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出生人性格命运 丑时出生的人好不好

  1、丑时出生的人

  丑时出生的人和父母之间的缘分也是很深厚的,甚至说明的就是缘分很淡薄的,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深厚的,也基本很难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以及支持的,给人一种很孤傲的感觉,事业方面自己也可以掌控的。

  2、丑时出生的男人性格命运

  一般来说丑时出生的人是很执着的,基本做事从来不会三心二意的,恋爱的方式也基本是可以追究到底的,一味的追求可能效果也并不是很好的,但是你们做事不要灰心,对象是可以看到你们的真心,最后的结局还是很唯美的。

  3、丑时出生的女人性格命运

  其实在丑时出生的女孩性格还是很沉稳的,生活当中基本是不会随便失去了贞洁的,一旦是面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会主动的出击,你们只要求就是一心一意可以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的,和家庭之间的缘分是福薄的,性格也是很暴躁的。

本文来源于达一①算命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拓展阅读

中国人的十二时辰,不懂别说自己是中国人!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天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他们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相传,西周时就已使用。在汉代,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夜半——子时

23:00-1:00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鼠在这时间最活跃。有诗云: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 继《枫桥夜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鸡鸣——丑时

1:00-3:00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平旦——寅时

3:00-5:00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里的“气”,是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日出——卯时

5:00-7:00

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皇甫谧《高士传》

食时——辰时

7:00-9:00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隅中——巳时

9:00-11:00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日中——午时

11:00-13:00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仄——未时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过了正午,太阳开始偏西了。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晡时——申时

15:00-17:00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该词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杜甫《徐步》

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白居易《宿杜曲花下》

日入——酉时

17:00-19:00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民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鸡在此时归巢。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黄昏——戌时

19:00-21:00

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人定——亥时

21:00-23:00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