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字的笔画代表什么生肖

出土文物中的十二生肖:兽面人身,颜值爆棚,一个比一个可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域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噬字的笔画代表什么生肖1

“十二生肖,家喻户晓,好像谁都懂,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名堂可大了去。每年过年,我都会想想,今年的动物,它后面有什么故事。这个话题与中国动物有关,与中国方术有关,与我长期关注的古代文物有关。 我们的头上有个大钟,挂在天上的钟,指针是北斗。斗转星回,一年又一年。十二年如十二小时。人生能有几个十二年? 好好活吧。 ” ——李零

唐十二生肖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虎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

十二生肖,以虎配寅,与兔相邻。虎的辰位相当夏历正月,也是一年的开端。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孔家坡汉简《日书》同。

三十六禽,以虎、豹、狸并列。狸是狸猫,也叫豹猫,身上有豹斑。豹猫属于野猫。野猫、家猫都抓耗子。三者皆猫科动物。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讲钟律配兽,其中有虎,未见豹、狸。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中的虎,材料很丰富,这里举几个典型例子。

1、商代虎纹石磬〔图1〕,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2、商代伏鸟双尾铜卧虎〔图2〕,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同出器物多以虎为饰。

3、西周虎尊〔图3〕,传出陕西宝鸡斗鸡台,弗利尔美术馆藏。

4、西周虎形铜饰件〔图4〕,陕西扶风黄堆乡一号墓(M1:19)出土,陕西宝鸡周原博物馆藏。这类铜饰件多有发现(如绛县横水墓地所出)。最近宁县石家墓地也出土过春秋时期的类似饰件,据说是箭箙上的装饰。

5、春秋多戈戟〔图5〕,河南叶县旧县乡四号墓(许公宁墓)出土,饰龙、虎、鸟、蛇四兽,叶县县衙博物馆藏。

6、春秋虎形金饰件〔图6〕,湖北枣阳曹门湾曾国墓地1号墓出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7、春秋虎形金饰件〔图7-1〕,甘肃宁县石家墓地出土。承发掘者告,此器为箭箙上的饰件。庆阳博物馆有类似饰件,出土于宁县湘乐镇宇村。

8、春秋虎纹玉佩〔图8〕,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9、春秋虎纹玉佩〔图9〕,河南淅川县下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10、战国虎纹玉佩〔图10〕,湖北随县(今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11、战国虎食鹿器座〔图11〕,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12、战国虎形金饰件〔图12〕,陕西宝鸡市魏家崖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13、战国秦虎豕搏斗纹带扣〔图13〕,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墓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14、霍去病墓石虎〔图14〕,霍去病墓在陕西兴平。

15、西汉错金虎节〔图15〕,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16、战国虎噬羊带扣〔图16〕,宁夏西吉新营乡出土,固原博物馆藏。

17、战国虎形银饰件〔图17〕,陕西神木大保当乡纳林高兔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8、战国虎噬驴带扣〔图18〕,宁夏固原杨郎墓地出土,固原博物馆藏。 19.比较:虎纹木棺〔图19〕,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巴沙达尔(Bashadar)2号石冢出土,年代在公元前6世纪,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20、比较:伊朗—阿富汗系错银铜斧〔图20〕,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不列颠博物馆藏。斧身浮雕:老虎扑山羊,野猪扑老虎,老虎扭头看野猪。 21.比较:萨珊虎纹卵形银碗〔图21〕,大都会博物馆藏。帕提亚和萨珊时期的金银器上多有这种虎纹。

虎纹的演变

上述虎纹,可分三型,A型状如叶尖反扭的柳叶,略呈S形;B型由双叶组合,一叶呈C形,一叶呈S形,合在一起,好像中间起尖的S形或F形;C型状如飞鸟或数字3。

A型纹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如上文所举春秋多戈戟、虎形饰件,战国虎纹玉佩、虎食鹿器座、虎豕搏斗纹带扣都是这种纹饰。这种虎纹流行于整个汉代,例子不胜枚举。内蒙古博物院藏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出土的鲜卑狩猎纹木棺上的老虎也用这种纹饰。

B型纹流行于两周时期,如上述西周虎尊、西周虎形饰件、春秋虎纹玉佩、战国虎形金饰件都属于这种纹饰。但秦汉时期,B型纹不再流行,只有A型纹继续流行。

C型纹流行于商代、西周,不一定是专门用于虎,但春秋时期确有这种虎纹,如宁县石家和宇村所出虎形饰件就是采用这种纹饰。过去我曾认为,B型纹早于A型纹,A型纹是B型纹的拆分,现在看来不一定对。第一,商代虎纹石磬的虎纹似可视为钩连单叶纹。第二, A型纹与B型纹有共存关系。

有趣的是,容庚《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76—1077页:194有图形化的六个虎字,都是属于西周铜器,前四例子是A型纹与B型纹共存于同一虎身,后两个例子是C型纹,正好是这三种纹饰。

北方系青铜器,虎纹有多种,既有上述A型纹,如西吉新营乡所出,也有平行折角纹和平行波浪纹等。如纳林高兔出土的虎形银饰件就是采用平行波浪纹。而杨郎墓地所出更为特殊。这种虎纹也见于巴泽雷克木棺,可资比较。

另外,有趣的是,上述A型虎纹也见于不列颠博物馆藏伊朗系器物伊朗—阿富汗系错银铜斧,年代断在公元前2000年,帕提亚时期和萨珊时期也有这类虎纹。

龙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

天有四象,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古有四灵,龙、凤、龟、麟。其中都有龙。

十二生肖,今以辰配龙。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以辰配虫。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辰位配兽缺,疑漏抄。孔家坡汉简《日书》辰位配兽,释文作“蟲”,但从照片看,应为两字,上字是虫,下字从虫,或许是“虫蛇”二字。 三十六禽,龙与蛟、鱼相配,三者皆水虫。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讲钟律配兽,其中有龙,有王蟲,未见蛟、鱼。

出土文物

商周以来,龙被广泛用于器物装饰,特别是铜器和玉器。龙蛇类的动物,特点是能屈能伸,其造型可以适应各种器形。商周铜器,器腹、器耳、器座多用爬龙或卧龙为装饰,属于舒身龙,盘类器物和C形玉饰多用卷尾龙。

1、蚌壳摆塑的“龙虎图”〔图7〕,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出土,所谓龙,是侧视效果的舒身龙,头上长角,长吻大嘴,四足有爪,长尾几与身等,近似鳄鱼。

2、彩绘蟠龙纹陶盘〔图8〕,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蟠龙纹在器底,一头双身,头上有角,口吐信子,头外尾内,花纹酷似环蛇属(Bungarus)的毒蛇。商周时期的龙纹盘仍延续这一风格,但龙头如果太大,则头内尾外。

3、绿松石镶嵌的龙形器〔图9〕,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器形为俯视效果的舒身龙,方头长尾,无足爪,近似蛇。

4、商代龙首觥〔图10〕,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商墓出土,器形纹饰以龙为主,并有鳄鱼纹。

5、西周龙首觥〔图11〕,河南信阳浉河港出土。

6、西周铜爬龙〔图12-1〕,陕西扶风海家村出土,个头很大,头上有棒槌角,背上有像龙鬣的扉棱,除有四肢,与商代甲骨文的龙字简直一模一样。

7、曾侯乙墓漆箱盖〔图13〕,以北斗居中,二十八宿环绕,左青龙,右白虎。商周卷尾龙,来源很古老。

C形玉器,以龙为饰,新石器时代就有。如红山玉龙分两种,一种是所谓玉勾龙,器身有单孔,器形较大;一种是所谓玉猪龙,器身有单孔(偶尔有双孔),器形较小。类似的玉龙,南方也有,一般无孔。这种玉龙一般没有足爪。商周以来的C形玉龙,一般也没有足爪,特点是龙头有棒槌角。

商周时期的龙,有爪龙,多为卧龙或爬龙,与器形有关;无爪龙,多为卷尾龙,作螺旋形,也与器形有关。我理解,无爪龙作C形或螺旋形,只是为了顺应器形,并非模仿蠃虫。

商周龙纹的基本特征

商周时期,龙纹分很多种,其中使用最多的纹饰单元,是一个菱形加四个三角形,如上引器物的龙纹,其身尾花纹就多半采用这种花纹。这种花纹最像蟒蛇的花纹。我们不难发现,商代铜器上的蛇正是用这种花纹表现。

其次,身体细长的龙还常常用一种形如飞鸟的花纹(类似数字3)作身尾花纹,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作前一种龙纹的花边。此外,商周龙纹或有扉棱,扉棱多以T形缺口或T形阴线为饰(有时在两个T形饰之间还夹一个I形饰),如海家村铜爬龙的龙鬣就是用这种扉棱表示。这种扉棱装饰,有时也被图案化,用作第一种纹饰的外缘,如弗利尔龙纹盘的龙身和龙尾。

饕餮纹是商周龙纹的面部特写

中国纹饰,有两种动物纹最有传统,一种是龙纹,一种是凤纹。中国青铜时代,有两种动物纹最重要,一种是饕餮纹,一种是凤鸟纹。 饕餮纹最早出现于何时,学界也有争论。有人把良渚、龙山和石家河的眼睛纹和人面纹说成饕餮的前身,把问题追到新石器时代,也有人把二里岗时期的兽面纹当作饕餮纹的源头,但毫无疑问,商周时期才是这种纹饰的鼎盛期。

饕餮是一种贪吃的猛兽,常被用来形容人的贪吃、贪婪。《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这话讲得很清楚:第一,这种怪兽常被用来装饰青铜器(如鼎);第二,它很贪吃,连人都吃,是一种食人怪兽;第三,饕餮纹是一种特写,只突出脸的部分,省略其他。

世界各国,怪兽吃人,艺术常见。但商周饕餮纹,并不直接表现吃人,只是表现一张恐怖的脸。李泽厚称为“狞厉的美”。这张恐怖的脸,头上长角,似人非人,似牛非牛,似羊非羊,让人无所适从。出土文物中的动物形象,凡是说不清道不明者,多统称为兽,故饕餮纹也叫兽面纹。

兽面纹只是一种逃避争论的说法。

龙纹和饕餮纹的后续发展

战国以来,汉地与北方草原在艺术上存在广泛交流,不可避免地受到欧亚草原甚至近东艺术的影响,但毫无疑问,我们的龙还是我们的龙,并非自外输入。例如大云山汉墓出土过一件鎏金镶玉玛瑙带扣〔图14〕,就是一件模仿草原带扣,把汉地风格和草原风格杂糅在一起的精美艺术品。带扣中间是一条大龙,鎏金的边框是两条小龙,这是汉地因素,但同时它又以若干钩喙的鹰头附于龙身和边框,则是草原饰牌常见的风格。外来因素只是这些小鹰头(草原格里芬)。

汉以来的龙纹,往往作侧视的走龙,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鎏金铁芯铜龙〔图15〕和杭州西湖出土五代吴越国投龙〔图16〕,有时还会加翅膀(古人叫应龙),乍看与辟邪有点像(辟邪是狮子的变形),特点是脸变长、身变细,弯弯曲曲,盘绕程度高,出现王符“三停”说的基本特征。这种龙纹与商代西周的侧视龙纹确实有一定区别,跟早期饕餮纹差距更大。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从各种迹象看,它们还是表现同一种想象的动物。

饕餮纹的遗产是后世的兽面纹,如铺首衔环和兽面瓦当。

鸡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

十二生肖,今以鸡配酉,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同。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以水配申,整理者读“雉”。孔家坡汉简《日书》“水”作“水日”,整理者说,水亦读“雉”。水是书母微部字,雉是定母脂部字,声韵不同,是否为通假字,值得怀疑。酉配“水日”,或与戌配“老火”对应,不一定就是雉。

三十六禽,除了鸡,还有雉、乌。三者皆属羽虫,雉、鸡关系尤近。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讲钟律配兽,既有鸡,也有雉。

出土文物

商周铜器不乏鸟纹,有些尖喙,有些钩喙,往往夸张其冠尾,很难判断是现实中的哪种鸟。这些鸟纹,不太像雉科动物。雉科动物,只有鸡,偶尔发现,如四川三星堆2号坑出土过一件商代雄鸡饰件〔图1〕。此器原来可能装在某种家具上。

鸡,汉代常见,有公有母,与现实的鸡很像。如满城汉墓1号墓(刘胜墓)出土过一件雄鸡杖首〔图2〕,有冠,可知是公鸡。汉墓出土陶器,六畜多有,鸡也很常见。如山东高唐县固河村出土汉代绿釉陶公鸡。

比较:出土文物中的孔雀

孔雀是雉科动物,与鸡、雉关系最近,但孔雀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北方看不到,对生活在中原的人来说,相当稀罕,属珍禽异兽之类。《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汉文帝时,南越王赵佗献“孔雀二双”,是今两广所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并昆明,滇地“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则是今云南所出。

滇国铜器有孔雀,如:

1、云南昆明羊甫头113号墓出土的所谓“铜觚”,上面就以孔雀为装饰〔图4〕。

2、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的鎏金孔雀铜马珂,上面也是孔雀纹〔图5〕。

另外,保利艺术博物馆藏铜尊,从纹饰看,似是两广一带的器物,盖顶也有孔雀饰〔图6〕。

比较:出土文物中的凤鸟

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图7〕,头上有辛字形高冠和孔雀式长尾。

西周中期,鸟纹发展为凤纹。西周中期流行垂冠大鸟纹〔图8〕,就是当时的凤纹。

出土文物中的凤,可以举两个例子。

1、海昏侯墓出土西汉鎏金铜当卢〔图9〕,上有凤鸟纹,鸟冠分叉,类似西周大鸟纹。

2、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枣园汉墓出土西汉鎏金铜钟〔图10〕,器盖有凤鸟饰。凤鸟的形象类似鸡。

3、洛阳出土汉代墓砖上的凤鸟纹〔图11〕,既像孔雀,又像鸡。

中国晚期的凤凰形象,也可以举两个例子。

1、北京颐和园耶律铸墓出土的陶凤凰〔图12〕。

2、颐和园仁寿殿前的铜凤凰〔图13〕。前者像鸡,后者像孔雀。

噬字的笔画代表什么生肖2

虎年说虎——之四

原创 晓光说天下

虎年说虎——之四

四、千年传承虎文化

虎,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三,十二地支中属“寅”,五行属木,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凌晨3点到5点为“寅时”即虎时。千百年来,虎在人们心中已形成独特的生肖属相传统文化。

1、 “虎文化”由来已久

虎,是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人类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它集华丽与凶猛、美感和威武于一身,威风凛凛,奔走如风,仰天长啸时山谷回响、百兽辟易,向来被视为百兽之王。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多重意涵,永远是画家热衷表现的内容,诗人吟咏不绝的题材,学者兴趣盎然的课题,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古人认为“风从虎”,虎一出而风大作,令人惊心动魄。

直至今日,即使圏养在动物园里铁栅栏后的老虎一声怒吼,仍能使人闻之不寒而栗,生出几分畏惧。即使是老死于山林,仍能威慑其它动物,所谓“虎死威风在”、“虎死不倒架”是也。

虎之王者风范的权势与优雅威严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对虎的喜爱也多于畏惧。古代将军多用虎皮挂在帐中或铺于座上,借虎威以壮军威。将军所在营帐称“虎帐”,将军的威风八面是“虎威”,骁勇善战者称“虎将”,勇士壮士为“虎贲”。《三国演义》中五位蜀汉将军被称为“五虎上将”,历朝历代武官中“虎骑将军”、“虎贲中郎将”比比皆是,虎头被绘制在护心镜、盾牌上、战船头……用以吓阻敌人,古代帝王用铜铸虎形兵符调动军队……人类借用虎的威风已经有几千年了。

虎还被人们用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褒义成语有: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贬意成语有:"为虎作伥"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驱使去害别人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品质。

“狐假虎威”的寓言则勾画出一幅仗势欺人的奴才嘴脸,常用来讽剌借助别人威势做坏事的小人。狐狸自称百兽之王,老虎反对,狐狸欺骗老虎说:“你不信跟我走一趟,看看大家的反应就知道了。”老虎便跟着狐狸巡视山林,百兽看见老虎都吓得东躲西藏。憨厚的老虎以为是摄于狐狸的王威,不知道是自己的威风被狐狸借用了。

虎,是陆地上最强壮的食肉动物之一,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天敌。人们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险的境地。大难不死谓之“虎口余生”,冒险行为叫做“虎口探险”,“虎口拔牙”是以命相搏、险中求胜。

孔子反对“暴虎冯河”,认为徒手搏虎是莽撞而非勇敢。“伴君如伴虎”用虎威比拟帝王的威权炙手可热。在古代中国的官衙或法庭上有写着"回避"、"肃静"的虎头牌。在古代中国的衙门或法庭上都有写着"回避"、"肃静"字样的虎头牌。

中国古代的虎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刻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下发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地之军。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如著名的“窃符救赵”。《孙子兵法》的“坐山观虎斗”,《三十六计》的“调虎离山计”,《三国志》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无以不展现出虎在军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2、虎的民俗文化

远古社会,人们为生存而与自然环境和动物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动物既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也是生活帮手,但凶猛的野兽会对生命构成威胁。人类在与野兽对抗的过程中,把猛兽当作神灵一样崇拜,期望降低减少灾祸并得到保护与庇佑。古人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把不同动物特征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少想象中的动物。

《山海经》就记载了许多混合型态的神兽怪兽:凤凰、玄武(龟蛇相缠)、穷奇(一说为长有翅膀的老虎,另一说是长刺猬毛的牛),或是人兽结合半人半兽的神:伏羲和女娲(半人半蛇)、西王母(豹尾虎齿)、饕餮(羊身人面、虎齿人手)。

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具备勇敢与威严,是高尚威望的象征,能驱除一切邪恶,被人们认为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以其前额上的花纹创作出汉字"王",意为统治者。老虎头上类似“王”字的斑纹,让古人深信着其拥有超自然的避邪法力,任何鬼魅见到老虎都要畏惧三分,所以长期以来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一直为人们所敬畏。

从造字源流看,"王"字就是因老虎而来。古人相信虎龄达到500年后全身会变得雪白,然后再活1000年,它们死后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琥珀",意思是"虎之魂"。

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有关老虎的民俗文化,即从远古时代人虎互动而生发。虎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

虎是义兽,动物学家认为,虎一般不袭击人类,在大自然食物链上,人与虎本可以和平共处,所以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人与虎的动人故事。如: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出生时被抛弃,由老虎哺乳养大,后成为优秀的政治家。唐乾元年间发生的老虎送新娘赴佳期的故事更具浪漫色彩。贵州、陕西一带虎媒祠广立,有情人都希望虎神保佑婚姻美满。

《聊斋志异》讲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一老妪之子死于虎患,地方长官判虎为老人养老送终,此虎便每天送猎物奉养老人,老人死后虎还到坟前嗥鸣致哀。

关于虎的神话传说和相关民俗也是层出不穷。在古代中国,老虎是主要的动物神灵,人们认为它能驱除旱灾。相传上古时,神荼、郁垒二神善捉鬼,然后将鬼喂虎。商代晚期青铜酒器“虎食人卣”,其造型所表现的正是虎食鬼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虎是强有力的动物,有噬鬼镇邪的威力,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畏惧而不敢进入,所以古人在除夕时画虎于门,后来演变为门神画。

端午节时有悬艾虎、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艾叶可驱虫、治病,以艾作虎形以驱病镇邪;用雄黄在小孩子额上画上“王”字,模仿虎头花纹,也是借虎驱邪。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祈愿他们健康成长。

老虎还是吉祥与婚姻的象征。在陕西邰阳县(今陕西咸阳武功县),男女订婚时有“吃面虎”的习俗;娘家探望怀孕待产的妇女时要送20至60颗小“混沌”(猛兽),期望孩子将来“虎虎有生气”。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以驱邪,睡虎头枕以使强壮身体。

3、虎与文学艺术 虎的形象和称谓常见于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不胜枚举。

有两个表现人虎搏斗场面的最为惊心动魄。一个是汉代长安附近流行的一种"角抵戏"——《东海黄公》。晋朝葛洪《西京杂记》对此记载颇为详细:"东梅人黄公,少时力能制蛇御虎,以绛缯束发,佩赤金刀,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遂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

另一个就是脍炙人口的"武松打虎",见于古典小说《水浒传》,以及由小说改编的各种戏剧,但结果与《东海黄公》恰恰相反,武松打死老虎而成为打虎英雄。

在我国民间童话中,《老虎学艺》的故事广泛流传: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威风凛凛,但它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原先老虎一无所长,于是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

热情的猫教会了老虎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老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虎自觉已完全学会猫的本领之后,便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想一口吃掉猫。猫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上树,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又央求猫传授上树之法。猫却不再上当,虎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

谁说老虎不会上树?

宋朝诗人陆游《剑南诗稿·嘲畜猫》自注中谓:"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

中国虎画也有悠久的历史,历代都有以善画虎而成名者,晋代有画《卞庄刺虎》的卫协,南北朝有陶景真、张僧繇,善画虎豹。唐代有陈乾晖、张素卿、李渐,五代有厉归真、李煜,宋代有包拯之子孙包鼎、包贵、辛成、龙章,元代有周耕云,明代有陈希尹、商喜、商祚、赵廉,清代有丘天民、高其佩、常钧、傅元澄、黄玉桩等,近代以来有张善子、何香凝、高剑父、刘奎龄、刘继卣等,无一不是画虎名家。

4、虎图腾虎崇拜

中国崇拜虎的民族很多。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之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皆似虎形。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则是上古四大神兽之一的镇西之兽,仙人往往乘白虎升天。崇虎的文化意识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

虎崇拜在西南地区最为流行,不少少数民族信奉虎图腾虎崇拜,从古羌戎族到今日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都以虎为祖先,拥有独特的虎文化。

长江流域的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长,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船沿河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廪君逝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时时处处不忘敬奉。在五峰、长阳及湘鄂西一带,土家族所唱歌《十梦》有“三梦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的句子。古代土家族先民的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1980年在五峰县仁和坪莲花岩出土了一件青铜质虎钮镦于,顶端有虎形钮可供悬挂。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尊为祖先,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时常进行祭拜,祈虎赐祥降瑞,还铸造器物作虎形,用以镇妖祛邪。结婚时,男方家的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毡祭祀虎祖;舞蹈有“虎抱头”“猛虎下山”等舞姿;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用虎的雄健驱恶镇邪,希冀平安幸福。民谚云:“白虎当堂坐,无灾又无祸。”

西南地区有不少姓“虎”的家族,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姓写作“虎”却读作“猫”。据学者虎力平介绍,当地民间对此事的解释有四种说法:

1、虎姓族人自北方南迁,虎离山林就成了“猫”。

2、虎族远祖源自西亚虎拉森(即呼罗珊,今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一带),先祖被唐朝封为“虎威将军”,故以虎为姓。后代为避先祖名讳,自称姓“猫”。

3、虎族人多从事毛皮生意,众多客户忌讳“与虎谋皮”,故改称“猫”。

4、西南王龙云为老母安坟,避讳“龙虎斗”,遂该当地虎族人姓改为“猫”。

这四种解读看上去似乎都有些似是而非、不足为训。把“虎”字读作“猫”很可能与虎崇拜的彝族有关。彝族人崇拜虎,认为宇宙万物是由虎尸解构而成,因此“人虎同源“。彝族十二生肖以虎为首,自称“罗罗”(虎),相信自己老时化虎,死后用虎皮包裹尸体火葬,可以托生为虎,故以虎为其祖先,崇虎、敬虎,自称倮倮(汉语为虎),即“虎族”。

古代彝族部落首领须披虎皮,死后以虎皮裹尸进行火葬,表示生为虎子、死后化虎。彝族举行祭祖大典时,大门上悬挂一个葫芦瓢,凸面涂红色,上绘黑虎头,以示虎的子孙。

彝族创世纪史诗《梅葛》说:虎头为天头,虎尾作地尾,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如阳光,虎牙成星星,虎油成云彩,虎肚成大海,虎肠成江河,排骨成道路。虎尸分解而创造万物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和宇宙观。

《新五代史》记载:其人椎髻跣足而披毡,首领披虎皮。元代李京撰《云南志略》云:罗罗即乌蛮也。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其骨葬于山中……年老而死者,往往化为虎云。当地日常言谈中,不可随意提及“虎”,常用“猫”来代替,彝族语读作“喵”。明代以后,有虎族人随军进入大西南,为尊重当地民族文化习俗,也自称姓“猫”。彝族在祭祀时跳的舞蹈“老虎笙”,就是彝族老虎图腾崇拜的“活史料”。

5、台湾的虎崇拜

台湾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空气湿热,容易滋生细菌流行疫病,充满各种“瘴疠之气”。当地虽无老虎,但通过明清以来的汉人移民带来的虎爷信仰也形成了虎崇拜。凶猛威武的老虎使妖邪辟易,成为维护宫庙村落安宁的守护神,发挥驱逐邪魔稳定人心的作用。在神明(如妈祖)出巡或庙宇落成时,也会请虎爷在阵头队伍中作为开路先锋,驱逐疠疫镇邪除煞。

由于虎爷一般供奉在神桌或主神之神位的下方,所以孩童的身高最易发现虎爷,因此虎爷又是儿童的守护神,孩童佩带虎符、戴虎帽、穿虎鞋,以避邪驱魔平安成长。民众相信,如果不好养或爱吵闹的孩子认虎爷为“契父”(义父),就能驱逐邪魔的骚扰、保佑孩童长命百岁。

土地公与赵公明分属民间信仰的文武财神,民间认为虎爷具有财神属性能招财咬钱。加上虎在中国传统五行中,属西方白虎、属金,与金钱有关,故经商者也祭祀虎爷。

明清时期尚无现代医疗卫生条件,保生大帝为医神,相传虎爷能治小儿腮腺炎(俗称猪头皮),民间相信虎爷有医病能力,“虎咬猪”的威力能让孩子痊愈,因此从医者祭祀保生大帝时也会祭祀虎爷。

虎爷成为神祇之坐骑则与神明降伏老虎的传说有关。如:土地公收服为害一方的老虎,或是保生大帝救了金簪(骨头)卡喉咙的虎等,都是施恩于虎而降服之以为坐骑。改邪归正的虎爷跟着神明修行,自然也带有几分神性。

虽然老虎象征驱邪、祥瑞,但在福建闽南与台湾地区又有其他禁忌,如生肖属虎者,在传统婚丧礼俗中有诸多限制,不能去新娘婚房、择配偶也忌属虎之人等,多以“虎会伤人”、“冲煞”为由,体现出中国人对老虎那既复杂又矛盾的情感。

微信公众号:晓光说天下

噬字的笔画代表什么生肖3

查看本命兵器需要五个步骤,大家看一下自己的本命神器是什么 神器一共有五个字

第一个,按照你姓氏的笔画,找到相对应的字:1-4划对应(斗),5-6划对应 (幽),7划对应 (玄),8划对应 (冥),9划对应 (天),10划对应 (地),11划对应 (仁),12划对应 (邪),13划对应 (百),14划对应 (龙),15-16划对应 (阴),17-20划(包含20划以上)对应 (双)。

第二个,你姓氏后面,名字的比划找到相对应的字:1-5划对应 (王),5-7划对应 (帝),8-10划对应 (圣),11-15划对应 (皇),16-20划对应 (仙),21-25划对应 (神),26-30划对应 (佛),31-35划对应 (魔),36-40划对应 (灵),41-43划对应 (鬼),44-46划对应 (兽),47-50划对应 (虎)。

第三个,星座对应的字:水瓶对应 (破),双鱼对应 (诛),白羊对应 (咒),金牛对应 (毒),双子对应 (离),巨蟹对应 (映),狮子对应 (魅),处女对应 (震),天枰对应 (擎),天蝎对应 (吞),射手对应 (噬),摩羯对应 (寒)。

第四个,生肖对应的字:鼠对应 (天),牛对应 (虹),虎对应 (光),兔对应 (煞),龙对应 (月),蛇对应 (日),马对应 (星),羊对应 (火),猴对应 (血),鸡对应 (云),狗对应 (魅),猪对应 (殇) 。

第五个,年龄对应的字:1-10岁对应 (爪),11——12岁对应 (弓),13岁对应 (盾),14岁对应 (斧),15岁对应 (甲),16岁对应 (鞭),17岁对应 (棍),18岁对应 (钩),19岁对应 (锤),20岁对应 (剑),21-22岁对应 (枪),23-35岁对应 (刀)。35以上(戟)

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本命兵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