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代表什么生肖

2022二轮复习|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礼仪风俗及饮食器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高中语文在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庐陵代表什么生肖1

(一)礼仪风俗及饮食器用

1.下面有关古代亲属的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B.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

C.父亲姊妹的儿女叫内表,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为外表,统称中表。

D.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1.【解析】C(父亲姊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为内表)。

2.下面有关古代宗法制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右为昭,左为穆。

B.在宗法上,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只有宗子才有主祭始祖的特权。

C. 亲戚,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D.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如《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解析】A(左为昭,右为穆)。

3.下面有关古代尊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内座位尊卑,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B.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C.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左为尊,以右为卑。

D.住地称谓,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3.【解析】C(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4.下面有关古代礼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五常,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五伦中父子关系至为重要,故又叫“大伦”。

C.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D.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4. 【解析】B(五伦中君臣关系至为重要,故又叫“大伦”)。

5. 下列有关古代忌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讳言“钱”字,易其名曰赋、禄、饷等。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

B.古人讳言大小便,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D.宗教教义中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

5. 【解析】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

6. 下列有关古代避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B.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C.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

D.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偏旁。

6. 【解析】D(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7. 下列有关古代祭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

C.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鸡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鸡,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 【解析】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8. 下列有关古代服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束发插簪使头发固定的器具。犹今之帽子。

B.裳,本义是指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是指男女穿着的下衣。

C.巾,指供擦拭、覆盖、包裹、佩戴等用的块状饰物。古人以巾裹头,所以巾又指头巾,是冠的一种。巾帼,古代男子的头发和发饰。

D. 冕,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

8. 【解析】 C(古代女子)。

9. 下列有关古代“顿首”“稽首”“坐”“箕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B.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C.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D.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对人尊敬的坐法。

9. 【解析】D(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0. 下列有关古代揖让之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B.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

C.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D.长揖,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10. 【解析】A(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11.下列有关古代婚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B.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C.生辰八字, 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年月日时共四柱干支,每柱两字。旧俗订婚时,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D.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纳吉、问名、纳征、请期、亲迎。

11. 【解析】D(问名、纳吉)。

12.下列有关古代食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像低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B.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C.箸,夹食的用具,俗称“筷子”。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箸历史已有3000多年。

D.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12. 【解析】A(像高脚盘) 。

13.下列有关古代炊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鼎,鼎的上沿有两耳,鼎腹一般呈方形,可在其下烧烤。鼎腹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

B. 镬,古时指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C.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D. 釜,敛口,圆底,或有两耳,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 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13. 【解析】A(鼎腹一般呈圆形)。

14.下列有关古代酒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樽,本作“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樽上常饰有植物形象。

B.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C.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D.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

14. 【解析】A( 常饰有动物形象)。

15.下列有关古代家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B.床,床在起初是极矮的,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床”指的是卧具。

C.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在周代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作为名位和权力的象征。经过不断的演变,屏风还起到点缀环境和美化空间的功效。

D.案,古称案几,本义是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亦指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指架起来的砧板或搁板,还可指坐具。

15.【解析】B(诗中“床”指的是坐具)。

(二)宗法礼仪制度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B.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后是谷雨,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

C.墨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亚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墨为首。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丑为牛,寅为虎,辰为蛇。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对他人的尊称有:君、公、足下、不才、先生、长者、在下、兄台等。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C.“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7.下列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的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阴”是指长江之南。

B.“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C.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D.“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1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B.社稷,“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D.庠序,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饑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地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知府、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这些职官。

D.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

1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伶官”是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庄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C.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

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 “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地理名词,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C.庠序,学校。商代乡学称序,周代乡学称庠。

D.孝悌,原意指指孝顺父母与敬爱兄长、姐姐。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夷之中,故后世称其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职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职官。

D.“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1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孩子。

C.“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也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D.“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20.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21.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孤”是指年幼丧父。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22.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验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枢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在古时是两个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

2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死”的说法,《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媵”本义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依一定的誓约结成的联合关系叫“盟”。

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2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B.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三年的朝见为“小聘”。

C.“长揖”是古时不分长幼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6.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2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2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2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B.千乘之国,指中等国家。乘,一车四马为一乘。

C.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D.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30.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守”是指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3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 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职名。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3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3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4.下列各项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35.下面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一般由宦官担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后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3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3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古代,除了有封地的贵族以封地作姓氏之外,还有以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或自己的祖先的字作为姓氏的。司马迁、东郭先生、庖丁分别是以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作为姓氏的。

B.干支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以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依次循环相配,如公元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那么2018年应该是戊戌年。

C.古人对于官职变动有多种说法,“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屈原既黜”“上书乞骸骨”等句子,说的分别是授予官职、降低官职、罢免官职、求取官职。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38.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9.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4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D.阙是宫门两侧的台阶,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41.文化常识判断

(1)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______)

(2)“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这个词语只能是亲人之间,也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______)

(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______)

42.填空。

(1)转运使,指古代主管 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 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

(2)侍书,古代官职名,是 、 的官员 时为翰林院属官。

(3)侍中,古代官职名, 始置,是 以下至 的加官,为 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参考答案

1.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有升有降”错误,“左迁”必是降职。故选A。

2.D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项,“项伯是项羽的伯父”的表述错误。“季”指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故“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故选D。

3.C

【解析】试题分析:C项,“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4.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大暑之后是处暑” 解说错误,“大暑之后是立秋”。C项,关于文房四宝的说法应为: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D项,“辰为蛇”解说错误,应是“辰为龙”。故选A。

5.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对他人的尊称有:君、公、足下、不才、先生、长者、在下、兄台等”错误。“不才”,谦称自己,不才愿往效力。“在下”,谦词,称自己。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辞,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

故选A。

6.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错误。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故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由孟轲的弟子编成”错误,应为“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故选C。

8.C

【解析】本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长的叫‘敲’,短的叫‘扑’”说法错误,说反了,应是“短曰‘敲’,长曰‘扑’”。

故选C。

9.D

【解析】本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故选D。

10.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

B项,“‘社’是谷神,‘稷’是土神”说法错误,应该为“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故选B。

11.D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错误。对象并不都是有德之官员,有的朝代,也有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不一定有德。

故选D。

1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C项,“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错误,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故选C。

13.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错误,应为“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故选C。

14.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项,“孝悌,原意指指孝顺父母与敬爱兄长、姐姐”说法错误,没有姐姐,孝,就是孝顺父母;悌,就是敬爱兄长。

故选D。

15.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错误。“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故选C。

16.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盛行于秦汉”错误。骈文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故选C。

17.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错误。“博士”在古代为官名,现在为学位名称。

故选C。

18.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午为羊,未为马”错误。午为马,未为羊。

故选A。

19.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孟子”应为“荀子”。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故选A。

20.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A项,“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错误,二十四史统一用纪传体编写。

故选A。

21.D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项,表意不准确。“郎”不是对男子的通称;而是唐代口语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故选D。

22.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23.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说法错误,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故选D。

2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B项,“‘媵’本义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错误,“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而“嫔妃”指帝王的妾。故选B。

2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B项,“古代诸候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三年的朝见为‘小聘’”错误,应该是每年的为“小聘”,每隔三年的为“大聘”。故选B。

26.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错误,屈原这句话的意思是“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这里的“鸣鼓”意思是“击鼓”,表示进军的意思。

故选C。

27.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项,“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故选C。

28.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A项,依据后面的“经传”可知,这里的“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故选A。

29.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错误,“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故选A。

30.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文化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A项,“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错,是由皇帝征聘;C项,“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错,是七十岁。D项,“加”,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荣衔。

31.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

C项,“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表述错误,太傅(太子太保)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和近臣;选项应把“实权性”改成“荣誉性”。

故选C。

32.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吏部则主管……科举取士”有误,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

33.D

【解析】试题分析:“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4.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化常识。C项,科举不是户部,而是礼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35.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A项,“一般由宦官担任”错误,太史令不是一直由太监担任的,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张衡,曾三次担任太史令,因此这种说法不准确。

故选A。

36.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辨析能力。学习中要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注意相近的文化常识之间的差别,务必做到准确。

D项,“……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错误,“解职”的意思是辞职。

故选D。

37.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乞骸骨”指辞去官职。

38.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题干是“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题干与备选答案要求一一对应。需要平时识记并了解我国古代文人的作品集名方式,并加以总结归纳帮助记忆。D项《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点睛:我国古代文人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其命名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十种:一、以“地名”(籍贯)命名。《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亭林诗文集》。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称“亭林先生”。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二、以“书室名”(书斋名)命名。《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七录斋集》。作者张溥,“七录斋”是其书室。《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三、以“谥号”命名。《王文公集》。作者王安石,谥号“文”。《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四、以“号”命名。《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号文山。五、以“字”命名。《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六、以“官职”命名。1、《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2、《杜工部集》。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七、以皇帝“年号”命名 。《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嘉祜集?权书》。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祜年间编辑。八、以文体命名。陆机《文赋》。九、以姓名命名。《李清照集》,《陶渊明集》。十、以做官地命名。1、《贾长沙集》。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做官。2、宋代陆游曾在四川做官十年,十分热爱蜀地,就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

39.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干是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职的升迁调动等变化习惯说法。D项错在“兼:开始任官职”。“兼”正确解释是“兼职,兼任,同时担任”的意思。

40.D

【解析】试题分析: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

41.(1)√ (2)× (3)√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

第(1)个词“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表述准确,笼统地说就是叔伯兄弟。

(2)“天伦之乐”中“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但指的是有血缘关系到至亲,不包括夫妻。

(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这个解说正确,重点是雅集宴会,诗歌唱和活动。

42.(1)运输事业 唐朝

(2)侍奉皇帝、掌管文书 宋明

(3)秦 列侯 郎中 丞相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侍书,官名,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宋明为翰林院属官正九品。侍中,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庐陵代表什么生肖2

亥「亥」019

2022-05-11 09:11·语料汇总

朱亥,◆[戰國]時俠客,[魏][大梁]人。有勇力,隱於屠肆。○[秦]兵圍[趙],[信陵君]既計竊兵符,帥[魏]軍,又慮[魏]將[晉鄙]不肯交兵權,遂使,[亥]以鐵椎擊殺[晉鄙],奪[晉鄙]軍以救[趙]。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唐][高適]《古大梁行》:“俠客猶傳[朱亥]名,行人尚識[夷門]道。”○[明][許自昌]《水滸記‧遣訊》:“勇能挾[荊軻]之劍,義堪提[朱亥]之椎。”

章亥,◆[大章]和[豎亥]。古代傳說中善走的人。○《文選‧張協<七命>》:“躡[章][亥]之所未跡。”○[李善]注引《淮南子》:“[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清][黃遵憲]《逐客篇》:“遠步想[章][亥],近功陋[衛][霍]。”

魚亥(鱼亥),◆“魯魚亥豕”略語。○[明][范明泰]《<讀書鏡>跋》:“[仲貞]……於其結譔之暇,取[眉公]《讀書鏡》,與伯兄[爾侯]及[張君][元弢],盡糾魚亥而刻之。”○[清][周亮工]《書影》卷三:“經書中魚亥儘多,後學尊經,遂不敢辯。”

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推翻[清]朝統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相繼起義響應,形成了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終於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革命果實後被北洋軍閥[袁世凱]所竊取。

豎亥(竖亥),◆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淮南子‧墬形訓》:“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高誘]注:“[太章]、[豎亥],善行人,皆[禹]臣也。”○[明][唐寅]《金粉福地賦》:“[豎亥]健步,尋源于三島。”○[清][龔自珍]《送徐鐵孫序》:“大海際南斗,[豎亥]不可復步。”

建亥,◆夏曆十月。

吉亥,◆古禮,天子於每年農曆正月之亥日親耕。其日卜須吉,故稱“吉亥”。先卜上旬之亥日,如不吉,則再卜中旬、下旬。○《舊唐書‧禮儀志四》:“孟春吉亥,祭帝社於藉田,天子親耕……諸祭祀卜日,皆先卜上旬;不吉,次卜中旬、下旬。”○《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四年》:“《六典》、《禮閣新儀》,並先云上辛祀昊天,次云吉亥享先農。”

亥正,◆顓頊曆正月,即周曆十二月或夏曆十月。○[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五行傳用亥正論》:“[伏生]自以其時亥正言之。○[秦]及[漢]初用顓頊法,以亥為正。”○[清][俞正燮]《癸巳類稿‧秦漢亥正記事記言說》:“《陳涉世家》云:‘臘月,[陳王]至[下城父],[莊賈]殺以降[秦]。’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