,崇山峻岭,烟云氤氲,自古养育一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敢为天下先的作风,足以睥睨天下。曾氏得承其风也。而湘江九曲,文气滋盛,因此也助长了湘人的骄气和霸气。毛氏多秉其气也。自曾而毛,湘人之风,可谓一脉相承。而曾氏毕竟栖蟒,毛氏竟成亢龙。一则韬光隐忍,一则骄气逼人,过犹不及。三湘荆楚之域,山高谷深,龙蛇出没,皆此类乎?

  曾氏道术,终究末世之学,绝非中国人文正统。近人梁启超言过其实,说什么曾氏既是大人,又是先生。言外之意,表扬曾氏既会做官,又能治学,道德文章之修和经世济用之能,皆足以垂范百世,因此极力推崇。我内心一直抗拒这样一个人,近现代之人,如此推崇曾氏,吾心甚惑。思之数载,方才豁然。一个社会推崇或怀念某个历史人物,寄托了一个时代的心声和诉求,也不同程度折射出一个社会的风气和时尚。曾氏本来面目,无非术用经世,唯利势图,成王败寇,欺世盗名,大抵如此,而居然魅惑于今日,恰反映了当今社会风尚中令人深思与堪忧的一面。

  呜呼,曾氏遗风,源远流长。自上而下,趋之若骛。世道如此,夫复何言!曾氏之魅,几时可以休矣!

(原以何其亨署名,发表于个人微信公众号《凤凰涅盘》,现已更名《弦歌空间》)

故伎重演代表生肖2

探寻中国姓氏起源:你是上古先贤谁的子孙?快来寻找祖先(十三)

(卷之十三)

本章节导读:本章节更新姓氏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麹 家 封

程氏图腾释义

【释义】程的本义是巫师。程,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跪于台上向天祈祷之状。

【起源】程姓主要源自:风姓、姬姓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昊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西晋时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说道:“风能发号施令,是执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通晓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蚩尤施展法术,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颛项继少吴之后担任帝王,当时人神杂糅,祭祀混乱,灾祸频仍。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称为“绝地天通”。在今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鸟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当时还有一个黎丘,又称黎侯城,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个黎国一作犁国,又称泥中。位于今河南浚县,汉代又称黎阳。由此可见,黎部族的活动范围是以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东南部,东达今山东省西部地区。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吴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辅臣。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驱逐禽兽。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能凿地求水。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经久而无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荀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得姓始祖:程休父

始 祖 地:河南洛阳

郡望堂号:广平、河南、安定;伊川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44位/约59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3位

嵇氏图腾释义

【释义】嵇,“山也”。嵇山在今安徽宿县以西、亳州以东。

【起源】嵇姓主要源自:姒姓

1、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后就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

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后,将其子季杼封于会稽,专门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动,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会稽氏。

到了汉朝初年,会稽氏族人迁到豫州南部谯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带),遂指地改为嵇氏。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2、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跋部中的统稽氏、纥奚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为嵇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季杼(夏王少康之子)

始 祖 地:安徽宿县、亳州

郡望堂号:河南、谯郡;忠穆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46位/约17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4位

邢氏图腾释义

【释义】古时邢、井通用。先有“井”字,后出现“邢”字。

【起源】

邢姓源自黄帝

邢姓得姓于周公旦第四子西周邢侯(邢靖渊),为黄帝后裔。

黄帝为中华始祖,传说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正妃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次子昌意。。《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又是东夷族首领。被后人尊为帝,列入“五帝”系统,为中华共祖之一。少昊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号高辛),帝颛顼是其伯父。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为五帝之一。这一脉延至西周为周文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为了感谢周公辅政之功,同时也为了防御北方戎狄入侵,周成王分封周公第四子姬苴(字靖渊)受封于邢地,立“邢国”。邢国被尊为元侯国,严格按照周公之分封、宗法、礼乐等制度建国。第一代邢侯邢靖渊(姬苴)因此成为邢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周公旦

始 祖 地:河北邢台、河南温县

郡望堂号:河间;守雅堂、三礼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46位/约12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95位

滑氏图腾释义

【释义】“滑”一个比较罕见的姓氏

【起源】滑姓主要源自:姬姓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英贤传》载,“同公族后有滑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西周时有一个滑国,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国,国君与周朝王室是同族,最初建都于滑(今河南省睢县西北),后又迁都于费(今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故又称为费滑。再后来滑国被晋国所灭。亡国后,滑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滑姓。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庄公次子姬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滑邑,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地名,就是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出自郑庄公姬寤生次子姬滑的封地,因而称滑邑。

在史籍《春秋·庄公三年》中记载:“郑公次子滑。”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郑太叔姬段图谋偷袭其兄郑庄公,郑庄公派军突击破之,姬段出奔共国(今河南辉县)。当时,与郑国有矛盾的卫桓公姬完为了策应姬段之子公子滑,曾派军攻郑国,一度攻占了郑国边境城镇廪延(今河南延津),然后交给公子滑居住。

廪延,公子滑曾在汤秧的教育下到过廪延担任过五年的地方行政官,城内郑国老百姓都很尊敬他。廪延紧邻卫、宋两界,是郑国的边疆要塞,也是京城太叔未经郑庄公特批的非法领地。

在卫桓公的保护下,公子滑开始以郑国的臣子身份再次管治起廪延小城。半个月后,这个边远城镇的人文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公子滑不仅是宗亲身份又能惟贤是举,这使廪延城百姓对这位年轻的长官很有好感。他没有为父复仇,也多次建议卫桓公撤兵,因为他觉得没必要给人造成紧张局势而以为自己谋图不轨。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五十年(公元前721年),郑庄公亲率大军攻卫国,以报复卫国曾攻取廪延。其时,姬滑的兵马竟敢公然作出对卫国反目的举动,表明自己忠于郑庄公。

在姬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滑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滑伯

始 祖 地:江苏

郡望堂号:京兆、安陆、下邳郡

当今排序/人口:第398位/约1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6位

裴氏图腾释义

【释义】裴的本义是“长衣下垂之状”。裴字在字中归衣部,可见与衣裳有关。

【起源】裴姓主要源自:嬴姓

源于嬴姓。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上非下邑)(山西省临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得姓始祖:伯益

始 祖 地:山西闻喜

郡望堂号:河东;绿野堂、督国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76位/约10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97位

陆氏图腾释义

【释义】陆,大土山。泛称陆地。陆是会意字。左边表示很高的意思,右边示其有土而无石。

【起源】陆姓主要源自:妫姓、允姓

陆姓的源头主要有四股:颛顼、妫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颛顼:据说,颛顼之子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东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

2、出自妫姓(姚姓妫姓->妫姓陈氏->妫姓田氏->妫姓陆氏):战国时,齐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陆乡,子孙以陆为氏。陆乡即古陆终氏的居地,今山东陵县。妫姓陆氏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进入秦岭北的骆谷。此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区,陆终之长子名昆吾,居于骆谷的戎人取陆终昆吾之简称为陆昆,因变音为陆浑,史称陆浑戎。在春秋初陆浑戎一支东迁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陆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5年,晋顷公灭陆浑国,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华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陆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陆通为始祖的“平原之陆”外,还有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改革,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称“河南之陆”。

得姓始祖:陆通

始 祖 地:河南嵩县、山东陆乡

郡望堂号:河南、吴郡、平原;忠烈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57位/约44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8位

荣氏图腾释义

【释义】荣,“树木名也”。即桐树,古书多称“梧桐树”。

【起源】荣姓主要源自:姬姓

荣氏出自周初荣公《司马通鉴》胡三省注:“荣姓出周荣公”宋代荣諲公首次修撰荣氏宗谱,祠部员外郎梅询为之写序,开篇第一句既是“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

而南闳蓝的《大周王朝八百年外史》则认为姬霞与姬奭都是周文王的弟弟,武王的叔父。二人与周公姬旦位列三公。先秦史、商周考古、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专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韩巍博士在他的《西周金文世族研究·姬姓世族》里,绘制出西周姬姓世族各个家族的世系图(其中包括周、召、毕、荣),说明西周的荣氏家族是由姬姓而来,与荣氏宗谱“荣氏出自周初荣公”是一致的。

荣氏的得姓始祖是姬姓荣公。据司马迁《史记》,姬氏始祖是后稷——黄帝之曾孙。也就是说,荣氏出自姬姓,姬姓源于黄帝,所以,荣姓的远古始祖是黄帝。荣公是荣氏第一人,荣叔是荣姓第一人。然而秦汉以来,姓与氏的区别逐渐模糊,到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姓和氏已经完全等同了。所以我们才可以说,荣公是我们的得姓始祖。《春秋》记载经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周庄王四年,鲁国君主姬允去世,姬同继位。周庄王命荣叔赴鲁国追赐姬允谥号“桓公”。这一年为鲁庄公元年,荣叔获赐汶阳之地,遂定居山东汶上。嗣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春秋时期著名学者荣启期和孔子弟子荣旂皆为荣叔后人。

得姓始祖:荣援

始 祖 地:陕西户县、河南新郑、巩义

郡望堂号:上谷、乐安;榆合堂、雍睦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94位/约1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9位

翁氏图腾释义

【释义】翁的本义是鸟头颈毛,是处于顶上的毛。“白头翁”鸟就是头顶上的毛呈白色的一种鸟。翁引申为一家之长及父亲之义。

【起源】翁姓主要源自:姒姓、姬姓

1、源于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贵族翁难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启为夏朝君王时期,有个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翁氏思永堂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怎么都掰不开,惟独周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只见婴儿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个“翁”字,周昭王即赐姓翁,取名弘,成为翁氏始祖。

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国左丞,死后谥号为端明王,墓葬梁原城五里,坟前华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两旁。梁原城在今甘肃灵台梁原镇,梁原离古时周朝初期活动区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镐、宗周、丰不远,但因距今三千年了。翁氏始于公元前1052~前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执政时期。周昭王是周武王姬发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庶子。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

翁氏后人多尊翁弘为翁氏的得姓始祖。

3、源于姬姓,出自周昭王庶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说广东翁源),另外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记载:“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该支周昭王庶子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翁氏,世代相袭至今。

得姓始祖:周昭王庶子、姬翁、翁难乙、翁弘

始 祖 地:浙江定海

郡望堂号:临川、钱塘;六桂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68位/约10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00位

荀氏图腾释义

【释义】荀xún,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香草。

【起源】荀姓主要源自:姬姓

1、 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

荀姓最早历史纪录。荀字及荀姓最早历史纪录。此是荀的由来。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荀姓历史最早人物。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的第十八个儿子被封于古郇国(今山西省临猗县,一说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建立姬姓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荀氏历史最早的历史纪录。此是姬姓荀氏。

4、出自晋国大夫原氏黯。春秋时,晋国大夫原氏黯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称荀黯,荀息。此是原姓荀氏。

5、荀林父,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卿族,荀氏就是其中之一。中行氏和智氏更是一同成为晋国六卿之二。荀林父、荀首、荀罃、荀偃、荀跞、荀瑶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对晋国政局乃至春秋时期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6、姓氏有区别,姓是家族符号,分封制的产物,氏是家族的分支。同姓不通婚,不同姓同氏可以通婚。秦以前荀姓与荀氏有区别,秦以后合并。

得姓始祖:郇伯

始 祖 地:山西省临猗县

郡望堂号:河南郡、作冠堂、兰令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66位/约14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1位

羊氏图腾释义

【释义】羊,是十二生肖之一,与十二地干的未相配,本义是吉祥。古代祭祀用的三牲之一。秦汉时期,金石之文多以羊为祥。

【起源】羊姓主要源自:姬姓、姞姓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清朝四川三台羊国材所撰《羊氏族谱序》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盈的后代受封于羊舌邑(今山西洪洞范村),以羊舌为氏,春秋末年改为羊氏。“粤稽吾(羊)族,肇开于姬姓,受氏于羊舌,发祥于山西,盛衍于东鲁。”

在历史文献《羊氏魁公六修宗谱·本姓源流》中记称:“余羊氏系出姬姓,开自黄帝。”可知羊氏的远根在于桥山之巅,羊氏的远源在于姬水之畔。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公孙羊孺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尚友录》上记载,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时期鲁国的公孙羊孺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而得姓。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才学出众的著名学者,叫做公孙羊孺,他的后代子孙便取祖上名字中 “公羊”二字为姓氏,称公羊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羊氏者。

3、源于姞姓,出自黄帝后裔,属于以改姓为氏。

历史上有一支羊氏,为姞姓所改。姞姓亦为黄帝之后,后易姓为羊氏。

该支羊氏由姞姓易为羊氏的原因失考,其谱书中亦语焉不详,但以羊氏世代相传至今,望族居泰山(今山东泰安)、京兆(今陕西西安)。

始 祖 地:得姓始祖:晋武公伯侨之后(春秋时)

郡望堂号:泰山;种璧堂、松遐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35位/约18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2位

於氏图腾释义

【释义】於,助字,表示语气。也同“乌”字,是一种鸟名。于,古地名。“於人”当是与地名有关,或是先人的封号及名、字中有“於”字有关。他们以“於”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加以崇拜,繁衍生息,最终形成“於姓”。

【起源】於姓主要源自:姬姓、妫姓

1、於姓起源

⑴、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的臣子於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⑵、出自有熊氏,以封地名为氏。黄帝的孙被封于商於(今河南省淅川)。其后以封地於为姓,遂为於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脚行路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

在於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氏,世代相传至今。通常认为,於则是於氏的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於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於官,亦称囿人、圉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是一种专职负责掌管在禁宫之内饲养畜禽的官吏,以供王族食用或祭祀之用。於官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下属有中士、史、饲人、以及役若干人。

这在典籍《周礼》中有明确记载:“囿人掌囿园之兽禁,牧百兽。祭祀、表记、宾客、供其生兽死兽之物。”

到了东周时期,於官与圉人职能分开,於官仍然负责饲养畜禽,圉人则专职负责皇家宫廷、园林的花木栽培和管理。

此后,该官类称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期,在京都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四大皇家祭祀坛园中,以及皇家八大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清花园、蔚秀园、畅春园、勺园、清华园、西苑、南苑等,和各大行宫如承德行宫、沈阳行宫等,皆有於官、圉官之职,官秩为正八品。

在於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於氏、或圉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陈仲子,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陈仲子居於陵,因氏。”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以廉洁闻名的学士,他就是陈仲。陈仲,本名陈定,又作田仲,是田齐政权的贵族子弟。他是一位饱学之士,荀子曾把他列为春秋战国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称之为“齐之世擘”。汉《列女传》、晋《列士传》以及司马迁、陶渊明、张说等曾将他的清廉事迹写入史书或诗歌中,使他的清名流传至今。

陈仲对人欲横流的浊世深恶痛绝,他提醒人们不要为世俗所迷惑,提倡从自身廉洁做起,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他的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更感人的是他能身体力行,留下了许多清廉佳话。

在陈仲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陵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於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於商国君於则

始 祖 地:河南淅川、内乡

郡望堂号:广陵、京兆;救民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65位/约14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3位

惠氏图腾释义

【释义】惠,意为仁爱。在古代常常作为君主和大臣死后的谥号。

【起源】惠姓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姜姓、芈姓、嬴姓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东周王朝时期,第五位君主名姬阆,于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逝世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

在周惠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为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鲁惠公姬弗涅,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三任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68~721年共四十六年。

鲁惠公为鲁孝公儿子,周文王的第八世孙,后承袭鲁孝公担任鲁国君主。他在位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

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王朝期间,感激秦文公护送迁都洛阳,允许他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此事被鲁惠公知道了,也向周平王申请允许用天子之厘举办祭祀活动,却被周平王拒绝了。鲁惠公大怒,故意自用天子之礼祭天,还通知了周平王,周平王也不敢过问,假作不知。

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因适夫人无子,乃立庶长子息,是为鲁隐公。次子姬威,三子姬恒(公子尾)。

姬恒为门下丁公府椽,流誉他方,各国归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为“施”字,食采于饱,封为施国,号曰施父。在姬恒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两氏:一支为以先父名号为姓氏者称施氏,一为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3、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姬姓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姬发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姬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姬禽父第五代孙名姬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季子字子展(公子展、夷伯展)。

公子展之孙曰姬无骇。周桓王姬林五年(公元前715年),姬无骇逝世。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子惠伯巩之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

柳下惠,本名展获,字禽,又字季,公元前720~前621年,是春秋时期鲁孝公姬称后裔姬无骇之子,“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由于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柳下惠曾为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

柳下惠是展氏、柳氏二姓的得姓始祖,也是惠氏的得姓始祖之一,该支后裔以先祖谥号为姓氏,称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惠氏之源,在唐朝时期手写本《四海姓望谱》中有明确记载。在《四海姓望谱》中记载:“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曹周公旦之胤绪,曾伯禽之别族,柳下惠之后。”这说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部分惠姓人的祖先。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文化强盗伯希和(Paul Pelliot,公元1878~1945),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从敦煌盗掠弄走的文物中,就有唐朝手写本《四海姓望谱》残卷,即“伯3421号文书”,其中记载了该支惠氏之源。伯希和曾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出示给在北京学者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人观看,自此中国学术界始知敦煌莫高窟内有唐朝遗书。

珍贵无比的唐朝史籍《四海姓望谱》现被收藏在法国巴黎博物馆。

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惠公姬夷吾,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晋惠公姬夷吾,是晋献公之子。

姬夷吾之母为小戎子,她与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晋献公。大戎狐姬生晋文公重耳,重耳年长于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皆有贤行,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给她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他们几个人加以陷害,使其先被疏远,后遭迫害。夷吾先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后,他从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逃归屈,整兵自守。其后晋献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坚守,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遗命骊姬之子姬奚齐继位。大夫里克等杀死姬奚齐,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为君,重耳谢绝;又派人迎公子姬夷吾。姬夷吾当即就要启程归国,跟随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因为国内还有晋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反而来迎接流亡的公子,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姬夷吾回国即位,许在事成之后,把晋国黄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只要回国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

周襄王姬郑三年(晋惠公元年,公元前650年),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元年。

晋惠公即位以后,首先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背弃割地给秦国的许诺,派人到秦国致歉,说:“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婉转地表达了不能割地给秦的意思。第二件事是除掉里克等原来杀死奚齐另立国君的人。最先对付的是里克,不但不封给他原来许诺的汾阳之邑,而且把他手中的权也夺了。过后还不放心,恐怕里克故伎重演,迎立依然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就下令让里克自杀。惠公对里克说,如果没有里克,他当不了国君;但是,里克杀过奚齐,有这样的人为臣,国君就没法当。里克绝望地说:“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只得伏剑而死。除掉里克以后,还害怕他的同党兴风作浪,又寻机将那些当初与里克同谋的人一齐杀死。做完这两件事,惠公解除了他的内忧外患,可是国内人心已经离散。

周襄王五年(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卖给一些粮食。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建设,暂不计较晋惠公悔约的前嫌,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南)至晋都绛,沿渭河入黄河转汾河再转浍河,运粮的船络绎不绝,称之为“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也请求晋国交给一些粮食。晋惠公与大臣商议此事,有人认为应该答允,秦国能不念前嫌给晋国运粮救灾,晋国理应回报。但又有人认为,没有割地给秦国,两家已成仇敌,再给秦国救灾,无疑是给敌人助长力量,这事不能答应。惠公采纳了后一种意见,没有给秦国运粮。

周襄王七年(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秦国渡过灾荒,秦穆公率兵大举伐晋。晋惠公整军抵御,因他的所做所为不合情理,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气不振。两军战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对晋惠公的怨恨难以平息,预备把他杀了祭祀上帝。多亏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之姊,以自焚要胁秦穆公,才劝阻了此举。晋惠公在秦国当俘虏期间,秦晋两国重新订立盟约,然后被礼送回晋,继续为君,直至逝世。

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晋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遂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而在秦国遭灾时,又以怨报德,企图依靠自然灾害打击秦国,再一次在道义上失败。韩原的战败被擒,只不过是前两次失败的自然延续而已。

晋惠公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当然不能和其他大国争衡,较一日之短长了。但晋惠公并非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在国内大力采取各项惠民政策,使晋国社会继续得到稳固和发展。晋惠公之所以许秦赂又背赂、作爱田,作州兵、和戎等一系列政治作为,其主要目的都是从晋国自身富强为出发点的,不仅在客观上为晋国的富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为后来的晋文公及其以后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因此,晋惠公逝世之后,晋文公以“柔质慈民曰惠”给其所上谥号为“惠”,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5、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姜元,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齐惠公子子襄之后。惠旧作桓”

齐惠公是齐懿公之子。

齐懿公在位时期非常骄横,人心不归附。所以齐懿公被丙戎和庸职杀死。齐国民众还不解气,又废黜了齐懿公在国内的太子,从卫国迎接公子姜元回齐国为君,是为齐惠公。

齐惠公在位十年,多实施惠民之策,得到民众的欢迎。至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齐惠公病逝,其子齐顷公姜无野继位。齐惠公在位时期,宠臣崔杼曾得到齐惠公的宠幸,到齐惠公逝世后,另外的高氏、国氏贵族怕受崔杼胁迫,便联合起来把崔杼驱逐出国,崔杼便逃到卫国。齐顷公继位后,给先王上谥号为“惠”。

周定王十八年(齐顷公十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军南下攻鲁国龙邑(今山东泰安),其宠臣卢蒲在战斗中被杀,齐顷公怒而攻至巢丘(今山东泰安)。同年,齐顷公在马鞍山下(今山东济南)与晋国展开了著名“鞍之战”,结果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二人互换衣服,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得以逃走。回国都后不久逝世

而被驱逐到卫国的崔杼得卫国之助,乘机齐顷公逝世之机复辟回齐,扶立公子姜购,是为齐庄公。

其后齐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卫姓氏者,称惠氏。

6、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僖公之子公子惠,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纂》中记载:陈僖公生公子惠,字子得,后分两支:一为子禽氏,一为惠氏。

陈僖公(陈釐公)妫孝,是陈国的第七位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832~前796年共三十六年。其有个儿子为公子惠,字子得。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

得姓始祖:姬阆(周惠王)

始 祖 地:河南新郑、陕西西安、扶风

郡望堂号:扶风、琅琊;景言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59位/约35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4位

甄氏图腾释义

【释义】甄本义为制作陶器。也指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起源】甄姓,中华姓氏之一,产生于五帝时代,属帝舜后裔。得姓始祖为仲甄。

源于帝舜,以字或技艺为氏。

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

以上关于甄姓起源诸说,皆认同甄姓出于帝舜后裔。

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这两郡的望族。后二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裔妫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楚灭陈后,胡公妫满后裔陈通因忠于周天子而被赐甄姓,并授陶正之官于洛阳,其后人居于邯郸附近的中山国(郡)。

东汉与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载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证说:“由于舜仁义慈爱,所居之处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后来就成甄氏。”

对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谱也有记载: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山东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载:“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逊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的子孙,从河南陈地到鄄城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滨”留下来的甄氏子孙汇合,从而构成了后来固定的甄姓。

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可以合理推定:中华甄姓起源于帝舜,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祥地。

得姓始祖:皋陶(虞舜时期造律大臣)

始 祖 地:河南洛阳、山东鄄城

郡望堂号:河南、中山;中山堂、还金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56位/约37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5位

家氏图腾释义

【起源】家姓主要源自:姬姓、复姓

1、出自姬 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整日游逸淫乐,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作了一首著名的诗《节南山》(见《诗经·小雅》)诗讽刺太师尹氏,尖锐地指出其滥用职权、任用奸佞、 贻祸人民,并以此来提醒周幽王。但周幽王根本就不听,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姬家父的《节南山》一诗被载入《诗经》而千古流传,他的忠诚和正直为世人所钦佩。在姬家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家氏之始。

2、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3、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得姓始祖:家父

始 祖 地:陕西、甘肃

郡望堂号:京兆郡、南安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55位/约15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7位

封氏图腾释义

【释义】封,“分封也”。本义是天子把爵位和土地赠给臣子,有分封之义。甲骨文的“封”字,右边是手之象形,左边为土中长有青苗之状。表示种植之意。后来演变成“有法度的分封。”

【起源】封姓主要源自:姜姓、芈姓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的后裔钜之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上记载,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

夏朝时期,钜的后代食采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其为封钜、封父,属于以地名冠称为人名。

商末周初,封父国被周文王所灭,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氏,一为封氏,后封父氏亦省文简化为单姓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今河北沧县),是为沧州封氏(渤海封氏)。

2、源于姜姓,出自黄帝之臣封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封子,是远古东夷民族的英雄,姜姓。由于他居于宁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称宁封子。封子是制陶的发明者。

3、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封氏者,逐渐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穿封戌,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得姓始祖:封父

始 祖 地:河南封丘

郡望堂号:渤海、武陵、洛阳;平卢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46位/约4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8位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国风大典##国学##人生##国学经典##姓氏#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故伎重演代表生肖3

文|田圈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敬请关注↗

网络话题:最不疼老婆的生肖男

有些男人以为自己能赚钱,女人就该服从自己。其实不然,除了小部份相当”拜金“的女人外,新时代的女性,再也不会像以前的女人那样讲求从一而终,甚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了。倒不是因为新女性不把离婚当作一回事,而是因为新女性更加明白自己想要怎么样的男人,她们不再受旧思想的束缚,而是勇于向突破她们底线的男人说“不”。下面三位80后女性说出了各自的心声:

1,家庭暴力。

“我前夫自小看惯他父母争吵,甚至认为父亲偶尔打母亲也不是什么大事。婚后有一天,他可能因为自己工作中遇到挫折,不开心去喝了点酒,那天回家有点晚了,还吐了一地,我说了他几句,他就大声喝斥我,有点发泄情绪的意思......我感到委屈,哭了起来,没想到他借着酒劲,出手打了我,大腿一大片都乌青了......他酒醒后跪地求饶,态度恳切。但不久后,又是故技重演,真是勤于认借又坚决不改!我最终决定与他离了。”为这位女士的勇敢选择点赞,确实不应该纵容家庭暴力这种不幸的发生与延续!相信这也是新女性共同的选择。

网络话题:女人不能碰的底线

2,不再忠诚。

“我结婚5年后离婚了,前夫是职业经理人,长像和魅力都很好,我本来就是被他的魅力吸引而与他恋爱结婚的,我原以为有魅力是好事,但没想到,后来发现他时常接电话要躲在卫生间里,原来出轨了......"长得帅有魅力原本不是坏事,但男人若仗着魅力寻花问柳,就用错了地方了。忠诚是婚姻的基石,爱情的根本守护神。

3,沾染恶习。

“我前夫原本在烟草公司上班,遭遇裁员。失业后,他转做物流快递,一开始生意还挺忙的。甚料,他休息时间就与哥们玩赌博,输了十多万也不肯收手。后来干脆丢掉快递不做,专业玩赌博,觉得赌博来钱快......"这种不顾家人,主动参与黄赌毒的男人,聪明的女人都应离他远远的。

网络话题:女人不能碰的底线

网上最近还流行什么”最不疼老婆的生肖男“,”属蛇人的婚姻与命运“,等等这些把婚姻幸福寄托给迷信的说法,很不靠谱。现代的新女性,完全有能力自己判断男人有没有真心爱自己,有没有真心对待这个家庭。以爱为基准来设置女人自己的底线,还是比较靠谱的,你说呢?

好文章只收藏不转发的,都是耍流氓:P

有请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