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失业之后你能够马上找到工作吗

  失业之后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和行为的,有的人觉得立马去找工作是当务之急,但是有的人觉得自己该好好的放松起来,并不着急找工作。那么失业之后你能够马上找到工作吗?测试一下就知道答案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职业测试吧!

  你觉得生活被干涉是很难过的事情吗?  A、很难过  B、还好  C、很开心  D、不好说

  测试答案:  A、失业之后你能够马上找到工作  你是工作能力很不错的人,失业对你来说并不算什么,你觉得不过是换一个平台而已。你会失业往往是因为你对这份工作已经不感兴趣了,你往往是做了双重准备的,失业之后你会马上找到工作,其实不少人是羡慕你的。

  B、失业之后你找到工作很难  失业之后你找工作是比较辛苦的,你会意识到找工作的不容易,对你来说这是一种考验。好在你也是很坚持的在寻找着,你知道工作对自己而言的重要性,你不会轻易的放弃,你确实需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找到工作的。

  C、失业之后你不找工作  失业之后你往往会想放松自己,你并不找工作,你觉得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你会好好的放下工作这件事情的。失业好像对你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你的情绪还是很高的,你会给自己足够的休息时间,并不会让自己觉得很累的。

  D、失业之后你找不到工作  失业了之后你是找不到工作的,因为你没能够在职场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来,你失业了之后会很恐慌的,你会后悔自己没有认真的去工作。没有多少工作的你,在寻找工作的死经常会碰壁,这种事情发生对你的打击是很大的。

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拓展阅读

离开东莞图书馆的农民工吴桂春:换了几份工作,读书的习惯没有变

记者 郭春雨

对于一位已经56岁的农民工来说,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就是修德,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读好书,做好事,当好人。”

说这话的时候,吴桂春已经下了班,躺在小小的只容得下两张单人床的员工宿舍里。

他在深圳打工,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一个月能挣4500块钱。他没有房子,没有养老金,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不一定非得给人带来什么,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得到多少名利,读书就是让人明白道理,不要计较。就像苏东坡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吴桂春所有的闲暇时间基本都用来读书

网红农民工

互联网的记忆里,有吴桂春的一席之地。

2020年,这个黑黑瘦瘦、一口浓郁湖北话的农民工,在濒临失业、回乡之前,无意中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的夏天,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退读者证时,在留言表上写下一段话:“我来东莞17年,其中在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看到了留言——“余生永不忘你”,这种炙热动人的感情,一下子击中了工作人员的心。随后,工作人员拍下留言发进图书馆内部群里。此后的24小时里,通过朋友圈、社交平台、媒体的转发和关注,这封131字的告别信被发在网上,吴桂春一下子就成了“网红”。

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

网友评论说,“这段文字朴实无华,有叙有议。作为一名农民工,能写出这么精美的留言,胜于一大批文化人”。

图书馆留言火爆网络之后,吴桂春的生活在24小时里短暂地发生了逆转。全国的媒体蜂拥采访,这个此前寂寂无名的工人,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东莞市人社局连夜从岗位储备数据库中搜罗适合吴桂春的岗位,考虑到他能就近去图书馆看书的需要,为他推荐了一份小区的绿化工作,吴桂春也得以继续留在东莞工作。

然而,互联网记忆的消散,比潮水的退去还要快,总有更新鲜或者更感人的新闻刺激着读者的神经。在爆红之后,随着聚光灯逐渐熄灭,吴桂春的生活再次回到原处。

入职物业不到4个月,吴桂春因为工资以及公司管理等问题离职。随后,吴桂春辗转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到了一家制作建筑外墙涂料的小作坊上班。一个月包吃包住3500元。

“我现在在深圳,过完年后过来的,在一家幼儿园当厨师。”吴桂春说,相对于温暖的湖北老家和湿热的东莞,鄂尔多斯的气候实在是太冷了,气温最低的时候零下二十多度。对于南方人,这样的温度实在难以坚持。好在年轻的时候就学过厨师,就辗转来到深圳。

不巧的是,吴桂春到了深圳之后就碰到了比较严重的疫情,幼儿园没办法开学,只好闲了两个月。“园里对我还挺好,给我安排了一个保安的宿舍,还发了一部分基本生活费。”吴桂春告诉记者,“现在疫情缓和了,幼儿园刚刚开学,如今能有份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我挺知足。”

七遍《红楼梦》

在深圳因为疫情不能出门的两个月里,吴桂春读了五本书。

《秦始皇全传》《雍正帝》《万历十五年》《邓小平珍闻》《党员的样子》,这些书他之前也读过。反复地读一本书,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现在再看第二遍,好像比第一遍还有些味道,比第一遍好看。读同一本书,一遍两遍三遍,感觉都是不同的。”

吴桂春说,这些书是一位导演寄给他的,这位导演想要跟拍他做个记录片,但以为疫情没办法成行,就寄了几本书给他看。也幸亏这几本书,让吴桂春在宿舍的两个月里,日子过得下去。

在无法去图书馆的日子里,读者和一些媒体人送的书,是吴桂春阅读的主要来源。

“我不买书,这几年疫情我收入也不高,一本书要几十块,几天就看完了。太贵了,买不起。”书的消费太高,但读书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必需品。手头的书有限,反复阅读就成了吴桂春的习惯。几乎他拥有的每本书,都曾翻来覆去看好几遍。

疫情期间,吴桂春在宿舍读的书

“我看《红楼梦》,不少于七遍。”吴桂春说,《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复杂,前几遍自己都没觉出什么“味”,一直到了第六、七遍,他才觉得自己在慢慢猜到曹雪芹设下的“谜”,“我觉得曹雪芹不是在写曹家的兴衰,是在写整个顺治帝时期的兴衰。为什么不写他当时的朝代?因为文字狱,曹雪芹不敢。贾府里的人生,其实是皇宫里的人生。”

顿了一顿,吴桂春对记者说,又像是对着自己,“满纸荒唐言,谁知其中味?”

隔着几百年的光阴,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工,用自己的方式和曹雪芹在时空中交流对话。他用一遍遍的阅读,去寻找和解答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留给后人的“红楼谜题”。

吴桂春喜欢历史书,也喜欢看人物传记,不喜欢看虚构的小说,觉得“没有滋味”。同样感觉没有滋味的,是刷抖音等短视频。在短视频的时代,他固执地拿着纸质书。

“好多就是在那拼流量,一个人有一个行为,说几句话,所有人都在模仿。”吴桂春说,不刷短视频,是因为单纯觉得“不好看。”短视频的内容,说的大抵只有固定的几个问题,很多故事和道理,也都是从书中抓来的一点皮毛,“还是书里面的知识有智慧。没看过这些书的人觉得抖音有点味道,实际上多看书,知道的故事和道理多了,就觉得看手机没滋味了。”

人生前半程

人生的前半程,几乎每一步,吴桂春都在被命运和时代的潮流推着走。

读完小学后就辍学,种田、疯跑,长大后去县城摆过早点摊,在单位食堂做过帮厨。再后来长大了,娶妻、生子,在生活觉得要安稳的时候,妻子离开了他。

为了生活,2003年的冬天,37岁的吴桂春随着南下的打工潮,独自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湖北老家来到东莞。

因为在打工者中年龄偏大,兜兜转转了一圈,才在一家制鞋厂找到了一份流水线的工作。没有五险一金,也谈不上升职,他就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活儿不重,每天都是机械重复的,也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一个月都没时间休息,到了淡季,可能半个月都没活儿。

没活的时候,工友们会打个牌,但吴桂春玩不起——儿子读书好,他要挣钱给孩子读书。为了打发时间,他从地摊上买书来看,仅仅是觉得“看书是好事”。“一些二手书,价格五块或是十块一本。”歇下来的时候,吴桂春就一个人找个地方坐着,捧着书看。

他认识的字不多,为了看书,花十块钱买了一本《新华字典》,碰到生僻字就一个一个地对着读。手头没书看的时候,也会翻翻字典,把那些没见过的字都记下来。读书这些年,大部分字都已经认识。

再后来,听工友说了图书馆里“看书不花钱 ”,还“有空调”“有热水”,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了东莞图书馆。来了之后,就彻底地爱上了这里:图书馆成了吴桂春除工厂、住处外落脚最多的地方。没有活的时候,他都是在图书馆,一待待一天。

一直到2020年,因为鞋厂裁员,吴桂春面临失业,去东莞图书馆留言。

爆火之后,吴桂春曾经去央视参加节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勤劳奋力了几十年,但大半生都过着拮据的生活。吴桂春说,他没有退休金,作为农民工,就只能一直干活。“就算是七老八十,也得干。不干活,就没有饭吃。”

他到现在也没有房子。老家的房屋早已破败,过年回乡,都是住在哥哥或弟弟家。

也没有多少存款,尤其是这几年因为疫情,工作总是断断续续,收入无法保证。他不喝酒,以前爱抽点烟,现在基本也戒了,10块钱一包的红塔山,能抽一个月。

现在干的工作,包吃包住,他把一个月的生活费,控制在200块钱以内。

儿子前几年毕业了,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吴桂春平时基本不跟孩子联系,“知道他过得好就行,我也没什么能给他的,不好意思跟他联系。”

吴桂春说,没有给好的物质条件,也没有给一个父亲的陪伴,对于儿子,他有内疚。

这些年读书读多了,感觉看问题看得更清楚,但是人也老了。在经历了爆红之后,生活再次归于平静甚至寂寥,吴桂春看的挺开。“读书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也不是一定要有什么好的工作,看书对自己有好处,书里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时候忙了半天,看一会书,心也静。”

看书确实带来了心灵的宁静。很多事他都看开了,也从书中找到了人生的偶像——苏东坡。他喜欢苏东坡的豁达,觉得人生有得有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放平心态”。

看的历史书多了,把小小的自己放到中国历史的长轴上看,他觉得感恩,感恩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觉得人得惜福,“吃得好差点,都不要太计较。就算是有钱,也不能挥霍,不能过得太好。”

为了城市的辉煌奋斗了几十年,但万家灯火中却没有自己的一盏,吴桂春觉得也挺坦然,他对自己的工作和身份,都有一种豁达的认同,“当农民工也挺好,不管哪个大城市,都离不开我们农民工。”

这几年爆红的经历,有时候他自己想想也觉得很神奇,动了想要记录下来的念头。纸和笔都是现成的。当年有位上海的网友,给他寄来了几个笔记本和一盒圆珠笔,当时他觉得没用,现在想要写东西了,正好能用得上——他觉得这也是冥冥之中的定数。

他嘱咐记者,一定要在稿子里向这位网友表达一下感谢和道歉:谢谢他的赠予,但自己没记住对方的名字,感觉很抱歉。

这本“自传”已经陆陆续续地手写5万字了,但现在觉得写不下去了。原因是遇到的一些具体的人,忘了名字。他又不想给人家起化名,觉得这样不尊重,而且一旦用了化名,自己这本传记就带了虚构的成分。他想如实地记录,不想掺杂一点水分。

世界读书日到了,吴桂春说:“一个人,从小到大,读书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的强大。读书能明理。读书到了一定程度的人,就不会为了自己想,会为了大家想,为了国家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